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染著的境界,到那裏大家完全是熏習佛法,所以不能說它是叁界內;可是去的人,又不全是聖人,那爲什麼不說是有漏的世界呢?
這裏有個譬喻,我是貧苦人,你是大富貴的人,我和你做朋友,你請我到你家吃飯,我就可以去。阿彌陀佛國是聖人的境界,但阿彌陀佛有這樣的願 —— 請凡夫到那兒去;所以就是有這麼一個凡聖同居土的區域,讓你暫時地在那裏熏習、修學,慢慢就得聖道了。也類似是開特別補習班的情形。當然,這也就是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,大慈悲特別施設的方便。
說不是叁界,但凡夫也可以在那裏;說是叁界,那又是阿彌陀佛無漏的清淨願力所成,不是凡夫的顛倒境界,而是向于涅槃、隨順涅槃的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:它沒有欲,不能說是欲界;因爲它在地面上,不是色界天;還有形色,也不是無色界天;所以不在叁界內。
若從法相上,觀察它的分齊,凡夫往生的阿彌陀佛國,還應該說是屬于有漏的,但,那個有漏和我們娑婆世界的有漏不同。我們娑婆世界這個有漏的境界,是顛倒,繼續地流轉生死的境界;阿彌陀佛國,那個凡聖同居土的有漏,是向于無漏的,不顛倒。這還是有點差別。
問:「若色無色界系,若隨順離欲,名依出離受」這樣說,就是屬于禅定樂這部分;假設說成「無愛味受」,是否可以呢?
答:也是可以。但是,這裏說的有點含蓄。「如是諸受,若隨順涅槃,隨順決擇,畢竟出離,畢竟離垢,畢竟能令梵行圓滿,名無愛味受。」這當然有毗缽舍那的,不然辦不到。「若色無色界系,若隨順離欲,名依出離受。」這只是共于世間,沒有佛法般若的毗缽舍那。但是,不會因受而有欲,能從欲界解脫出來,心常是在出離欲的境界上活動,所以歸爲出離受。
問:我想解釋「樂受是平等受,苦受是不平等受」。這裏講了廿一種受,阿羅漢是一切法不受,凡夫衆生都不希望苦、而希望樂,所以當境界出現,與離苦得樂相應的心生起了,是和心平等的,所以叫樂受;若不平等的心生起,叫苦受。
答:我同意您的解釋,是有這個意思。
我現在又有一個解釋法,怎麼叫平等、不平等?心與境無诤叫做平等;與境有诤就是不平等。譬如說「樂受」時,因爲是滿意的,心與境是無诤,所以叫做平等;受苦時,是不高興的,心與境有诤,這叫不平等。
那一天,我是約因緣解釋,佛教徒是願意別人也有樂受,所以叫平等;約造不平等的因會受苦,所以叫不平等受。這樣解釋,也是聊備一格吧。不過,這裏我沒看見注解有解釋。現在我有兩個解釋、你有一個解釋,這樣統起來有叁種。
問:假如坐得好,觀四念住就已經夠忙了,那還有好多循身觀、循叁觀,是不是要一天觀一項,不然根本記不得?
答:初開始靜坐,愈簡單愈好,不要觀察這麼多。但若是你常常坐,奢摩他的力量增長了,怎麼複雜都不覺得複雜,一下子就清楚了!這奢摩他是很厲害的!我們的「止」若修得有力量,「念」的力量就會增長廣大。我們初開始讀這個文,都會感覺「哎呀,這太麻煩了」。但是,你的奢摩他若增長,就不感覺很複雜。「奢摩他有堪能性」,這句話真是經驗之談!我們奢摩他的力量不夠的時候,同樣的事情,有不同樣的感覺。也有些不是修行人,但是他記憶力也很強,這是前生的善根,得的好果報。所以,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第六意根是很重要的,這是過去生中的福業特別強。
問:如果依照內身、外身、內外身這樣分類,「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爲境」是屬于內外身住循身觀;但爲什麼「緣他中身發毛爪齒等」不是內外身?有沒有一個特別的准則?或特別的用意?
答:是!是有的。「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爲境,住循身觀,是名于內外身住循身觀」,與前面兩個有關系;這內觀、外觀、內外觀,是相對地說出叁種。住循叁觀,也是相對的,也是有准則的。
若是你把前面和後面,放在一起看,就好像有點亂了。它是各有各的准則:你對大的說小,對小就說大,就看和那一個相對,就立出來不同的名字。
問:每一類都有身受心法四觀,可不可以舉例,簡略開示實際的觀法?
答:第一「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爲境,住循身觀,是名于內身住循身觀」,這就是以自己的身體爲所緣境,修不淨觀,這很容易明了。
第二「若緣外非有情數色爲境,住循身觀,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觀」,這非有情數色的範圍很廣,觀察一棵樹、一枝花、或者是高山、房子,你觀察它,也是不淨、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。
第叁「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爲境,住循身觀,是名于內外身住循身觀」,這也是屬于有情,但,是觀他人的有情數身是不淨的。自家有情,屬于內;他人有情,是屬于內外;外,就指無情數了。這個範圍應該是很清楚。
問:這樣是指分類範圍。像剛剛講,于內身住循身觀,修不淨觀是屬于內身,如果是注意自己的息,也算是于內身住循身觀?
