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涼寺禅七開示
2002/10/16-17于臺中清涼寺
慧頤大和尚慈悲!我們現在禅七開始了。我心裏面在思惟這件事,爲什麼要辦這件事?爲什麼要舉辦禅七?各位大德、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,爲什麼要來參加禅七?我提出來這個問題,不應該是多余的,「你說這句話是多余的」,我認爲不是多余的。
按佛法的次第來說,我們學習佛法之後,我們隨順佛陀的教導,我們應該坐禅。初開始坐禅的時候,可能不會一天二十四小時坐禅。應該隨各人的程度,有幾個小時的坐禅。後來相應了,感覺坐禅的時間少,增加了坐禅的時間,這才有禅七這件事。我們現在也應該是這樣的規律,但是有一件事,我們可能會明白,是什麼呢?我們是……沒有例外的,大家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但是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了很多年了,我們佛教徒思想是一致的嗎?我看不一致!很多人的思想是有差別的。但是現在我提出這個問題,明白一點說,就是表示我個人的想法而已,原來就是這樣子。我個人的想法,就是,我們佛教徒,各地區的人可能也不一樣、年紀大小也不一樣,但是,坐禅這件事有同一的目的,就是要轉凡成聖,就是不做生死凡夫了,我們想要做聖人。在我個人的看法,就是這麼一個目的。但是,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,到這兒來參加禅七,你想要做聖人嗎?你是這個目的嗎?我看不一定,不一定的。
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,佛法在中國也是一個時期、一個時期的,佛教的理論、佛教的方法也有轉變,但是現在我個人的想法,應該沒有差別,不管佛法在其它的國家,或是來到我們的國家,這個理論是無差別的,就是大家都是想要得成聖道,這樣子才學習佛法、才學習坐禅的,都是這樣子。
什麼叫做凡夫?什麼叫做聖人?在佛教的道理上看,我們的這一念虛妄分別心,在世俗谛的境界虛妄分別,這就是凡夫。若是我們肯學習佛法,完全不學習佛法的,我認爲這個人不是佛教徒!我的想法是那樣子,不學習佛法那是在以外。經過學習佛法以後,我有意願想要做聖人。什麼叫做聖人?就是你的內心沒有虛妄分別了,能安住在勝義谛那裏,那就是聖人。
現在我們來參加禅七,怎麼樣參加禅七?也是!你將你的虛妄分別心滅掉,你住在第一義谛這裏。我們參加禅七就是做這件事的,就是這麼回事。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樣使令我們的心安住在第一義谛,那是還有點不及格的。在我們今天的佛教來說,那也就算及格吧。
我剛才說,你已經知道了什麼叫做凡夫、什麼叫做聖人,這是要經過學習;然後,我就做這件事——由凡而聖,我做這件事的時候,我感覺我做的時間太少了,我要增加時間,這時候才有禅七這件事,就是這麼回事兒。
但是,我們從佛法來到中國的情形,我們心裏面去思惟這個情形,我們佛教徒是這樣子嗎?我看不是!因爲「把我們佛教的經論放在藏經樓那裏喂蟲子,我們不需要去讀的,讀是不對的!」那麼,這件事合乎佛法嗎?合乎我們佛法的思想嗎?我看也是有問題。但是我想,這個問題太多了,我們還是簡單地說吧。
當然,各位來到這裏參加禅七,有些人可能是學習過佛法,程度很高,也有可能是這個情形,有的有可能程度還是不及格的,這個程度是不一致的。我們現在就不必太多,我們簡單地說明由凡而聖的次第,我們在禅七裏面怎麼樣用功,說這件事。
從達摩禅師來到中國來,我們中國的慧可禅師跟他學禅,他怎麼樣教慧可禅師學習禅呢?他是教我們學習《楞伽經》。就是按《楞伽經》說的道理去學習禅,也就是按照這個道理由凡而聖。這句話說得非常地具體,不是不著邊際的一句話。我們現在藏經裏面還是有《楞伽經》,《楞伽經》在藏經裏看,有叁種翻譯。他說的就是劉宋求那跋陀羅翻譯的四卷《楞伽》,就是根據那個譯本來學習禅。後來的翻譯,也和它多少有一點差別,但是大體上還是一致的,也根據這個道理來學習禅。學習禅,我暫時就說這麼多。
到了二祖是慧可禅師,或者是說僧可禅師。叁祖是僧璨,叁祖僧璨這位大德,在《高僧傳》裏面的記載,很少幾句話,就是不是太明白。到四祖是道信禅師,就說得多了。四祖道信禅師他可是有點事情。他在天臺智者大師的弟子的廟上(廬山大林寺)他在那裏住了十年那麼久,一個修行人在那個地方住十年,時間可是不算短了。那就是表示他有可能學習過天臺智者大師的《摩诃止觀》的,他有可能是這樣。但是,他不說《楞伽經》,他說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就學習這部經,根據這部經的道理來學習禅。而這部經也是天臺智者大師所提倡的,《大智度論》就是解釋這部經的。
我們想要轉凡成聖,你一定要學習佛說的法。不能說:「我不需要去跟佛菩薩學習,我自己閉上眼睛,我就是佛!」這是完全不合道理的事情。你自己閉上眼睛,你知道什麼?什麼也不懂啊!我們會知道什麼?我看什麼也不懂。就是我們有經律論,我們肯學習,你能得到正見都不容易!我們從這裏感覺到什麼事情?我們中國佛教很可憐啊!我們不容易得到正見,你看這件事遺憾不遺憾!遺憾不遺憾?
