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第二是对治止苦法要,第三是对治烦恼法要。就是对治惑业苦的法门,这三种对治功德,判为共世间法要,这是约所对治的惑业苦,是属于世间法,所以就名之为共世间法要。若是按照能对治的戒定慧来说呢,也应该说是通于出世间的,只是约一部分的大意作这样的分判。及不共世间的法要,就是后边已经说过了的八种大人的功德,就是已经成就圣道的大人,他们常这样用心修习的,所以是属于大人的修行法门,指这两部分叫做于诸功德。
常当一心,舍诸放逸。常当一心怎么讲呢?是依第一义心而修也,就是佛告诉汝等比丘对于前面说的这两种法门,应该安住在第一义谛,安住在离一切相的无分别心里面,去修诸功德的修这些世出世间的法要,应该这样修行的。
舍诸放逸,如离怨贼者,远离一心相违行也。这是远离与第一义心相违的那种修行,与第一义心相违的,那就是我们用取着心行于世俗谛的境界,我们在色声香味触上面,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,色受想行识的这一切法上面取着分别,那就与第一义心相违了。这样说舍诸放逸,就是我们有一念取着心,就是放逸了,那就是第一义相违了。如离怨贼,用这样的字来形容我们的心,若在世俗谛活动的时候,就像来了有怨的贼。这可见是念念要与第一义谛相应,这样去修行的时候,对治邪业、对治止苦、对治烦恼都可以成功了。说是舍诸放逸,如离怨贼者,远离一心相违行也。这说是天亲菩萨的解释,他能够深知道佛的这句话的着落点,这句话这样解释,真是解释的好。
所说利益,皆已究竟者。底下说大悲世尊所说利益,皆已究竟这句话,这是什么意思呢?是无限剂大悲,于法无遗吝也。无限剂这个剂,在天亲菩萨的遗教经论上,就是那个齐没有那个利刀,当然这两个是通的,这句话说是所说利益,皆已究竟这个话呢,就是佛那个大悲心为众生所演说的无量无边的法门,来利益众生的这件事,皆已圆满了。但是天亲菩萨解释说无限剂大悲,佛的大悲心是没有边际的,不是说这人对我好,我就对慈悲,那人对我不好,就不慈悲,没有这个分别。于法无遗吝也,对于能解脱众生惑业苦的这些法门,佛是没有吝惜心的,说是保留一点,没有这件事,所以能够无量无边为众生演说。但是到所有度众生的因缘结了,圆满了,入涅槃了,当然这也就算是一个限际。
此中云何修,谓宜勤而行之也。底下汝等但当勤而行之,就是佛那个无边的大悲心现在虽然是要入涅槃了,以后不为众生说法了,但是为众生说的佛法已经无量无边,足可以应用了。何处修。
此中云何修,怎么样来修行呢?谓宜勤而行之也,就是比丘佛教徒应该是在第一义心里面,精进的去修行,应该这么修行。
何处修,在什么地点呢?谓山间、空泽、树下、闲处静室也。在这些地方修行,或者在山里面,空泽应该说是就在水边,在树下,山林树下,在空闲的地方,没有喧闹的地方,或者是寂静的房子里面也好,就在这地方修行。
何所修呢?谓念所受法也。何所修,你修什么法门呢?念所受法,就是忆念你从经论里面,从师长所秉受的法门,依据那个法门去修行,就是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。
何故修,谓勿令忘失也,为什么原因要修行呢?就是把第一义谛,在自己的清净心里面现出来,就是为这件事修行,这样子呢,勿令忘失,不要令第一义谛失掉了,常与第一义谛相应的意思。无令忘失是这样意思。
以何方便修,用什么为权方便,用什么方法来修行呢?谓常当自勉,精进修之也。你常当自勉精进为方便为修行,常要自己努力,精进不要懈怠这么修行。雪峰禅师他说了一句话,相续也大难,说这禅师开悟了,他能够用功修行,但是你能够把你开悟的境界,相续不断下去,不容易。相续也大难不容易。所以这里佛告诉我们要自勉,要常当自勉,精进修之,常要自己努力,勉励自己,勉强自己一点,要这样子才可以。
若未入真实,皆名空死。这底下是解释无为空死这个话,空死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来到佛法里面修行圣道,结果到最后临死的时候,一无所成,没成就,什么都没成就,那就是这一生是白死,徒生徒死,白死掉一回,没有所得,无所得,没有成就,无为空死。可是这里边,如果是自己努力修行,从外凡来到内凡,由内凡来到见道,就看这个文的意思,常当一心,舍诸放逸也,就是应该要见道,最低限度要得初果,如果你没有得到初果,那就是空死了,就是这个意思。当然是要要求的要高一点,假设若只是由外凡来到内凡,还没有能见道,那么在这里说那就是空死了。可是能达到内凡,实在也是不错了。
若得少为足,后必有悔,如果一个人修行得到一点功德,有多少成就,但是不是很多,到那时候就满足了,那样子就不努力修行了,后必有悔,那么以后你会后悔。其实你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嘛,所以就不努力,不努力以后就后悔。悔何及哉,后悔也来不及了。
