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谄曲这个虚伪的事情,虚伪的语言,虚伪的行动都不要。
那么这个直心,怎么样才能做到呢?设非正念真如,岂得名端心哉。所以若是你不能够正念法实相的话,你怎么能够端心,端正其心,怎么能做到呢?做不到的,非要是念诸法实相才可以的。其实正念真如,就是照五蕴皆空了,照五蕴皆空,离一切分别相,离一切差别相,这心是安住在这里面,就是真实的,就是直心了。从这个直心上发出来一切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就成功了,所以直心是道场。是故汝等,宜当端心,以质直为本。
初明共世间法要竟,共世间的法要圆满了。
这以下是第二科明不共世间法要,这不共世间怎么讲法呢?谓成就出世间大人功德也,就是圣人了,这明白的说就是圣人了。文分为八分八段,第一个是无求功德,第二是知足功德,第三远离功德,四不疲倦功德,第五不忘念功德,六禅定功德,七智慧功德,八毕竟功德,分成八科。现在第一科无求功德。
汝等比丘。当知多欲之人。多求利故。苦恼亦多。
无求就是少欲,但是现在先说多欲。多欲的人,他要多求利,老是嫌少,要多求利。多求利嘛,所以他的苦恼也是很多。
少欲之人。无求无欲。则无此患。直尔少欲。尚宜修习。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。少欲之人。则无谄曲以求人意。亦复不为诸根所牵。行少欲者。心则坦然。无所忧畏。触事有余。常无不足。有少欲者。则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
看底下的解释。文有五种所知觉相,这一段文里面一共有五种所知觉相,所知觉相这话就是天亲菩萨遗教经论上的话,他最初翻译就用知觉这个知,所知觉相,其实就是所觉知的境界,就是所觉悟的境界。一知觉障相,第一个他觉悟了障的相貌,什么障呢?谓多欲是烦恼障。汝等比丘,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。多欲是什么障呢?是烦恼障。就是贪欲,贪心很大,多欲是烦恼障。多求是业障。因为心里面贪欲心多,他不能停留在那里,他一定要向前进,贪心若向前进,就是有了行动了,所以多求求,了多少了,还不知足,还要再求,所以多求就业障。生死的业力很多很多了,苦恼亦多这句话是报障也,这就是报障。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这些有取着心,所发展出来的一切,都是障碍圣道,所以都叫做障。这是所知觉相,第一种知觉障相。
二知觉治相,第二段五种所知觉相,第一种是知觉障相,第二是知觉治相,来对治这烦恼障的。知觉治相是什么?谓无求无欲,则无此患,就是这句话,你无求无欲,则没有苦恼亦多的事情。
三知觉因果集起相,谓少欲无患,已应修习,况能生诸功德。那么这是知觉因果集起相,你有这样的因,有这样的果,就能集起这样的功德。少欲无患,已应修习,少欲是怎么讲法呢?就是修行人你要在这世间生存,不能说一点欲没有,因为这身体的存在,就要有滋身之物,一定是需要的,但是少欲就是我向人有所求的时候,少少就够了。对于别人的东西,我向他求的时候,少少的就好了,这叫少欲。这个少欲你就没有患,没有这些苦恼的事情。已应修习,少欲无患就应当修习少欲。况能生诸功德,况且少欲,不但无患,而还能生出来很多的功德,成就无量的圣善法。什么功德什么?就是无量无边的圣道,能成就圣道呢,所以更应该修习了。这个还是佛法在世间的主要目的,也就是学习佛法的四众弟子,心里面应该念念的在这无量的圣善法这里。若是少欲的时候,你的精神,时间就比较充裕,就能够在佛法上的学习时间会多
起来,你若是多欲多求,佛法的修习时间就少了,这就是这个问题。
四知觉无诸障毕竟相,这是第四科知觉没有障的时候,这个毕竟的相貌,是什么呢?谓无谄曲,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,是无惑障,是没有迷惑,烦恼障。无求人意,是无业障,就也不需要去做这件事了。以求人意,谄曲是求人意,就是先要去揣摩那个人,他欢喜在什么地方,求得了以后,然后说出那个话和他欢喜的相合,那么就有可能会成功了,所以叫求人意,求人意这实在有这种事情,那就是业障。无求人意,是无业障。不为诸根所牵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,这句话是无苦障。被诸根所牵,就是苦恼。这底下解释,盖眼根牵人受色,我们长了眼睛,这个眼睛它就是要看,所以就是牵动我们,去接触各式各样情况。乃至身根人受触,你有了这身根的时候,你就是要和这些冷暖轻重涩骨要接受,令人不得自在,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没有成就圣道的时候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就是要受,没有本事不受。所以眼根牵人受色,乃至身根牵人受触,令人不得自在。不得自在就是苦,是大苦,是大苦故,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以求人意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,那么这就叫做知觉无诸障毕竟相。
这底下第五段知觉果成就相,知觉果成就相这是好相。谓心则坦然,故法身成就。无所忧畏,是般若成就。触事有余常无不足,是解脱成就。就是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。这以下这一段,这里面说就是??也,心则坦然,故法身成就,那就是这个少欲之人,他修学圣道,他见到法性理了,他心能够安住在法性理的时候,心就坦然,自在了,就没有苦恼的事情了。故法身成就,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,我们这一念的修学圣道的清净心,远离一切相了,同无相的境界相应了,那无相的境界,就是无相的法身,那么与那个境界相应的时候,心就平静,平凡。我们的心若在色声香味触的这些相上活动呢,心就不安,所以叫做心则坦然。
