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平常的人想要造罪,造得很小,你想造大罪,造不來的。這個有大權力的人,好象是四書上說:「天子一怒,流血千裏」,我們平常人能夠造那種罪嗎?只可以流血五步或者可以,所以離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業都是魔業,就都是生死業,就是這樣意思。
第二、研究廣論的人說:「今世研究不完,來世再研究」。這個話也可能是對,但是又靠不住。如果是你再來世的時候,你生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,你就遇不見佛法;遇不見佛法,你能研究廣論嗎?這還生在人間啊,如果跑到叁惡道去,你能研究廣論嗎?所以說這個有來世嗎?這句話也是說的對。如果你往生阿彌陀佛國去,就是聽阿彌陀佛講解佛法,那他怎麼講解那是佛的智慧境界。所以說是來生再研究廣論,這句話靠不住,,但是能說出這句話還不錯,表示這個人對于廣論的歡喜心很強,也可以表示這個人有這個意願。不過有這個願呢,那宗喀巴大師也可能滿你願也不一定,這是第二條。
第叁、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離四句絕百非」,《金剛經》沒有這句話,《金剛經》哪有這句話?《金剛經》只有: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四句,或者是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這四句;那麼或者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…」那四句,另外哪有這句話?沒有這句話。這個「離四句絕百非」,平常是有這個有、無:有、無這是兩句,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那麼這一共是四句。這個四句,每一句又有四句:有有、有無、有亦有亦無、有非有非無,這是有的四句。那個「無」也是這麼四句,這樣說四四一十六句,十六句加叁世,過去十六句,現在十六句,未來十六句,叁×十六就是四十八句。四十八句,已經起的四十八句,還有沒有起來的四十八句,那麼是九十六句,九十六句再加上根本的四句,那麼就是一百句。「絕四句離百非」,就是說那個第一義谛,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那個非相是什麼道理?,是離四句絕百非的,也可以這樣說。這是注解上說的話,金剛經上沒有這句話。
問:請問法師,背經于修學佛法上是否有很大的助益?其益爲何?應如何下手?小部
經背得起來,誦久了才背起來,可是大部經很長,可以背起來記一輩子,乃至盡未來嗎?答:背經對于修學佛法上是否有很大助益?是的。這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,助益
是很大。當然也不是說決定要背經,也不是這樣說。這話是這樣子,如果一個人你對于佛法的修學很順利、很深刻,那麼你就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就好,就可以了。有的人感覺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就是不對勁,修不來,奢摩他修不來、毗缽舍那也修不來,不願意修,那怎麼辦呢?那麼他歡喜背經,從「如是我聞」到「作禮而去」,把它背下來,背著本能夠讀,那也是好,這也是不可思議。那麼你看高僧傳,這些高僧有背經的功德不可思議,所以背經的確是不錯的,的確是很好。
其益爲何?那個利益是什麼?背經的利益是什麼?背經的利益,我舉一個例子:是在唐朝武則天時代,武則天的時代這個華嚴宗的賢首國師,武則天對賢守國師很恭敬、很尊重,也是華嚴宗的大護法了。那麼天不下雨,不下雨這個水就有問題了,有問題就問這個賢首國師怎麼辦?賢首國師就說可以求雨。那麼他就介紹一個《金剛經》的一位法師,他一天就背十遍《金剛經》,就請這個法師去背。那麼這個法師說好,我就念《金剛經》念七天,第一天就下雨了,第一天就下雨。下了大雨以後,武則天說:「還感覺少,還不夠用,再下。」好,他又念《金剛經》,就又下雨,那麼就是有這些事情。再其次,有讀《法華經》的人,把《法華經》背下來。背下來,他身體不太好,好象常常有點病痛,那麼這個人好象在四川住,四川什麼地方住,就到這個青城山去采藥,到山裏面去采藥。那麼他就去了,去的時候,天很睛,看得很清清楚楚的,走到山裏面看那個山裏面就有一個茅棚,茅棚裏面出來一個童子。那麼這個童子來了就對這個法師說:「我們家裏面有老先生要請你到裏面坐一坐。」那麼這法師說:「好吧」,就去了,就到茅房裏面去。一進到房子裏面,就看到一個年紀很大的人在裏面。那麼這個老人就起來,很有禮貌的就同法師說:「我聽說你能背法華經,是不是?」說:「是的。」說:「請你現在背一背,我聽一聽好不好呢?」說:「好。」因爲背熟了,他就是「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」念了叁遍,然後就是〈序品第一〉: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…」,就背。