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睡觉;比方失眠了,医生开一味药能令你睡觉,就是那药能有这个作用。有时候也没有特别的原因,但心就不平静,与吃的东西也有关,严重的话,要看医生的。
「这现象已经维持一段时期了,恐怕变成习惯,应如何改善?」就是要酌量情形。因为你不是住茅蓬,是在大众里住;有时大众在一起做功课、有时是单独在寮房里静坐,这情形有点不同。自己不妨时时都摄心不乱,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训练自己,也是不错的。
你在课诵时,心还有观身不可得这样的力量,可见是有点功夫,有的人因为课诵时有很多的声音,就不能摄心,但是你能;心念集中,心的力量也就是大。「心念集中,身体负担较轻,身体仿佛变成第三者」,从这句话看,你的心力,超过一般人,若用这样的心力,修毗钵舍那,我认为惛沈会少。
问:前述状况是否方法使用不正确所产生的?是否适宜继续使用?
答:不是说方法正确就不会惛沈,我们这个身体是「有限公司」,负荷到一个程度,它就是要疲劳的。
「是否适宜继续使用」,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要调动地修。若惛沈了,自己不知道,那没办法调,但有时自己知道,你把精神振作一下,就能够去惛沈。惛沈有轻、重,有知道、不知道,各式各样的情形;不知道的惛沈就是重了一点。
其实,惛沈若是重的话,自己不知道,也没有纠察打香板,当然那你就只好在那儿休息了;但是自己可以预先调一下!佛在世时,修行人在禅堂里、或单独用功时,在头上放一个「禅镇」,一打瞌睡,掉下来,就醒觉了。从这件事的安排可以知道,佛在世的时候,修行人也有这种情形——惛沈来的时候,自己不知道!
问:若静坐容易惛沈,是否可改为立或礼佛,在礼佛时继续修止观?
答:我的心情是:静坐的时候如果惛沉重,可以起来,到禅堂外边跑一跑,再回去静坐。当然别人会说「没有规矩!」但我认为这是合法的,不能说没规矩;这样子把惛沈破除,坐在那里继续修止观,不是很好嘛!
我想和训导主任商量一下,如果大家同意,没办法破除惛沈的人,可以站起来礼佛,但不要妨碍别人;或者特别安排一个礼佛的区。这件事大家可以再讨论。
问:想接续前面的问题,关于观察一和异的方法,怎么去推求我不可得?就比方说推求「身体在那里」?先假设「头是身体」,头如果是身体,它就应该有一个身体的样子;推求到最后,发觉每一部分,都不叫身体,那就没有「身体」这个名,只有身体存在的状态。再观察,身体的存在,实际上是四大,而四大会散坏,也是不真实的。像这样的观察方式,不知道对不对?
答:对的。
问:这样推求我不可得,以「一和异」的方式,还可以再深入?
答:《中观论.观法品》:「若我是五阴,我即为生灭;若我异五阴,则非五阴相」,用这样的一、异去推求,观察我不可得,进一步地观察身体是因缘有,因缘有就是自相空,身体的相也不可得了。就是我不可得、五蕴身也不可得。
观察的时间不要多,就安住在「不可得」这里不动;假设容易惛沈,你安住的时间不要多,还要再观察。假设你用〈观法品〉的方法也可以;用《中观论》前面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」的方法也可以。
问:请示心不障人之法?
答:心不障人之法--给别人方便,不障碍别人。别人读经我不障碍、别人静坐我不障碍、别人礼佛我不障碍;不因为我的行动妨碍别人用功,时时地注意这件事。
假设别人用功时,我不给他方便,偏是打扰他,这是不对的。有人用功应该赞叹随喜,我们若障碍人,会有罪过的。有罪过的结果是自己用功修行的时候,就出现一些障碍!自己被障碍的时候,会想:「你怎么可以障碍我!」其实,从因果上来思惟,是因为你先障碍别人。
另外,我们学习了佛法,知道什么是善、恶,黑、白,我们应该赞叹白法、清净、功德的事情,诃斥罪过的事情。人家有功德的时候我们障碍,不是颠倒了吗?从这一方面想,就不会障碍任何人。
若平常和人有小小的隔碍、有结,自己要反省「我有结是不对的,我要恭敬这个人,我不能不高兴这个人。」要自动地消灭心的结。不要和谁不高兴,结就继续扩大,不应该这样!若是想要有进步,就从自己的烦恼上,开始对治!
