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念住讲记▪P2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静而住、一念不生的时候,你很容易就会想到:「我没有一切杂念,心里面常恒住、不变易,这不是常吗!这就是常住真心,性净明体!」所以,容易计心是常。

  计常,有什么问题?修无我观困难,因为执着心是我!不能修无我观。还有我,也就会要保护我,然后贪、瞋、痴都来了,不容易发起慈悲心。当然,有我见的人,有笨、也有高明的;特别高明的人,虽然有我见,不容易看出来,但不管是高明不高明,还有我见,烦恼不能断,也就没法得解脱。

  所以,佛说,断除我见,要用两个念处:一个心念处、一个法念处——观察心是剎那剎那变化是无常的;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是无我的。

  

  〖己二、释义〗

  【以能了知有贪心等种种差别,经历彼彼日夜、剎那、瞬息、须臾,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心生灭性,便于无常断常颠倒。】

  这以下解释。

  「以能了知有贪心等种种差别」:住循心观的时候,若是先修奢摩他、再以毗钵舍那观察,就能知道:人有时候有贪心、有时候没贪心,有时候有瞋心、有时候没瞋心,有时候有慈悲心、有时候没有慈悲心,有时候心里散乱、乃至有时候寂静心、不寂静心,定心、不定心,善解脱心、不善解脱心等。由表现于外的相貌上看,心的变化有二十种差别。

  「经历彼彼日夜、剎那、瞬息、须臾」:这是在时间上看。一年一年、一个月一个月、乃至多少日、多少夜、多少剎那、瞬息、须臾。剎那是最小的时间单位;瞬息指眼睛一瞬;须臾就是四十八分钟。

  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心生灭性」:心有各式各样众多的类别,不单是一种。修定的人、不修定的人,贪心多的人、瞋心多的人,在不同的时间里,内心常有生、灭的这种情况。

  「便于无常断常颠倒」:由于这样观察,就能同意心是无常、是因缘有的。心是因缘有,就是无常的;非因缘有的才是常。这样子修观,就把「常」的颠倒断了。

  若是从唯识的经论上看:心识的生起,要有因缘,也就是种子,还要有所缘境(所缘缘)、根(增上缘)、作意心所等,这样才能够成就。从这些说明上,就应该知道,心是剎那剎那生灭的!是无常的!

  

  〖戊四、法念住二 己一、标立〗

  【为欲对治于无我中计我颠倒,立法念住。】

  前面说心念住是无常的,是以观心无常破除实我的体性。「为欲对治于无我中计我颠倒」:这是断除我的作用。为欲对治于无我中计我的错误,立法念住。这是标立。

  我们若是读《阿含经》会感觉到,它常常说到「无我」。但,要我们自动地就能了解「无我」、就会说「无我」,是很难的,一定要经过佛菩萨的开示,才可以!

  在大乘的经论里面,《般若经》、《宝积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都是主张无我;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》也都是说无我。有些经典,虽然没有正面地说「有我」,但是,和有我论有点相似!

  我们说一切法无我;《金刚经》也很明显地说一切法无我。学习佛法若不认真,这个读它一两遍就放弃,然后那个读它一遍也放弃了;看过很多经论,但是印象很浅!印象很浅,那里说的理论,你就不十分明了,所以也不感觉有什么冲突、矛盾。

  道宣律师听他的师长智首律师讲《四分律》,听一遍以后,就向他师父告假,「我要出去参学」。他师父说:「你若这样学习佛法,是不会有成就的!」于是他留下来,继续听他师父讲《四分律》;共听了二十遍。所以,他成功了。

  我们也是一样!若是读一部重要的经论,读一遍再读一遍,读一遍再读一遍。深入地学习后,再学习第二部经论,你自然地会想:「这和前一部经论,那个地方是相融通的、那个地方有点冲突」。这样子,才能够在佛法里有成就。如果马马虎虎的学习,就不会有成就!

  

  〖己二、释义〗

  【由彼先来有有我见等诸烦恼故,无无我见等诸善法故,于诸蕴中生起我见。】

  这以下解释。

  「由彼先来有有我见等诸烦恼故」:见,就是对于这样的思想,有很深刻的欢喜、执着;如果说这样也好、那样也好,不能说是见。由于那个众生,从过去以来,在内心里,有我见等诸烦恼。就是认为在老病死的色受想行识,有一个实体的我。若有「我」的执着,就会有贪瞋痴各式各样的烦恼,因此,就在无我法中执着有我。

  怎么「没有我」而会执着「有我」呢?在语言名句里面,是有这么一个「我」字。从无始劫以来,就是「我怎么怎么的」,无形中就引向「有我」那条路上走。不是研究哲学的人,用这个字也可能不觉得什么;但是,若你的利益被侵犯时,就会感觉到痛,是有「我」,但是什么是「我」?还不是十分清楚。在印度的哲学、宗教界里,说「我」是有体相的;也有人欢喜「我」,愿意信受这种理论。但是,释迦牟尼佛大智慧,提倡「无我」,反对有我论;佛和外道辩论时,把外道辩倒了,在《阿含经》有这样的记录。

