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义,去修行自己。能改造自己,就能够断烦恼,能够开智慧了,那就叫做如法修行。即求善助,就是那个助字,求善护助这个助字,这个助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得利益的意思。这样子就是你由闻思了以后,你能如法修行的话,你就能够在佛法里边,得到出世间的功德利益了,这叫做求善助。一切行,现在略说就是闻思修三种行。汝等比丘,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这三种行。
此三行亦名三慧,三种智慧。慧以照了为义,这智慧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对于世间上,当前的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的一切事情,原来没有听闻佛法的时候,那就是贪瞋痴在这上活动,不明白诸法的真实义。现在从佛法的闻思修上,有这个智慧,你就能照了这一切法的真实相了,有这种智慧,和以前不一样了。行以进趣为义,行,这个三行,三行亦名三慧,亦名三行,这个行是什么意思呢?以进趣为义,就是向前进。这个趣者,向也,有个目标,对准那目标向前进,那叫行。
照了进趣,悉繇不忘念也。所以你看的明明白白,然后向菩提道那里去前进,这是一切佛教徒的一种轨范,功德是悉繇不忘念也,完全要由不忘念来成就的。这样说呢,即是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,无如不忘念,你若没有这个念呀,那闻思修还不成就,所这不忘念是很重要的。
无闻行,如覆器不能受水。如果你不能够去求善知识,听闻佛法的话,就像一个器把它倒过来,比如说一个盆,把它倒过来放着,不能受水,你向里面倒水,它不能接受,都流跑了。所以无闻行,我们若不听闻佛法,心里面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。
无思行,没有思惟的这种修行,如漏器虽受而失。这个器虽然没有倒过来,但是它漏,它有洞,那么你往里面放水,它也流跑了,不能够承受。虽受而失掉了,说是我们如果听闻佛法不思惟呢,也失掉了,就是忘记了。
无修行,如秽器,虽不漏失,秽不可用。如果我们不能如法修行,如秽器,就像一个器里边有污秽的东西,你往里面放水,虽然它没有漏失,但是被这污垢的东西污染了,这水就污浊不能用了。就是虽然你学习了很多佛法,但是你没有修习断烦恼,没有断烦恼这种法也不能用,没有作用。所以临济禅师说有人问他,禅宗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在教下也是样说吗,有什么不同呢?临济禅师说,荒草未曾除,我这么想他的意思,就是这个意思。就是你这个虚妄分别,贪瞋痴没有除掉,那不行,不如禅中有修行,能断烦恼,大概他是这样意思。
所以这里说你只有闻思,你没能断烦恼,你心里面不清净,那就有问题。所以按佛的意思,在凡夫的时候有神通也好,没有神通也是好,如果你有神通,因为你内心有烦恼,你这神通为烦恼所用,也可能会有罪过。所以如秽器虽不漏失,秽不可用,所以非要有修不可,闻思修都是需要。
前过这一大段文,这八种法,是大人用于警觉自己的。所谓大人就是圣人,就是得了初果以后的人,他要用少欲,知足,要修学三三昧,要不疲倦乃至不忘念的功德。但这里边说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这表示圣人还需要这样子,他还是要闻思修的,也要闻,也要思,也要修才可以。
今有不忘念,则有三行。你若能不忘念,你就知道去由闻思修去修学佛法。有三行者,能破无始烦恼怨贼,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,若失念者,则失诸功德。前面若有不忘念,诸烦恼贼不能入,是故汝等,常当摄念在心,若失念者,则失诸功德,底下这一段文,有三行者,能破无始烦恼怨贼。无始劫来的烦恼怨贼,主要就是贪瞋痴这三种烦恼贼,就能破除去。用闻思修,用念把闻思修的修行集聚起来,能破无始烦恼怨贼,是故常当摄念在心,常当摄念在心才可以,把这个念常常放在心里面。
即着坚铠入阵,则不被贼害,而能杀贼矣。这底下一个譬喻,譬如着铠入阵,则无所畏,是名不忘念。这是古代作战的时候,将军都是着坚固的盔甲,那么入了战阵里边的时候,能保护自己的安全,不被贼所伤害。那么你若能够有念呢,就是内心里边都是清净的善法,就没有这些烦恼,入不进来了,就不会为烦恼所害,而能杀贼。那么这是说不忘念的功德。
汝等比丘。若摄心者。心则在定。心在定故。能知世间生灭法相。是故汝等。常当精勤修习诸定。若得定者。心则不散。譬如惜水之家。善治堤塘。行者亦尔。为智慧水故。善修禅定令不漏失。是名为定。
不忘念是一切佛法里面的法门的上首,这是佛开示我们要常常保持正念,所有的功德就容易成就了,这是通说。这底下就是别说禅定的功德,但是修禅定的人,也一定要有这个念,这个念是什么呢?就是念这所缘境,你常忆念这所缘境,他就没有其它的杂念,入到心里面来了,数数地忆念所缘境,就没有妄想。