答:數息、隨息,不是不淨觀,是持息念、是數息觀。
問:那就是說,內身並不是廣泛的包括自己所有修行的範圍?
答:是的,這比較簡單,後邊複雜一點。簡單的境界,就是自己、他人、無情數,分這麼叁類住循身觀。
後邊複雜了一點,譬如「若緣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爲境,是名于內身住循身觀」:根所攝也就是有情,這是于內身住循身觀。「若緣非根所攝無執無受色爲境,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觀」:這是無情物。
「若緣非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爲境」:這是有情的扶根塵。肉眼所見的眼耳鼻舌身,是保護根的一種地水火風,它不是根,而是扶根塵;但它也有執受。因爲是非根所攝,所以是外;有執有受,又名爲內,所以就名爲「于內外身住循身觀」。其實簡單地說,也還是觀這個人是不淨的意思。
「如是若緣依前叁色所生受心法爲境,隨其所應,當知即是住循叁觀」,所生的種種受:或者是樂受、苦受、不苦不樂受、有愛味受、無愛味受、出離受、非出離受;靜坐時生起的略心、散心,下心、舉心,寂靜、不寂靜心;有心就有法,所以就是受、心、法了。
初開始修行的時候,若文、若義都要熟!要常常讀四念住的文,讀熟後,先簡單一點的修。就像我剛才說的,你修久了,奢摩他也進步、毗缽舍那也進步。這時候,你的念力特別強,一讀這個文,心裏就能記得住,這境界就能在心裏面現出來,就能依文的義去觀察、思惟。
問:如果緣非有情的不淨觀,要怎麼運作?
答:在《大毗婆沙論》說到一件事,在人間的轉輪聖王,他是大福德、是不得了的人,百由旬內的境界,他就像看手掌那麼樣清楚。若更高一層地說: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,他觀叁千大千世界的境界,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一般。這個眼根的力量,能有那麼大!我們就是眼睛特別好的人,不要說一百由旬,就是一百裏內的境界,你能像觀掌紋那麼清楚嗎?
但是,從極微的角度來看,狗和轉輪聖王的身體的地水火風,是平等的。若是修不淨觀,也可從這裏觀察——都是不淨。當然,我們初開始修不淨,在不淨上修不淨比較容易,不感覺到不淨而修不淨,似乎是有點困難。
總相來說:世間上有漏法都是不淨業所成,都是貪瞋癡造的業,若加上多少同情心,就是所謂善業,其實也還是貪瞋癡。所以,業不淨就是因不淨;因不淨,果也不淨。這是一個理由。
第二個理由:我們從報紙上看,世間上的事情——「這塊土地是我的!」他說:「不是你的!是我的!」因此而有煩惱,這也就是不淨。所以,世界上山河大地都是不淨;能令人起染汙心,也是不淨。譬如說觀察不淨物的地水火風的極微,我們認爲那個極微沒什麼不淨,在極微上看是一樣的;但還是可以觀察是不淨。
平常人主要是觀身不淨,觀身不淨破除愛煩惱。若是那些大福德的大人物——就是世界上的這些英雄好漢,應該觀山河大地都是不淨,能使令他的野心輕一點!生出慈悲心、心量大一點,容許別人有自由,而這樣苦惱的事情就會少一點。野心大的人:「我有自由,可以!你們都不許有自由!」那麼就多諸苦惱,這就是不淨。在智者大師說的《釋禅波羅蜜》上,有一個大不淨觀可以參考。
問:于課誦的時候,以觀察身體動作的方式放松身心,內心明靜,雖有念頭浮動,但影響不大,順勢以一異的思辨方式,簡略、快速地推求身不可得,于是心念集中,身體負擔轉輕,身體仿佛變成第叁者,此種狀態反而比靜坐時好。靜坐時,初開始情況良好,進而沈沒、昏沈,到快放腿時就醒了。這樣的現象已有一段時期了,恐形成習慣,應如何改善?
答:我們用功修行隨時會有問題,那就要解決,不能放著不管;有了煩惱,也是一樣,要從心裏面解決才可以。
「初開始情況良好,進而沈沒、惛沈」這件事,可能有兩個情況:第一、靜坐時,只修奢摩他,沒有修毗缽舍那。第二、就是修毗缽舍那時,惛沈來了。這位同學沒說是什麼時候?雖然都有可能,情形不一樣,怎麼不一樣呢?
如果是集中精神修毗缽舍那,惛沈可能性不多;若修奢摩他的時間多,明靜的境界沈沒,心就比較可能惛沈。想改變這情形,就是要加強毗缽舍那的力量,去除惛沈;這是一種。
又,我們的身體不是鋼鐵,功能是有限度的,超過限度它就疲勞、就是要惛沈,這樣的惛沈是正常的。除非長時期地靜坐,止和觀的功夫進一大步了,惛沈就輕微、散亂也少,很快地就能警覺。
又,若夜間睡覺正常,而靜坐還是惛沈,那就是另外有原因,應該注意,要對治的。假設因奢摩他修的時間多,不合適而惛沈,那就修毗缽舍那對治。當然,各人的身體不一樣,若小小的惛沈一分鍾、叁分鍾,我認爲不要緊,醒了更精神,修奢摩他也好、修毗缽舍那也好,這不應該算是過失。若是惛沈的時間很久,或者都打呼了,是不對的。另外,吃東西也有關系,有的食品會令人惛沈、…
《四念住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