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执着这些烦恼。远离起因,远离苦恼生起的因,就是我我所执这一切的烦恼。是善择智成就也,你继续修行,你观察一切法,择就是观察,观察一切法,观诸法实相智慧成就了,就是根本智继续的圆满了,而后得智也继续的圆满了,那就是修道最后就是无学道了。

  三受用诸见门,一共是有三个门,现在是第三个门,受用诸见门。这受用诸见,主要就是我我所的这种见,执着有我,执着有我所这一切的见,我们承认我们欢喜我这个我,我所,愈多愈好,就是受用。但是诸见都是自己系缚自己的事情,常苦恼自己的事情,所以常缚故。谓乐众者,这受用诸见指什么说的呢,底下若乐众者,则受众恼。乐众怎么讲呢?谓乐众者,则受众恼。前面己经说了,众有己众,他众。你爱着这色受想行识,那你就是为色受想行识所苦。说是你这里面有很多法师在这儿住,或者有什么样人在这儿住,你心里面不能观一切法空,有所得啊,那也是苦恼,也还是苦恼。

  大树,譬喻什么呢?底下譬如大树,众鸟集之。大树,譬喻什么呢?譬喻第六识。众鸟,譬喻诸心所法。此约己众言之,这样解释就是约自己色受想行识的了。第六识,它不可能是孤立的,一定是识缘名色,名色缘识,一定是这样的。大树,喻比丘,这里约他众解释。大树,譬喻比丘。众鸟,喻同学弟子等,此约他众来说的。约事相说的。

  从此诸见集生,喻招枯折之患。前面说是有色受想行识,喻第六识,诸心所法,你在这里面执着有我,有我所或者常见断,见种种的见,集聚起来就发出来的诸见。喻招枯折之患,就譬喻大树,众鸟集之,则有枯折之患。你这众多我我所的知见,就会伤害了你的戒定慧,就是枯折之患。

  又因见成业,你有了我我见,也一定会有贪瞋痴的烦恼,它就是要活动就成业障,因业障就招感来很多的苦报。故喻如老象溺泥,这底下解释那一段,世间缚着,没于众苦,譬如象溺泥,不能自出,是名远离。故喻如老象溺泥,象老了,牠沈溺在泥里头,牠自己出不来了,没力量,这是个譬喻,在法上怎么说呢?

  老。譬观智衰微,修行人他修四念处无我无我所的这种智慧,没有力量,衰微,这叫做老。即是惑障。你观智不强,那就表示你的烦恼重,所以叫做惑障。

  象身重大,象身又重又大,譬缚着情厚,譬喻这个人的烦恼,执着心特别的厉害,特别多,那他也就是他业障重,所以即是业障。

  溺泥,譬没于众苦,他的业障多,他得的果报也是很苦,所以就是没于众苦,就是沉没在色受想行识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的苦恼面去了,即是报障。这样子,就是烦恼障,业障报障加起来,总而言之就是。一不远离,三障恒缚,你不能远离我我所,你的烦恼障,业障常是在系缚你。奈何不深思出要乎,为什么不深深思惟出离的法要呢?

  汝等比丘。若勤精进。则事无难者。是故汝等当勤精进。譬如小水长流。则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。譬如钻火。未热而息。虽欲得火。火难可得。是名精进。

  现在是第二大科明不共世间法要,这一大科里面是分成八科,第一科是无求功德,就是少欲。第二知足,第三科是远离的功德,现在是四不疲倦功德,少欲知足,然后才能有时间修学三三昧寂静的功德,修学三三昧,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成就的,所以第四科要不疲倦,就是精进的意思。

  勤则不惰,精则不杂,进则不退。勤,一个人能够一次又一次很勤力的去修行,他就不懒惰,这也是一个习惯性,常常这样做,他就不懒惰,你若懒惰一回,就有第二回。精则不杂,精进这个精,是不混杂的意思。进就是不向后退的意思,那么这个字可深可浅,如果说是你内心里面修学三三昧的时候,用无我观的智慧,观察一切法,都用无我观来观察,那么就是精了。那么你一直这样观察,那么就是精了。那么你一直这样观察,它就会向前进步,那么就叫做精进。

  所以三乘圣果,克获无难。说比丘若勤精进,则事无难者,不要说世间上的,就是出世间的圣道,声闻,辟支乃至佛道,出世间的无上菩提道,克获无难。你想成就都可以成就,都不会困难的。不同外道无益苦行也,佛法无量无边的法门,出世间的无上菩提道,是不同于世间邪知邪见的外道修学那无益的苦行,你就是怎样的精进,你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的。无益苦行,这是和那不一样的,所以则事无难者。

  次以小流穿石,是故汝等当勤精进,譬如小水长流,能够精就会有成就,所以应该精进不会徒劳的。那说一个譬如小水长流,小水长流则能穿石,这什么意思呢?是譬喻恒不休息的功德,恒不休息就会有这么大的功劳,有这么大的成就。这可以说,石头就譬喻欲界,色界,无色界的烦恼。能把烦恼断掉了很不容易,就像那个石头,你想给它穿个孔是不容易的。但是小水长流就能穿石。就是你能常常修这个无我观,修这个四念处,修这个三三昧,即能穿石,就能把三界的烦恼破除去,就得解脱了,会有这种能力。

