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清凉寺禅七开示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,我们没有意愿转凡成圣,这件事对不对?「我没有这个心情,做那件事做什么!」这是个问题。

  因为现在这里的主人的慈悲,要举办禅七,而且是三十天,举办一个月的禅七。什么叫做禅七?就是修学成圣之道,或者说我们学习成佛之道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样的行为、这样的思想,就是因为有凡圣的问题,我不欢喜、我不愿意做凡夫了,我想要成为圣人,才有禅七这件事。不然不需要打禅七,也不需要举办禅七,举办禅七也可以不参加。参加那个做什么?对我们没有用!如果没有凡圣的思想,不想要转凡成圣,那就不需要举办这件事,或者也不需要参加。但是我们参加禅七,我们就应该认识什么叫做凡夫、什么叫做圣人。

  我们刚才说,凡夫就是因为虚妄分别,现在要改变这个虚妄分别。我们能够学习佛法中、佛所开示的成佛之道,我们能这样学习、这样用功,我们有希望由凡而圣,这就叫做禅七!禅七就是这么回事儿。

  我昨天曾提到《金刚经》上的一句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这句话就是由凡而圣的道理。我们从这里可以开始学习禅,也就是改变我们的虚妄分别。不是说我们静坐就是禅,也不见得。外道也静坐的,外道有可能还很有功夫,他可能成就了未到地定、也可能成就了色界四禅、也可能成就了无色界定,能成就这么高的禅定,但是他是外道,佛教徒都不是。所以,若是我们佛教徒有转凡成圣的意愿,我们应该要学习佛法,然后我们参加禅七,那可能是佛法,而不是外道。说「我只是参加禅七,在里面静坐,使心里面寂静寂静,那就是禅!」这不是,这不是禅!

  我刚才引《金刚经》告诉我们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我昨天解释「虚妄」还没解释完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简单地解释,就是,是凡和我们的心、和我们的思想接触的这一切境界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其中一件事,也是《金刚经》上的话,「若以色见我、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」,就是我们现在看见佛了,我们心里可能会很欢喜;结果呢,这还不是见到佛。也还是这句话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还是这句话。所以,我们应该认真地认识什么叫做虚妄、什么叫做真实,应该认识这件事。

  当然这件事,你在那里坐,未必能够认识,还是要学习经论。学习经论的时候,经论上明明白白地告诉你,什么是虚妄、什么是真实。我们这样学习以后,能知道一点消息,也还不是真实的。所以,我们不但是出家人,就是在家居士相信了佛法,你要有一番的努力,才有可能明白一点佛法。「我什么也不做,我就去磕个头就好了!」那是不及格的。

  我讲两个颂,来表示什么叫做虚妄。在《摄大乘论》上有两个颂: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,义想既灭除,审观唯自想;如是住内心,知所取非有,次能取亦无,后触无所得」。就是这个颂能表示出来什么叫做虚妄、什么叫做真实。

  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」:「菩萨」这两个字,是简单说的;具足地说,叫「菩提萨埵」,就是觉悟圣道的人;简单地解释就是,他觉悟了第一义谛了,这个人。「觉悟第一义谛」这句话,在我们汉传佛教习惯的说法,就是佛教徒对这句话习惯的说法,不是太合道理。我们认为观世音菩萨是菩萨,文殊菩萨是菩萨;其实,按照「菩提萨埵」这句话(觉悟圣道的人),阿罗汉也是觉悟圣道了、辟支佛也觉悟圣道了、佛也是觉悟圣道了,都可以称之为菩提萨埵的,不只是我们所谓的菩萨。若是这样讲,「菩提萨埵摩诃萨埵」,加个「摩诃萨埵」,那就是这些大菩萨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,阿罗汉、辟支佛就不及格了。

  现在这里说「菩萨于定位」,当然这是指大乘佛法的学者,就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,指这些人说的。「菩萨于定位」,「定位」怎么讲呢?就是他已经成就色界四禅了,成就色界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当然也包括无色界四空定在内。在我们初开始学习静坐的人,多数不能一开始就能成就色界初禅,不可能是这样子。一定一开始的时候,要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然后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这个次第一定是这样子。

  这里边就有一点差别。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欢喜、愿意静坐的话,你会知道欲界定是这样子,进一步未到地定是那样子,它们有点差别。我们初开始静坐,一般的情形,就是心里面有的时候寂静住、有的时候散乱,有的时候散乱、有的时候寂静住,它不纯是散乱、也不纯是寂静住,是这样的境界。这就是欲界定的境界,我们欲界的人就是这样子。

  但是你长时期地这样子学习一个摄心之道,常常静坐,这个情况会改变,改变什么呢?就是寂静住的时间会增多,时间能延长,散乱的境界会减少,会有这个境界。会有这个境界的时候,当然你一坐可以坐八个钟头都可以,坐一天、坐二十四小时都可以,他都心里面寂静住、不散乱,这就可以称之为欲界定了。

