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第二是對治止苦法要,第叁是對治煩惱法要。就是對治惑業苦的法門,這叁種對治功德,判爲共世間法要,這是約所對治的惑業苦,是屬于世間法,所以就名之爲共世間法要。若是按照能對治的戒定慧來說呢,也應該說是通于出世間的,只是約一部分的大意作這樣的分判。及不共世間的法要,就是後邊已經說過了的八種大人的功德,就是已經成就聖道的大人,他們常這樣用心修習的,所以是屬于大人的修行法門,指這兩部分叫做于諸功德。

  常當一心,舍諸放逸。常當一心怎麼講呢?是依第一義心而修也,就是佛告訴汝等比丘對于前面說的這兩種法門,應該安住在第一義谛,安住在離一切相的無分別心裏面,去修諸功德的修這些世出世間的法要,應該這樣修行的。

  舍諸放逸,如離怨賊者,遠離一心相違行也。這是遠離與第一義心相違的那種修行,與第一義心相違的,那就是我們用取著心行于世俗谛的境界,我們在色聲香味觸上面,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,色受想行識的這一切法上面取著分別,那就與第一義心相違了。這樣說舍諸放逸,就是我們有一念取著心,就是放逸了,那就是第一義相違了。如離怨賊,用這樣的字來形容我們的心,若在世俗谛活動的時候,就像來了有怨的賊。這可見是念念要與第一義谛相應,這樣去修行的時候,對治邪業、對治止苦、對治煩惱都可以成功了。說是舍諸放逸,如離怨賊者,遠離一心相違行也。這說是天親菩薩的解釋,他能夠深知道佛的這句話的著落點,這句話這樣解釋,真是解釋的好。

  所說利益,皆已究竟者。底下說大悲世尊所說利益,皆已究竟這句話,這是什麼意思呢?是無限劑大悲,于法無遺吝也。無限劑這個劑,在天親菩薩的遺教經論上,就是那個齊沒有那個利刀,當然這兩個是通的,這句話說是所說利益,皆已究竟這個話呢,就是佛那個大悲心爲衆生所演說的無量無邊的法門,來利益衆生的這件事,皆已圓滿了。但是天親菩薩解釋說無限劑大悲,佛的大悲心是沒有邊際的,不是說這人對我好,我就對慈悲,那人對我不好,就不慈悲,沒有這個分別。于法無遺吝也,對于能解脫衆生惑業苦的這些法門,佛是沒有吝惜心的,說是保留一點,沒有這件事,所以能夠無量無邊爲衆生演說。但是到所有度衆生的因緣結了,圓滿了,入涅槃了,當然這也就算是一個限際。

  此中雲何修,謂宜勤而行之也。底下汝等但當勤而行之,就是佛那個無邊的大悲心現在雖然是要入涅槃了,以後不爲衆生說法了,但是爲衆生說的佛法已經無量無邊,足可以應用了。何處修。

  此中雲何修,怎麼樣來修行呢?謂宜勤而行之也,就是比丘佛教徒應該是在第一義心裏面,精進的去修行,應該這麼修行。

  何處修,在什麼地點呢?謂山間、空澤、樹下、閑處靜室也。在這些地方修行,或者在山裏面,空澤應該說是就在水邊,在樹下,山林樹下,在空閑的地方,沒有喧鬧的地方,或者是寂靜的房子裏面也好,就在這地方修行。

  何所修呢?謂念所受法也。何所修,你修什麼法門呢?念所受法,就是憶念你從經論裏面,從師長所秉受的法門,依據那個法門去修行,就是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。

  何故修,謂勿令忘失也,爲什麼原因要修行呢?就是把第一義谛,在自己的清淨心裏面現出來,就是爲這件事修行,這樣子呢,勿令忘失,不要令第一義谛失掉了,常與第一義谛相應的意思。無令忘失是這樣意思。

  以何方便修,用什麼爲權方便,用什麼方法來修行呢?謂常當自勉,精進修之也。你常當自勉精進爲方便爲修行,常要自己努力,精進不要懈怠這麼修行。雪峰禅師他說了一句話,相續也大難,說這禅師開悟了,他能夠用功修行,但是你能夠把你開悟的境界,相續不斷下去,不容易。相續也大難不容易。所以這裏佛告訴我們要自勉,要常當自勉,精進修之,常要自己努力,勉勵自己,勉強自己一點,要這樣子才可以。

  若未入真實,皆名空死。這底下是解釋無爲空死這個話,空死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來到佛法裏面修行聖道,結果到最後臨死的時候,一無所成,沒成就,什麼都沒成就,那就是這一生是白死,徒生徒死,白死掉一回,沒有所得,無所得,沒有成就,無爲空死。可是這裏邊,如果是自己努力修行,從外凡來到內凡,由內凡來到見道,就看這個文的意思,常當一心,舍諸放逸也,就是應該要見道,最低限度要得初果,如果你沒有得到初果,那就是空死了,就是這個意思。當然是要要求的要高一點,假設若只是由外凡來到內凡,還沒有能見道,那麼在這裏說那就是空死了。可是能達到內凡,實在也是不錯了。

  若得少爲足,後必有悔,如果一個人修行得到一點功德,有多少成就,但是不是很多,到那時候就滿足了,那樣子就不努力修行了,後必有悔,那麼以後你會後悔。其實你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嘛,所以就不努力,不努力以後就後悔。悔何及哉,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
  約滅惡拔苦,喻如良醫。底下我如良醫,知病說藥,服與不服,非醫咎也。這一個譬喻,是約滅惡拔苦說的,滅除去虛妄分別的苦惱,滅除去這種惡法,除掉了種種的苦惱,就像良醫能治病痛。

