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清涼寺禅七開示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來,我們沒有意願轉凡成聖,這件事對不對?「我沒有這個心情,做那件事做什麼!」這是個問題。

  因爲現在這裏的主人的慈悲,要舉辦禅七,而且是叁十天,舉辦一個月的禅七。什麼叫做禅七?就是修學成聖之道,或者說我們學習成佛之道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樣的行爲、這樣的思想,就是因爲有凡聖的問題,我不歡喜、我不願意做凡夫了,我想要成爲聖人,才有禅七這件事。不然不需要打禅七,也不需要舉辦禅七,舉辦禅七也可以不參加。參加那個做什麼?對我們沒有用!如果沒有凡聖的思想,不想要轉凡成聖,那就不需要舉辦這件事,或者也不需要參加。但是我們參加禅七,我們就應該認識什麼叫做凡夫、什麼叫做聖人。

  我們剛才說,凡夫就是因爲虛妄分別,現在要改變這個虛妄分別。我們能夠學習佛法中、佛所開示的成佛之道,我們能這樣學習、這樣用功,我們有希望由凡而聖,這就叫做禅七!禅七就是這麼回事兒。

  我昨天曾提到《金剛經》上的一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句話就是由凡而聖的道理。我們從這裏可以開始學習禅,也就是改變我們的虛妄分別。不是說我們靜坐就是禅,也不見得。外道也靜坐的,外道有可能還很有功夫,他可能成就了未到地定、也可能成就了色界四禅、也可能成就了無色界定,能成就這麼高的禅定,但是他是外道,佛教徒都不是。所以,若是我們佛教徒有轉凡成聖的意願,我們應該要學習佛法,然後我們參加禅七,那可能是佛法,而不是外道。說「我只是參加禅七,在裏面靜坐,使心裏面寂靜寂靜,那就是禅!」這不是,這不是禅!

  我剛才引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昨天解釋「虛妄」還沒解釋完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簡單地解釋,就是,是凡和我們的心、和我們的思想接觸的這一切境界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其中一件事,也是《金剛經》上的話,「若以色見我、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,就是我們現在看見佛了,我們心裏可能會很歡喜;結果呢,這還不是見到佛。也還是這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還是這句話。所以,我們應該認真地認識什麼叫做虛妄、什麼叫做真實,應該認識這件事。

  當然這件事,你在那裏坐,未必能夠認識,還是要學習經論。學習經論的時候,經論上明明白白地告訴你,什麼是虛妄、什麼是真實。我們這樣學習以後,能知道一點消息,也還不是真實的。所以,我們不但是出家人,就是在家居士相信了佛法,你要有一番的努力,才有可能明白一點佛法。「我什麼也不做,我就去磕個頭就好了!」那是不及格的。

  我講兩個頌,來表示什麼叫做虛妄。在《攝大乘論》上有兩個頌:「菩薩于定位,觀影唯是心,義想既滅除,審觀唯自想;如是住內心,知所取非有,次能取亦無,後觸無所得」。就是這個頌能表示出來什麼叫做虛妄、什麼叫做真實。

  「菩薩于定位,觀影唯是心」:「菩薩」這兩個字,是簡單說的;具足地說,叫「菩提薩埵」,就是覺悟聖道的人;簡單地解釋就是,他覺悟了第一義谛了,這個人。「覺悟第一義谛」這句話,在我們漢傳佛教習慣的說法,就是佛教徒對這句話習慣的說法,不是太合道理。我們認爲觀世音菩薩是菩薩,文殊菩薩是菩薩;其實,按照「菩提薩埵」這句話(覺悟聖道的人),阿羅漢也是覺悟聖道了、辟支佛也覺悟聖道了、佛也是覺悟聖道了,都可以稱之爲菩提薩埵的,不只是我們所謂的菩薩。若是這樣講,「菩提薩埵摩诃薩埵」,加個「摩诃薩埵」,那就是這些大菩薩名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,阿羅漢、辟支佛就不及格了。

  現在這裏說「菩薩于定位」,當然這是指大乘佛法的學者,就是菩提薩埵摩诃薩埵,指這些人說的。「菩薩于定位」,「定位」怎麼講呢?就是他已經成就色界四禅了,成就色界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當然也包括無色界四空定在內。在我們初開始學習靜坐的人,多數不能一開始就能成就色界初禅,不可能是這樣子。一定一開始的時候,要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然後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個次第一定是這樣子。

  這裏邊就有一點差別。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歡喜、願意靜坐的話,你會知道欲界定是這樣子,進一步未到地定是那樣子,它們有點差別。我們初開始靜坐,一般的情形,就是心裏面有的時候寂靜住、有的時候散亂,有的時候散亂、有的時候寂靜住,它不純是散亂、也不純是寂靜住,是這樣的境界。這就是欲界定的境界,我們欲界的人就是這樣子。

  但是你長時期地這樣子學習一個攝心之道,常常靜坐,這個情況會改變,改變什麼呢?就是寂靜住的時間會增多,時間能延長,散亂的境界會減少,會有這個境界。會有這個境界的時候,當然你一坐可以坐八個鍾頭都可以,坐一天、坐二十四小時都可以,他都心裏面寂靜住、不散亂,這就可以稱之爲欲界定了。

