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清凉寺禅七开示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有点异能而已。白天他闭上眼睛能看见星辰,「哦!这个人有天眼通了!」是不对的,那是不对的。若真实有天眼通,那神通是很厉害的啊!不是说没有灯光,就看见人到厕所去,说是天眼通了。那个人等于告诉别人他是一无所知的。我这加上了一句话,就是关于神通的事情。

  我们若是想要得圣道,不是说得神通,我们的目的是想要得圣道;得了神通还是个生死凡夫,他照样还有贪瞋痴的问题。有了禅定、有了神通,都是生死凡夫。要修学佛法的禅观、修四念处,这有可能会得圣道;不然的话都是生死凡夫,照样还是流转生死、不得解脱的。

  「菩萨于定位」:这是说已经成就圣道的人,他在禅定里面「观影唯是心」。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,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「观影唯是心」这句话我们办不到。要在禅定里才能有这个能力、有这个堪能性,表示这样意思。所以,想要得圣道,你一定要静坐、要修禅定的;你不做这件事是不能得禅定。

  我们初出家的时候(在家居士我们不说),如果你的师父没有特别安排什么功课,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做,到时候有饭吃、有地方住,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要做。其实不是啊,我们出家人是很忙的!当然,就是这几件事,就是静坐这一件事、禅这一件事就够你忙的了。要常常做这件事,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的。

  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」,我们若不修禅定、不静坐,这个圣道不能修,你修不来的。我们观三十七道品,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,正见是在禅定里边成就的。我们不修禅定,得不到正见的。

  讲到这里,还有一个问题,有什么问题?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,要得到正见!小乘佛法,得初果的时候才得正见;大乘佛法,要得无生法忍才能得到正见。当然,这是真实的正见。在得初果、得无生法忍之前,我们学习了很长一个时期的佛法,我们也能够常常地修止观,有可能成就相似的正见。我们真实的正见没得到,相似的正见也没得到,好像我们没有什么事情要做。我们出家人若这样子,是有问题的。

  所以,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,你想要得圣道,你要跟菩萨学习,你先要修定。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」。但是,他在定的时候,和外道不同,里面有佛法的智慧,「观影唯是心」这句话就是佛法的智慧。

  我刚才说过,若是我们不修定,也就是不修止……。通常我们出家人学习佛法的时候,是说修止观。止就是定的意思。定是在果上说,止是在因上说的;因名为止,果名为定。能见圣道、能远离一切虚妄分别、能见第一义谛,是智慧,而不是定。但是,若没有定,你的智慧没有力量去见第一义谛。所以,你修观、修智慧,同时也要修定,这样才可以。定帮助我们的智慧去见第一义谛。你若不修,智慧得不到帮助,智慧没有力量,也不能见第一义谛,也就是不能得圣道,也就是不能得正见。

  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」,「影」这个字怎么讲?什么叫做影?影这个字还是很有意思的。「影」,譬如说,太阳出来了,我们在露地立在那里,太阳照过来,就出来一个影,就是这个影子,观这个影。这个「影」是对「质」说的。我们这个身体是个质,遮住了阳光就现出个影来;有质就有影。我们通常说,影是假的,身体的质是真的;有真实、有虚妄。影是虚妄的,身体的形质是真实的。

  现在说「影」,那就是虚妄的意思。究竟指什么说的呢?这个影指什么说的呢?「影」指我们内心的思想说的。这个思想,最明显的,譬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事情,譬如说我和我母亲已经不见面几十年了,但是我心里面一注意,心里面就现出我母亲的影像出来。心里面现出的那个就是影,不是我母亲真实的体质,是心里面现出来影像。但是这件事,不只是母亲的影像,我们看见这个灯光,心里面也会现出影像来;我们看这个钟、表,看见这个房子、看见一棵树、看见一个人,完全都现出影像来。但是,你原来看见它形质的时候,在你心里面留下一个影像的。可是,我们若不去注意地观察的时候,我们还是有点迷迷糊糊的,不是太明白。

  我们再多说几句。譬如说现在我同某甲见面、谈话的时候,当然,彼此就相见了。相见的时候,「我不是看见影,我是看见他的质!」其实,这句话不对!你看见的也是影!怎么知道看见的是影呢?你看见这个人的时候,把你眼睛闭上;那个人走了,但是你心里面那个影像还可以继续在那里。这个时候,你心里面现出的影像和那个人的形质分离了;分离了,你才知道你看见的这个是个影像。但是他没有走的时候、你眼睛没有闭上的时候,你也是看见影,但是那个影和他那个形质是合而为一的,就是这两件事合而为一。你若闭上眼,或者是你再睁开眼睛,那个人走了;你闭上眼睛,但是那个影像还在。就是那个影像和形质分开了。若没有分开的时候,你不知道。你见他的时候,一见就有影像。

