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睡覺;比方失眠了,醫生開一味藥能令你睡覺,就是那藥能有這個作用。有時候也沒有特別的原因,但心就不平靜,與吃的東西也有關,嚴重的話,要看醫生的。
「這現象已經維持一段時期了,恐怕變成習慣,應如何改善?」就是要酌量情形。因爲你不是住茅蓬,是在大衆裏住;有時大衆在一起做功課、有時是單獨在寮房裏靜坐,這情形有點不同。自己不妨時時都攝心不亂,有幾種不同的情況訓練自己,也是不錯的。
你在課誦時,心還有觀身不可得這樣的力量,可見是有點功夫,有的人因爲課誦時有很多的聲音,就不能攝心,但是你能;心念集中,心的力量也就是大。「心念集中,身體負擔較輕,身體仿佛變成第叁者」,從這句話看,你的心力,超過一般人,若用這樣的心力,修毗缽舍那,我認爲惛沈會少。
問:前述狀況是否方法使用不正確所産生的?是否適宜繼續使用?
答:不是說方法正確就不會惛沈,我們這個身體是「有限公司」,負荷到一個程度,它就是要疲勞的。
「是否適宜繼續使用」,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要調動地修。若惛沈了,自己不知道,那沒辦法調,但有時自己知道,你把精神振作一下,就能夠去惛沈。惛沈有輕、重,有知道、不知道,各式各樣的情形;不知道的惛沈就是重了一點。
其實,惛沈若是重的話,自己不知道,也沒有糾察打香板,當然那你就只好在那兒休息了;但是自己可以預先調一下!佛在世時,修行人在禅堂裏、或單獨用功時,在頭上放一個「禅鎮」,一打瞌睡,掉下來,就醒覺了。從這件事的安排可以知道,佛在世的時候,修行人也有這種情形——惛沈來的時候,自己不知道!
問:若靜坐容易惛沈,是否可改爲立或禮佛,在禮佛時繼續修止觀?
答:我的心情是:靜坐的時候如果惛沈重,可以起來,到禅堂外邊跑一跑,再回去靜坐。當然別人會說「沒有規矩!」但我認爲這是合法的,不能說沒規矩;這樣子把惛沈破除,坐在那裏繼續修止觀,不是很好嘛!
我想和訓導主任商量一下,如果大家同意,沒辦法破除惛沈的人,可以站起來禮佛,但不要妨礙別人;或者特別安排一個禮佛的區。這件事大家可以再討論。
問:想接續前面的問題,關于觀察一和異的方法,怎麼去推求我不可得?就比方說推求「身體在那裏」?先假設「頭是身體」,頭如果是身體,它就應該有一個身體的樣子;推求到最後,發覺每一部分,都不叫身體,那就沒有「身體」這個名,只有身體存在的狀態。再觀察,身體的存在,實際上是四大,而四大會散壞,也是不真實的。像這樣的觀察方式,不知道對不對?
答:對的。
問:這樣推求我不可得,以「一和異」的方式,還可以再深入?
答:《中觀論.觀法品》:「若我是五陰,我即爲生滅;若我異五陰,則非五陰相」,用這樣的一、異去推求,觀察我不可得,進一步地觀察身體是因緣有,因緣有就是自相空,身體的相也不可得了。就是我不可得、五蘊身也不可得。
觀察的時間不要多,就安住在「不可得」這裏不動;假設容易惛沈,你安住的時間不要多,還要再觀察。假設你用〈觀法品〉的方法也可以;用《中觀論》前面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」的方法也可以。
問:請示心不障人之法?
答:心不障人之法--給別人方便,不障礙別人。別人讀經我不障礙、別人靜坐我不障礙、別人禮佛我不障礙;不因爲我的行動妨礙別人用功,時時地注意這件事。
假設別人用功時,我不給他方便,偏是打擾他,這是不對的。有人用功應該贊歎隨喜,我們若障礙人,會有罪過的。有罪過的結果是自己用功修行的時候,就出現一些障礙!自己被障礙的時候,會想:「你怎麼可以障礙我!」其實,從因果上來思惟,是因爲你先障礙別人。
另外,我們學習了佛法,知道什麼是善、惡,黑、白,我們應該贊歎白法、清淨、功德的事情,诃斥罪過的事情。人家有功德的時候我們障礙,不是顛倒了嗎?從這一方面想,就不會障礙任何人。
若平常和人有小小的隔礙、有結,自己要反省「我有結是不對的,我要恭敬這個人,我不能不高興這個人。」要自動地消滅心的結。不要和誰不高興,結就繼續擴大,不應該這樣!若是想要有進步,就從自己的煩惱上,開始對治!