  但是这个定,只是心里面寂静住而已,另外没有其它的什么感觉。当然,有的时候也有些特别的事情,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呢?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,看见一件事,但是在古人学习禅的记录上,也同样有这件事。什么事情呢?就是夜间(不是白天,古代没有电灯这回事),他在禅堂里面静坐,他的眼睛是闭上的,并没有睁开眼睛,但是他就看见人到厕所去。古代的厕所和现代有点不同,一定是另外一个房子,距离禅堂应该有多远的距离、有多少个墙壁的障碍,但是他会看见那个人在厕所里。这又是夜间、又有多少层的障碍,但是他闭上眼睛能看见。这是什么境界?这是欲界定的境界!但是没有学过教、胡说八道的人,说这是得天眼通了!实在这是欲界定的境界。我们说欲界定不是很高深的定,但会有这件事。这是在古德的静坐的记录里面,也说到这件事,现在也可能有这件事;但这是欲界定的境界。白天有太阳的时候,他能看见星辰。这是什么境界?这是欲界定的境界。欲界定是最浅的境界,但是能有这种事情。刚才说过,我们若不多学习佛法,「哦!这个人有天眼通了!」其实不是,这是欲界定的一种相貌。

  但是,你若不以此为足,你继续地静坐,还会进步。进步到什么境界?就是有轻安乐。坐在那里,寂静的境界一现前的时候,同时也有快乐。一个人怎么样健康,但是他没有轻安乐;可是,静坐的人达到这个境界,心里面一寂静住就有快乐,那叫做轻安乐。这是一个相貌。还有第二个相貌,就是静坐的时候感觉这个身体没有了。实在,「没有身体」这句话,我们一般人说话的方式,就是感觉这个身体没有了。你感觉身体没有了,那个「能感觉」是在的,就是心还在,心还是在的。就是静坐的时候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,但是你那一念寂静住的心,明明了了地在那里。不是说连心都没有了,只是这个四大的身体这种感觉没有,但是你睁开眼睛看,身体还在这里,但是有这种感觉。这也是一个定的相貌,是超过了欲界定,进步到未到地定了。

  这样说呢,得未到地定的人有这两个感觉,一个是有轻安乐、一个感觉身体空了。这当然功夫是比欲界定深得多,而且有轻安乐的感觉。欲界定没有轻安乐,也没有感觉身体没有。但是你静坐的时候感觉身体没有了,但是没有轻安乐,那还不是未到地定,还没到。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,也叫近分定,就是它距离色界定很近了;也有的地方就把它摄在色界初禅里面。这个未至定,也叫未至定,也叫近分定。南传佛教坐禅的书也提到近分定。把它摄在色界初禅里面,不单独地立一个名字,也有这个情形。

  但是我们汉文佛教,天台智者大师关于坐禅的书里面,把它单独地列出一个名字来,叫做未到地定,就是未至定,也叫近分定。

  近分定这个时候,和欲界定可不同了。有什么不同呢?你若在未到地定(近分定)里面,若是修禅观的话、修四念处的话,你有希望可以得圣道。在欲界定你想要修圣道也是可以,也可以在那里修不净观、修无我观也可以,但是得圣道的功能不够,那个力量不够。若到未到地定就比较好,若到初禅的时候更容易得圣道。所以,禅定它不是圣道,但是想要得圣道,必须要具足禅才可以。

  这是我简单地介绍欲界定和未到地定。

  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说到九心住,那就是欲界定,欲界定就是九心住。成就未到地定的时候,它有这个不同于欲界定的感觉。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就是初禅。初禅这时候的轻安乐比未到地定更重了,那个轻安乐更强。

  所以,得了定的人是能够离欲的,因为他本身有快乐。没得定的人,未至定以上的定没成就的人,只是欲界定,那他还是没有乐;若是得定以后,他就有乐,有乐也就能离欲。我们出家人,就算是你不学习圣道,你也可以学一学定;得了定以后,容易持戒清净。你不会拿那件事不当一回事,就随便地就破戒的,不会有这个事情。但是这件事就是要努力,你一定要努力修才行。你天天散散乱乱地,做一些不相干的事,那不可能得定,连欲界定都得不到。这个时候,佛菩萨见到我们,心里不欢喜。

  「菩萨于定位」:他们已经圣道成功的人,他们是要得定。当然,他们可能四禅八定都有了,不但是世间的有漏定,无漏定都成就了。成功的人他们的情形,已经得了定,在定的阶段。「观影唯是心」这句话:观这个影,它是我们心所变现的,离开了我们的心是没有影的,就是这么一句话。

  再加一句话,我们若看一个人有神通,按佛法的道理来说,最低限度要得到色界初禅,或者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还得要修神通,然后才有神通。如果是得了色界四禅,没有修神通,就没有神通,不修就没有。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是要修才能有的,不修就没有。不修,得了禅定就有神通,这种人也是有;但是我看一万个里面也没有一个,万中无一,这种情形非常少。我们随便说那个人有一点异能,我们就认为他有神通,这是不对的!只…

《清凉寺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念住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