背到〈見寶塔品〉,這個老先生合掌,合掌在聽,一直背完。背完了,老先生就說:「請你不要走,我請你吃一餐飯,請你在這裏吃飯。」說:「好。」那麼就在這裏吃,吃完了,就送給他一包東西,那麼他拜辭就走了。出了門口,這還是這個小童子送他,送他走了不遠的時候,這個法師才想起來,說:「這個老先生是誰呢?」現在才想起來問這句話。問這句話,那個童子說:「這是孫思邈先生」。這件事是唐朝的末年,就是五代的時候的事情,那個孫思邈是什麼時候的人呢?他和道宣律師同時在終南山住的,這個孫思邈,那麼唐朝到五代已經叁百多年了。那麼這個時候,這個法師他一聽說這個童子一告訴他「這是孫思邈先生」,這個童子就不見了,茅棚也不見了。那麼他從這麼回到他的廟上去以後,身體永久不再有病,永久也沒有病痛。其實這是《法華經持驗記》上也有這個話。你看看《法華經》的持驗記、《華嚴經》的持驗記、《金剛經》的持驗記,也可以讀一讀高僧傳還有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的,功德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的。
還有我們再順便說一句,我剛才說過,我們凡夫你叫他自然地身心清淨很不容易,那個妄想很多很多。若是你能背經,你能背《法華經》,這個《法華經》七卷,不要背太快,大概要五個鍾頭,五個半鍾頭,或者六個鍾頭背下來。不要背太快,你背的太快了,背一背就不會背了;你若背得慢,永久是很熟的。你這五個鍾頭背經的時候,你心裏面清淨無染,自然地清淨。背完了經以後,身心輕快,也是清淨,就是這些雜亂的事情沒有。加上你再拜法華忏,一方面背《法華經》,一方面拜法華叁眛忏。背完了《法華經》,若連續一下子背完,五、六個鍾頭背完,那麼一天還有很多的時間,那麼就還可以拜法華忏,也可以再讀一讀別的經論也是可以,也可以讀這個《法華經》的注解,你深入的去理解《法華經》的道理。這樣子你能過這麼一生,你就成功了,你願意到彌勒菩薩那裏去,臨終時彌勒菩薩來接你到兜率內院去;你願意到阿彌陀佛那裏去,阿彌陀佛也來接引你去,你就成功了。如果不背經,我們一天假設你什麼事也不做,你心能清淨很困難,很不容易,所以背經是不錯的。
應如何下手?就是背。你背大悲咒,你怎麼背的?背經也是那樣背,一樣。背阿彌陀經、八十八佛怎麼背的,背經也是那樣背,就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背。小部經背得起來,誦久了背出來,大部經也是一樣,就是你要有耐心煩,你不要怕辛苦。其實也不是怎麼辛苦,那麼慢慢的背,慢慢的就都背下來了。年輕人體力好,記憶力也強,背經應該是特別容易的。
「乃至盡未來際」這個話呢,你背《法華經》很容易得無生法忍的,今生不能得,來生也能得。得了無生法忍,你見到普賢菩薩,也能見到釋迦佛了,文殊菩薩這些大菩薩都能見到,你能得到陀羅尼。得了陀羅尼的時候,就是《法華經》永久也不會再忘的,就是盡未來際的能背下來。其實得了陀羅尼不止是《法華經》,其他的經也是一樣,也都能背。
問:阿彌陀佛!有兩個問題請示:平日慧觀起後煩惱較能調伏,此時是只住慧觀,抑
或于止上用功?有時煩惱強些時,慧觀用不上力,有何較強的方法對治?每一天是否應固定有慧觀的功課?約多久?平日是否以佛號攝心,念頭起伏大時再慧觀,止了再念佛呢?答:你的意思我明白了,有兩個問題:「平日慧觀起後煩惱較能調伏」,這個慧觀當然有很多種,或者你按照《金剛經》做觀也可以。「這個時候是還住在慧觀上呢?抑或于止上用功?」這是那樣,這個平常應該有定的時間,規定出來什麼時候靜坐修觀。修觀的時間,假設你一次坐一個鍾頭的話,你修止的時間要長,修觀的時間要短,這樣子你會感覺到很舒服,那麼會很正常。就是假設你止二十分鍾,然後就修觀,修觀修它叁分鍾就好了,不要修得太長。這叁分鍾觀完了再修止,止完了再修觀了,觀完再修止,就是這樣子修。「煩惱強的時候,慧觀用不上力」,慧觀用不上力的話呢,你可以念大悲咒。我們煩惱強的時候,這個心在這個所緣境上起煩惱,然後把這個所緣境換一換,變換一下,以大悲咒做所緣境,就是念這個大悲咒。或者念《阿彌陀經》也可以,或者念《心經》也可以,或者你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,就是念《金剛經》也可以。這樣念一會兒,這煩惱就沒有了,沒有了,你再修止、修觀,可以這樣辦。對!每一天應該有固定的修止觀的功課。「約多久?」就是你若能坐一小時就坐一小時,能坐兩小時就坐兩小時。但是在大衆裏住呢,就是你自己安排功課,不要妨礙共同的功課。「平日是否以佛號攝心?」也可以,念阿彌陀也可以。「念頭起伏大的時候再慧觀」,如果你以修念佛法門爲主,你可以這樣做,就是念佛的時候若忽然間有點煩惱,那麼就修一點觀來對治也是可以的。
問:《長阿含經》卷二十雲:「佛告比丘: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。皆有鬼神依止。無有空者。」(是的!)《十誦律》十雲:「鬼村者。謂生草木。衆生依住。衆生者。謂樹神、泉神、河神、舍神、交道神、市神、都道神……。」請示長老:因市售蔬果農藥居多,以傷殺衆生;若自種植蔬果需要摘食,是否會傷害鬼神?有何補救方法?
答:這個是那樣,你預先說:
「我們種的菜是大衆僧受…
《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