  「无无我见等诸善法故」:没有无我智慧的人,不可能有「无我见」。若「无我」,就容易断掉烦恼、容易发慈悲心,就能发动一切善法。

  有我见的人,所造的善法,是属于有漏的。无漏的善法,一定要由无我的般若波罗蜜,才能成就,这就是圣人的境界。而这一方面的善法,唯有佛法才有,其他的宗教是没有的。所以,不能说佛教和其他的宗教是平等的,佛教徒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。

  「于诸蕴中生起我见」:由于这个人,有「有我见」的烦恼,没有「无我见」的一切善法,所以就在这个剎那生灭、有老病死的生命体里面,生起有「我」的看法。

  

  【以于诸法住循法观,如实了知所计诸蕴自相、共相,便于无我断我颠倒。】

  那怎么样才能够断除我见呢?佛陀的大智慧,他不只是要你听讲;还要你自己在静坐中深入地观察——「以于诸法住循法观」:诸法是指一切法,包括有为法、无为法。有为法都是无常的!无我是通于有为、无为的,和无常还不同!怎么知道无为法也是无我呢?「我」是主宰义、是常恒住的。主宰,就是要控制、支配别人,无为法没有主宰的功能,所以也是无我的。有为法无我、无为法也没有我。

  「如实了知所计诸蕴自相、共相、便于无我断我颠倒」:这样时时地修奢摩他,把心静下来观察,你就能真实地了知,所执着色受想行识诸蕴的自相、共相;也就能够认识无我义是正义,而能断除有我的颠倒。

  色受想行识诸蕴中,色是变碍相、受是领纳相、想是取相、行是造作、识是了别义,这就是自相。而这些都是无常的、都是变化的,有变化当然就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;「共相」就是无常相。藉由了别自相、通达共相,那就知道:虽有假名的我,但是五蕴里,没有所执着的那个常恒住、有实体、有主宰作用的我。当然,这里面可能还会有些疑问:「没有我,那谁造善业?谁流转生死呢?谁造恶业呢?」在《楞伽经》提到这些问题。

  我们佛教徒里面,也有公然地认为有我才是对的!这样子,无常观修不来、无我观也修不来,只好分开;说「这是无常的、那是常的!」

  欲重的人,观身不净修不来,但是,不净观才能破欲的烦恼。修不净观、观受是苦,似乎还比较容易;修无常观、修无我观那就不一样。一定要深刻地认识无我义,然后才能修无我观;一定要认识它是无常的,才能修无常观,否则修不来。

  

  〖丙三、约造业义二 丁一、标立〗

  

  【复有差别,谓若依此,造作诸业;若为此故,造作诸业;若造业者;若由此故,造作诸业。为总显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。】

  这是第三义,在造业这一方面安立。也是先标立。

  「复有差别」:还有不同的理由。佛的大智慧,还依不同的目的,而建立四念住法门。什么呢?

  「谓若依此,造作诸业」:计我论者执着有我;以身为依止处,而造作种种的事业,或者是善业、或者恶业、或者生死业、或者是涅槃业。造作诸业的作用,是以身为依止处,才能造作各式各样的业的。这样子,这就是「身」。

  「若为此故,造作诸业」:为什么要造业?为享受。造恶业的人是为现在的享受;造善业,是为将来要到天上享天福。那么这就是「受」。若为享受造作诸业,就是受者。

  「若造业者」:造业者是谁?就是众生的心。计我论者,执着心是我,是造业者,也就是作者。

  「若由此故,造作诸业」:「我」,要假藉善法的因缘造作诸业,或者假藉恶法因缘造作诸业,或者超过了善恶法的因缘造作诸业,执着都是由「我」发动的。这就是「法念住」所对治的过失。

  「为总显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」:佛的慈悲智慧,统摄这一切的事情,显示世间的不正见、出世法的正见,而安立四念住。

  

  〖丁二、释义〗

  【当知此中,依止于身,造作诸业;为求受故,造作诸业;心能造业;由善不善法,能造诸业。】

  这以下是解释。

  「当知此中,依止于身,造作诸业」:是解释前面第一句「若依此故,造作诸业」。

  「此」是指什么说的呢?众生都是以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为依止处,才能造作各式各样的业;并不是「我」依止于身去造业;以此来显示「身念住」。

  「为求受故,造作诸业」:这是解释第二句「若为此故,造作诸业」。

  众生为什么要造作种种的业呢?就是为了希求享受!因为要享受安乐而作种种业。聪明的众生,会说出种种好听的理由:「我要怎么怎么、作什么什么事情!」其实就是一句话——为求受!就是为希求安乐的觉受,而去做种种事。这就建立「受念住」。

  「心能造业」:这是解释第三句「若造业者」。由心、心所法的助伴,各式各样的分别,才能造善业、造恶业、及造作出世间的无漏业;这些都是因缘生法,不是「我」的发动而造作的,依此建立「心念住」。

  「由善不善法,能造诸业」:这是解释第四句「若由此故造作诸业」。

  这种种分别心,怎么能够造作很多的事业呢?就是由善法、不…

《四念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