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這個問題,當然比凡夫輕微,是這樣意思。

  初果得實智慧,這初果須陀洹,他經過長時期的修叁叁昧,修無我觀,修四念處,那麼最後他成功了,得到真實的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了。得到了這個智慧之後,見四聖谛,他不是聽人說,他自己有這智慧,能直接的見到苦集滅道的真理了,苦真實是苦,道真實是道,他見到了。

  分別煩惱雖已永斷,這個時候由分別而起的煩惱已經清淨了沒有了。就是分別心觀察色受想行識裏面,有個真常不壞的我,實在這只是這樣分別,並沒有這樣的我。那麼他長時期修四念處,觀一切法無我,這個我的煩惱就沒有了。分別煩惱已經永久的斷掉了,他可以真實的確認,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,色受想行識不是我,離開色受想行識,也沒有我。我們如果試驗這樣修行,你久了的話,你也會感覺這裏面有味道,有意思的。說是初果聖人分別煩惱已經斷了,雖然是已經斷了,而叁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還是在的。

  這個欲界五趣雜居地,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,九地前面解釋過,說過,欲界五趣雜居地,色界四禅是四地,無色界四空是四個地,加起來就是九個地。但是色界四禅四個地,也有個名稱,就是離生喜樂地,定生喜樂地,離喜妙樂地,舍念清淨地。舍念清淨地就是第四禅,離喜妙樂地就是叁禅,定生喜樂地是二禅,離生喜樂地是初禅。空無邊處地,識無邊處地,無所有處地,非想非非想處地,這是八地,加上欲界五趣雜居地,就是九地,九地八十一品思惑。八十一品思惑,欲界的思惑就是貪瞋癡慢。疑沒有了,因爲初果見到四真谛理以後,他沒有疑了,所以只貪瞋癡慢,這四種煩惱。那麼色界天。無色界天去掉瞋就是貪癡慢,這瞋沒有。色界無色界各叁個加起來就是六個,加上欲界的四個就是十個,十個煩惱。這十個煩惱,在欲界的五趣雜居地,貪瞋癡慢分九品。色界的四地貪癡慢每一地分九品。無色界的四空地也是每一地分九品。九地各九品,九九八十一品思惑,這樣意思。

  皆是無始名言戲論熏習所成,這種貪瞋癡慢是怎麼來的,就是從無始以來由名字、語言上、有名字才能說話,所以叫做名言,無始劫來生死凡夫,從自己的名言戲論上的熏習,就成就了這麼多思惑的煩惱。貪瞋癡慢,各式各樣的煩惱,都是自己從名言上分別來的。戲論,就是凡夫說的這些話都是戲論,沒有真理。

  令心擾亂,那麼由這個名言的分別,就使內心裏面擾亂自己的心,不得清淨。不契真常,就是連這個聖人,得了初果乃至叁果,四果向這些人,他無始劫來還有熏習的這個煩惱還沒斷掉,那麼他入定,色界天,無色界天這都是叁果聖人,他心裏面還有這種戲論,有這種戲論就障礙他不契真常,就和真常的法性不契合,就有這個問題。欲界的初果,二果的聖人也是一樣。

  是故當急舍離戲論。說種種戲論,其心則亂,雖複出家,猶未得脫。這個意思就是雖然你已經入了聖道,但是還有這麼的戲論系縛你,沒得解脫。是故比丘,當急拾離亂心戲論,那麼這樣講,戲論就是自己的煩惱。乃得涅槃寂滅之樂,你棄掉了這個戲論,你才能夠得,才能獲得這涅槃不生不滅的安樂。

  言善滅者,唯當善滅戲論之患,這善滅怎麼講呢?即以所得四谛實慧,重慮緣真。前面說當急舍離戲論,怎麼樣舍法呢?就是以你已經成就的苦集滅道四谛真實的智慧,其實就是無我無我所的智慧,當然其實還是四念處,那麼這四念處的實慧。重慮緣真,就是你在得初果的以前的時候,用四念處的智慧,觀察無我無我所,就能緣第一義谛。現在得了初果以後,重慮緣真,還要再一番重又來思慮,去觀察第一義谛,還是這樣觀察。

  看雜阿含經裏面,有人問舍利弗尊者,說最初入聖道之前怎麼修行,如果得了初果怎麼修行?如果得了阿羅漢果怎麼修行?舍利弗尊者回答,就是四念處。從凡夫修四念處,乃至到了大阿羅漢果,照樣還是修四念處。

  數數觀察,就是重複的,一次又一次的這麼觀察。淨除業識種現,這樣子深入的觀察,有什麼作用呢?就能夠清淨的去除,滅除阿賴耶識裏邊這些戲論的種子和現行,就得清淨了。所以重慮緣真,數數觀察,淨除業識種現。

  業識是起信論上有這種話,業轉現的業識,但是在楞伽經上有這種義。起信論的解釋是無明熏習真心的時候,真心就動了,那個微細的動向,就叫做業識。但是印順老法師解釋業識,就是阿賴耶識裏面一切種子如暴流,那就叫做業識。就是阿賴耶識裏面,從無始劫來熏習的一切種子,在阿賴耶識裏面就像暴流似的,像水的暴流那樣子,剎那剎那的變動,那就叫做業識,他這麼解釋。

  但在這裏的意思,就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裏面的種現,這樣講是契合的。但這兩種解釋都是對的。有了無明的熏習,這一念心,在微細的心裏面動,它不寂靜。那麼或者說是無始劫來的名言種子,在裏面動,當然沒有無明這一切種子也都沒有了,也是不即不離的。