我想各位都是知識份子,這樣的人出家,和沒有知識的人不同;就是會有高尚的思想、願望:「我想成爲聖人!」「我想做大法師、弘揚佛法!」說我和誰不對,而這心情在這裏繼續地恨、繼續地障礙,他若是用功的時候,我障礙他。做大法師弘揚佛法是這樣的嗎?應該這樣嗎?不應該!
自己應該主動取消心裏的結,取消的方法多得很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這方法也可以;對佛法有信心,相信善惡因果,這也可取消過失。
我對任何人都恭敬,不輕視任何人!我若是對不住別人,得趕快認錯道歉,然後注意:再不要對不住別人;別人對不住我,我原諒、不計較。我們讀《金剛經》也好、修四念住也好,就是要去掉自己的汙點;像洗澡似的,把汙垢都洗掉。說「我辦不到」,辦不到也要辦到!
其實,在內心裏面有問題,是過失的開始,還是很輕微的,要清除它;不清除而放縱它,護法善神、佛菩薩都會知道,而且,在內心裏面的事情,原來只是小小的,若擴大它,常常地放縱,愈來愈厲害,就容易有罪過——人家在拜佛,你妨礙;人家在靜坐,你偏要打擾!
我們讀《金剛經》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要認爲是聽佛在說法。用這樣的心情讀、用在自己的身口意上,不對的地方,就用這個方法來對治,這樣才能有進步。
「請示心不障人之法」,《金剛經》就是不障人之法、修四念住就是不障人之法;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,也說得非常微細,內心有什麼什麼樣的過失,怎麼調、怎麼對治。學習這些方法,不是給人家講的,自己要用啊!所以,處處的佛法都是不障人之法!成就而不障礙別人的功德,贊歎而不毀謗人家的功德。說:「那是假的,他那功德是假的!」就算是假的,你認爲是真的,久了它就是真的。
問:記得院長在禅四十九曾說過,常常靜坐的人,心多少有一點力量,如果他內心發起一種不歡喜的情緒,會影響到周遭,如果這個人的定功強的話,那影響力就更大。不知道那位同學講的「心不障人之法」,可不可以指這個?
答:假設自己放縱自己的煩惱,障礙別人。若那個人沒有修行,自己也有因果關系;若那個人靜坐功夫好,因爲你的障礙,他心裏憤怒,對你也是不利;他心裏一動,你身體健康就要受影響!所以不要障礙別人。就算那個人沒有修行,他用功時,你也應該保護而不障礙。如果你還障礙,護法善神都不高興;護法善神不高興,對你也不利。所以,從各方面思惟「心不障人之法」,可以解除自己內心的種種嫉妒、障礙,使令貪瞋癡的煩惱不動。
嫉妒的心情,我看人人都有,輕重的不同,自己要反省、要清淨自己、不要放縱自己,慢慢的心裏的煩惱才能逐漸地減少,心逐漸地光明,才能成爲一個有修行、有道德的人。
問:當我們在爲衆生發出回向跟祝福的時候,身心會變得很甯靜。這樣會讓我聯想到佛、菩薩他們對于衆生的那種慈悲心。有人說,普賢十大願的普皆回向,是在培養心量的,但好像對修定也有幫助,對周遭的氣氛也會有改善,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子?
答:是的。爲善最樂!你心裏面沒有惡而有善;有善修學戒定慧,就能相順,有惡就有障礙。表面上,惡心的作用是障礙別人;長遠看,實在是障礙自己!別人受到的傷害是小小的,自己受到的傷害是最多的。從多方面的觀察、思惟,內心有障礙是不對的,所以要解除!