我想各位都是知识份子,这样的人出家,和没有知识的人不同;就是会有高尚的思想、愿望:「我想成为圣人!」「我想做大法师、弘扬佛法!」说我和谁不对,而这心情在这里继续地恨、继续地障碍,他若是用功的时候,我障碍他。做大法师弘扬佛法是这样的吗?应该这样吗?不应该!
自己应该主动取消心里的结,取消的方法多得很,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,这方法也可以;对佛法有信心,相信善恶因果,这也可取消过失。
我对任何人都恭敬,不轻视任何人!我若是对不住别人,得赶快认错道歉,然后注意:再不要对不住别人;别人对不住我,我原谅、不计较。我们读《金刚经》也好、修四念住也好,就是要去掉自己的污点;像洗澡似的,把污垢都洗掉。说「我办不到」,办不到也要办到!
其实,在内心里面有问题,是过失的开始,还是很轻微的,要清除它;不清除而放纵它,护法善神、佛菩萨都会知道,而且,在内心里面的事情,原来只是小小的,若扩大它,常常地放纵,愈来愈厉害,就容易有罪过——人家在拜佛,你妨碍;人家在静坐,你偏要打扰!
我们读《金刚经》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要认为是听佛在说法。用这样的心情读、用在自己的身口意上,不对的地方,就用这个方法来对治,这样才能有进步。
「请示心不障人之法」,《金刚经》就是不障人之法、修四念住就是不障人之法;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,也说得非常微细,内心有什么什么样的过失,怎么调、怎么对治。学习这些方法,不是给人家讲的,自己要用啊!所以,处处的佛法都是不障人之法!成就而不障碍别人的功德,赞叹而不毁谤人家的功德。说:「那是假的,他那功德是假的!」就算是假的,你认为是真的,久了它就是真的。
问:记得院长在禅四十九曾说过,常常静坐的人,心多少有一点力量,如果他内心发起一种不欢喜的情绪,会影响到周遭,如果这个人的定功强的话,那影响力就更大。不知道那位同学讲的「心不障人之法」,可不可以指这个?
答:假设自己放纵自己的烦恼,障碍别人。若那个人没有修行,自己也有因果关系;若那个人静坐功夫好,因为你的障碍,他心里愤怒,对你也是不利;他心里一动,你身体健康就要受影响!所以不要障碍别人。就算那个人没有修行,他用功时,你也应该保护而不障碍。如果你还障碍,护法善神都不高兴;护法善神不高兴,对你也不利。所以,从各方面思惟「心不障人之法」,可以解除自己内心的种种嫉妒、障碍,使令贪瞋痴的烦恼不动。
嫉妒的心情,我看人人都有,轻重的不同,自己要反省、要清净自己、不要放纵自己,慢慢的心里的烦恼才能逐渐地减少,心逐渐地光明,才能成为一个有修行、有道德的人。
问:当我们在为众生发出回向跟祝福的时候,身心会变得很宁静。这样会让我联想到佛、菩萨他们对于众生的那种慈悲心。有人说,普贤十大愿的普皆回向,是在培养心量的,但好像对修定也有帮助,对周遭的气氛也会有改善,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子?
答:是的。为善最乐!你心里面没有恶而有善;有善修学戒定慧,就能相顺,有恶就有障碍。表面上,恶心的作用是障碍别人;长远看,实在是障碍自己!别人受到的伤害是小小的,自己受到的伤害是最多的。从多方面的观察、思惟,内心有障碍是不对的,所以要解除!
