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字怎麼講呢?佛法存在世間叫做住。持是什麼呢?就是保持,保持原來樣不變,這就是住持。這個話的意思,是世間上人的智慧,今天這幾十年內是這樣子,過幾十年就變了,就是發展了更好了,或者是向後退,倒退什麼的。但是現在佛的意思不那麼說,你能保持原樣就好了,不用再發展。那麼意思就是佛說的法,已經到了圓滿的境界了,不可能有更圓滿的佛法。佛的智慧所說的佛法,就是到了圓滿了,我們佛教徒應該相信這一點。佛的大智慧說的佛法就是那樣子,我們能學習保持原樣已經很難了,我們凡夫的智慧怎麼能和佛的智慧相比。所以住持這兩個字,我實在不會講,而我這樣解釋從哪來的呢?從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來的,看印順老法師的講記上來的。住持不壞,佛的法能夠不變樣,繼續地保持下去,不壞,這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。因此佛的教法,它有殊勝的力量,我們從在這上面起聞思修,就能得聖道,所以只要保持不變就夠了,所以它不壞,不要壞就好了。
既法身常在不滅,則果分住持不壞。法身常住不壞,這什麼說的呢?這可以分兩個意思說,一個意思就是我們佛教徒,依據佛沒有變質的佛法,我們能修這個四念處,修各式各樣的佛法,修行得成聖道,見道,證悟了不生不滅的法身了,不生不滅的法身是常住不去,而永久也不會壞的,既法身常在不滅。教法應該說是無常的,我們
說是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那麼釋迦牟尼佛的佛法,就是住世一萬二千年,以後就沒有了,沒有了,那當然不能說它是永久存在,不能那麼說。但是我們依據無常的教法,你能夠修學成就了五分法身的時候,那就是永久常住不滅,所以叫做法身常在不滅。
則果分住持不壞,那麼法身常在不滅,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結果,果的這一部分,它是永久住持而不破壞的。這是約弟子說的,約佛的弟子說。若約佛本身說,約那些阿羅漢說,他們入無余涅槃,只是他們的肉身化成灰了,但是他們的五分法身,也是常住不壞的。那麼在大乘佛法來說,那麼就是法身,也就是法身常在不滅,則果分住持不壞。
因果俱常,因也是常住,果也是常住。何雲疾滅,你怎麼能說是世尊滅度,雲何疾哉,我沒有入滅度呀,是這樣意思。但在阿含經裏邊的確是有這件事,可是在阿小乘的佛教學者,好像是忘記了這件事似的,就是認爲佛和這些阿羅漢,都入無余涅槃以後,灰身泯智,再也不能有感應了。
然此仍對權機,故且說五分法身爲常住耳,這就是方便的根性的人,就說五分法身常住的。若入實者,若是入于大乘佛法真實的說法呢,應化亦常,不但佛的法身,報身常住,佛的應化也是常,就是相續常住。
靈山一會,俨然未散,靈鹫山的法會,或者說法華經,或者說般若經,那還是很莊嚴的在那裏,沒有散會,還繼續的在說法。非欺我也,這種說法不是欺我,是真實不虛的。
是故當知。世皆無常。會必有離。勿懷憂惱。世相如是。當勤精進。早求解脫。以智慧明。滅諸癡暗。世實危脆。無堅牢者。我今得滅。如除惡病。此是應舍之身。罪惡之物。假名爲身。沒在老病生死大海。何有智者得除滅之。如殺怨賊而不歡喜。
這是第叁科重說有爲無常相,有爲法是不長久的,是勸我們修厭離心,努力用功得解脫,早求解脫的意思。是故當知,世皆無常。底下文有二意,從初至無堅牢者,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,這是正明無常觀門,這是說無常的。當知世皆無常,世間上不管是山河大地也好,色受想行識的正報也好,都是要變化的。會必有離,聚會在一起,一定是要分離,不能常在一起。勿懷憂惱,不要因爲佛入涅槃了就憂惱。世相如是,世間法就是這樣子。當勤精進,早求解脫。當勤精進的修學叁解脫門也,就是修四念處,早早的求得解脫惑業苦的生死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這是正明無常的觀門,用無常的道理來修行,要生厭離心。
以智慧明,滅諸癡暗,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。以智慧明,滅諸癡暗,就是用四念處,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明,滅諸癡暗,滅除去我我所的執著。這我我所就是癡暗,沒有我而執著有我,那就是愚癡黑暗。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,我們這色受想行識,前面以智慧明,滅諸癡暗是修無我觀。這底下,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。是修法空觀,這色受想行識都是有時間性的,它是危脆,很容易破壞的。一切都是沒有真實性,都是無自性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複如是,無堅牢就是無自性的意思,修法空觀。早求解脫,以智慧明,滅諸癡暗,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,這樣意思。
