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才圆满,究竟通达的。所以佛能断除去迷事的无明,这样讲那就是又深了一层。可是蕅益大师偏要这么讲,蕅益大师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佛教思想,但是我姑望言之,蕅益大师没有进一步想这件事,参禅的人容易误会这件事,那么这是不贪着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,这反倒是有一特别了。
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。汝等比丘,若有智慧,则无贪着,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。从这字面上看,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不是短时间,要长时间不要忘了你的正念,要去观察这一念心,要它一直的能与第一义谛相应,不能叫它违背第一义谛的。所以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。
现在看蕅益大师怎么讲,蕅益大师说,是总勖增益闻思修慧。这句话是总说勉励修行人,虽然有多少修行了,你不能得少为足的,你还要增长你闻思修的智能,你还要增长。大智度论上说,弥勒菩萨还要听佛说法,他都等觉的位了,为什么还要听佛说法,龙树菩萨说,等觉菩萨还有很多事情还不明白,所以还需要听法,有这个话。增益你的闻慧,增益你的思慧,修慧的意思。这是总体来说。
是则于我法中,能得解脱,谓繇三慧,得证实智慧也。是则你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,那么这句怎么讲呢?这句话就是说修行人,谓繇三慧,闻思修的三慧是有漏的智慧,由有漏慧努力修行,就得证了真实的无漏的圣慧了。
增益三慧以证实慧,乃名道人。底下是说若不尔者,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无所名也,就是这句,增益三慧以证实慧。你不断努力增长你闻思修的智能,才能够证悟圣人的真实智慧,这样才名为道人,就是一个修道的圣人了。未曾出家,乃名白衣。当然浅白一点讲,就是没有出这个家,父母、妻子、儿女的家,那么就叫做白衣。但是这里边看,似乎是要深一点。今既出家,又无四慧,进退咸失,故无所名也,进也没有真实慧,退又没有四种闻修的智慧,进一步又不是道人,退一步又不是白衣,故无所名也,没有办法称呼他了,那么这是一个勉励我们的话。
次以四喻,喻实智慧,说是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无所名也。实智慧者,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。这以下是用四种譬喻,譬喻真实慧的功德。见苦谛智,如坚牢船。实智慧者,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。实智慧就是得了初果以后,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,这个智慧是超越老病死大海的坚牢船,不可破坏的船,坐这个船就可以度老病死的大海了,这是见苦谛的智慧。
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,这句话是断集谛的智慧,断除烦恼,无明黑暗就是集谛,那么这个智慧就像大明灯那么样的光明。
证灭谛智,犹如良药。就是一切病者之良药也,有病的人的良药,有色受想行识就是病,能够灭除色受想行识,入于无色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灭谛是良药,那么这是灭谛的境界。
修道谛智,犹如利斧。就是伐烦恼树之利斧也,这利斧能伐烦恼树,这譬喻什么呢?譬喻道谛的智慧,戒定慧的智慧。
然实智难证,故必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。这个见四谛的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,是不容易成就的,不容易证悟的,故必当以闻思修慧的这种智慧而自增益,常常的要向前进步。是故汝等,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。这种智慧是不容易得到的,很难的,所以要常常的要求进步,怎么样进步法呢?
名字位中,闻慧增益。听闻了佛法的名字,就是佛所觉悟的真理,用种种的名字把它表示出来,那么我们就由佛说的种种语言名字,去觉悟这个真理,那么这是属于闻慧。是名字位中,闻慧增益,得入停心别总相念。
观行位中,思慧增益,那么由语言文字上的佛法去学习,再进一步就要修行,修行就是先开始去修五停心观。多贪众生就不净观,多瞋众生就慈悲观,愚痴众生就因缘观,多障就是念佛观,但是也有说是修缘起观,修界方便观,散乱众生修数息观,这是五停观,五停心。别总相念,就是别相念、总相念,我们一般说四念处观,观身不净观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这是别相念。那么总相念就是观身不净,受心法都是不净。观受是苦,其余的身心法也都是苦。观心无常,其它的身受法也都是无常。观法无我,身受心也都是无我。那么那就是总相念处,这样修行就是观行位。从名字,文字上的佛法,进一步去开始修行的时候,叫做观行位,观行位的时候,思慧增益,就是思惟的智慧增长了,得入暖顶忍世第一法。