〖结语〗
我初开始是引《般若经》第六分〈念住品〉的四念住,说出一个大意;然后引《俱舍论》,主要是说白骨观,就是骨锁观。以后又引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文,这是全面地解释四念住。不只是白骨观,其他的不净观也包括在内;而后又说到受心法三念住。最后的一段,等于是说明「念住」的要义。
四念住,对我们在佛学院里面读过的人,是老生常谈了。而现在,我们学习四念住,是要用这样的资料,常常地读、每天静坐思惟。用意是在这里!另外,在玄奘大师翻译的《法蕴足论》也提到四念住,文没有这里多,义是一样的,你们若喜欢的话,也可以用那个作为课本,每天读它几遍。
每天读它几遍,常常读,文句熟了,里边的义也应该能明白。静坐的时候多思惟,今天也这样用功,明天也这样用功,久了,你就感觉到在身心上起了变化--以前若谁说我不对,心里很痛;现在,我不在乎!
忍力强了,有多少相应,心情就快乐一点,自己也能好好用功。什么事情都是起头难,初开始心不调顺,想修四念住,有时也不合适;但是,久了,慢慢它就相应,所以有人说「久坐有禅」,就是非要加上时间不可。等到你用功修行相应一点的时候,心情快乐,很多的功德,就逐渐、逐渐地出现了。
前面讲的,我们若是细心地去读,应该是不难理解。但是,初开始修四念住,先不必修那么多,欢喜修白骨观,就先观白骨;愿意修九想观也好。先简单的修行!
但是,文一定要熟,要常常读,于文于义,要明记不忘才可以!
〖后记〗
大圣临入涅槃,尊者阿难白佛,世间眼灭,众生将依何而住?佛答:「依四念处严心而住!」
末法众生,有幸得闻佛之遗教,虽薄伽梵已然示寂、纵善知识亦现入灭,唯依道迹徐探圣域。犹如妙境长老言之谆诲、身之笃行,诫曰:「有了出离的愿,学习经论与修习四念住才有趣向圣道的功能。」闻之,岂不恭谨习行哉!
本书乃学院开办之初,和尚亲选四处圣言以为教材,为助学众了知法义名相,引而敷演循观方法,作为修学前行;若以为长期修持者,亦可视为奢摩他、毗钵舍那之道阶。
师常云:「四念住就是禅!当中有止也有观,它是贯通大小乘佛法的!」此四念住义,择示了佛教徒应具备之知见,暨应修之法门;亦契合世尊遗训:「一切行者,应当依此四念处住」。
本书之整编,依师所阐文义而类分出「前言」、「正文」、「问答」、「结语」;并以四章分叙。每章最前分,自释文中,择示该段大意及提携道心之文粹。次,合并原文与科句,作科文对照;盼读者于熟读之际,或能于荟萃的原文,直悟深刻义涵。
其中,选自《瑜伽师地论.声闻地》释文部分,于师第二次宣讲时,若有以不同角度阐扬之处,为增益读者之义利,亦稍加糅和以呈现。立科则以《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》为主,思及师宣讲语句易解,故时亦择来并用。
「问答」内容广含如何修止观、念佛与止观、学习教义及出家人心所应行等等。于中,纵使与四念住原文无直接关联之义理,但止在有益修行,亦兼融摄,唯为祈使法会胜况如实重现!是以,按问义分置于每章释文之后,同愿读者能于该处法义,直取妙理。
师所择选部分,虽已含涉大乘《般若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小乘《俱舍论》;但于《瑜伽》百卷长文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等等摩诃衍,更有四念处相应文义;诚如师昔日常言:应深入学习经论,莫要得少为足!
整理编辑法宝志业,吾等慧犹浅薄并时逼敦促,能益众者或唯涓流,只祈不违佛法及善士宣扬法音之意。末了,普愿见闻随喜,勤种解脱之因,读诵思惟,转相晓悟,共脱苦轮,庶几不负此良缘也!
《四念住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