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明白的。
譬如说我们在做梦,梦见一个人,大家谈什么话、做什么事;等到梦醒了以后,没有这件事,只是做梦,不是真实的。用梦来譬喻这件事不真实,我们有可能从这里能体悟一点「不是真实」的。但是,这也要长时期地去思惟。
但是,我们学习《摄大乘论》,《摄大乘论》是无著菩萨造的,他的弟弟世亲菩萨、还有无性菩萨有作批注来解释这部论。他们对于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有更进一步的解释,使令我们有可能会体会到「不是真实」的。
你想要坐禅的时候、你想要有成就,说:「我闭上眼睛,我不需要佛菩萨的解释,我就能知道怎么回事!」真的吗?真能吗?如果是能的话,虚云老和尚说:「很少有人开悟」,那句话就是没有人开悟!就是你自己闭上眼睛不行。你要去看看佛菩萨怎么解释这件事,你才能够有一点体会。
我们从《摄大乘论》上进一步的解释,我们得到一点消息,容易明白它是虚妄,容易明白。我现在看见一个人,从《摄大乘论》上的解释,它说这是虚妄,你就可能和以前内心的分别有点不同,会知道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但是,你若没有去学习《摄大乘论》讲的这句话,你能明白吧?我看不一定。我看有很多人的《金刚经》的批注,他也就是说那么几句话,究竟怎么虚妄,也不是太明白。
我现在把《摄大乘论》这句话介绍给你们,看看我们能不能明白。我眼睛没有花、没有病、很正常,看见一切境界都是虚妄的,能知道是虚妄。就是这一点的分别都不容易。它怎么样说呢?
《摄大乘论》告诉我们的道理,也就是刚才我说的,我们在这里静坐的时候,用两个方法,一个是止、一个是观。止,就是心里面不要散乱,心里面安住在一个所缘境这里不要动,不要虚妄分别,这叫做止。这样说止,实在就是定的意思。定,有浅、有深。浅的定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指欲界定。由欲界定进步到未至定,未至定进步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到了色界四禅的时候就是深了一点。最浅的就是欲界定,中间有一个近分定,也叫做未至定,这个是中间性的。
我们坐禅,我们想要成为圣人,一定要有定,不可以一点定没有。一点定没有,是不能成为圣人的。
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有三个世界,我们现在是欲界的人(不是色界天、也不是无色界天)。「欲界的人」这句话什么意思?就是有欲,有男女的欲。有这个欲,但是也知道好歹,就愿意提高自己的程度,愿意静坐。愿意静坐的时候,有可能有五分钟的寂静住,没有打妄想;也可能有一刻钟的寂静住,但是过了一刻钟心里面就会乱。就是有散乱、也有寂静,有寂静、也有散乱。不是说「我一静坐坐两个钟头一念不生」,没有达到那个程度。这样子,有时候寂静、有时候又散乱,这是欲界定的境界,这是很浅薄的境界,只要肯努力,就能够成就的。
但是,长时期的努力,还能再进步。「我一坐五个钟头,一点妄想没有」,有可能会达到这个程度,这就是欲界定到最后的境界了,到这个境界。但是这个时候,能寂静住已经很不容易了。若是我们一个平常的人,不管是出家、不出家,都有可能会成就这个境界;成就这个境界都不容易,应该赞叹这个人。可是,这个不是很深的境界,随时会被破坏、没有了,成就的这个定没有了。虽然没有了,你再努力,它还会回来的,你这个定还会回来,但这不是很深的境界。
再进一步,就是未到地定了。未到地定是什么境界呢?就是有轻安乐了。刚才说欲界定的境界,没有轻安乐,只是静就是了,轻安乐没有,不感觉到有快乐。但是,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,感觉有快乐了。现成的话,叫做轻安乐,有轻安。有轻安的时候,只要你一静坐能达到那个程度,轻安就来了。这是一个现象,另外一个现象,就是有的时候感觉这身体没有了,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,空了,不见到有身体;但是,有明了性的心在这里。明了性的心在那里寂静住,它不乱,不胡思乱想,没有这个事情;还有轻安乐,这时候叫做未到地定。未到地定就是比欲界定进一步了,还不是说很高深,也不是,也很容易被破坏,就没有了;但是你再努力,它还会回来的。
我们静坐,奢摩他的止能达到这个境界,你就可以修观了。没到这个境界我们也可以修观,但是没有力量。有定的力量的时候修观,它有力量。什么叫做力量呢?就是能调伏烦恼。说有人赞叹我,说「你怎么怎么了不起」,你若把心安住在近分定里面,你心里面就不动;有人毁辱你,你也能在这个境界里面寂静住,心也不动。就是有这个力量,能令你心寂静住,而不随别人的舌头转,有这个力量。欲界定不行,欲界定没有这个力量。
所以,我们修奢摩他的止若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,我们就开始在思想上有变化;有什么变化?能调伏烦恼了。其中最重的一个大烦恼,就是男女的欲,使令我们不能转凡成圣,就把你锁在那里,不可以前进、你不可以离开这里。但是,你若到了这个时候,你就可以破坏这个欲,使令心里面没有欲,不爱着这件事,能办到这件事。如果我们不修学止观,你欲这一关没有办法过的,你不能跳过去的。