不過,古代還是有很多善知識的。我們從禅宗史上看,達摩禅師是善知識。道信禅師他能夠提出來,要學習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去轉凡成聖,這句話也是非常好的。但是,在我們中國的禅宗看不見,他不能提出這句話的,這是有問題啊!
後來,四祖道信,五祖弘忍,那情形又有點變化。就是六祖慧能禅師他到五祖那兒去,聽他的教導,五祖弘忍禅師給他講《金剛經》,又不是講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了。當然理論還是一致的,可是就是有點差別了。
我們從這些有文字的記載的書上看,我們想要轉凡成聖,想要精進地學習禅,不可以不學習佛法的。你要學習佛法,就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,他怎麼樣得成聖道,他開示我們的道理,我們也應該從這一條路走。不可以閉上眼睛、不學習佛法,就能得成聖道!沒有這回事情!當然,我說這句話,你們也可能不相信這句話。
但是,我現在說出一件事來,我讀近代的禅宗大德,就是虛雲老和尚的語錄,他說,現在學習禅的人都是看話頭,而看話頭很少人開悟的。其實明白點說,就是沒有人開悟。有的時候有人有點開悟,不是看話頭,而是學習經論,他又能去坐禅,這樣子有可能是開悟了;不是看話頭開悟的。還是得要學習經論,這樣子才可以的,才能夠有希望可以得成聖道。
現在我們舉出來叁部經:一個是《楞伽經》(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)、一個是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一個是《金剛經》,這是在禅宗史上有記錄看出來。這個時候,我們漢人還有這樣的善根,贊歎佛說的法。我們從這裏去學習,可以得成聖道;後來,那就不一定了。
我們還是回頭來,說我們怎麼樣用功,可以轉凡成聖這件事。
剛才說這叁部經,我們姑且就引《金剛經》來說明轉凡成聖之道,也就是坐禅的方法,怎麼樣坐禅。
《金剛經》前面有一句話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就是這一句話。這一句話,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,要明白這句話的義理。然後,我們坐禅的時候,經行也好、你在那裏盤腿坐也好,心裏面要憶念這句話的道理,就是思惟這句話的道理。思惟的時候,也有一點差別。什麼差別呢?也還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話,一個奢摩他、一個毘缽舍那。奢摩他是止、毘缽舍那是觀,用這兩個方法來學習禅,應該這樣子。
若是我們不用止,我們只是內心裏面如理作意,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叫做正憶念,就是你要隨順佛陀的法語去思惟、觀察,就叫做正憶念;而玄奘法師的翻譯,叫如理作意。如理,就是隨順佛陀所說的第一義谛去思惟、觀察,也就是正憶念的意思。用這個方法,其中有一點差別。什麼差別呢?就是我們坐禅之前(還沒有坐禅),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,從經論上說的話,你心裏面去思惟。把經論上這句話要記住,然後心裏面就按照這句話的道理去思惟。剛才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句話是佛說的。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,這也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話。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,于一切法應如是知、如是見、如是信解」,這句話,這也是《金剛經》說的話。你這句話要記住,心裏面去思惟、觀察。你沒有開始靜坐,先這樣思惟、觀察,或者說這是正憶念,或者說是如理作意都可以。
你通達了這個道理之後,可以開始坐禅,可以開始盤腿坐,然後心裏面去思惟。這時候就是有止、有觀,分兩個方法。
我們初開始學習的時候,沒有止,我們只是心裏面去思惟、觀察。但是,通達佛說的道理之後,你心裏面應該有止的方法、應該有觀的方法,用這兩個方法來通達勝義谛,成功了就是聖人了,就不是凡夫了。這個次第是這樣子。
我們現在這樣說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凡所有相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的生命體,主要是我們的生命體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、或者色受想行識。色:我們的生命體有地水火風,有心肝脾肺腎這些生命體的組織,它各有各的體相、各有各的相貌,但是都不是真實的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「都不是真實」這句話也不是容易明白。「都不是真實」這句話,容易懂嗎?都不是真實的。
譬如說,我們看見一個人的時候,我們若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,看見這個人,我眼睛也沒有花,這個人在這裏行住坐臥、他會說話,當然這是真實的一個人,並不是做夢,那怎麼能說是虛妄呢?是真實的啊。但是,若學習佛法以後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所有的這一切有體相的事情,都不是真實的。有什麼道理說它不是真實呢?要有個道理,我們才能夠明白它不是真實的。但是這個地方,我看都不容易明白;只是這麼一說,還是不容易…
《清涼寺禅七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