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執著這些煩惱。遠離起因,遠離苦惱生起的因,就是我我所執這一切的煩惱。是善擇智成就也,你繼續修行,你觀察一切法,擇就是觀察,觀察一切法,觀諸法實相智慧成就了,就是根本智繼續的圓滿了,而後得智也繼續的圓滿了,那就是修道最後就是無學道了。
叁受用諸見門,一共是有叁個門,現在是第叁個門,受用諸見門。這受用諸見,主要就是我我所的這種見,執著有我,執著有我所這一切的見,我們承認我們歡喜我這個我,我所,愈多愈好,就是受用。但是諸見都是自己系縛自己的事情,常苦惱自己的事情,所以常縛故。謂樂衆者,這受用諸見指什麼說的呢,底下若樂衆者,則受衆惱。樂衆怎麼講呢?謂樂衆者,則受衆惱。前面己經說了,衆有己衆,他衆。你愛著這色受想行識,那你就是爲色受想行識所苦。說是你這裏面有很多法師在這兒住,或者有什麼樣人在這兒住,你心裏面不能觀一切法空,有所得啊,那也是苦惱,也還是苦惱。
大樹,譬喻什麼呢?底下譬如大樹,衆鳥集之。大樹,譬喻什麼呢?譬喻第六識。衆鳥,譬喻諸心所法。此約己衆言之,這樣解釋就是約自己色受想行識的了。第六識,它不可能是孤立的,一定是識緣名色,名色緣識,一定是這樣的。大樹,喻比丘,這裏約他衆解釋。大樹,譬喻比丘。衆鳥,喻同學弟子等,此約他衆來說的。約事相說的。
從此諸見集生,喻招枯折之患。前面說是有色受想行識,喻第六識,諸心所法,你在這裏面執著有我,有我所或者常見斷,見種種的見,集聚起來就發出來的諸見。喻招枯折之患,就譬喻大樹,衆鳥集之,則有枯折之患。你這衆多我我所的知見,就會傷害了你的戒定慧,就是枯折之患。
又因見成業,你有了我我見,也一定會有貪瞋癡的煩惱,它就是要活動就成業障,因業障就招感來很多的苦報。故喻如老象溺泥,這底下解釋那一段,世間縛著,沒于衆苦,譬如象溺泥,不能自出,是名遠離。故喻如老象溺泥,象老了,牠沈溺在泥裏頭,牠自己出不來了,沒力量,這是個譬喻,在法上怎麼說呢?
老。譬觀智衰微,修行人他修四念處無我無我所的這種智慧,沒有力量,衰微,這叫做老。即是惑障。你觀智不強,那就表示你的煩惱重,所以叫做惑障。
象身重大,象身又重又大,譬縛著情厚,譬喻這個人的煩惱,執著心特別的厲害,特別多,那他也就是他業障重,所以即是業障。
溺泥,譬沒于衆苦,他的業障多,他得的果報也是很苦,所以就是沒于衆苦,就是沈沒在色受想行識,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的苦惱面去了,即是報障。這樣子,就是煩惱障,業障報障加起來,總而言之就是。一不遠離,叁障恒縛,你不能遠離我我所,你的煩惱障,業障常是在系縛你。奈何不深思出要乎,爲什麼不深深思惟出離的法要呢?
汝等比丘。若勤精進。則事無難者。是故汝等當勤精進。譬如小水長流。則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。譬如鑽火。未熱而息。雖欲得火。火難可得。是名精進。
現在是第二大科明不共世間法要,這一大科裏面是分成八科,第一科是無求功德,就是少欲。第二知足,第叁科是遠離的功德,現在是四不疲倦功德,少欲知足,然後才能有時間修學叁叁昧寂靜的功德,修學叁叁昧,不是短時間就可以成就的,所以第四科要不疲倦,就是精進的意思。
勤則不惰,精則不雜,進則不退。勤,一個人能夠一次又一次很勤力的去修行,他就不懶惰,這也是一個習慣性,常常這樣做,他就不懶惰,你若懶惰一回,就有第二回。精則不雜,精進這個精,是不混雜的意思。進就是不向後退的意思,那麼這個字可深可淺,如果說是你內心裏面修學叁叁昧的時候,用無我觀的智慧,觀察一切法,都用無我觀來觀察,那麼就是精了。那麼你一直這樣觀察,那麼就是精了。那麼你一直這樣觀察,它就會向前進步,那麼就叫做精進。
所以叁乘聖果,克獲無難。說比丘若勤精進,則事無難者,不要說世間上的,就是出世間的聖道,聲聞,辟支乃至佛道,出世間的無上菩提道,克獲無難。你想成就都可以成就,都不會困難的。不同外道無益苦行也,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,出世間的無上菩提道,是不同于世間邪知邪見的外道修學那無益的苦行,你就是怎樣的精進,你也不會有什麼成就的。無益苦行,這是和那不一樣的,所以則事無難者。
次以小流穿石,是故汝等當勤精進,譬如小水長流,能夠精就會有成就,所以應該精進不會徒勞的。那說一個譬如小水長流,小水長流則能穿石,這什麼意思呢?是譬喻恒不休息的功德,恒不休息就會有這麼大的功勞,有這麼大的成就。這可以說,石頭就譬喻欲界,色界,無色界的煩惱。能把煩惱斷掉了很不容易,就像那個石頭,你想給它穿個孔是不容易的。但是小水長流就能穿石。就是你能常常修這個無我觀,修這個四念處,修這個叁叁昧,即能穿石,就能把叁界的煩惱破除去,就得解脫了,會有這種能力。
鑽火數息,喻懈怠失念之過。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,一次又一次地懈怠,松懈,我不去靜坐了,我不修了,我今天休息,數數的這樣懈廢。譬如鑽火,未熱而息。就像古代的時候,沒有現在這種火柴,鑽木取火,在鑽的時候,木還沒有熱,你就停下來了,那麼火是很難得到的。雖欲得火,火難可得。
