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见了心里都不舒服,所以谁当喜见之者。所以修了善法,这个果报就庄严,果报庄严一定就是欢喜看了。
所以欲护自利善法,当防瞋火。所以想要保护自己,不要动瞋心,这样自利的善法,当防瞋火,应当防备这瞋心的火。这瞋心的火会烧掉,燃烧掉自己的自利善法。欲护利他功德,当防瞋贼也。这瞋就是个贼,就使令你的功德不成就。
六白衣受欲等,当知瞋心,甚于猛心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,劫功德劫,无过瞋恚,白衣受欲,非行道人。这以下这怎么讲法呢?是结况不应,这是把最后一段结束
这一段文。这是用白衣来比况修道的人,修道的人不应该有瞋心。从人至六欲天未入道者,皆名白衣。从人间到欲界的六欲天,实在是没有来佛法里面的人,都叫做白衣。
彼有二过,一者受欲,白衣有两种过失,一个是受欲。他们接受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五欲,爱着这五欲,在欲里面生活。欲与瞋相为表里,有欲的人,他爱着这个欲和这个瞋心是相为表里的,不是分离的。它这个欲,若是随心的时候,这个瞋心就隐藏在里边。等到不如意,瞋心就跑出来了,所以有欲的人一定是有瞋。
二不行道,他们有两过。第一个是他有受欲,受欲就是有爱也有瞋。第二个过失,是他们不修学佛法出世间的圣道,他不这么修行的。无善法以制心,他不行道又是怎么情形呢?就是没有戒定慧的善法,来调伏自己的心。他不用戒定慧来调心,他就是放纵这个心在欲里面生活,就是这样子。那么来到佛法里面的人,是以善法来调心的,常用经律论的戒定慧,来调自己的心,使令他不贪、不瞋、不痴,成就圣道。所以白衣受欲,他不行道,没有善法来调心。
故瞋犹可恕。所以他那个瞋心,没有经过佛法的对治,调伏,所以它自然是要活动,有机会就出来活动。所以那个瞋心动了的时候,还是可以原谅的。所谓俗人造罪,是其分内。那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,是其分内,他的本分以内的事情。不足深责也。不值得深深地去责怪他,呵斥他。
出家行道,出家人修学圣道,用圣道来调心是没有欲的。如清冷云,就像天空里面那清冷的云,云是凉的,清凉的,里面不热,想要用圣道调心的时候没有欲。岂容怀瞋恚心,如起霹雳火耶。这种修行人怎么可以心里面还有瞋恨,怀藏着瞋恨心,就像清泠云里面,发出来这霹雳火。霹雳就是打雷,很大很快的雷。在清泠云里面是不打雷的,那么现在怎么忽然间打雷了呢?这是很不合常理的。说是行道无欲之人,怎么可以有瞋恨心呢?这个譬喻。
瞋恨心的确是不容易调伏的。所以经上说就是修慈悲观,修慈悲观的时候,常常的修,它也有力量,它就会有力量。这样说修无我观也是有力量,修无我观,修慈悲观,或者是修一些法空观,都是会有力量。
汝等比丘,当自摩头,已舍饰好,着坏色衣,执持应器。以乞自活。自见如是。若起憍慢当疾灭之。谓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。何况出家入道之人。为解脱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。
这底下第二贡高烦恼障对治,贡高就是高慢,这也是个烦恼,烦恼障。在遗教经上看呢,这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事情,这上来讲对治,不是高谈玄妙,不是。高慢心也是障道的,那怎么样来对治它呢?就是说汝等比丘,当自摩头。律上说比丘早晨起来,先摸摸头,摸摸自己头,摸摸头啊,我是剃发出家的比丘。这个还有一件事,初小孩子出家,出家久了时候,做梦总是自己是出家人。那么半路出家的人,我也没问过谁,是不是做梦的时候,在梦里面,我是个出家人,是不是。所以这摸头,就是表示常不要忘记了我是出家人的意思,警诫自己。
已舍饰好,着坏色衣,执持应器。应器就是钵,以乞自活的人,自见如是,自己看看自己是这样子。若起憍慢,当疾灭之,增长憍慢,尚非世俗,白衣所宜,何况出家入道之人,为解脱故,自降其身而行乞耶。那这是佛告诉我们不要生高慢心。
看这底下的解释,这段文有二节,初汝等比丘下,正设对治,先说出来对治高慢心的方法,第二段增长憍慢下,较量不应,就是和在家人来对比,世俗的人是白衣和佛弟子来对比,这样子嘛,佛弟子是不应该高慢的。初中,有五句,头一段就是正设对治,这里面一共有五句对治。
第一句是当自摩头,无冠冕以严首。还是戴一个高贵的帽子,是古代的人,皇帝或者说大官的,有冠冕戴特别的礼帽,那么表示是很高贵,有身份的人。我们一摩头,我就是个比丘,我也不是皇帝,不是做大官,只是一个平常人,那么当然不应该有高慢心。
二已舍饰好,第二句已弃舍了饰好,则无剑佩以饰身。已舍掉了一切的饰好,所以也没有剑可佩,也没有黄金,白玉带在身上,也不是个富贵的人,没有这些来装饰身体。
