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牵,不知足的人,他就为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欲,牵着他活动去,这样的人是一个苦恼的人,他得不到佛法的利益,他在佛法里边得不到利益。一则五欲不牵,他知足了,这个欲就不能牵着他动,那么这样的人,他就有时间修学戒定慧,是有自利,又能怜愍不知足者,是有利他也。

  汝等比丘。欲求寂静无为安乐。当离愦闹。独处闲居。静处之人。帝释诸天所共敬重。是故当舍己众他众。空闲独处。思灭苦本。若乐众者。则受众恼。譬如大树。众鸟集之。则有枯折之患。世间缚着。没于众苦。譬如老象溺泥。不能自出。是名远离。

  这是第三个远离的功德。前面有少欲,知足两种功德,这底下说到远离的功德。这一段文在佛遗教经论,天亲菩萨解释非常的好,解释非常的妙。看底下解释。

  文有三门摄义,这一段文里边就是有三个门,来包含它的道理。第一是自性远离门,体出故。自性远离门怎么讲呢?就是法的本身是远离的。这远离是什么呢?就是远离我们凡夫心的分别的境界,我们凡夫分别那个境界,如此如此,如彼如彼,各式各样虚妄的境界。而在法的本身呢?没有我们分别的那个境界的,这叫做自性远离门。

  摄大乘论上有四句颂,所应知一切法,本性无分别,所分别无故,无分别智无。所应知一切法,它的本体是没有分别的。譬如说我们分别他是好,分别他是坏,分别他什么什么的,这是我们的分别心这样子分别,在一切法本身,是没有这些事情的。所应知一切法,本性无分别,所以为什么这样子呢?所分别无故,其实这一切在法上没有这些事,所以所分别无故。无分别智无。若是所分别无故,那么一切法都是佛境界,那么是大解脱,大安乐的境界。我们怎么老在这儿苦恼呢?为什么没有得到大解脱呢?无分别智无,因为就是我们没有成就无分别的智慧,所以我们常是苦恼。

  唯识的法门,也是非常微妙,它告诉我们一切这些苦恼境界,就是由我们分别心来的,我们若不分别就没有事,现在说自性远离门就是这个味道。一切法本身没有我们那些分别境界,体出故,一切法本身的清净境界,很分分明明显现在那里,并不是隐藏的,所以叫做体出故,你们各位可以看看遗教经论,看看我这么解释可不可以。

  示现四种对治。一共有三门,可以用三门来概括这一段文的义。现在第一个门是自性远离门,体出故。这一门里面示现四种对治,谓寂静无为安乐,对治我相执着障。自性远离是远离什么?就是我相执着障。就是我,我我所,这是一个执着的障。我相执着障,我们执着我,就是你执着我,这个我是什么样子,自己又会说出来我是什么什么样子,执着障,你执着有我这就是个障。现在来对治我相执着障。

  谓寂静无为安乐。汝等比丘,欲求寂静无为安乐,这句话就是对治我相执着障。现在这里解释,什么叫做寂静,欲求寂静无为安乐,这寂静是什么,即法无我空,就是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,我是不可得的,我空。色受想行识也是不可得的,就是法无我空。这段文就是这样解释。你若是在大庄严经论上面,它说空就是我空,只是指我空,不指法我空,但这里是这么解释。

  寂静,即法无我空。前面这寂静怎么能算法无我空,我们若能够修无我观,不要说修法空观,先不说,就修无我观,你才能够观察色受想行识,剎那剎那生灭的变化,在生灭变化里边,没有不变化的一个常住的我,你常能这么观察。观常当然这个修无我观的人,当然应该把四谛,苦集灭道四谛加上十二因缘,这些佛法都要学习,你修无我观的时候,配合起来,你这个心就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上面去。所以就是依据佛的智慧说的法门,你去修行,修行它就能这样子,那么你达到了我空的时候,虽然色受想行识不是我,另外也没有我,那你是什么样呢,你就是犹如虚空那样子,无有少法可得,那么到那个时候不就是寂静了吗?

  你若有一件事,它就是有生灭变化,有生灭变化就不是寂静的,而是流动的,就是有生死轮回的流动,那就不是寂静。你要修无我观或者修法空观,能达到无有少法可得的境界时候,就没有,无生亦无灭,无来亦无去,那就叫寂静,寂静是圣人的境界,是涅槃的境界。所以寂静,即法无我空的意思。

  无为,即无相空的意思。前面寂静,底下说无为。无为是指什么说的呢?无为就是无生灭的境界,但是天亲菩萨这解释无相空,就是空也不可得,寂静也不可得,寂静相也不可得,没有相了,那么即无相空的意思。如果这个空只是指我空说,那么这样的无为就指无相说,那么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,是我空,就是空。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也不可得,是无相,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的相。

  安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?即无取舍愿空也。遗教经论天亲菩萨的文上说,即无取愿空也,没有舍字。那么这个地方可能蕅益大师有意加个舍,无取愿空也,就是空无相无愿,这无愿的意思,就是修行人他没有愿生三界的意愿,不愿生三界,不愿意在三界里流转生死了,就是厌离三界的意思,即无愿。那么现在说我也空,法也空了,法无我空,又是无相了,这个时候,无有法可取,也没有法可舍。有取有舍就是愿,现在没有取没有舍,那就叫愿空,蕅益大师这么解释。那么这样说,寂静无为安乐,就是空无相无愿三三昧,三解脱法门。