约灭恶拔苦,喻如良医。底下我如良医,知病说药,服与不服,非医咎也。这一个譬喻,是约灭恶拔苦说的,灭除去虚妄分别的苦恼,灭除去这种恶法,除掉了种种的苦恼,就像良医能治病痛。
约生善与乐,喻如善导。约修行人能成就戒定慧,成就了戒定慧的善法,心里面就会有安乐。去除掉了贪瞋痴,那么就会灭除一切恶法,那么这就叫做喻如善导。善知识他能够领导,能教导我们在善道上往来,修学善法得大功德,这样意思。服与不服,非医生的过失。闻之不行,那也不是善知识的过失。约生善与乐,喻如善导。
佛不负众生,众多负佛耳。佛就像大医生似的,佛就像善导似的,教导我们努力修行,演说了很多很多的微妙法门,所以佛对我们没有什么对不住,佛没有辜负我们。众生多负佛耳,但是众生的懈怠、业障,学了佛法而没有什么成就,那是辜负了佛的大慈悲心了。可不悲夫,前边是劝修流通。劝我们努力的修行。
现在第二科证决流通,这个证决流通就是引佛作证,证明来决除去一切疑惑这样意思。或者说是自己修行有了大的成就,于所证法中,决定没有疑惑,决断了一切的疑惑,这是证决流通。
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。可疾问之。毋得怀疑不求决也。尔时世尊如是三唱。人无问者。所以者何, 。众无疑故。时阿楼驮。观察众心。而白佛言世尊。月可令热。日可令冷。佛说四谛不可令异。佛说苦谛实苦。不可令乐。集真是因。更无异因。苦若灭者。即是因灭。因灭故果灭。灭苦之道。实是真道。更无余道。世尊。是诸比丘。于四谛中。决定无疑。
如来一代教法,义理虽多,四谛摄尽。佛这一代成道以后到涅槃,这一代之中所说的教法里边,教法是对证法说的。就是佛所证悟的第一义谛,那是离言说相,为了觉悟众生,用语言、文字善巧的安立,来觉悟众生,那是属于教法。在教法里面所表达的义理,虽然是很多,苦集灭道的四谛也就包括尽了。
以苦集二谛,摄尽世间的因果。世间上的苦,是世间的果,世间的集,这个集是世间的因。这个苦是世间的果,世间的果,就是色受想行识。但说苦是果呢,这是佛的一个评判,佛的大慈悲、智能,评判世间的果报只是苦而已。摄尽了世间的因和世间的果。
灭道二谛,摄尽出世因果。灭是出世间的果,就是灭除了惑业苦,无为清净的境界是果。道呢?就是戒定慧的道,是出世间的因。
故于四谛怀疑,则一切法咸皆有疑。所以一个人对于苦集灭道的四谛,心里面有疑惑的话,那他对于一切的佛法,就完全都有疑问了。
苟于四谛无疑,则一切法皆得无疑,所以垂灭殷勤三唱,深显除四谛外更无余法也。所以前面这一段文就是佛临涅槃的时候,要入灭的时候,殷勤三唱,不只是一次乃至于三次的宣唱,来问大众可疾问之,毋得怀疑,不求决也。深显除四谛外,就是深深的显示出来。
(此中漏一大段)
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。既然是佛为我们说的佛法,你自己修行得大利益也好,去用这样的佛法利益众生也好,这些法都具足圆满了,便可依之修道,你可以依据这样的法门去修道。
至于会必有离,自是世法应尔。聚会在一起,虽然是很快乐,但是一定要分离,这是一切世间的因缘法,一定是要这样子的。且我久住,于汝无益。佛若是要久住世间,佛也有这种能力,但是久住于汝无益,也没有什么好处。何用悲感为哉,何须要悲痛呢,不需要,这是第一段段义。
二从应可度者,至得度因缘。应可度者,若天上人间,皆悉已度,其未度者,皆亦已作得度因缘。这一段是说什么呢。即断电光见道之疑,这里有什么疑惑呢,谓有疑曰,佛住世时,闻说即皆得度,那样是他们有大善根,能见佛,听佛说法,就能得解脱了。佛若灭度以后呢,见道无繇,灭度以后,我们见不到佛了,我们怎么样能够闻法见道呢?没有这种因繇了。故今释曰,所应度者,我已度讫。佛说众生里边善根成熟了,应该得到佛的度化得解脱。我已度讫,已经度化了。纵未度者,皆已为作得度因缘,纵然还有人没得到解脱,这些人我已经为他们准备了得度的因缘。因缘若到,勿愁不见道也。就是有佛法流传世间,这就是得度的因缘,因缘若到了,勿愁不见道,你不必担心他不见道,这是把这一段疑惑解除了。
三自今以后至而灭也,底下自今以后,我诸弟子展转行之,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。这一段即断灭度何疾之疑,灭度为什么那么快呢?应该久住世间嘛,这是所作已办的阿罗汉的感觉。底下说既弟子展转行之,则因分住持不坏,就是自今以后,我诸弟子展转行之,就是佛所说的教法流传在世间,世间的弟子在学习,弟子变成师父了,又教授他的弟子。他的弟子后来又变成师父了,又教授他的弟子。展转的修习,这样子说这就叫因分住持不坏。就是修因,修戒定慧的因,不断的住持下去,它这个佛法不会断灭,教法不断灭,那么这是因分住持不坏,也就是常在的意思。
住持这两个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