從我今得滅以下,是引已作證。應該是己,不是已。引己作證,就是引佛自己的事情來作證明,世實危脆,無堅牢者,都是無常的,這個意思。佛妙色身,等真法性,無量功德莊嚴顯現,而雲是罪惡物,喻以惡病怨賊者,示同凡夫,令警省耳。說我今得滅,佛自己說我現在是滅除去,放棄了這個身體入于涅槃,放棄這個身體如除惡病,就像人有病,把惡病除掉似的。這樣的惡病,就譬喻這個身體,佛用惡病來譬喻他的身體,這樣的來厭棄這個身體。此是應舍之身,這個身體應該棄舍,這個罪惡的東西,假名之爲身體,它這個身體是沒在老病死生死的大海裏邊,沈沒在大海裏頭,那是一個苦惱的境界。
何有智者,得除滅之,如殺怨賊而不歡喜。哪裏說有智能人若是滅除了罪惡之物,滅除了它,就像殺死了怨賊似的而不歡喜呢?都會歡喜的。
佛用那麼樣高貴的身體,佛妙色身,像等真法性那樣子,無量功德嚴顯現,而雲是罪惡物,喻以惡病怨賊者。示同凡夫,令警省耳,這是佛示現同于凡夫,佛那麼高貴的身體,清淨的身體,佛還這麼樣說,那麼我們不是那樣的身體,我們應該怎麼譬喻呢?所以令警省耳,叫我們警覺,要省悟,不要愛著這個身體,要趕快的修行來解脫它,這樣意思。
這是斷疑流通竟,第四是囑付流通。
汝等比丘。常當一心。勤求出道。一切世間動不動法。皆是敗壞不安之相。汝等且止。勿得複語。時將欲過。我欲滅度。是我最後之所教誨。
這是囑付流通。佛說汝等比丘,常當一心,勤求出道,這和前面的意思一樣。常當一心,就是第一義谛的相應心,由這個心精進的尋求出離生死的解脫道。一切世間動不動法,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世間。動不動法,欲界都是動,都是變動的。色界無色界天,也是變動,但是他們有禅定,就稱之爲不動,這樣意思。這些法呢,皆是敗壞不安之相,它們都是一定要敗壞的,都是要爲無常破壞的,都不是一個安定的事情,沒有安相的。
汝等且止,勿得複語。這地方也是勸我們還是生厭離心,不要愛著。可是呢,一切世間動不動法,都是敗壞不安的相,但是佛弟子修學的無漏的戒定慧是常住,在小乘佛法裏面還有這樣意思。汝等且止,勿得複語,你們現在就是有什麼話也不要說了,勿得複語。時將欲過,我欲滅度了,滅度的時間,佛是在中夜滅度,這中夜要過了,是我最後之所教誨。
常當一心,是囑令住于實慧,是囑付叫我們佛教徒,我們這一念心,要安住在真實的智慧上面,真實的智就能契證第一義谛,能見真理,所以安住在實慧,就是安住在第一義谛的意思。勤求出道,這句話呢是囑令方便修習。那麼方便修習,這句話怎麼講呢?以實慧難得,故勸令精進以修之也。因爲真實的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,不是容易成就的,所以勸我們要精進的去修行才可以的。欲界是動法,色無色界是不動法,雖有動靜之殊,總屬無常無我,色界無色界還有欲界都是無常的,都是無我的,不可不思出離也。
勿得複語這句話,是勸止叁業,成就寂滅無我法器。汝等且止,勿得複語,不只是不要說話,是勸止叁業,身業也好,語業意業也好都要寂靜下來,成就寂滅無我法器。這表示什麼呢?身體也是離一切相的,口意也是離一切相的,就是安住在第一義谛上面了,那麼勸止叁業,是這樣意思。就算是我們還沒能辦到,但是這個法性之理,本來是這樣子,所以成就一切衆生,本來是成就寂滅無我法器的,這個本來就是這樣子,所以我們修行就可以成就,這個意思,是表示我們都有這個希望,是載道之器。
時將欲過,是示當歸滅。這表示佛祖要入第一義谛去了。不離中道以爲究竟,佛是在世的時候,雖然行住坐臥,雖然說話,他心還是與第一義谛相應,是究竟圓滿的。現在表示要入涅槃,還是不離中道以爲究竟。最後教誨,這句話是正顯遺訓。前面這一部經是佛臨涅槃的時候遺留的教訓,住持法中最勝最要,佛所說一切教法裏邊,遺教經是最殊勝,是最重要的。嗚呼,末後殷勤,悲心極矣,爲弟子者,宜何如镂骨銘肝也。要把佛這個遺訓,刻在骨頭上,記在肝裏面去,這表示一定不要忘記了佛的遺教,要努力修行。
這遺教經,我們只是這樣讀這個文,好像不是太難懂。但是若讀天親菩薩的遺教經論,那會感覺到那不是容易懂的,所以我們各位法師,各位居士也可以看一看天親菩薩的遺教經論,就會知道這個遺教,佛遺教經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了。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