  当离愦闹,对治我所障。前面说是示现四种对治,现在是寂静无为安乐是第一种对治,对治我相执着障,就是用寂静无为安乐,来对治我相执着障,我执法执都称之为我相执着障,人我跟法我都是我相执着障。现在底下当离愦闹,这一句是对治我所障。前面说自性远离门,就是远离我我所的意思。现在说当离愦闹这句话,我们从字面上解释,当然这个地方很吵闹,很多人在这里住,有很多杂乱的境界,这是愦闹,我们要远离这个地方去。可是这个地方解释,当离愦闹,对治我所障,来去掉来熄灭我所有的这个障碍。

  我所有的是什么东西呢?五阴乱起,无有次第,名愦闹也。五阴是旧的翻译,新的翻译翻成五蕴,就是色受想行识。我们有了这色受想行识的时候,所有的时候有问题,四大有的时候有问题,受也随时会有问题,想也是随时有问题,行也会有问题,色受想行识随时都会有问题。你受苦受饿会引起很多烦恼,四大有的时候,地水火风它调和不调和也会有很多问题,色受想行识都会有问题,所以这是乱起,就是令我们苦恼就是了。那么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次第,所以叫做愦闹。这样讲的愦闹,不是外面的境界,外面的境界固然也是愦闹,但是现在主要是说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愦闹。我们有了这个身体,随时是有很多问题,那叫做愦闹。当离愦闹,就是可以知道是离色受想行识,要舍弃色受想行识的意思。这叫做愦闹,色受想行识是愦闹的意思。

  独处闲居这句话,对治彼二无相障,现在是第三个,有四个对治,示现四种对治,独处闲居这句话,是对治什么呢?对治彼二无相障,彼我我所,我也不可得,我所也不可得,这就是总起来说,谓我及我所也。本自无相,本来我也就是没有我的,本

  来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了,本来一切法是这样子的,我们有我我所是自己的虚妄分别。本自无相,正好就是自性远离,那个远离的意思。

  今修三三昧,显无相理,彼障随灭也。现在佛教徒,他修空无相无愿三种三昧,也是三种定,实在在三昧里面也是有慧的,你修成功了的时候,这我是无相的,我所也是无相的,无相的真理就显现出来了,就是没有虚妄分别的障碍了,彼障随灭也。我相执着障、我所障,这两种障碍都没有了。独处闲居,若是独处,就是没有我所,你一人在那里住,没有人陪伴你,没有我所。闲居就是无我,独处是无我所,闲居是无我可以表示这个意思。

  静处之人,帝释诸天所共敬重,这底下是什么意思呢?对治无为首功德障,什么叫做对治无为首功德障。静处是可重法,寂静无为安乐离开了愦闹,独处闲居,这是可尊重的一种敬意,一种法。于诸善法最为首故也,这样的善法,这可尊重的空相无愿,在一切善法里面是最殊胜的,最殊胜的佛法了,所以是无为首功。帝释诸天所共敬重,那么就是对治障碍我们成就无为首功德,这种障碍就取消了,那么也就等于是诸天都敬重这件事,那么我们应该去修学三三昧,也就是说当离愦闹,独处闲居。

  二修习远离门,方便出故,己众,谓五阴心心所法。是故当舍己众他众,空闲独处,思灭苦本,这句话是什么呢?修习远离门,前面是自性远离门,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清净的,但在我们分别心还在活动的人,他就不是那样子。所以现在第二科要修习远离,要方便的修行,修行这三三昧,远离我我所。方便出故,你若能够发起这样的行动叫做方便,才能够从生死,从我我所解脱出来。

  己众是什么呢?谓五阴心心所法,就是自己的色受想行识,这五蕴加上很多的心心所法,这个识,六个识,识还有心所法,善心所,还有恶心所,很多的心所法,这是己众。他众,谓师徒同学。有做师的,有做徒的,还有同学这些人,他众谓师徒同学,这是在识上说的,那么现在是故当舍己众他众,这句话这么讲。

  空闲独处,如法而住,空闲独处就是寂静无为安乐了,如法而住就是安住在第一义谛上了,安住在诸法空相上面了。是方便慧成就,你能够空闲独处的话,就表示你精进修行叫做方便,由精进修行,你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,那根本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成就了,这样说就是得初果以后,得无生法忍以后就是这样了。

  思灭苦本,空闲独处,已经得无生法忍了,但是并没有所作已办,还有很多烦恼在,还有很多功德没有成就,所以要继续的思灭苦本,你继续的要思惟圣道,要熄灭这苦的根本,熄灭苦的根本,初入圣道的时候灭除分别法执,还有俱生来的我我所执,我执,法执。那么那就是苦恼的根本,我我所执是苦恼的根本。思灭苦本就是还是从闻思修,灭除去这一切我我所的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