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染着的境界,到那里大家完全是熏习佛法,所以不能说它是三界内;可是去的人,又不全是圣人,那为什么不说是有漏的世界呢?
这里有个譬喻,我是贫苦人,你是大富贵的人,我和你做朋友,你请我到你家吃饭,我就可以去。阿弥陀佛国是圣人的境界,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 —— 请凡夫到那儿去;所以就是有这么一个凡圣同居土的区域,让你暂时地在那里熏习、修学,慢慢就得圣道了。也类似是开特别补习班的情形。当然,这也就是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,大慈悲特别施设的方便。
说不是三界,但凡夫也可以在那里;说是三界,那又是阿弥陀佛无漏的清净愿力所成,不是凡夫的颠倒境界,而是向于涅槃、随顺涅槃的。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它没有欲,不能说是欲界;因为它在地面上,不是色界天;还有形色,也不是无色界天;所以不在三界内。
若从法相上,观察它的分齐,凡夫往生的阿弥陀佛国,还应该说是属于有漏的,但,那个有漏和我们娑婆世界的有漏不同。我们娑婆世界这个有漏的境界,是颠倒,继续地流转生死的境界;阿弥陀佛国,那个凡圣同居土的有漏,是向于无漏的,不颠倒。这还是有点差别。
问:「若色无色界系,若随顺离欲,名依出离受」这样说,就是属于禅定乐这部分;假设说成「无爱味受」,是否可以呢?
答:也是可以。但是,这里说的有点含蓄。「如是诸受,若随顺涅槃,随顺决择,毕竟出离,毕竟离垢,毕竟能令梵行圆满,名无爱味受。」这当然有毗钵舍那的,不然办不到。「若色无色界系,若随顺离欲,名依出离受。」这只是共于世间,没有佛法般若的毗钵舍那。但是,不会因受而有欲,能从欲界解脱出来,心常是在出离欲的境界上活动,所以归为出离受。
问:我想解释「乐受是平等受,苦受是不平等受」。这里讲了廿一种受,阿罗汉是一切法不受,凡夫众生都不希望苦、而希望乐,所以当境界出现,与离苦得乐相应的心生起了,是和心平等的,所以叫乐受;若不平等的心生起,叫苦受。
答:我同意您的解释,是有这个意思。
我现在又有一个解释法,怎么叫平等、不平等?心与境无诤叫做平等;与境有诤就是不平等。譬如说「乐受」时,因为是满意的,心与境是无诤,所以叫做平等;受苦时,是不高兴的,心与境有诤,这叫不平等。
那一天,我是约因缘解释,佛教徒是愿意别人也有乐受,所以叫平等;约造不平等的因会受苦,所以叫不平等受。这样解释,也是聊备一格吧。不过,这里我没看见注解有解释。现在我有两个解释、你有一个解释,这样统起来有三种。
问:假如坐得好,观四念住就已经够忙了,那还有好多循身观、循三观,是不是要一天观一项,不然根本记不得?
答:初开始静坐,愈简单愈好,不要观察这么多。但若是你常常坐,奢摩他的力量增长了,怎么复杂都不觉得复杂,一下子就清楚了!这奢摩他是很厉害的!我们的「止」若修得有力量,「念」的力量就会增长广大。我们初开始读这个文,都会感觉「哎呀,这太麻烦了」。但是,你的奢摩他若增长,就不感觉很复杂。「奢摩他有堪能性」,这句话真是经验之谈!我们奢摩他的力量不够的时候,同样的事情,有不同样的感觉。也有些不是修行人,但是他记忆力也很强,这是前生的善根,得的好果报。所以,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第六意根是很重要的,这是过去生中的福业特别强。
问:如果依照内身、外身、内外身这样分类,「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」是属于内外身住循身观;但为什么「缘他中身发毛爪齿等」不是内外身?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准则?或特别的用意?
答:是!是有的。「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,住循身观,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」,与前面两个有关系;这内观、外观、内外观,是相对地说出三种。住循三观,也是相对的,也是有准则的。
若是你把前面和后面,放在一起看,就好像有点乱了。它是各有各的准则:你对大的说小,对小就说大,就看和那一个相对,就立出来不同的名字。
问:每一类都有身受心法四观,可不可以举例,简略开示实际的观法?
答:第一「谓若缘内自有情数身色为境,住循身观,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」,这就是以自己的身体为所缘境,修不净观,这很容易明了。
第二「若缘外非有情数色为境,住循身观,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」,这非有情数色的范围很广,观察一棵树、一枝花、或者是高山、房子,你观察它,也是不净、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。
第三「若缘外他有情数身色为境,住循身观,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」,这也是属于有情,但,是观他人的有情数身是不净的。自家有情,属于内;他人有情,是属于内外;外,就指无情数了。这个范围应该是很清楚。
问:这样是指分类范围。像刚刚讲,于内身住循身观,修不净观是属于内身,如果是注意自己的息,也算是于内身住循身观?
