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根源。
及能成就大希有事,这个及字,论上是没有的,遗教经论上没有这个及字。能成就大希有事,大希有事可以分两个部分说,你有神通,这也是个希有事,能有圣人无漏的智慧,这也是希有的事。我们凡夫没有圣人的智慧,就是这么一个胡涂境界,若是得到圣人,不要说得到无漏的智慧,就是得到禅定的时候的智慧就不得了,何况得到圣人的智慧,所以那是一个希有的大事情,这是一。第二能得无上菩提,所以是大希有事。禅定,我曾经说过,没有高深禅定也可以得圣道,但是想要在佛法里面有大成就,没有禅定还是不行的。
是对治无味懈怠,你能这样思惟,得禅定的时候能有神通,智慧,大希有事,能尽苦源,你这精进的力量就出来了,就是对治无味懈怠就能去掉了,在这里静坐,心里面妄想也不是那么容易调伏,有时候腿还痛,一点没有什么滋味,修什么禅定,就不高兴,就懈怠了,不高兴修行,对治无味懈怠。如果你能够知道有通慧功德,能尽苦源,能成就大希有事,那就不同了,你就会勇猛精进了。所以把这无味懈怠就对治了。
三精勤习观察生老病死苦,及四恶趣苦,我未能离,对治不知恐怖懈怠。第三个理由,精勤修学禅定,为什么能够精勤呢?你要观察生老病死苦,这多数在人间有这些苦恼的事情,及四恶趣苦,阿修罗放在恶趣里面,恶趣的苦恼也是不得了,刀山剑树也是很苦的,那么这是四恶趣苦。前面观察生老病死苦,是人间的苦,人间的苦还
不只生老病死苦,还有其它很多的苦。这些苦我未能离,我没有能够远离这些苦,我还有啊,我现在在人间有生老病死苦,我有无始劫来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,这可能一念之间跑到三恶道四恶趣里面去了,那么心里面就会恐怖。这里边没有说到天上,六欲天,色界天,诸天,说他们是苦恼,诸天现实的情形,苦恼特别少,所以就不提了。说诸天为乐所迷,为欲乐所迷,为三昧乐所迷,修学佛法是不容易的,除非是在人间已经信佛,到天上去还有可能修行。所以现在是思惟四恶趣苦,思惟人间的生老病死苦,我还没能离,我将来怎么样呢?这是没有把握的事情,我不如好好努力学禅定,就可以解脱这些苦恼了,那么由这个死怖心,来勉励自己的精进,所以说对治不知恐怖的懈怠。
繇修习此三对治已,由于想要得禅定的人,他修习这三种对治的方法,心则不散,他的心,他就努力的修学禅定,心就不散了。长时期修行,就算是没有得定,散乱心会减少。那么没有散乱,也就没有所对治,就是成就禅定了。便能发无漏的智慧。那么在禅定里边修四念处观,修空相无愿三三昧,那么就能发出来无漏的,清净的,圣人的菩提智慧了。断惑证果也,这圣慧一起来,就像太阳一起来,就没有黑暗了。所以是断除去爱烦恼、见烦恼,一切烦恼惑都断除去,断除去就得圣果了。
举喻合法,在文易知。底下说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,譬如这爱惜水的人家,他能够修好蓄水池,那么水就保留住了。行者亦尔,修行人也是这样子,为智慧水故,无漏智慧的水,你要善修禅定,使得智慧水不失掉,那么这就叫做定。如果是不修禅定,禅定是没有,智慧水也没有,所以应该修禅定。说是我们不修禅定,我们好好欢喜念佛,念佛要一心不乱,其实就是禅。所以修念佛法门要一心不乱,应该注意这件事,注意摄心不乱,久了得念佛三昧了。
经上说到一个很简单的故事,说是一个比丘,在河边那里修行,修行了十二年,他也没什么成就。这时佛的大智慧,他就知道他这个时候可以得度了,那么佛就化现一个比丘,到那里同他在一起用功,陪着他用功修行。
这一天的时间,月亮很圆,很光明,就在河边的树下,看前边水里面出了一个龟,这个龟向前爬。从那一边来了个野干,这个野干很饥饿,就跑过来要吃这个龟。结果龟看到野干来了,就把头和足和尾都缩到壳下面去,就卧在那儿不动。野干和狗类似,差不多,那么牠也就旁边蹲在那里等,等着牠出头,出足,但是等了老半天,牠也不出头,也不出足,也不出尾,这野干心里面很愤恨而去。因为着急了,很饿,那么牠不出头,不出足,牠心里不高兴就走了。
走了以后,那么这个龟,头也伸出来,脚也伸出来又向前走,继续爬过去。这个时候这个化比丘,佛的化现的比丘就对那个比丘说,你看这件事怎么样呢?看这个龟和野干的情形,这个龟有护命之壳,野干不能得其便,这句话是那个比丘说的。这个化比丘说,世间上的人是不如这个龟,世间上的人的眼耳鼻舌身意,被魔王引诱,引诱去,眼就贪色,耳就贪声,乃至意就贪法,它就是出来贪着色声香味触法,就出来贪瞋痴了,魔王就得便了。
那么我们出家人,比丘,若不要被魔王得到机会,要跟那个乌龟学,不出头也不出足,也不出尾,把六根收回来,摄念在心。摄心者,心则在定。若得定者,心则不散。
这么一说,这个比丘,他立刻的他这就是善根成熟了,心就回来了,就得初果了。然后一注意呢那个比丘是佛,化比丘就现出佛身来。那么这个意思就是用前面的不忘念,就是正念把心收回来,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。如果不摄心,六根发出六识来,常在向外攀缘,那是很困难了,那是很不容易。