  約生善與樂,喻如善導。約修行人能成就戒定慧,成就了戒定慧的善法,心裏面就會有安樂。去除掉了貪瞋癡,那麼就會滅除一切惡法,那麼這就叫做喻如善導。善知識他能夠領導,能教導我們在善道上往來,修學善法得大功德,這樣意思。服與不服,非醫生的過失。聞之不行,那也不是善知識的過失。約生善與樂,喻如善導。

  佛不負衆生,衆多負佛耳。佛就像大醫生似的,佛就像善導似的,教導我們努力修行,演說了很多很多的微妙法門,所以佛對我們沒有什麼對不住,佛沒有辜負我們。衆生多負佛耳,但是衆生的懈怠、業障,學了佛法而沒有什麼成就,那是辜負了佛的大慈悲心了。可不悲夫,前邊是勸修流通。勸我們努力的修行。

  現在第二科證決流通,這個證決流通就是引佛作證,證明來決除去一切疑惑這樣意思。或者說是自己修行有了大的成就,于所證法中,決定沒有疑惑,決斷了一切的疑惑,這是證決流通。

 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。可疾問之。毋得懷疑不求決也。爾時世尊如是叁唱。人無問者。所以者何, 。衆無疑故。時阿樓馱。觀察衆心。而白佛言世尊。月可令熱。日可令冷。佛說四谛不可令異。佛說苦谛實苦。不可令樂。集真是因。更無異因。苦若滅者。即是因滅。因滅故果滅。滅苦之道。實是真道。更無余道。世尊。是諸比丘。于四谛中。決定無疑。

  如來一代教法,義理雖多,四谛攝盡。佛這一代成道以後到涅槃,這一代之中所說的教法裏邊,教法是對證法說的。就是佛所證悟的第一義谛,那是離言說相,爲了覺悟衆生,用語言、文字善巧的安立,來覺悟衆生,那是屬于教法。在教法裏面所表達的義理,雖然是很多,苦集滅道的四谛也就包括盡了。

  以苦集二谛,攝盡世間的因果。世間上的苦,是世間的果,世間的集,這個集是世間的因。這個苦是世間的果,世間的果,就是色受想行識。但說苦是果呢,這是佛的一個評判,佛的大慈悲、智能,評判世間的果報只是苦而已。攝盡了世間的因和世間的果。

  滅道二谛,攝盡出世因果。滅是出世間的果,就是滅除了惑業苦,無爲清淨的境界是果。道呢?就是戒定慧的道,是出世間的因。

  故于四谛懷疑,則一切法鹹皆有疑。所以一個人對于苦集滅道的四谛,心裏面有疑惑的話,那他對于一切的佛法,就完全都有疑問了。

  苟于四谛無疑,則一切法皆得無疑,所以垂滅殷勤叁唱,深顯除四谛外更無余法也。所以前面這一段文就是佛臨涅槃的時候,要入滅的時候,殷勤叁唱,不只是一次乃至于叁次的宣唱,來問大衆可疾問之,毋得懷疑,不求決也。深顯除四谛外,就是深深的顯示出來。

  (此中漏一大段)

  自利利他,法皆具足。既然是佛爲我們說的佛法,你自己修行得大利益也好,去用這樣的佛法利益衆生也好,這些法都具足圓滿了,便可依之修道,你可以依據這樣的法門去修道。

  至于會必有離,自是世法應爾。聚會在一起,雖然是很快樂,但是一定要分離,這是一切世間的因緣法,一定是要這樣子的。且我久住,于汝無益。佛若是要久住世間,佛也有這種能力,但是久住于汝無益,也沒有什麼好處。何用悲感爲哉,何須要悲痛呢,不需要,這是第一段段義。

  二從應可度者,至得度因緣。應可度者,若天上人間,皆悉已度,其未度者,皆亦已作得度因緣。這一段是說什麼呢。即斷電光見道之疑,這裏有什麼疑惑呢,謂有疑曰,佛住世時,聞說即皆得度,那樣是他們有大善根,能見佛,聽佛說法,就能得解脫了。佛若滅度以後呢,見道無繇,滅度以後,我們見不到佛了,我們怎麼樣能夠聞法見道呢?沒有這種因繇了。故今釋曰,所應度者,我已度訖。佛說衆生裏邊善根成熟了,應該得到佛的度化得解脫。我已度訖,已經度化了。縱未度者,皆已爲作得度因緣,縱然還有人沒得到解脫,這些人我已經爲他們准備了得度的因緣。因緣若到,勿愁不見道也。就是有佛法流傳世間,這就是得度的因緣,因緣若到了,勿愁不見道,你不必擔心他不見道,這是把這一段疑惑解除了。

  叁自今以後至而滅也,底下自今以後,我諸弟子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。這一段即斷滅度何疾之疑,滅度爲什麼那麼快呢?應該久住世間嘛,這是所作已辦的阿羅漢的感覺。底下說既弟子展轉行之,則因分住持不壞,就是自今以後,我諸弟子展轉行之,就是佛所說的教法流傳在世間,世間的弟子在學習,弟子變成師父了,又教授他的弟子。他的弟子後來又變成師父了,又教授他的弟子。展轉的修習,這樣子說這就叫因分住持不壞。就是修因,修戒定慧的因,不斷的住持下去,它這個佛法不會斷滅,教法不斷滅,那麼這是因分住持不壞,也就是常在的意思。

  住持這兩個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