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清凉寺禅七开示

  清凉寺禅七开示

  2002/10/16-17于台中清凉寺

  慧颐大和尚慈悲!我们现在禅七开始了。我心里面在思惟这件事,为什么要办这件事?为什么要举办禅七?各位大德、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,为什么要来参加禅七?我提出来这个问题,不应该是多余的,「你说这句话是多余的」,我认为不是多余的。

  按佛法的次第来说,我们学习佛法之后,我们随顺佛陀的教导,我们应该坐禅。初开始坐禅的时候,可能不会一天二十四小时坐禅。应该随各人的程度,有几个小时的坐禅。后来相应了,感觉坐禅的时间少,增加了坐禅的时间,这才有禅七这件事。我们现在也应该是这样的规律,但是有一件事,我们可能会明白,是什么呢?我们是……没有例外的,大家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。但是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了很多年了,我们佛教徒思想是一致的吗?我看不一致!很多人的思想是有差别的。但是现在我提出这个问题,明白一点说,就是表示我个人的想法而已,原来就是这样子。我个人的想法,就是,我们佛教徒,各地区的人可能也不一样、年纪大小也不一样,但是,坐禅这件事有同一的目的,就是要转凡成圣,就是不做生死凡夫了,我们想要做圣人。在我个人的看法,就是这么一个目的。但是,各位法师、各位居士,到这儿来参加禅七,你想要做圣人吗?你是这个目的吗?我看不一定,不一定的。

  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,佛法在中国也是一个时期、一个时期的,佛教的理论、佛教的方法也有转变,但是现在我个人的想法,应该没有差别,不管佛法在其它的国家,或是来到我们的国家,这个理论是无差别的,就是大家都是想要得成圣道,这样子才学习佛法、才学习坐禅的,都是这样子。

  什么叫做凡夫?什么叫做圣人?在佛教的道理上看,我们的这一念虚妄分别心,在世俗谛的境界虚妄分别,这就是凡夫。若是我们肯学习佛法,完全不学习佛法的,我认为这个人不是佛教徒!我的想法是那样子,不学习佛法那是在以外。经过学习佛法以后,我有意愿想要做圣人。什么叫做圣人?就是你的内心没有虚妄分别了,能安住在胜义谛那里,那就是圣人。

  现在我们来参加禅七,怎么样参加禅七?也是!你将你的虚妄分别心灭掉,你住在第一义谛这里。我们参加禅七就是做这件事的,就是这么回事。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样使令我们的心安住在第一义谛,那是还有点不及格的。在我们今天的佛教来说,那也就算及格吧。

  我刚才说,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凡夫、什么叫做圣人,这是要经过学习;然后,我就做这件事——由凡而圣,我做这件事的时候,我感觉我做的时间太少了,我要增加时间,这时候才有禅七这件事,就是这么回事儿。

  但是,我们从佛法来到中国的情形,我们心里面去思惟这个情形,我们佛教徒是这样子吗?我看不是!因为「把我们佛教的经论放在藏经楼那里喂虫子,我们不需要去读的,读是不对的!」那么,这件事合乎佛法吗?合乎我们佛法的思想吗?我看也是有问题。但是我想,这个问题太多了,我们还是简单地说吧。

  当然,各位来到这里参加禅七,有些人可能是学习过佛法,程度很高,也有可能是这个情形,有的有可能程度还是不及格的,这个程度是不一致的。我们现在就不必太多,我们简单地说明由凡而圣的次第,我们在禅七里面怎么样用功,说这件事。

  从达摩禅师来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的慧可禅师跟他学禅,他怎么样教慧可禅师学习禅呢?他是教我们学习《楞伽经》。就是按《楞伽经》说的道理去学习禅,也就是按照这个道理由凡而圣。这句话说得非常地具体,不是不着边际的一句话。我们现在藏经里面还是有《楞伽经》,《楞伽经》在藏经里看,有三种翻译。他说的就是刘宋求那跋陀罗翻译的四卷《楞伽》,就是根据那个译本来学习禅。后来的翻译,也和它多少有一点差别,但是大体上还是一致的,也根据这个道理来学习禅。学习禅,我暂时就说这么多。

  到了二祖是慧可禅师,或者是说僧可禅师。三祖是僧璨,三祖僧璨这位大德,在《高僧传》里面的记载,很少几句话,就是不是太明白。到四祖是道信禅师,就说得多了。四祖道信禅师他可是有点事情。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弟子的庙上(庐山大林寺)他在那里住了十年那么久,一个修行人在那个地方住十年,时间可是不算短了。那就是表示他有可能学习过天台智者大师的《摩诃止观》的,他有可能是这样。但是,他不说《楞伽经》,他说要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就学习这部经,根据这部经的道理来学习禅。而这部经也是天台智者大师所提倡的,《大智度论》就是解释这部经的。

  我们想要转凡成圣,你一定要学习佛说的法。不能说:「我不需要去跟佛菩萨学习,我自己闭上眼睛,我就是佛!」这是完全不合道理的事情。你自己闭上眼睛,你知道什么?什么也不懂啊!我们会知道什么?我看什么也不懂。就是我们有经律论,我们肯学习,你能得到正见都不容易!我们从这里感觉到什么事情?我们中国佛教很可怜啊!我们不容易得到正见,你看这件事遗憾不遗憾!遗憾不遗憾?