  淨除業識種現,令其究竟不生也。使令這些名言種子,這些戲論究竟的不生不滅了,那麼就是真如涅槃,本性清淨就恢複過來了。此亦且約叁藏義解,這樣解釋也是按照天臺宗的叁藏教的解釋。蕅益大師他寫東西是寫的很快的,很快的就寫出一部書來,我這麼想這句話就是當時是太快了,叁藏教那裏談到這裏的事,沒有談到這種。

  若開顯者,真居事外,仍是戲論。若開顯者,就是到了法華經的時候,把這叁藏教的道理,把它開顯一下就變成圓教了的話,那個時候就解釋就不一樣了。怎麼解釋呢?就是真居事外,仍是戲論。第一義谛在世俗谛之外,那還是戲論,那還是不對的

  ,這個意思就是在藏教還有這種嫌疑,藏教就是滅除去世俗谛,才能有第一義谛,那麼就是真居事外的意思。現在說真居事外就是戲論。

  即事恒真,乃非戲論。就在生滅流動的緣起事相上,就是第一義谛的不生不滅,這樣的才不是戲論。這當然是深了一點,可是通教也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又即空不具,仍是戲論。說雖然即事就是真,不戲論,但是你只是空,而不能在空裏面具一切法,那還是戲論,那還是錯誤。在這個地方,天臺智者大師引大品般若經上的話,大品般若經上的確是有這麼一句話,就是諸法無所有如是有,智者大師是根據這句話,來解釋就是一切法空具一切法的意思。諸法都是空無有的,那麼一切法怎麼有的呢?就是這麼有的,這麼解釋,這也是表示空裏面是具一切法的,所謂空就是有,就是這麼意思。

  而印順老法師特別地解釋這句話,諸法自性空,所以無所有,所以是諸法無所有。如是有是因緣有,就是有什麼因緣就有什麼法。不是說諸法空如是有,這就是否定智者大師的這個意思,那麼現在這裏面解釋,智者大師的意思就是即空不具,仍是戲論,這還是不對的。當然這個地方我們現在沒有時間說,你要去看摩诃止觀,因爲天臺智者大師解釋的和嘉祥大師解釋的不一樣,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說無生。中觀論上的一個解釋法,就是青目菩薩的解釋法,頌是龍樹菩薩作的,論是青目寫的,而嘉祥大師綜合叁論中的大德的解釋,和智者大師解釋不一樣,你看摩诃止觀可以看得出來。又即空不具,仍是戲論。

  中道不空,乃非戲論。藏通二教說世俗谛和第一義谛,就是一個空,一個有。那麼若是在別教和圓教來說呢?這個空和有是邊,另有一個不空不有的第一義谛,那就是中道,這樣說就是叁谛了。可是在別教和圓教也說二谛,說二谛裏的那個第一義谛,那個真谛就是中道說的。而藏通二教說的那個空是攝屬在世俗谛裏邊,天臺宗是這樣意思。所以說到中道,其實也可以名之爲第一義谛。而第一義谛是不空的,是具一切法的,乃非戲論。

  又離邊立中,那就是別教了,別教是離開了二邊,另外有個中道,那還是戲論。即邊即中,乃非戲論,就是在世俗谛的有邊,和一切法自性空的空邊,也就是不空的第一義谛。

  又對權明實,仍帶戲論。對權明實,天臺宗的意思。華嚴經還有個別教,有圓教,對別明圓。像般若經,方等經也還是有些藏通別的方便,般若經是帶通邊二權理說圓教的。方等經是帶藏通別說圓教,那都是對權明實,那還是戲論。

  開權顯實那就是法華經了,所謂的藏通別都是圓教。無麤非妙,藏通別都是麤,也都是第一義谛的妙了,乃非戲論。

  又說權說實,說本說,也都是戲論,那就是荒草未曾除,這樣意思。觀心若起,本俱絕,乃非戲論,就是你自己修行見到第一義谛了,那才不是戲論。

  又唯貴默然,墮絕言見,說是指貴重默然的不可思議,絕言,你若執著這一點仍是屬于戲論。知四句皆不可說,你知道有也不可說,無也不可說,亦有亦無非無非無,都不可說,有因緣故亦可得說,有斷惑證真的因緣,也可以說有也可以說空,也可以說亦有亦空,非有非空都可以說。說與不說,性自平等,諸法本性,是無差別的,不作二解,不作一解也,不作平等解,不作亦一亦二解,不作非一非二解,乃非戲論也。就是沒有取著心,怎麼樣都是對的。你有取著心怎麼都是不對的。

  以上正宗分竟,下邊就是流通分了。

  汝等比丘。于諸功德。常當一心。舍諸放逸。如離怨賊。大悲世尊所說利益。皆已究竟。汝等但當勤而行之。若于山間。若空澤中。若在樹下。閑處靜室。念所受法。勿令忘失。常當自勉。精進修之。無爲空死。後致有悔。我如良醫。知病說藥。服與不服。非醫咎也。又如善導。導人善道。聞之不行。非導過也。

  這是第叁科流通分,裏邊又分四科,第一科是勸修流通,第二證決流通,第叁斷疑流通,第四囑付流通。現在是第一科勸修流通,佛慈悲勸我們用功修行,這就是流通。

  諸功德,第一汝等比丘,于諸功德。諸功德,指什麼說的呢?指正宗分中共世間法要叁種對治功德,及不共世間法要八種大人功德,指這兩部分的法要說的。第一部分是共世間法要,有叁種對治的功德。第一個是對治邪業法要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