  而这个影像,现在这儿告诉我们,这就是修止观成就的人,「观影唯是心」,这个影是你心所变现的。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」,是你心变现的。现在你修止观的时候应该知道,那个人没有走,你现在正和他面对的时候,你看见的还是影像,不是那个人的本体、形质。因为它合而为一,你就不感觉到另外的一件事,「我是看见他的本体了!」实在不是,你看见的还是个影像。就是我们的心有这个力量,看见什么都能取出一个相貌来。我们看见一棵树也是一样,看见树是它的影像;看一个房子也是、看一个老虎也是、看见一个毒蛇也是,都是影像。

  现在你修止观的时候,「观影唯是心」,观察那个影像是你心变现的,你就这样思惟。你不能认为「它不是影像、是那件事的本身」,你不可以这么说,这么说是不合道理的,你常这样思惟。「观影唯是心」,是我们心所变现的,心有这种力量,能够取一切事物的影像,在心里面现出来。它不是那件事的本身,是那件事的影像。这句话什么意思?就是虚妄的,不是那件事的本身。若不是我心所现的影像,是那件事的本身,那就是真实的。你要能体会到、能认识是我心里面取着那件事的形相,在心里面变现出来一个影像,这是虚妄的,不是那件事的真实相。

  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」,就是我们现在没得定的人,我们心里也能这样做,也能取那件事的影像。但是,我们没得定的人,心没有定的时候力量不够,不以之为准。若是你心里有了定以后,你的力量强了,它也能取这一切法的影像。但是,得了圣道的人,他不执着这个影像就是那件事的本身,他不这样执着,这是自己虚妄分别的境界。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」。

  「义想既灭除,审观唯自想」,这个「义想」怎么讲呢?就是我们原来没有微细地去观察的时候,我认为心里的影像是离开了我的分别心、它有它本身的体性的,那叫做「义想」。「义想既灭除」:我不认为它离开了我的分别心、它本身有体性,就是这个义想是灭掉了,不承认它有独立的体性,它是由心的分别的取着,才出现这件事。所以,它是心的影像,离开了心它没有体性的。所以,我们若是从这里仔细去观察,不管是什么境界,只要与我们内心一接触,我们心里面就有了影像。这个影像是心的力量,离开了我们的心,它是没有的。「义想既灭除」,不承认它离开了我的心、它本身有体相,不承认这件事。

  不过这样子呢,就有这么两种,一个是离开了我们的心有它的体相、一个是离开了我们的心没有体相的。所以,假设我们看见一个人的时候,就变成两个人了:一个是那个人本身的业力的果报的体相、一个是我们内心变现的影像;变现出有两个人了。

  譬如说我们读《金刚经》的时候,如果你肯用功的话,就是有两部《金刚经》,就是你心里面有一部《金刚经》。这当然是要经过学习,明白《金刚经》的道理,你心里面有一个《金刚经》的影像;另外,离开了你心里的影像,还有一部《金刚经》的。不但是《金刚经》,只要与我们内心一接触,所有的境界都是这样子。但是,我们没有经过观察、思惟的时候,我们不知道。

  现在佛菩萨……,这个颂是在《摄大乘论》上引来的,我们从这里的学习就知道,原来是这么回事。我们心里面所思惟、观察的这些,都不是真实的;若离开了我们的心,它是没有的。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,义想既灭除,审观唯自想」,离开了我们的心,是没有这些影像的,「义想既灭除」。「审观唯自想」,你要深入地、真实地去观察,只是我们内心的分别,这都是虚妄的、这都是不真实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都不是真实的。这是一个颂。「义想既灭除,审观唯自想」。我们起贪瞋痴的时候,事情已经过去了,但是我们心里还有影像,就是面对这个影像,心里面还起贪、还起恨、起种种烦恼。

  「如是住内心,知所取非有」,我们这样子静坐、内心里面修止观的时候,就在止里面修观的时候,就是在定里面修观,观察这都是心的影像,它是没有自性的,体性是毕竟空的。「如是住内心,知所取非有」,我们这样子安住在定里边,知道我们所分别的境界都是没有体性的。

