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善法的因缘,而造作种种善、不善业;或者为损害人而作、或者只是为利益人、或利人也利己、或伤害他人而对自己有利。当中没有我可得,这就是安立法念住的目的。
〖丙四、约染净义二 丁一、标立〗
【复有差别,谓若依此,有染有净;若为此故,起染起净;若染净者;若由此故,成染成净。总为显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。】
这是第四义,从染净方面来辨明;先标。
「复有差别」:复有第四个不同的理由。
「谓若依此,有染有净」:就是依止于身;或做清净的事、或做染污的事。「若为此故,起染起净」:就是为了享受,起染污、清净。
「若染净者」:就是指心说的。「若由此故,成染成净」:就是善恶法的因缘、世出世间法的因缘,而成就染污、清净等法。
「总为显示如是一切,立四念住」:为了显示这样的道理,而安立了四念住的法门。
〖丁二、释义〗
【当知此中,依止于身,有染有净;为求受故,起染起净;心染净者;由诸法故,成染成净。】
以下解释。
「当知此中,依止于身,有染有净」:这是解释前面第一句话「谓若依此,有染有净」。就是依止于身,才创造出染、净的业;而不是依止于我,而有染净。这是安立身念住的理由。
「为求受故,起染起净」:这是解释第二句话「若为此故,起染起净」。为求享受,或者起染污的业、或起清净的功德业;不是我的缘故。这是安立受念住的理由。
「心染净者」:这是解释第三句「染净者」。心是染净者,不是「我」是染净者。前边身念住、受念住,也还是要以心念住为主,由心来发动,它是主要的,所以称之为「者」。这是安立心念住的理由。
「由诸法故,成染成净」:这是解释第四句「若由此故,成染成净」。就是虽然是以心为主,但是它不是单独能成事的,要由种种的因缘,才能做染污的事、或者成清净的事;并不是我。这就是安立法念住的理由。
前边说造业,也就是生死业,这里说「染」,就是苦集;「净」就是灭道,指出世间清净的因果。前边只是说造业,这一段说出「染、净」;这样就不同于第三段了。
由这四段,来说明佛安立四念住的原因。
〖乙二、释念住二 丙一、问〗
【问:念住何义?】
这底下总释念住的名字。「念住何义」:这是问。念住是什么道理呢?怎么样叫做念住呢?这底下回答。
〖丙二、答二 丁一、标〗
【答:若于此住念,若由此住念,皆名念住。】
「若于此住念,若由此住念」,都可以名之为念住的。这是标出来,底下解释。
〖丁二、释二 戊一、约三种念住配释〗
【于此住念者:谓所缘念住。】
先解释「于此住念者」这一句。「谓所缘念住」:就是以身受心法为所缘境,把念安住于此,然后加以观察,这叫做所缘念住,旧的翻译叫作缘念处。所观察的念住的境界,就叫做念住。
【由此住念者:谓若慧、若念摄持于定,是自性念住。】
「由此住念者」:这是第二句,有两个解释。一是自性念住,二是相杂念住。
「谓若慧、若念摄持于定,是自性念住」:慧,是以般若智慧的观察,能破除去常乐我净的颠倒。摄持内心不令散乱,叫做念。因为内心的正念,能把这法门现前,令心不乱,就是「摄持于定」,由念住心令不散乱,在定中由慧加以观察能破除颠倒,这就叫自性念住。
自性,就是它本身的情况。念住本身的特义就是:由念住心,由慧观察,这叫做自性念住,旧的翻译叫做性念处。
【所余相应诸心心法,是相杂念住。】
「所余相应诸心心所法」:因为前面只说出念、慧两个心所法;在修行时,还有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等很多的相应心所法。所余相应诸心心所法,与慧、念和合起来,共同地来做这件事。从这一方面说,叫「相杂念住」,旧的翻译叫做共念处。
这样合起来,就是两句话:一、「若于此住念」名为念住,二、「若由此住念」也名为念住。但这里有三个念住:所缘念住、自性念住、相杂念住;这样子,从三方面解释两句话,就把念住的情况都表示了。
〖戊二、约三慧位次配释二 己一、出体性〗
【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、无漏道,皆名念住。】
「又」:又有一个解释,就是从浅深位次上说明。
「由身受心法」:我们用功的人,在身受心法上这样观察,由念住心,由慧观察。
「增上所生善有漏、无漏道」:这样修行很有力量的时候,会生出善的有漏法和无漏道,也就能破恶、生善。修行增上的力量是能生,所生的是善有漏法;在没断烦恼之前成就的戒定慧,都是善有漏法。等到一念相应,断除我见烦恼、爱烦恼的时候,就是无漏的戒定慧了。
「皆名念住」:这都叫做念住。前面三个念住是平说的,这里是前后说的。
〖己二、辨种类二 庚一、标列〗
【此复三种:一、闻所成,二、思所成,三、修所成。】
观察身受心法的时候,当然是智慧,就是前面所说「若慧、若念摄持于定,是自性念住」的慧。
「此复三种」:这里又分慧成三种差别,「一、闻所成,二、思所成,三、修所成」。
第一、闻所成:由听闻佛法所成就的智慧。听闻佛法这件事,在我们中国佛教后来的情况来说,我认为这句话倒是有深意的!