  但是這個定,只是心裏面寂靜住而已,另外沒有其它的什麼感覺。當然,有的時候也有些特別的事情,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呢?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,看見一件事,但是在古人學習禅的記錄上,也同樣有這件事。什麼事情呢?就是夜間(不是白天,古代沒有電燈這回事),他在禅堂裏面靜坐,他的眼睛是閉上的,並沒有睜開眼睛,但是他就看見人到廁所去。古代的廁所和現代有點不同,一定是另外一個房子,距離禅堂應該有多遠的距離、有多少個牆壁的障礙,但是他會看見那個人在廁所裏。這又是夜間、又有多少層的障礙,但是他閉上眼睛能看見。這是什麼境界?這是欲界定的境界!但是沒有學過教、胡說八道的人,說這是得天眼通了!實在這是欲界定的境界。我們說欲界定不是很高深的定,但會有這件事。這是在古德的靜坐的記錄裏面,也說到這件事,現在也可能有這件事;但這是欲界定的境界。白天有太陽的時候,他能看見星辰。這是什麼境界?這是欲界定的境界。欲界定是最淺的境界,但是能有這種事情。剛才說過,我們若不多學習佛法,「哦!這個人有天眼通了!」其實不是,這是欲界定的一種相貌。

  但是,你若不以此爲足,你繼續地靜坐,還會進步。進步到什麼境界?就是有輕安樂。坐在那裏,寂靜的境界一現前的時候,同時也有快樂。一個人怎麼樣健康,但是他沒有輕安樂;可是,靜坐的人達到這個境界,心裏面一寂靜住就有快樂,那叫做輕安樂。這是一個相貌。還有第二個相貌,就是靜坐的時候感覺這個身體沒有了。實在,「沒有身體」這句話,我們一般人說話的方式,就是感覺這個身體沒有了。你感覺身體沒有了,那個「能感覺」是在的,就是心還在,心還是在的。就是靜坐的時候不感覺有身體的存在,但是你那一念寂靜住的心,明明了了地在那裏。不是說連心都沒有了,只是這個四大的身體這種感覺沒有,但是你睜開眼睛看,身體還在這裏,但是有這種感覺。這也是一個定的相貌,是超過了欲界定,進步到未到地定了。

  這樣說呢,得未到地定的人有這兩個感覺,一個是有輕安樂、一個感覺身體空了。這當然功夫是比欲界定深得多,而且有輕安樂的感覺。欲界定沒有輕安樂,也沒有感覺身體沒有。但是你靜坐的時候感覺身體沒有了,但是沒有輕安樂,那還不是未到地定,還沒到。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,也叫近分定,就是它距離色界定很近了;也有的地方就把它攝在色界初禅裏面。這個未至定,也叫未至定,也叫近分定。南傳佛教坐禅的書也提到近分定。把它攝在色界初禅裏面,不單獨地立一個名字,也有這個情形。

  但是我們漢文佛教,天臺智者大師關于坐禅的書裏面,把它單獨地列出一個名字來,叫做未到地定,就是未至定,也叫近分定。

  近分定這個時候,和欲界定可不同了。有什麼不同呢?你若在未到地定(近分定)裏面,若是修禅觀的話、修四念處的話,你有希望可以得聖道。在欲界定你想要修聖道也是可以,也可以在那裏修不淨觀、修無我觀也可以,但是得聖道的功能不夠,那個力量不夠。若到未到地定就比較好,若到初禅的時候更容易得聖道。所以,禅定它不是聖道,但是想要得聖道,必須要具足禅才可以。

  這是我簡單地介紹欲界定和未到地定。

  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說到九心住,那就是欲界定,欲界定就是九心住。成就未到地定的時候,它有這個不同于欲界定的感覺。未到地定再進一步就是初禅。初禅這時候的輕安樂比未到地定更重了,那個輕安樂更強。

  所以,得了定的人是能夠離欲的,因爲他本身有快樂。沒得定的人,未至定以上的定沒成就的人,只是欲界定,那他還是沒有樂;若是得定以後,他就有樂,有樂也就能離欲。我們出家人,就算是你不學習聖道,你也可以學一學定;得了定以後,容易持戒清淨。你不會拿那件事不當一回事,就隨便地就破戒的,不會有這個事情。但是這件事就是要努力,你一定要努力修才行。你天天散散亂亂地,做一些不相幹的事,那不可能得定,連欲界定都得不到。這個時候,佛菩薩見到我們,心裏不歡喜。

  「菩薩于定位」:他們已經聖道成功的人,他們是要得定。當然,他們可能四禅八定都有了,不但是世間的有漏定,無漏定都成就了。成功的人他們的情形,已經得了定,在定的階段。「觀影唯是心」這句話:觀這個影,它是我們心所變現的,離開了我們的心是沒有影的,就是這麼一句話。

  再加一句話,我們若看一個人有神通,按佛法的道理來說,最低限度要得到色界初禅,或者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還得要修神通,然後才有神通。如果是得了色界四禅,沒有修神通,就沒有神通,不修就沒有。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是要修才能有的,不修就沒有。不修,得了禅定就有神通,這種人也是有;但是我看一萬個裏面也沒有一個,萬中無一,這種情形非常少。我們隨便說那個人有一點異能,我們就認爲他有神通,這是不對的!只…

《清涼寺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念住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