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这个问题,当然比凡夫轻微,是这样意思。

  初果得实智慧,这初果须陀洹,他经过长时期的修三三昧,修无我观,修四念处,那么最后他成功了,得到真实的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了。得到了这个智慧之后,见四圣谛,他不是听人说,他自己有这智慧,能直接的见到苦集灭道的真理了,苦真实是苦,道真实是道,他见到了。

  分别烦恼虽已永断,这个时候由分别而起的烦恼已经清净了没有了。就是分别心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,有个真常不坏的我,实在这只是这样分别,并没有这样的我。那么他长时期修四念处,观一切法无我,这个我的烦恼就没有了。分别烦恼已经永久的断掉了,他可以真实的确认,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,色受想行识不是我,离开色受想行识,也没有我。我们如果试验这样修行,你久了的话,你也会感觉这里面有味道,有意思的。说是初果圣人分别烦恼已经断了,虽然是已经断了,而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还是在的。

  这个欲界五趣杂居地,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,九地前面解释过,说过,欲界五趣杂居地,色界四禅是四地,无色界四空是四个地,加起来就是九个地。但是色界四禅四个地,也有个名称,就是离生喜乐地,定生喜乐地,离喜妙乐地,舍念清净地。舍念清净地就是第四禅,离喜妙乐地就是三禅,定生喜乐地是二禅,离生喜乐地是初禅。空无边处地,识无边处地,无所有处地,非想非非想处地,这是八地,加上欲界五趣杂居地,就是九地,九地八十一品思惑。八十一品思惑,欲界的思惑就是贪瞋痴慢。疑没有了,因为初果见到四真谛理以后,他没有疑了,所以只贪瞋痴慢,这四种烦恼。那么色界天。无色界天去掉瞋就是贪痴慢,这瞋没有。色界无色界各三个加起来就是六个,加上欲界的四个就是十个,十个烦恼。这十个烦恼,在欲界的五趣杂居地,贪瞋痴慢分九品。色界的四地贪痴慢每一地分九品。无色界的四空地也是每一地分九品。九地各九品,九九八十一品思惑,这样意思。

  皆是无始名言戏论熏习所成,这种贪瞋痴慢是怎么来的,就是从无始以来由名字、语言上、有名字才能说话,所以叫做名言,无始劫来生死凡夫,从自己的名言戏论上的熏习,就成就了这么多思惑的烦恼。贪瞋痴慢,各式各样的烦恼,都是自己从名言上分别来的。戏论,就是凡夫说的这些话都是戏论,没有真理。

  令心扰乱,那么由这个名言的分别,就使内心里面扰乱自己的心,不得清净。不契真常,就是连这个圣人,得了初果乃至三果,四果向这些人,他无始劫来还有熏习的这个烦恼还没断掉,那么他入定,色界天,无色界天这都是三果圣人,他心里面还有这种戏论,有这种戏论就障碍他不契真常,就和真常的法性不契合,就有这个问题。欲界的初果,二果的圣人也是一样。

  是故当急舍离戏论。说种种戏论,其心则乱,虽复出家,犹未得脱。这个意思就是虽然你已经入了圣道,但是还有这么的戏论系缚你,没得解脱。是故比丘,当急拾离乱心戏论,那么这样讲,戏论就是自己的烦恼。乃得涅槃寂灭之乐,你弃掉了这个戏论,你才能够得,才能获得这涅槃不生不灭的安乐。

  言善灭者,唯当善灭戏论之患,这善灭怎么讲呢?即以所得四谛实慧,重虑缘真。前面说当急舍离戏论,怎么样舍法呢?就是以你已经成就的苦集灭道四谛真实的智慧,其实就是无我无我所的智慧,当然其实还是四念处,那么这四念处的实慧。重虑缘真,就是你在得初果的以前的时候,用四念处的智慧,观察无我无我所,就能缘第一义谛。现在得了初果以后,重虑缘真,还要再一番重又来思虑,去观察第一义谛,还是这样观察。

  看杂阿含经里面,有人问舍利弗尊者,说最初入圣道之前怎么修行,如果得了初果怎么修行?如果得了阿罗汉果怎么修行?舍利弗尊者回答,就是四念处。从凡夫修四念处,乃至到了大阿罗汉果,照样还是修四念处。

  数数观察,就是重复的,一次又一次的这么观察。净除业识种现,这样子深入的观察,有什么作用呢?就能够清净的去除,灭除阿赖耶识里边这些戏论的种子和现行,就得清净了。所以重虑缘真,数数观察,净除业识种现。

  业识是起信论上有这种话,业转现的业识,但是在楞伽经上有这种义。起信论的解释是无明熏习真心的时候,真心就动了,那个微细的动向,就叫做业识。但是印顺老法师解释业识,就是阿赖耶识里面一切种子如暴流,那就叫做业识。就是阿赖耶识里面,从无始劫来熏习的一切种子,在阿赖耶识里面就像暴流似的,像水的暴流那样子,剎那剎那的变动,那就叫做业识,他这么解释。

  但在这里的意思,就是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里面的种现,这样讲是契合的。但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。有了无明的熏习,这一念心,在微细的心里面动,它不寂静。那么或者说是无始劫来的名言种子,在里面动,当然没有无明这一切种子也都没有了,也是不即不离的。