  不过,古代还是有很多善知识的。我们从禅宗史上看,达摩禅师是善知识。道信禅师他能够提出来,要学习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去转凡成圣,这句话也是非常好的。但是,在我们中国的禅宗看不见,他不能提出这句话的,这是有问题啊!

  后来,四祖道信,五祖弘忍,那情形又有点变化。就是六祖慧能禅师他到五祖那儿去,听他的教导,五祖弘忍禅师给他讲《金刚经》,又不是讲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了。当然理论还是一致的,可是就是有点差别了。

  我们从这些有文字的记载的书上看,我们想要转凡成圣,想要精进地学习禅,不可以不学习佛法的。你要学习佛法,就是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,他怎么样得成圣道,他开示我们的道理,我们也应该从这一条路走。不可以闭上眼睛、不学习佛法,就能得成圣道!没有这回事情!当然,我说这句话,你们也可能不相信这句话。

  但是,我现在说出一件事来,我读近代的禅宗大德,就是虚云老和尚的语录,他说,现在学习禅的人都是看话头,而看话头很少人开悟的。其实明白点说,就是没有人开悟。有的时候有人有点开悟,不是看话头,而是学习经论,他又能去坐禅,这样子有可能是开悟了;不是看话头开悟的。还是得要学习经论,这样子才可以的,才能够有希望可以得成圣道。

  现在我们举出来三部经:一个是《楞伽经》(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)、一个是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一个是《金刚经》,这是在禅宗史上有记录看出来。这个时候,我们汉人还有这样的善根,赞叹佛说的法。我们从这里去学习,可以得成圣道;后来,那就不一定了。

  我们还是回头来,说我们怎么样用功,可以转凡成圣这件事。

  刚才说这三部经,我们姑且就引《金刚经》来说明转凡成圣之道,也就是坐禅的方法,怎么样坐禅。

  《金刚经》前面有一句话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就是这一句话。这一句话,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,要明白这句话的义理。然后,我们坐禅的时候,经行也好、你在那里盘腿坐也好,心里面要忆念这句话的道理,就是思惟这句话的道理。思惟的时候,也有一点差别。什么差别呢?也还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话,一个奢摩他、一个毘钵舍那。奢摩他是止、毘钵舍那是观,用这两个方法来学习禅,应该这样子。

  若是我们不用止,我们只是内心里面如理作意,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叫做正忆念,就是你要随顺佛陀的法语去思惟、观察,就叫做正忆念;而玄奘法师的翻译,叫如理作意。如理,就是随顺佛陀所说的第一义谛去思惟、观察,也就是正忆念的意思。用这个方法,其中有一点差别。什么差别呢?就是我们坐禅之前(还没有坐禅),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,从经论上说的话,你心里面去思惟。把经论上这句话要记住,然后心里面就按照这句话的道理去思惟。刚才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这句话是佛说的。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,这也是《金刚经》上说的话。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应如是知、如是见、如是信解」,这句话,这也是《金刚经》说的话。你这句话要记住,心里面去思惟、观察。你没有开始静坐,先这样思惟、观察,或者说这是正忆念,或者说是如理作意都可以。

  你通达了这个道理之后,可以开始坐禅,可以开始盘腿坐,然后心里面去思惟。这时候就是有止、有观,分两个方法。

  我们初开始学习的时候,没有止,我们只是心里面去思惟、观察。但是,通达佛说的道理之后,你心里面应该有止的方法、应该有观的方法,用这两个方法来通达胜义谛,成功了就是圣人了,就不是凡夫了。这个次第是这样子。

  我们现在这样说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凡所有相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的生命体,主要是我们的生命体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、或者色受想行识。色:我们的生命体有地水火风,有心肝脾肺肾这些生命体的组织,它各有各的体相、各有各的相貌,但是都不是真实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「都不是真实」这句话也不是容易明白。「都不是真实」这句话,容易懂吗?都不是真实的。

  譬如说,我们看见一个人的时候,我们若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,看见这个人,我眼睛也没有花,这个人在这里行住坐卧、他会说话,当然这是真实的一个人,并不是做梦,那怎么能说是虚妄呢?是真实的啊。但是,若学习佛法以后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所有的这一切有体相的事情,都不是真实的。有什么道理说它不是真实呢?要有个道理,我们才能够明白它不是真实的。但是这个地方,我看都不容易明白;只是这么一说,还是不容易…

《清凉寺禅七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念住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