  钻火数息,喻懈怠失念之过。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,一次又一次地懈怠,松懈,我不去静坐了,我不修了,我今天休息,数数的这样懈废。譬如钻火,未热而息。就像古代的时候,没有现在这种火柴,钻木取火,在钻的时候,木还没有热,你就停下来了,那么火是很难得到的。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

  在圣位的次第上说呢,有暖顶、忍世第一,那正是用火来做譬喻,火就譬喻得圣道的时候,所成就的无漏的智慧叫做火,圣火。热呢?就是得圣人的智慧火的前相,没有得智慧火的时候,先有个暖。就像钻木取火的时候,没有得到火先有暖,那正是啊。四善根的第一个位次,这个暖跟顶的暖位,就是修四念处,这个时候虽然也有很好的成就了,虽然是没有得到圣人的智慧,可是有相似的智慧出现了,所以叫做热了。那个热和火有相似的地方,但是未热而息,你还没有相似的智慧,你就停下来不做了,不修行了,那这样讲就是没有热,就是外凡位。暖跟顶是内凡,这样子你在外凡,停留在外凡,你不精进修四念处了。虽欲得火,你想要得圣火,火难可得,这是不能的。所以一定是精进,一直的不休息,火就容易得到了,是名精进,这叫做精进。

  汝等比丘,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,无如不忘念。若有不忘念者,诸烦恼贼,则不能入。

  这个前面修这三三昧,就是修远离的功德,欲求寂静无为安乐,当离愦闹。那么一定要不疲倦,那就是要精进才能有成就。底下不忘念,就是修学这个圣道要不忘念,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地方,就是不要忘失了正念,这样子修行才会有成就的。

  汝等比丘,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,无如不忘念,若有不忘念者,诸烦恼贼,则不能入。不忘念就是正念常在。经上说一个譬喻,正念譬喻什么呢?譬如一个有身份的人,他这个家有守门的人,门口有一个人在那里守护着,那个人有什么责任呢?就是好人准许他进来,坏人就拒绝他不准他进来。修行人的正念也是这样子,就是合乎你修行法门的这个善法,可以容许它出现,容许它在心里面现前。如果是不属于这个法门的,或者属于染污的恶法,那就拒绝它,不准它现前,那这正念就是这样意思。这样意思,就是修行人的心里出现清净的,或者是不清净的事情,都是由念的力量出现的。但是修行人这个念是重要的地方,就是一开始的时候,由这个念的力量,就把恶法、染污法就排斥了,所以也就是如理作意,和不如理作意的意思。虽然这个人他还不是圣人,但是他常有如理作意,这烦恼它不能生起来。那么这一切清净的戒定慧的法门,他容易有成就,就是因为这正念的力量。若有不忘念者,诸烦恼贼则不能入,诸烦恼贼不能入,被这正念排斥了。

  是故汝等。常当摄念在心。若失念者。则失诸功德。若念力坚强。虽入五欲贼中。不为所害。譬如着铠入阵。则无所畏。是名不忘念。

  这也是这个佛菩萨他是过来人,他知道人心理活动的因缘,所以我们是未得圣道的人更是重要。得了圣道的人,但是还没有圆满,他还是需要这样修行。那么如果说是我自己作不得主,我这心有种种杂念,有种种染污心,我想要清净就办不到,怎么办呢?佛说你就用这个念来控制,若是你不念,它就没有了嘛,你不念就没有这个事,你念什么就有什么,就是念的力量,你在这个地方能控制住,问题就解决了。

  看这注解,此不忘念,是一切行上首。不忘念,不要忘了正念,这是一切修行的法门里面,最在前面的一个,一念的清净的力量,在一切法门里边,完全都是以正念在前面的。你没有这个正念,一切法门都不能出现在你心里面,所以它是上首,它最在前面的。

  言一切行者,这一切行,一切的修行,我们修行佛法的活动很多很多事情,现在略说三种。

  一闻法行,就是要听闻佛法,这也是修行里边一个重要的事情。即求善知识,前面说汝等比丘,求善知识,求善知识是什么意思呢?即闻法行,就是听他来讲解佛法,用意在这里。所以求善知识,就是求法的意思,当然这里边也包括自己阅读在里面。

  二内善思惟行,即求善护。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。第二件事就是内善思惟,内其实就是心,心里面要思惟所闻的法,所闻,听闻的法,心里面要再思惟。因为只是闻这么一次,心里面若是不思惟,那和不闻差不多。所以心里面,要再加上一番努力,就是深刻地去思惟,去思惟所闻的法义。这样一思惟呢,就是不但这个法在你心里面,能够存在不失掉,而且能够假藉所闻之法,发生作用,能改造自己的。能深刻去思惟,虽然这时候还没有断烦恼,但多少能够调伏烦恼的。即求善护,就是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。这个护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不失掉,所闻的法义能护着,能保护助不失掉。第二护呢就是用你善思惟了以后,能保自己的清净。三业的清净,也能保护不受染污法的影响,有这种作用。

  三如法修行,长时期思惟了以后,你就熟了。熟的时候,你就可以用,常用这个法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