答:数息、随息,不是不净观,是持息念、是数息观。
问:那就是说,内身并不是广泛的包括自己所有修行的范围?
答:是的,这比较简单,后边复杂一点。简单的境界,就是自己、他人、无情数,分这么三类住循身观。
后边复杂了一点,譬如「若缘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,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」:根所摄也就是有情,这是于内身住循身观。「若缘非根所摄无执无受色为境,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」:这是无情物。
「若缘非根所摄有执有受色为境」:这是有情的扶根尘。肉眼所见的眼耳鼻舌身,是保护根的一种地水火风,它不是根,而是扶根尘;但它也有执受。因为是非根所摄,所以是外;有执有受,又名为内,所以就名为「于内外身住循身观」。其实简单地说,也还是观这个人是不净的意思。
「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,随其所应,当知即是住循三观」,所生的种种受:或者是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、有爱味受、无爱味受、出离受、非出离受;静坐时生起的略心、散心,下心、举心,寂静、不寂静心;有心就有法,所以就是受、心、法了。
初开始修行的时候,若文、若义都要熟!要常常读四念住的文,读熟后,先简单一点的修。就像我刚才说的,你修久了,奢摩他也进步、毗钵舍那也进步。这时候,你的念力特别强,一读这个文,心里就能记得住,这境界就能在心里面现出来,就能依文的义去观察、思惟。
问:如果缘非有情的不净观,要怎么运作?
答:在《大毗婆沙论》说到一件事,在人间的转轮圣王,他是大福德、是不得了的人,百由旬内的境界,他就像看手掌那么样清楚。若更高一层地说: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,他观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,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一般。这个眼根的力量,能有那么大!我们就是眼睛特别好的人,不要说一百由旬,就是一百里内的境界,你能像观掌纹那么清楚吗?
但是,从极微的角度来看,狗和转轮圣王的身体的地水火风,是平等的。若是修不净观,也可从这里观察——都是不净。当然,我们初开始修不净,在不净上修不净比较容易,不感觉到不净而修不净,似乎是有点困难。
总相来说:世间上有漏法都是不净业所成,都是贪瞋痴造的业,若加上多少同情心,就是所谓善业,其实也还是贪瞋痴。所以,业不净就是因不净;因不净,果也不净。这是一个理由。
第二个理由:我们从报纸上看,世间上的事情——「这块土地是我的!」他说:「不是你的!是我的!」因此而有烦恼,这也就是不净。所以,世界上山河大地都是不净;能令人起染污心,也是不净。譬如说观察不净物的地水火风的极微,我们认为那个极微没什么不净,在极微上看是一样的;但还是可以观察是不净。
平常人主要是观身不净,观身不净破除爱烦恼。若是那些大福德的大人物——就是世界上的这些英雄好汉,应该观山河大地都是不净,能使令他的野心轻一点!生出慈悲心、心量大一点,容许别人有自由,而这样苦恼的事情就会少一点。野心大的人:「我有自由,可以!你们都不许有自由!」那么就多诸苦恼,这就是不净。在智者大师说的《释禅波罗蜜》上,有一个大不净观可以参考。
问:于课诵的时候,以观察身体动作的方式放松身心,内心明静,虽有念头浮动,但影响不大,顺势以一异的思辨方式,简略、快速地推求身不可得,于是心念集中,身体负担转轻,身体仿佛变成第三者,此种状态反而比静坐时好。静坐时,初开始情况良好,进而沈没、昏沈,到快放腿时就醒了。这样的现象已有一段时期了,恐形成习惯,应如何改善?
答:我们用功修行随时会有问题,那就要解决,不能放着不管;有了烦恼,也是一样,要从心里面解决才可以。
「初开始情况良好,进而沈没、惛沈」这件事,可能有两个情况:第一、静坐时,只修奢摩他,没有修毗钵舍那。第二、就是修毗钵舍那时,惛沈来了。这位同学没说是什么时候?虽然都有可能,情形不一样,怎么不一样呢?
如果是集中精神修毗钵舍那,惛沈可能性不多;若修奢摩他的时间多,明静的境界沈没,心就比较可能惛沈。想改变这情形,就是要加强毗钵舍那的力量,去除惛沈;这是一种。
又,我们的身体不是钢铁,功能是有限度的,超过限度它就疲劳、就是要惛沈,这样的惛沈是正常的。除非长时期地静坐,止和观的功夫进一大步了,惛沈就轻微、散乱也少,很快地就能警觉。
又,若夜间睡觉正常,而静坐还是惛沈,那就是另外有原因,应该注意,要对治的。假设因奢摩他修的时间多,不合适而惛沈,那就修毗钵舍那对治。当然,各人的身体不一样,若小小的惛沈一分钟、三分钟,我认为不要紧,醒了更精神,修奢摩他也好、修毗钵舍那也好,这不应该算是过失。若是惛沈的时间很久,或者都打呼了,是不对的。另外,吃东西也有关系,有的食品会令人惛沈、…
《四念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