  「次能取亦无,后触无所得」,住内心的时候,观察所取的影像是没有的;分别影像的、取着影像的心也不可得了。因为没有所取的,能取的心也就不生起了。「后触无所得」,能分别的心、所分别的境界都没有了,这个时候无所得的境界出现了,就是你无所得的智慧成就了,就是圣人了。

  但是那件事,譬如说我看见某甲的时候,某甲的影像在我心里面随时地忆念、随时地分别、随时地忆想那影像。但是,离开了我内心的思惟,那个人本身的境界还是在的。那是他的因果的道理,他以前的业力得的果报,这是不可以没有的,不可以说它是空的。你说它是空的,就是没有因果了,这是不合道理;所以那件事还是有的。

  那件事有,分两个时期,第一个是我们在凡夫的时期,我看见这个境界,我们心里面有个影像。若是你能够这样子修止观,破除去这个执着心,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,义想既灭除,审观唯自想;如是住内心,知所取非有,次能取亦无,后触无所得」,你能达到这个程度、你成为圣人以后,你再去看这个境界、看到人的时候,那个人也是如幻如化的、也是不真实的。虽然不真实,但是它有体相;我们内心的影像是没有体相的。

  我们现在没得圣道、初开始学习圣道的时候,先要认识这都是虚妄的;我们所看见的境界,不是境界的真实相,都是虚妄的。我们原来都是执着它是真实的,现在经过佛菩萨的开示,我们知道这都是假的。

  所以,从这里看出来,什么叫做虚妄?就是心里面取着一切法,留存在心里面的影像,这都是假的,不是真实的。这个不真实、这个虚妄,我们应该是能承认的,它是不真实,只是一个影像,不是真实的。我们能常常这样思惟,这是假的、这是虚妄的、这是空的、毕竟空的,我们的烦恼就减轻了,我们贪瞋痴的烦恼就是在影像上出来的。说「我是在生起影像那个本体,我在那里生烦恼」,其实不是。这生烦恼有个什么事情呢?就是心里面若有名言的时候,心才能有分别。

  「名言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名就是言。我们知道各种事物的名字,记忆多了;小孩子初开始学习话也就是:这是爸爸、这是妈妈、这是哥哥、弟弟,这个名词学习多了,他就会说话了。我们大人也成了习惯了,没有仔细去思惟,实在也就是这么回事,就是学习名言学习多了,他就会说话。最会说话的是书生,因为他学习得多。读书少的人说话少,说不来,因为名言少,所以说话不会那么巧妙。

  名言多了就会说话,实在名言多了心里就是能分别,因此才有很多很多的烦恼。如果没有名言的时候,你心不动;心不能分别就心里不能动;心里不能动,烦恼也就不动。所以,有烦恼的时候,表示你心里面有很多的名言、会分别,才引起很多的烦恼。

  所以,我们心里面取相的时候,就是有名言的时候。如果没有名言,虽然那个人的体相在那里,你不能分别,你不能取相。所以,我们生烦恼,不是那件事的本身给我们作助缘生烦恼,是我们分别以后才有烦恼的。所有的烦恼是有名言以后,才有烦恼。我们这样子思惟、观察的时候,因为你逐渐逐渐地思惟、观察,智慧也逐渐逐渐地深入,就是能调伏烦恼、也能断烦恼,最后就可以成为圣人了。

  所以,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那就见到诸法的真实相了。见到诸法真实相,实在是两个相。就是我们觉悟所见的一切相即非一切相,这是空相。另外,看见这是色、这是受想行识、这是眼耳鼻舌身意,那是依他起的境界。我们看见这两个相:一个空、一个有。不只是空,他还是看见有的。但是,我们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,单纯一点好,就是先学习空,然后再学习有。如果同时又学习空、又学习有,也可以,但是我们笨的人就有困难!

  我再念一遍这个颂:「菩萨于定位,观影唯是心,义想既灭除,审观唯自想;如是住内心,知所取非有,次能取亦无,后触无所得」。这是一个修止观的方法,也是修止观的一个次第。我们从这里才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那个「虚妄」是什么意思,才能明白那个意思,就是它不是真实的,只是心里的影像。我们若不分别,这个影像就不存在了,所以它是虚妄。没有实在的体性,所以叫做虚妄。

  我这么讲也等于是,我们打禅七、静坐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思惟。这样思惟,这是属于观;如果你能寂静住,那就是止。又能学习止、我们又学习观,用这两个方法来调心,是这样意思。我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《清凉寺禅七开示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念住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