三着坏色衣,就是我们出家人三衣,则无五彩以焕服,那么这一看也不是世俗的人,富贵的人,冠冕堂皇,正好这样意思,穿的很丰采,各式各样的好衣服,光明照耀这样子,也不是这样子。
四执持应器,则无僮仆以供役。这应器是自己吃饭的这个钵,要自己拿着的。除了佛有侍者,其它的人都是自己拿着钵的,那么这样子也没有僮仆,来供自己的役事,那么我就是这么样一个人。
五以乞自活,则无帑藏以积财。以乞自活,表示我是要饭的人,自己不生产,靠人家施舍维持生活,我也没有一个保障,库藏,里面积聚了很多的财宝,那么这也就是很穷苦的人。
故应用智慧常自观察,就是自见如是,这一句,我自己用智慧来观察,我就是这么样一个穷苦的人,很平常的人,社会上一点地位也没有的人。设起憍慢,便应疾疾灭除之也。若起憍慢,当疾灭之,说我若是憍慢的话呢,我赶快的要灭掉这憍慢心,不要有憍慢心。
佛在世的时候,舍利弗尊者向佛告假,要到人间去游行,已经告假了,舍利弗刚告假走了,另外来了一个某某比丘,某某比丘就向佛告状,说舍利佛尊者,他这个人骄慢,瞧不起我,佛说好好,你这么说。佛就派阿难尊者,你去通知请舍利弗来,也通知大众僧都集会到这儿来。那么就是大家都来了,佛就问舍利弗说,刚才某某比丘到我这儿来,说你瞧不起他,你高慢,瞧不起他,是不是。舍利弗尊者说,不是,我没有高慢心。为什么我没有高慢心呢?譬如说一个装油的瓦器,这瓦器都爆失,它的各方面都爆裂了,这油就往外漏。我观察我的眼耳鼻舌身意,这里面都是不净,都往外漏这臭气啊,我有什么值得骄慢的呢?阿罗汉就是这样说话,观身不净,我这身体都是臭味的,我自己感觉自己很不值得高慢的,怎么能生高慢心呢,看那一段话,就是观身不净,用观身不净来说明没有高慢心。
这底下说,当自摩头,已舍饰好,着坏色衣,执持应器,以乞自活,是不应该高慢。坏色衣,即三种袈裟,就是我们着这三衣,及一切下裙坐具等,这都是坏色衣,皆用青、黑、木兰三种坏色。应器,即钵多罗,钵是体、色、量,皆悉应法,这三种都是合法的。体是什么呢?体惟瓦铁二物,或者是瓦做的,或者是铁做的,瓦钵,铁钵,这两种物。色则熏如鸠鸽,这个钵的颜色要熏成鸠色,鸠鸟或鸽鸟的颜色。量乃随腹大小也,体色量,所以你啊,这个腹,你吃饭你能吃多少饭菜,你那个钵的大小,就应该那样规定。
次文举白衣较量,这底下这一段,增长骄慢,尚非世俗白衣所宜,何况出家入道之人。白衣尚不宜骄慢,况求解脱者耶,况且入到佛法里面,来修学戒定慧圣道的人。为解脱故,自降其身而行乞耶。为了希求得涅槃,得无余涅槃,自降其身,自己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了,降低了是什么呢?就是以乞自活,以乞自活这身份是很低劣了呀,本来一人虽然说不能百分之百,但是有百分之九十九,我们在社会上也都能生活,现在以乞自活,就是为了求解脱,把精神,时间就完全放在求解脱上面,所以没有去自己生产。说为解脱故,自降其身而行乞耶,更不应该去生高慢心了。
汝等比丘。谄曲之心。与道相违。是故宜应质直其心。当知谄曲但为欺诳。入道之人。则无是处。是故汝等宜当端心。以质直为本。
这是第三谄曲烦恼障的对治。前面是对治高慢心,这一段看底下解释。逢迎希合之言,名谄。就是用言语取悦于人,就是已知那个人欢喜什么,那么是就是迎合他的心意,去说一些他欢喜的话,讨好那个人,就是所谓巧言令色,名之为谄。随境逶迤之念,名曲。就是谄曲这个人,他也有一种聪明,他能够善观那个境界的差别相,他随顺,那个情况去运心,去动心,那就叫做曲。这样说呢,这个曲是在心里面,那么谄是表现于外,表现于外的语言叫谄,深藏内心的,那叫做曲,一内一外这样解释。
谄则不质。这个谄呢,这就是不真实,它就是虚伪的,因为讨好他,他别有所图。曲则不直。就是不正直,你若向哪边有所求的时候,你若是太正直了,那就不一定,若是令人欢喜呢,就有可能会满意,满愿但都不决定,就是遇见什么样的人,所以用这种讨好的语言去向对方说,实在来说也有一个愚弄人的意思,但是人的习惯,就是欢喜听悦耳之言,但是做这种欢喜行为的人,也应该想一想就是这个???只能做一次,第二次就不灵了,所以这个欢喜谄曲应该想一想。
祗为自欺诳,亦欺诳他人。做种事情,说这种谄曲,只能自己欺诳自己,也是欺诳对方,但是常欺诳还是不灵的,决非入道者所有也。这种行为不是入于佛法的人所应该有的,入于佛法的人不应该这样子。
直心是道场,心言直故,永无诸委曲相。直心就是真实的心,很坦白,真实的心,真实的心是道场,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真实的心,它能够增长圣道,直心就是真实的心,就是诚实的心,能生出圣道来。你修戒也好,修定也好,修慧也好,都是要直,要实在,虚伪就不行了,虚伪就很难生出圣道来。直心是道场,心言直故,是永无诸委曲相。你心里面很诚实,说的话也是诚实,这样子你常常这样做,永久也不要再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