..续本文上一页,所以不能够不间断地去思惟,不应该这样。应该加上一点奢摩他,加上奢摩他,就是心里面寂静住,不要思惟,当然也没有其他的杂乱的妄想,心里面修行这个奢摩他,控制这一念心叫它明静不动,明静而住。这样子修一个时间的止,然后再思惟,思惟一个时间然后再修奢摩他的止,这样不间断地长时期的去修行,应该是这样子。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观呢,那也不行,那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了。那么修了观再修止,修止而后有观,这样子慢慢地才能够得入圣道的。所以「明其功无间断」,只是加上止,止而后观,观而后止,这样子昼夜不间断地修行,应该是这样说。
言至心者,明其亲切真诚。
「言至心者」,这个至心诵念八大人觉,这个至心是什么意思呢?「明其亲切真诚」,就是说这个修行人,这个佛教徒,他心里面是很亲切的、很真诚的,不是虚伪的,他心里面也一点没有疑惑,没有疑惑的。他的信心很坚强,他也有清净的愿力,愿得圣道,这样子去诵念八大人觉,那就可以说是「亲切真诚」了,那么这样子慢慢的你才能得入圣道的。
言诵念者,明其文义淳熟。记忆不忘也。
「言诵念者,明其文义淳熟」,这个八大人觉的文义你都是淳熟的,不是生涩的。「记忆不忘」,心里面文也不忘,那个义也记忆不忘,而能够很淳熟的去思惟、观察,是这样意思。
八大人觉,释现结叹文中。
这个「八大人觉」怎么讲呢?就是最后一段文里面有解释,这里就是不解释了。
二、别明(分八科) 1、无常无我觉
第一觉悟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,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,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。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
这是第二段「别明即为八,初、无常无我觉」。
「第一觉悟」,这个八种大人觉,第一是什么觉悟呢?「觉悟世间」是「无常」的,「五阴」是「无我」的,觉悟这个无常、无我的道理。这个无常、无我的道理,本来
是在《阿含经》里面常常的提到,常常的讲这样的道理的。那么现在这里面呢,是「八大人觉」,这个「大人觉」,这后面文上说:「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」。那么我们通常说,《阿含经》是小乘佛法,那么现在是这个「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」,这个是这样:我们通常说阿罗汉称之为小乘,佛菩萨称之为大乘。《阿含经》,学习的人当然是得阿罗汉果,《阿含经》里面没有说行菩萨道,得无上菩提的法门没有讲。所以不管是《方等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说《阿含经》是小乘。
但是天台智者大师说,是大小共学;小乘人要学习《阿含经》,大乘人也应该学习《阿含经》的,是大小共学,大家共同的学习的。那么这个无常、无我,在小乘佛法里面特别的重视。那么现在大乘里面,也要这样学习,那么大小有什么分别呢?这样说呢,这个大乘、小乘,这两部分佛法的分别并不在无常、无我这个地方,大小乘的分别是在乎慈悲心的有无。你有慈悲心,那就是大乘;你没有慈悲心,慈悲心不要,那就是小乘。是在慈悲心的有无上分别的,不是在无常、无我上面。
这个也有人讲呢,这些得阿罗汉的这些人,也都能发心教化众生。这个经论上赞叹乌陀夷,乌陀夷阿罗汉,在这么多的阿罗汉里面他教化第一;他教化人来到佛法里面信佛得圣道的人要超过舍利弗尊者,这个乌陀夷这个阿罗汉。那么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、富楼那尊者、须菩提尊者,在佛在世的时候,他们也都教化众生的,也都有大悲心,那么这个就是大乘了吗?这里面也有一个解释:这个是说,阿罗汉,(我们只是说这件道理。)虽然也能够教化众生,他们也有慈悲心,但是他若入无余涅槃以后,就不教化众生了,就休息了,那就不能名之为大乘。所以大乘的定义,就是他的大悲心是无穷无尽的,尽未来际地广度众生,所以就是名之为大乘。就是他这个车非常大,他能运载很多人很多人到涅槃那里去,到无上菩提那里去,他是在时间上没有限制的,所以那名之为大乘。如果暂时地度化众生,以后就不度化了,那么还是可以说他是小乘的。所以这个无常、无我,不要说这是小乘人修学的,我们是大乘佛教徒,我们不学,不是这样子的。并且不但是凡夫,圣人都这样修行。
先说这个无常。「第一觉悟世间无常」,觉悟世间是不常住的。「常」这个字,就是不变异的意思;「无常」,就是常常的变化、不固定,就叫做无常,是这样意思。那么这样说呢,有生有灭,生了又灭,灭了又生,生灭变化;由无而有,由有而无,有无的变化,那么就叫做无常,是这样意思。现在这里说「世间无常」,这一句话看后面藕益大师的意思,这个「世间无常」就指这个依报世间说的,依报的世间说。后面说「五阴无我」,就指正报。这样说「世间无常,国土危脆」,这是先观察世间是无常。底下「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」,就观察有情世间是无常、无我的,有这样味道。或者说「世间无常」是总说的,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无常、无我的。底下说「国土危脆」,就是依报世间,是无常的。「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」,就是有情世间,这样说也可以。