汝等比丘。若有智慧。则无贪着。常自省察。不令有失。是则于我法中。能得解脱。若不尔者。既非道人。又非白衣。无所名也。实智慧者。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。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。一切病者之良药也。伐烦恼树之利斧也。是故汝等。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。若人有智慧之照。虽是肉眼。而是明见人也。是名智慧。
前面说禅定,佛法里面说禅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得这个智慧,得无漏智慧,所以说了禅定以后就说智慧。看解释的文。若有智慧,则无贪着,是标实慧离障功德。若有智慧,则无贪着,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?是标实慧离障功德。实慧不是我们虚妄分别的智慧,是圣人的智慧。闻思修这三种智慧,修慧应该是在定里边,在定里边去观察诸法实相的智慧叫做修慧。这样的修慧是通于凡圣的,没有断烦恼之前,修慧它就是还是帮助。但是断烦恼之后,修慧就是无漏的智慧了,通于凡圣。现在说这实慧就是无漏的智慧,圣人的智慧。
这上面说,若有智慧,则无贪着。就是你若得了圣道了,在禅定里边得到成就圣人的智慧呢,这贪着心就没有了。因为圣人的智慧,是通过世俗谛入于第一义谛,入于第一义谛,对于世俗谛是无分别,无分别心,所以就无着,所以无着是圣人的境界。那么贪瞋痴是障碍圣慧生起的,所以是障。现在说只要有智慧则无贪着,是标实慧离障功德。你成就了实慧,就远离了贪瞋痴的障了。这只是单说一个贪,其它的烦恼也包括在内。
谓远离真实义处障,真实义就是第一义谛,就是诸法实相。诸法实相那个地方有障,就是我们贪瞋痴障碍它不出现。现在实慧离障,那么就是远离真实义处障,就是远离贪瞋痴。
及世间事处障故,第一义处障和世间事处障,这是两个障。这两个障也都是贪瞋痴,贪瞋痴能够障碍我们不能够契合第一义谛,也能障碍我们不通达世间上的一切缘起法,不明白。及世间事处障故,底下蕅益大师解释。
繇断迷理无明,故六七二识,不贪着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。由于修行人,他修空无相无愿的三三昧,也就是修无我观,就是断除去迷理的无明,不通达第一义谛,这不通达就是迷理的无明。无明断除去了,故第六识和第七识这两个识,不贪着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,那么就是原来没有断迷理无明的时候,第六识和第七识是贪着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我法的。
这样的解释是指特别的一种人,若是我们一般人来说,我们爱着色声香味触法,爱着眼耳鼻舌身意。眼耳鼻舌身意是我,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所。特别修行人就是非佛教徒也可以这样说,那么他观察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假的,不固定的,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固定,但是我们内心里面的第八识之见,这是佛法的话,若是那个修行人的话,他感觉这色受想行识里面,有个灵明不灭的真常,就是那个明了性,明了性那一念的清净心,是不着于色声香味触法,不着于一切法的,它是湛然独立的。第八识是无记性,它也不苦也不乐,也不贪也不瞋,那个第八识的见分,所在没有断迷理无明的时候,这是一个修行人的境界,他不贪着第八识的见分,就是那个第八识的明了性。第八识是顿缘一切法的,不像我们现在这明了性的前六识,它缘于一切法是次第的,一样一样缘。但是第八识它的明了性,三界里的一切法,它一剎那间遍缘一切法,是顿于一切境界,那么能缘就是见分,也就是它那个明了性。那么没有断迷理明的那个人,认为这个是我的真心,我的常住真心,这是一切法的根本。现在断掉迷理无明了,就不执着这一念心是我是法,这一念心也是缘起,也是毕竟空寂的,是名远离真实义处障。蕅益大师这样解释,在遗教经论上,没有明显的说这个话。
繇断迷事无明,故前六识,不于六尘境界而生贪着。修行人他断了迷事的无明,被这色声香味触所迷惑这样的无明,这样的无明这是一般人都有的。断了这无明了,故前六识不于六尘境界生贪着,这些境界都是陷阱,都是苦恼,他不爱着,都是空无所有的,故他不在那上面生贪着心,是名远离世间处障也。
在天亲菩萨的遗教经论上就是前边这两句话,谓远离真实义处障及世间事处障,这两个意思就是按照一般解释法,就是真义处就是第一义谛,世间事处那就是世俗谛,就是一切染污的缘起。生死缘起和涅槃缘起。缘起性空就是第一义处,这是按照二谛的意思来解释。
这样子吗前面第一义谛是迷理,那个义处障就是迷理的无明,世间世处障不明白世俗谛,那么这就是迷事的无明。而迷事的无明分两类,就是我们一般的凡夫在世俗不大明白,这是肤浅的一面。另外圣僧就是阿罗汉还不是完全明白。通达一切法的缘起,那要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