  净除业识种现,令其究竟不生也。使令这些名言种子,这些戏论究竟的不生不灭了,那么就是真如涅槃,本性清净就恢复过来了。此亦且约三藏义解,这样解释也是按照天台宗的三藏教的解释。蕅益大师他写东西是写的很快的,很快的就写出一部书来,我这么想这句话就是当时是太快了,三藏教那里谈到这里的事,没有谈到这种。

  若开显者,真居事外,仍是戏论。若开显者,就是到了法华经的时候,把这三藏教的道理,把它开显一下就变成圆教了的话,那个时候就解释就不一样了。怎么解释呢?就是真居事外,仍是戏论。第一义谛在世俗谛之外,那还是戏论,那还是不对的

  ,这个意思就是在藏教还有这种嫌疑,藏教就是灭除去世俗谛,才能有第一义谛,那么就是真居事外的意思。现在说真居事外就是戏论。

  即事恒真,乃非戏论。就在生灭流动的缘起事相上,就是第一义谛的不生不灭,这样的才不是戏论。这当然是深了一点,可是通教也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又即空不具,仍是戏论。说虽然即事就是真,不戏论,但是你只是空,而不能在空里面具一切法,那还是戏论,那还是错误。在这个地方,天台智者大师引大品般若经上的话,大品般若经上的确是有这么一句话,就是诸法无所有如是有,智者大师是根据这句话,来解释就是一切法空具一切法的意思。诸法都是空无有的,那么一切法怎么有的呢?就是这么有的,这么解释,这也是表示空里面是具一切法的,所谓空就是有,就是这么意思。

  而印顺老法师特别地解释这句话,诸法自性空,所以无所有,所以是诸法无所有。如是有是因缘有,就是有什么因缘就有什么法。不是说诸法空如是有,这就是否定智者大师的这个意思,那么现在这里面解释,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即空不具,仍是戏论,这还是不对的。当然这个地方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说,你要去看摩诃止观,因为天台智者大师解释的和嘉祥大师解释的不一样,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说无生。中观论上的一个解释法,就是青目菩萨的解释法,颂是龙树菩萨作的,论是青目写的,而嘉祥大师综合三论中的大德的解释,和智者大师解释不一样,你看摩诃止观可以看得出来。又即空不具,仍是戏论。

  中道不空,乃非戏论。藏通二教说世俗谛和第一义谛,就是一个空,一个有。那么若是在别教和圆教来说呢?这个空和有是边,另有一个不空不有的第一义谛,那就是中道,这样说就是三谛了。可是在别教和圆教也说二谛,说二谛里的那个第一义谛,那个真谛就是中道说的。而藏通二教说的那个空是摄属在世俗谛里边,天台宗是这样意思。所以说到中道,其实也可以名之为第一义谛。而第一义谛是不空的,是具一切法的,乃非戏论。

  又离边立中,那就是别教了,别教是离开了二边,另外有个中道,那还是戏论。即边即中,乃非戏论,就是在世俗谛的有边,和一切法自性空的空边,也就是不空的第一义谛。

  又对权明实,仍带戏论。对权明实,天台宗的意思。华严经还有个别教,有圆教,对别明圆。像般若经,方等经也还是有些藏通别的方便,般若经是带通边二权理说圆教的。方等经是带藏通别说圆教,那都是对权明实,那还是戏论。

  开权显实那就是法华经了,所谓的藏通别都是圆教。无麤非妙,藏通别都是麤,也都是第一义谛的妙了,乃非戏论。

  又说权说实,说本说,也都是戏论,那就是荒草未曾除,这样意思。观心若起,本俱绝,乃非戏论,就是你自己修行见到第一义谛了,那才不是戏论。

  又唯贵默然,堕绝言见,说是指贵重默然的不可思议,绝言,你若执着这一点仍是属于戏论。知四句皆不可说,你知道有也不可说,无也不可说,亦有亦无非无非无,都不可说,有因缘故亦可得说,有断惑证真的因缘,也可以说有也可以说空,也可以说亦有亦空,非有非空都可以说。说与不说,性自平等,诸法本性,是无差别的,不作二解,不作一解也,不作平等解,不作亦一亦二解,不作非一非二解,乃非戏论也。就是没有取着心,怎么样都是对的。你有取着心怎么都是不对的。

  以上正宗分竟,下边就是流通分了。

  汝等比丘。于诸功德。常当一心。舍诸放逸。如离怨贼。大悲世尊所说利益。皆已究竟。汝等但当勤而行之。若于山间。若空泽中。若在树下。闲处静室。念所受法。勿令忘失。常当自勉。精进修之。无为空死。后致有悔。我如良医。知病说药。服与不服。非医咎也。又如善导。导人善道。闻之不行。非导过也。

  这是第三科流通分,里边又分四科,第一科是劝修流通,第二证决流通,第三断疑流通,第四嘱付流通。现在是第一科劝修流通,佛慈悲劝我们用功修行,这就是流通。

  诸功德,第一汝等比丘,于诸功德。诸功德,指什么说的呢?指正宗分中共世间法要三种对治功德,及不共世间法要八种大人功德,指这两部分的法要说的。第一部分是共世间法要,有三种对治的功德。第一个是对治邪业法要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