修禅定的人,初开始的时候,有两件事,一个是昏沈,一个是散乱,或者说是掉举。掉举是单独从染污心说的。那么这两个毛病,这掉举,妄想好像很难排除出去,不知不觉就来了妄想。但是佛告诉我们,排除妄想的方法,很明白告诉我们,就是你数数地忆念所缘境,这妄想就不来。一次又一次忆念所缘境,这妄想就不来,他心就继续地安住于所缘境,而不散乱也不掉举了,所以这个念,是得禅定一个重要的方法之一。所以前面说到不忘念,所以这底下就说第六禅定的功德。
摄心,谓善巧方便,诃弃下地心行,便能次第证入诸禅。摄心就是没得禅定的人的心,就是东想西想,是散乱的。现在不要叫它散,把它摄,把收回来,叫它不要散乱。不过这里边有一个问题,就是这八种法是圣人用于自己常警觉的法门,就是已经得入圣道的人,所以这后边是出世间的功德。初成的圣人,他没有禅定,圣人应该是有多少的,就算是没有得深定,没有得色界的四禅,无色界的四空,没有得到,他也一定要有未到地定,不然的话,散乱心里面,很难见到真理的,是不容易的。这样说他没有得到色界的四禅,他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的修行,这是一个说法。其次也有说他要有欲界定,没有得到未到地定,也一定要有欲界定,欲定也是定,当然比未到地定浅一点。这样说他还没得到未定,那当然还是要继续努力修定,一直进步到四禅四空才可以。得定,第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摄心,说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,你要能够摄受这个心,使令它不散乱,那么心就定来了嘛。所以这个摄心是善巧方便,谓善巧方便。
诃弃下地心行,这诃斥也是个方法,就是自己内心里面,若是起了在欲界杂乱的妄想时候,自己诃斥自己,也是有力量的。那么弃舍下地心,就是欲界这个欲的心行。攀缘就是欲的一种特征,弃舍这下欲界的分别心,诃斥它,弃舍它,然后摄心安住于所缘境,便能次第证入诸禅,你长时期这样努力修行,你就能够由浅而深的次第,由欲界定,就会得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,就会得到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,便能次第证入诸禅。乃至出生种种三昧也,这就是得到禅定了以后,在禅定里面修学佛法里边无漏的禅定,那就无量无边的三昧都可以成就了,所以乃至出生种种三昧也。
心在定故,能知世间生灭法相,为什么定就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呢?心既在定,则如杲日当空。心在定的时候,这里面有个什么意思呢?我们心散乱了,心的能力就不明显了。如果心能够定下来以后,心的力量非常大,就像光明的太阳在虚空里面,明照万象似的都现出来了。心若在定的时候,心的能力强了,故即能知世间生灭法相。所以它就能够知道,世间上的因缘和合就生了,因缘离散就灭了,这一切无常变化的法相,在心里面就现出来了。就是得到色界四禅的时候,就算是没有神通,心里面的力是很强的,它那个知觉,那个觉知性非常的敏,就能容易知道世间生灭法相。你能修四念处观,那也就是能通达世间不生不灭的法相了,那就是得圣道了。或者是以前已经得初果,若得到色界四禅,那就进步到三果以上去了。所以心在定故,能知世间生灭法相。是故汝等,常当精勤习诸定,这时候能力加强了,所以应该修定。
言精勤者,这精勤怎么讲呢?对治三种懈怠,这三种懈怠障碍我们得禅定,若能精勤,就能破除这三种懈怠。哪三种呢?一精勤修习节量食卧,调出入息,对治不安隐懈怠。第一样就是精勤修习,修习禅定,你要节量食,吃东西啊,饮食不能吃太多,吃太多不行要节量,太少也不行。第二卧,睡眠也要节制,不能睡太多,愈睡愈多愈胡涂,修定就越困难。如果自己若是常常静坐,你就会感觉到睡眠多了的问题,自己会感觉到,这是睡眠多了的问题,自己会感觉到,这是一个精进。精进的节制饮食,和节制睡眠,你若能调和,合适了,这身体的不安隐就没有了。
这底下第二调出入息,把这个出入息要调的适中,出息入息,这是佛说的二甘露门之一,出息和入息是愈慢愈好,就是愈微细愈好,那么这样能够调的好呢,你就你的心能得安隐,心的不安隐就是妄想多,坐那里感觉到烦燥,不要说腿还没有疼,没有痛,这心就烦燥,坐不下去,心就是不安隐。若能把息调好了,他感觉到很快乐,虽然没有轻安乐,但感觉到很舒服,那么就是心也安隐了,所以精勤修习节量食卧,调出入息,来对治我们身心的不安隐。身心若不安隐,就不能修禅定,就懈怠了。现在对治调好了,他就会精进。那么这是身心的不安隐,是精进的一个障碍,现在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它,就没有这懈怠了。
二精勤修习觉知诸定,有通慧功德,能尽苦源,及能成就大希有事。这二个懈怠怎么办法来对治呢?就是精勤地修习禅定,但是你要知道这诸定,四禅八定是通慧功德。得到禅定的时候,在修神通就能有神通,在禅定里面修智慧,智慧很快就来了,禅定有这种功能。
能尽苦源,其实这些话,都是遗教经论上的话,但是看这遗经论上呢,能尽苦源这个能,是个及,能尽苦源。就是诸定有通慧的功德,还有及尽苦源的功德。就是能够断除一切烦恼,烦恼是苦的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