〖結語〗
我初開始是引《般若經》第六分〈念住品〉的四念住,說出一個大意;然後引《俱舍論》,主要是說白骨觀,就是骨鎖觀。以後又引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文,這是全面地解釋四念住。不只是白骨觀,其他的不淨觀也包括在內;而後又說到受心法叁念住。最後的一段,等于是說明「念住」的要義。
四念住,對我們在佛學院裏面讀過的人,是老生常談了。而現在,我們學習四念住,是要用這樣的資料,常常地讀、每天靜坐思惟。用意是在這裏!另外,在玄奘大師翻譯的《法蘊足論》也提到四念住,文沒有這裏多,義是一樣的,你們若喜歡的話,也可以用那個作爲課本,每天讀它幾遍。
每天讀它幾遍,常常讀,文句熟了,裏邊的義也應該能明白。靜坐的時候多思惟,今天也這樣用功,明天也這樣用功,久了,你就感覺到在身心上起了變化--以前若誰說我不對,心裏很痛;現在,我不在乎!
忍力強了,有多少相應,心情就快樂一點,自己也能好好用功。什麼事情都是起頭難,初開始心不調順,想修四念住,有時也不合適;但是,久了,慢慢它就相應,所以有人說「久坐有禅」,就是非要加上時間不可。等到你用功修行相應一點的時候,心情快樂,很多的功德,就逐漸、逐漸地出現了。
前面講的,我們若是細心地去讀,應該是不難理解。但是,初開始修四念住,先不必修那麼多,歡喜修白骨觀,就先觀白骨;願意修九想觀也好。先簡單的修行!
但是,文一定要熟,要常常讀,于文于義,要明記不忘才可以!
〖後記〗
大聖臨入涅槃,尊者阿難白佛,世間眼滅,衆生將依何而住?佛答:「依四念處嚴心而住!」
末法衆生,有幸得聞佛之遺教,雖薄伽梵已然示寂、縱善知識亦現入滅,唯依道迹徐探聖域。猶如妙境長老言之諄誨、身之笃行,誡曰:「有了出離的願,學習經論與修習四念住才有趣向聖道的功能。」聞之,豈不恭謹習行哉!
本書乃學院開辦之初,和尚親選四處聖言以爲教材,爲助學衆了知法義名相,引而敷演循觀方法,作爲修學前行;若以爲長期修持者,亦可視爲奢摩他、毗缽舍那之道階。
師常雲:「四念住就是禅!當中有止也有觀,它是貫通大小乘佛法的!」此四念住義,擇示了佛教徒應具備之知見,暨應修之法門;亦契合世尊遺訓:「一切行者,應當依此四念處住」。
本書之整編,依師所闡文義而類分出「前言」、「正文」、「問答」、「結語」;並以四章分敘。每章最前分,自釋文中,擇示該段大意及提攜道心之文粹。次,合並原文與科句,作科文對照;盼讀者于熟讀之際,或能于荟萃的原文,直悟深刻義涵。
其中,選自《瑜伽師地論.聲聞地》釋文部分,于師第二次宣講時,若有以不同角度闡揚之處,爲增益讀者之義利,亦稍加糅和以呈現。立科則以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》爲主,思及師宣講語句易解,故時亦擇來並用。
「問答」內容廣含如何修止觀、念佛與止觀、學習教義及出家人心所應行等等。于中,縱使與四念住原文無直接關聯之義理,但止在有益修行,亦兼融攝,唯爲祈使法會勝況如實重現!是以,按問義分置于每章釋文之後,同願讀者能于該處法義,直取妙理。
師所擇選部分,雖已含涉大乘《般若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小乘《俱舍論》;但于《瑜伽》百卷長文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等等摩诃衍,更有四念處相應文義;誠如師昔日常言:應深入學習經論,莫要得少爲足!
整理編輯法寶志業,吾等慧猶淺薄並時逼敦促,能益衆者或唯涓流,只祈不違佛法及善士宣揚法音之意。末了,普願見聞隨喜,勤種解脫之因,讀誦思惟,轉相曉悟,共脫苦輪,庶幾不負此良緣也!
《四念住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