无所忧畏,是般若成就。就是你这个心成就了无所得智慧,同那个离一切相涅槃境界相应的时候,就无有无所忧畏。这无所忧畏这句话,如果初成圣道的人,他还有这臭皮囊的存在,他也有种种的问题,但是他与圣道相应的时候,心里面不忧也不畏,所以是般若成就。若是他般若波罗蜜成就以后,就去从空出假广度众生,那就又不同了,那么肉眼看上去,那当然他是无所忧畏的。
触事有余常无不足,是解脱成就。这个圣人他遇见触事,触就是遇,他遭遇到的事情,他都是很充裕,都是有余的。你给他一钵饭,他就感觉很多了。或者完全没有,就是空钵的时候,他心情也是很自在的,并不是凡夫肉眼所能知道的,所以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他没有感觉不足的时候,因为他一念心,一入到圣道里面去,就是涅槃的境界了,世间上还有什么事情能干扰他呢?所以是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,是解脱
成就。就是没有苦恼的境界,一切苦恼都解脱了。
三德具足,名大涅槃。法身般若解脱这三种功德都圆满了,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。说是有少欲之人,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,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这样子说呢,是知少欲为因,涅槃为果也。所以知道少欲是个因,涅槃是个果。由少欲而得涅槃。这是说到少欲的功德能这么样的殊胜,佛遗教经就是遗教,告诉我们少欲,少欲就是不要多求,多求则是有苦恼。
汝等比丘。若欲脱诸苦恼。当观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
前边就是无求,少欲则无求。现在是第二科知足的功德。汝等比丘,若想解脱一切苦恼,你应该去观察知足的功德。知足这样的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,知足就是富乐,就是安隐的处所。
知足之人。虽卧地上。犹为安乐。不知足者。虽处天堂。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。虽富而贫。知足之人。虽贫而富。不知足者。常为五欲所牵。为知足者之所怜愍。是名知足。
看这个解释的文,前无求功德,是远离他境界事。就是辨别少欲和知足的差别,少欲和知足有什么不同?这样解释,前边说无求就是少欲的功德,是指约什么意思说的呢,是远离他境界事。这他境界就是别人所有的资身之具,别人所有的财物,或者这么说这些别人所有的财物,你不要生贪心就是这个意思。是远离他境界事,他境界这还是他人所有权,不是你的,你还没得到手里,没有得到手里的时候,你不要生贪欲心,那就叫做无求,那就叫做少欲。
今知足功德,是于自事中远离也。现在这知足是他的功德,约什么意思说的呢?是于自事中,是在你已经属于你的了,属于你自己的事,远离也,不要生不知足的心情,要远离这不知足。就是已经得到手了的时候,你生知足心,这就叫做知足功德。这样子说来分别少欲和知足的不同,这样讲。
文中欲脱苦恼,前面说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,是对治苦因果。若欲脱诸苦恼,是对治这个苦的因果。富乐安隐,是复说清净因果。对治苦因果这个话怎么讲呢?就是若欲脱诸苦恼,若是你想解脱不知足的苦恼,你不知足,感觉就是不够,还是不足,你这个心生起来,苦恼就来了。你若想解脱这不知足的苦恼,苦恼是果。不知足就是因,是苦因。不知足会生出来苦恼,所以苦恼就是不知足的果。现在是说若欲脱诸苦恼,是对法治苦因果的意思。富乐安隐,是复说清净因果。就是知足是富乐安隐
之处,这是一佛教徒清净因果的境界,这就是知足,知足是清净的因果。
次地上与天堂对辨,其次这段文是,知足者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。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这一段是地上和天堂对辨,对辨知足不知足的苦乐。是约二处示现差别,是约地上和天堂这两个地点,来示现它的少欲,知足不知足的差别。这知足不知足的差别,是隐藏在里边,现在把它现出来,把它显现出来,把它开示出来,显现,表示出来,是叫示现差别。用这两个地点来表示差别。所以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,这是知足的一个现象。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,那就是现出来不知足的现象。
又富与贫对辨,这底下,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。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这是富与贫来对辨,是约二事示现差别。前面是二处,这底下是约这两件事来表示它们的差别。
又欲牵与怜愍对辨,这下面这个,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,为知足者之所怜愍。这是用欲牵和怜愍来对辨。是约二法无自利有自他利示现差别。一则常为五欲所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