以前听说有个康有为,你们听过这个人吧。康有为这个人他有心出家当和尚的,但是因为有欲,不能出家当和尚。现在我们已经出了家的人,也并不是得了未到地定,那么就是还是有欲;但是,你若能够修止观,就能跳过去,就能够破坏欲、而心里没有欲,就能没有欲,能办到这件事。
欲是个障道因缘,使令你不能得圣道,使令你不能出家,出了家也不能得圣道。就是老是在那个地方平平常常的这样子。若你奢摩他的止能学习到未至定这个时候,你就有能力破坏这个欲,心里没有欲,有这个能力。破坏欲了,但是还不是圣人,你需要进一步地修止观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」,这时候你可以成为圣人了,不然你办不到。说「我不坐禅,我就是念阿弥陀佛!」好,你念阿弥陀佛!念阿弥陀佛你能达到这个程度吧?不容易!你不容易破坏这个欲。
《阿弥陀经》也是说要一心不乱,念阿弥陀佛也要一心不乱。蕅益大师(我本来不要讲这个事,我现在又说了)把一心不乱那个地方讲得太深。他可能在阿弥陀佛国,蕅益大师有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了,我们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问他,「你讲那个一心不乱讲得太高了!」根据什么说这句话?我有根据。我有什么根据?你读玄奘法师翻的《阿弥陀经》,藏经里面有,也有流通本,他那个地方说,就是在一心不乱的后面那一段,就是临命终的时候,蒙佛菩萨的加被,心不颠倒,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。有个蒙佛加被的意思,有这么一个文,有这一句话。那就足见你说的那个「一心不乱」——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——「事一心不乱」要到阿罗汉的境界、「理一心不乱」是大菩萨境界了,那还要蒙佛加被才心不颠倒吗?可以当面和蕅益大师谈谈这个问题!所以,那个地方他说得太高了。
我们现在又离题了。我们修止观的时候,一心不乱;止,也是一心不乱的意思。初开始这欲界定很浅,到了未到地定(就是近分定)稍微深一点,但是还不是很高深;虽然不高深,可是他有轻安乐了,他的定的力量高过了欲界定,这个时候有能力破坏欲,可以没有欲。没有欲这个时候,你的程度就高了一点。如果你心里没有欲,就决定不会破戒,就不会有这件事,你持戒会清净,而后能有断烦恼的能力。断烦恼的能力成就了,你肯努力,就可以得圣道,就不是凡夫了!
说「我不愿意坐禅!」你不愿意坐禅,你怎么办法能调伏欲?你怎么办法能够得圣道?不能得圣道!「我看经,我能够明白第一义!」但是也不行,你没有定的帮助,是不能得圣道的。定,虽然不是圣道,但是能帮助你得圣道。所以,还是非要有定不可,要学习定。学习定,当然还是要有智能,没有智慧、光是定还不行。也要有定、还要有慧,这个时候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个「虚妄」我们还没讲明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那么你就是得圣道了。那么我们中国佛教,我们汉传佛教有可能会兴盛一点。不然的话,我们不静坐修止观,谁是圣人啊?没有成圣之道,怎么能成为圣人呢?就都是凡夫啊!我们汉传佛教都是凡夫啊!这样子,汉传佛教庄严不庄严?不是表面上的事情啊,一定你的心里面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有圣道在你的心里面,这才是庄严的!不是表面上的庄严,表面上算什么庄严?不算数的啊!这样,若有圣道了,我们汉传佛教才是好一点。但圣道这件事不是口头说的,要我们努力才可以!
我们明天再讲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讲这个「虚妄」。
慧颐大和尚慈悲!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大家好。阿弥陀佛!
我们佛教徒因为大德的慈悲,集成修学圣道的因缘,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。我们才开始发心学习佛法,需要大德的增上缘,才能够开始用功的。我昨天说的话,我听说我说得不清楚,所以等于没有说。
我昨天说的话的第一段,谈到凡圣的问题,什么叫做凡夫、什么叫做圣人。我们凡夫,不同于圣人的地方,实在就是我们的思想。圣人不同于我们凡夫的地方,其实也是思想。
我们日常生活,在我们的身口意上面,除了虚妄分别,还是虚妄分别,所以我们就是凡夫了。「虚妄分别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我们不认识那件事的真相,就根据我们的虚妄分别,起诸烦恼,颠倒迷惑地生活下去,那么这就是凡夫境界。什么是圣人呢?就是他有智慧,认识那件事的真相,他不虚妄分别。他的心清净,能安住在第一义谛那里,所以,他就是圣人。我们佛教徒不管是信佛多久,但是你没有开始修止观,你还都在凡夫的境界。我们开始修学止观的时候,就是由凡而圣,从凡夫到圣人那里去了。
我说一句话,不知道你们心情怎么样感觉。我们开始接触佛法以后,又是出家,放弃了家,来到佛法里面…
《清凉寺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