相似位中,修慧增益,再进一步,从观行位上进一步,就得了暖顶忍世第一了,这四种善根位,暖忍这二个位次还有可能会退,也可能不退,但就是没决定。忍世第一是决定不退,它绝对是向前进,而不会向后退,所以它有这样差别。在退的善根里边就是一个暖,一个顶。在不退的善根里边是,一个忍,一个世第一。相似位中,修慧增益。这四个位次,它们成就的智慧,与圣人的智慧是相似,有一点类似,但还不是,但是有点类似,这个时期叫做修慧。就是比前边观行位力量大了,它能够改造自己,所以叫做修。修慧的力量增长了。得见四圣谛理,发无漏实慧,证四道果。这就入见道位。以后就是修道位,那是由相似位去修行,进一步一念相应断了烦恼见到真理,见到四圣谛的真理了,就发出来无漏的真实智慧,就证四种道果,一果二果三果四果。
因中三慧,未具天眼,慧解脱人,亦无天眼。说因中三慧,或者说是没有入圣道之前,在名字位,观行位,相似位,在因中三慧的时候,他还没得到天眼,就是或者有了禅定,没有修天眼通,还是没有天眼通的。慧解脱人,得了阿罗汉果,已经不是因而是果,他因为没有高深的禅定,他也不能够得天眼通。要有禅定以后,修天眼通才能得天眼。那么这是说因中也没有高深的禅定,果上也没有高深的禅定,这样的修行人都是没有天眼通的。
然皆四谛分明,不堕邪见,但是他们对于苦集灭道的道理,在他们的修奢么他毗婆舍那,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境界里边,还是很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。是不堕邪见,他们的心能保持正见,而不会堕落到邪知见里边,违背了佛法,自己说自己是佛教徒,实在自己是非佛徒还不知道,所以他们皆四谛分明,不堕邪见,则是明见人矣。
且约藏教义解如此,蕅益大师他是天台宗的,所以说姑且约天台宗的藏教,去解释这个道理。不过,我要挑毛病也不好,实在这里边,你说第八识见分为我,这不是藏教上的意思,但是事实上的确有这种问题,我认为好多修行人有这问题,且约藏教义解如此。通教例知,天台宗的通教以此为例也可以明白了。以是三乘共方便故,因为佛遗教经,蕅益大师的意思,因为这是属藏教和通教,那么大家共同的以此为方便入于无上菩提,他的意思是这样解释。
汝等比丘,种种戏论,其心则乱,虽复出家,犹未得脱,是故比丘,当急舍离乱心戏论,若汝欲得寂灭乐者,唯当善灭戏论之患,是名不戏论。
这是第八毕竟功德,毕竟是什么意思呢?毕竟就是究竟的意思,功德到了究竟圆满的时候。这是八种大人,用这种法来警觉自己的,这是圣人修学的法门,就是八大人觉的意思。但是八大人觉经那八个方法,和这里又完全不一样。前面的七种,你看这个文。
上来七种功德,皆是长养方便功德。就是前面那七种功德,都是圣人来长养自己的道心的权方便的功德,就是因了,毕竟功德就是果,是这样意思。由前七种因,得最后第八毕竟功德的果,就是这样意思。长养,这个养其实即是长或者是培养,把这个道心渐渐的培养使令它更强大,壮大起来,更圆满,所以那也是增长的意思。方便功德,不是真实的,是真实功德的权方便,以前面七种功德为权方便,那么成就了最后的毕竟功德,这样意思。
此示自性远离,非对治法。这一段文的毕竟功德是什么?就是寂灭乐。若汝欲得寂灭乐者,唯当善灭戏论之患,是名不戏论。寂灭乐,这是圣人所成就的涅槃境界,所以这个功德是本来如是,所以叫自性。本来是这样子,远离一切戏论,是圣人所成就的。非对治法,这个不是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破坏的,所以非对治法。故名毕竟功德也,所以这叫做究竟的功德。
真如涅槃,本性清净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
这个真如,也就是一切法如,就是不生不灭的理性。这种理性,也就是圣人所得的涅槃,所以叫做真如涅槃。
本性清净,这真如涅槃的本来体性,就是远离一切污染的戏论,就是清净的。你修行也好,不修行也好,一切众生和一切佛,本性都是平等清净。但是凡夫说不清净,那就是他自己虚妄分别。
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这个本性清净的真如涅槃,语言道是没有的,不能用语言去形容它的,你形容不到那里。
心行处灭,用你的心里,在那上活动,也是不可以,也不能在那上活动。心行的处也是没有的,就是我曾经解释过言语道是名相,心行处也是名相,就是在真如涅槃本性清净上,是离一切名相的,所以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本非戏论所行境界,这个真如涅槃,本性清净,寂灭乐的境界,本来就不是戏论所活动的地方。这戏论是什么呢?就是没有真实道理的言论,这种言论没有真实义,所以就叫做戏论。也就是说这样的言论,你对真如涅槃来说是不合适的,你可以种种的分别,可以说出来种种的言论去形容,但实在真如心,真如涅槃那里没有这回事,所以本非戏论所行境界。
繇戏论故,违寂灭乐。如果我们凡夫,因为没有那无分别的智慧,就虚妄分别心,用种种名相去分别,与寂灭乐,与真如涅槃是相违的,所以繇戏论故,违寂灭乐,已经相违反,所以一直的就是有障碍了。
初果得实智慧,见四圣谛,分别烦恼虽已永断,而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,皆是无始名言戏论熏习所成,令心扰乱,不契真常。这里解释什么呢?就解释种种戏论,其心则乱这句话。汝等比丘,种种戏论,其心则乱。这个意思,我们凡夫,固然有这个问题,就是没有圆满的圣人,也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