那么这个「无常」这句话,如果说是总说的呢,在我们凡夫的这个时代,我们凡夫是希望能够长,这些如意的事情希望是能够长住不坏,不如意的事情最好是没有,如果有了,希望它赶快破坏掉,我们凡夫是这样的。但是其中有一样,就是执着我,凡夫是这样。圣人是无我的,凡夫是执着有我。执着有我呢,这个「我」就是常,执着有我、爱着这个我,当然认为我是常住不坏的,所以这个无常和无我也是互相关连的。那么若说无常呢,这其中的解释,就是指依报世间也好,是正报的世间,有情的世间也好,这些生灭变化的法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。过去也是无我,现在也是无我,将来也是无我,永久那里边没有我的,那就叫做无常。「无常」,就是调过来,常无的意思。就是在这一切世间里面,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的,那么就叫做无常,有这样的解释的。
另外就是说到这个坏灭无常,就是一切法是因缘有,它一剎那是生了,一剎那间又坏了,那么叫做坏灭无常,这也可以说就是剎那无常了。
第三个意思就是变异无常,变异无常就是剎那灭以后,他又剎那生,又生起了,坏了以后又生起了。生起了以后又坏了,坏了以后又生了,那么前一剎那生和后一剎那生,在我们凡夫的肉眼来看不感觉到有什么不同。或者要经过多少天,或者经过多少年了,才感觉到不一样,我们凡夫肉眼是这样。离别了几十年以后,再见面就不认识了,这就可以知道这个无常变化里面是有不同的形象的。就是前一剎那生和后一剎那的生是有细微的不同的境界,有细微的不同。就是前一剎那生,后一剎那灭,灭了以后又生,就是相续不断地生灭。前一剎那生、后一剎那生,叫做相似无常,相似的。前一剎那生,后一剎生,是相似的,但是久了才知道是不相似,所以是不相似相续。所以这个相续有两种:一个相似相续,一个不相似的相续,但是都是变异的,所以叫做变异无常,它是变异、有变化的。在这个变异无常里面,「五阴无我」,在这个变异的里面没有不变异、常恒住的我,那就叫做无常,也叫做无我,是这样意思。
我们中国人除非是学习了佛法,不然的话不大知道什么叫做我。虽然是文字上有「我」的字,说话的时候也会说到我,我怎么怎么的,但是究竟什么叫我,我们中国人不是太明白。只有印度的宗教界。那么佛教是无我论,非佛教的人是执着有个我的。就是其他的宗教,有的宗教是有我论,执着有个我的。他们执着有个我,是会把这个「我」说得很明白的,什么叫做我,他说出一个相貌来。他们怎么讲这个我呢,就是这个我在时间上来说,是永久存在也不变化的,常恒住、不变异的。他们这个我是有主宰的能力,是有自在的意思,想要这样子就这样子,想要那样子就那样子,有这种能力的,所以叫做我。常恒住、不变异,这是我的定义之一。
第二呢,就是能够主宰,就是有自在的力量,那么也就有一个快乐的意思,有自在就有个快乐的意思,这就是我的定义。那么现在佛教徒啊,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:世间是无常的,五阴是无我的,在这个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,在这个生灭变化的国土危脆、四大苦空里面,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,没有的。那么外道说这个我,说得非常的明白。说是在凡夫流转生死的时候,现在是人,将来生到天上去了,或者以后又跑到地狱去了,那个身体有变化,但是那个我是不变化的。就好象一个人从房子里面出来,他住这个破烂的房子住了几十年,后来又换个新的房子,一个大楼,大宝楼阁做房子,但是那个我还是那个我。房子有变异,我是不变异的,就是他那个五阴身有变异,那个我是不变异的,乃至到得了圣人的时候,也还是那个我。
这个流转生死是凡夫这种境界,解脱了烦恼的生死,得了涅槃了,还是那个我,那么就是外道执着那个我是说得很清楚的。但是佛教到了中国以后,尤其是隋唐宋以后,我们佛法里面的法师呢,讲经也好,说开示也好,这个「我」说得不明白。究竟我是什么样子,说得不明白,说得不是那么明白。但是这些经论,翻译的经论还在,我们若多读一点经论就会知道,这个外道说我这个相貌是这么讲的。现在佛法里面说没有我,所以是无常的,是这样意思。
那么刚才说「常无」叫做「无常」,是坏灭无常、变异无常,还有一个舍离无常。舍离无常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舍离无常啊,这个常无的无常,坏灭的无常,变异的无常,是约没有我说的。这个舍离无常是约我所说的。这个没有我这个问题是非常的重要,没有我所这件事也是很厉害的,因为我们人都是有贪心。这个贪心的对象,第一个是我,第二个就是我所,爱着自己这个我,这是一个爱着。第二、爱这个我所。我所怎么讲…
《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