后来的佛法有什么问题呢?不听佛法!自己心里想出来一件事,就用这个做佛法。菩萨戒上分明说:「不可以建立相似的佛法!」我最初读菩萨戒的时候,究竟什么是相似佛法?不明白。后来逐渐逐渐地就有点分别,原来是有很多的相似佛法!但是,直到今日,有一些你明知道是相似佛法,但是不可以取消了。所以,闻所成慧一定是根据经律论学习。闻就是学习,按照经律论学习、修行,不要自己虚妄分别。闻所成应该是有这样的意思。
第二、思所成:要专精思惟!专精思惟之后,对佛菩萨说的话,才能有深刻的理解。有深刻的理解,就是比初开始的闻所成慧有力量,经过思所成慧之后,你的信心会深刻。
有些人很聪明、也有智慧,在闻所成慧的基础上,什么都能讲;但是他本人对佛法未必有信心。闻所成慧不是太有力量,靠不住。若思所成慧,有了深刻的信心,是不一样的;理解得深刻,而不只是表面上的文字。
第三、修所成:就是成就禅定以后,在禅定的支持、帮助中,思所成慧能更进一步,这时候,有力量断惑证真!
〖庚二、辨性〗
【闻、思所成,唯是有漏;修所成者,通漏、无漏。】
「闻、思所成,唯是有漏」:这是批评前面两种智慧。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这两种是有漏的智慧,还会与烦恼相应的。
「修所成者,通漏无漏」:修所成的智慧,通于漏和无漏。初开始得禅定,修四念住,那还是属于有漏;但是,力量强大了,终究有一天断惑证真得成圣道,这时的智慧就是无漏的。
由身受心法增上,所生善有漏、无漏道,这里用这三慧来解释,怎么叫有漏、无漏。这合起来就名为念住。
〖四念住-问答〗
问:身受与心受的关系如何,又初禅境界的人,对于身受与心受有何不同?
答:身受是前五识,一剎那间过去,然后有心受,所以不应该分开。但,身受和心受,是有差别的,没有得初禅、有欲的生活的人,是这样子。若是圣人的境界,身受是苦,心受不一定是苦;前五识一剎那间感觉苦,但圣人第六意识一动,正念提起来就不苦了。假设是非佛教徒得初禅,他如果不入定,身受是苦,心受也可能还是苦,不过,究竟是有功夫的人,所以会轻一点,除非他入定就不苦。
另外,在《大毗婆沙论》、《涅槃经》上也提到,长期有病痛的人,禅定还是会退的;因为身受的苦,使令他心不自在,不能入定。佛这样开导,我们佛教徒应该警觉自己,要常常保持正念,在苦恼的境界,保持正念,苦就减轻了!所以,身受与心受,不一定是一致的。如果不提高我们的正念,身受是苦,心受也一定是苦,也就不能改变自己;佛菩萨告诉我们,有身受、又有心受,这是我们警觉自己的一个机会。
问:若一识论与多识论,身识跟心识可以断然地划分?
答:如果是「一意识」,前五识也就是第六意识的异名,不分开说。若是主张「多识论者」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不是第六意识,就是各有体性。就是这样分别。
问:就本质身与影像身而言,本质身是遍计执还是依他起?
答:本质身是依他起,不是遍计执。如果你不执着,影像身也是依他起;若执着它是真实的,就是遍计执。修不净观的人,从缘起法上观察后,修奢摩他然后修毗钵舍那,观察种种的不净,这一定是影像身,而不是本质身。因为,修奢摩他入定以后,前五识没有同境界接触,只有独头意识在活动,不是观本质身,第六识去观察通过前五识取来的影像,所以是影像身。可是,影像身和本质身,是相似的,在自己的观察下,能知道本质身也是这样子,所以是随观随觉。
问:西方极乐世界是在三界之外吗?
答:是的。
问:凡夫还有耽着受,去得了吗?
答:临命终的时候,若因为信愿行具足、没有耽着受,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,正念分明,阿弥陀佛就能接引你去,能去得了!
问:平常都是耽着受,在临命终时那一剎那,有可能会不耽嗜受吗?
答:平常的耽着受,可能会有影响。因为你平常耽着受,信愿行的修行受影响,那么临命终时,正念可能不分明了,就有可能不能往生。所以修行不管是四念住也好、念佛也好,若不能完全放下,也一定要放下多少才可以,不然没有时间修行。
问:西方极乐世界,是凡圣同居土,是凡夫带业往生,不应该是出了三界吧?
答:西方极乐世界是佛菩萨无漏的愿力、功德所成;凡夫没得圣道,也能到那里,所以名之为凡圣同居土。三界是世间…
《四念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