在聖位的次第上說呢,有暖頂、忍世第一,那正是用火來做譬喻,火就譬喻得聖道的時候,所成就的無漏的智慧叫做火,聖火。熱呢?就是得聖人的智慧火的前相,沒有得智慧火的時候,先有個暖。就像鑽木取火的時候,沒有得到火先有暖,那正是啊。四善根的第一個位次,這個暖跟頂的暖位,就是修四念處,這個時候雖然也有很好的成就了,雖然是沒有得到聖人的智慧,可是有相似的智慧出現了,所以叫做熱了。那個熱和火有相似的地方,但是未熱而息,你還沒有相似的智慧,你就停下來不做了,不修行了,那這樣講就是沒有熱,就是外凡位。暖跟頂是內凡,這樣子你在外凡,停留在外凡,你不精進修四念處了。雖欲得火,你想要得聖火,火難可得,這是不能的。所以一定是精進,一直的不休息,火就容易得到了,是名精進,這叫做精進。
汝等比丘,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,無如不忘念。若有不忘念者,諸煩惱賊,則不能入。
這個前面修這叁叁昧,就是修遠離的功德,欲求寂靜無爲安樂,當離愦鬧。那麼一定要不疲倦,那就是要精進才能有成就。底下不忘念,就是修學這個聖道要不忘念,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地方,就是不要忘失了正念,這樣子修行才會有成就的。
汝等比丘,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,無如不忘念,若有不忘念者,諸煩惱賊,則不能入。不忘念就是正念常在。經上說一個譬喻,正念譬喻什麼呢?譬如一個有身份的人,他這個家有守門的人,門口有一個人在那裏守護著,那個人有什麼責任呢?就是好人准許他進來,壞人就拒絕他不准他進來。修行人的正念也是這樣子,就是合乎你修行法門的這個善法,可以容許它出現,容許它在心裏面現前。如果是不屬于這個法門的,或者屬于染汙的惡法,那就拒絕它,不准它現前,那這正念就是這樣意思。這樣意思,就是修行人的心裏出現清淨的,或者是不清淨的事情,都是由念的力量出現的。但是修行人這個念是重要的地方,就是一開始的時候,由這個念的力量,就把惡法、染汙法就排斥了,所以也就是如理作意,和不如理作意的意思。雖然這個人他還不是聖人,但是他常有如理作意,這煩惱它不能生起來。那麼這一切清淨的戒定慧的法門,他容易有成就,就是因爲這正念的力量。若有不忘念者,諸煩惱賊則不能入,諸煩惱賊不能入,被這正念排斥了。
是故汝等。常當攝念在心。若失念者。則失諸功德。若念力堅強。雖入五欲賊中。不爲所害。譬如著铠入陣。則無所畏。是名不忘念。
這也是這個佛菩薩他是過來人,他知道人心理活動的因緣,所以我們是未得聖道的人更是重要。得了聖道的人,但是還沒有圓滿,他還是需要這樣修行。那麼如果說是我自己作不得主,我這心有種種雜念,有種種染汙心,我想要清淨就辦不到,怎麼辦呢?佛說你就用這個念來控製,若是你不念,它就沒有了嘛,你不念就沒有這個事,你念什麼就有什麼,就是念的力量,你在這個地方能控製住,問題就解決了。
看這注解,此不忘念,是一切行上首。不忘念,不要忘了正念,這是一切修行的法門裏面,最在前面的一個,一念的清淨的力量,在一切法門裏邊,完全都是以正念在前面的。你沒有這個正念,一切法門都不能出現在你心裏面,所以它是上首,它最在前面的。
言一切行者,這一切行,一切的修行,我們修行佛法的活動很多很多事情,現在略說叁種。
一聞法行,就是要聽聞佛法,這也是修行裏邊一個重要的事情。即求善知識,前面說汝等比丘,求善知識,求善知識是什麼意思呢?即聞法行,就是聽他來講解佛法,用意在這裏。所以求善知識,就是求法的意思,當然這裏邊也包括自己閱讀在裏面。
二內善思惟行,即求善護。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。第二件事就是內善思惟,內其實就是心,心裏面要思惟所聞的法,所聞,聽聞的法,心裏面要再思惟。因爲只是聞這麼一次,心裏面若是不思惟,那和不聞差不多。所以心裏面,要再加上一番努力,就是深刻地去思惟,去思惟所聞的法義。這樣一思惟呢,就是不但這個法在你心裏面,能夠存在不失掉,而且能夠假藉所聞之法,發生作用,能改造自己的。能深刻去思惟,雖然這時候還沒有斷煩惱,但多少能夠調伏煩惱的。即求善護,就是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。這個護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不失掉,所聞的法義能護著,能保護助不失掉。第二護呢就是用你善思惟了以後,能保自己的清淨。叁業的清淨,也能保護不受染汙法的影響,有這種作用。
叁如法修行,長時期思惟了以後,你就熟了。熟的時候,你就可以用,常用這個法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