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忍者。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。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。瞋恚之害。则破诸善法。坏好名闻。

  这个当然每一个用功修行的人,常能够约束自己的身口意,很难说去故意的去触恼哪一个人,不会这样做。但是自己约定自己,不要说是尽形寿,不要那么说,说我在我约定我在一百天以内我不动瞋心,就希望我不要说避免,我希望有人来毁辱我一下,我看看我的心能不能够不动,心不愤怒。那么如果自己有这样的约期自己,欲这样做的话,还真是有那么机会看一看,也还是不错的,应该生欢喜心才对。当然这是说日常生活上这一些小小的境界,倒不是说节节支解,那么严重。

 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。如饮甘露者。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。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。坏好名闻。

  前面说是则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这底下说瞋恚的害处,就是破诸善法。就把这些功德善法破坏了。坏好名闻,好的名闻也破坏了。

  今世后世。人不喜见。当知瞋心。甚于猛火。常当防护。无令得入。劫功德贼。无过瞋恚。白衣受欲。非行道人。无法自制。瞋犹可恕。出家行道。无欲之人。而怀瞋恚。甚不可也。譬如清冷云中。霹雳起火。非所应也。

  我听人家说一件事,就是瞋恨心大的人,常常容易发脾气的人,这种人,有些人的眼睛很特别,一般人是没有这个事,有这特别眼睛的人,就看见那个人不是个人,就是毒蛇,就看见那个人是毒蛇。就是常常瞋恨,愤怒的人,现在阿赖耶识,它还能负责保持人的果报,但是因为常常的瞋恨,就把将来的果报,在现在已经先现出来了,但是这要特别的眼睛能看见的。也不是固定的,如果能够回心转意,他还会变。那么看蕅益大师的注解。

  文有六节,初若有人来节节支解,是举所忍之境。这是举出来所容忍,所忍受的境界。以重况轻,这是很严重的节节支解,那么来比况轻微不如意的事情,这种严重的事情,不会常常有,也可能一生之中也没有,只是日常生活里边,就会有些轻微,不如意的事情,那么更应该是容忍。支解尚在所忍,余诸逆境何足介怀。这个支解这么严重的伤害,尚且佛告诉我们这也是我们所容忍的,也应该容忍,在这范围内,其余的逆境这些境界何足介怀,那哪足以注意,在意。

  次当自摄心等,第二段当自摄心,这以下,正示堪忍之相。当自摄心,无令瞋恨,这底下正式的开示我们能够,堪者能也,能容忍的相貌。无令瞋恨,则身意清净。勿出恶言,则口业清净也。我们心里面不瞋恨,这个身也清净,意也清净。勿出恶言的时候,这个口业也清净。这个心为主,说心若清净,也就不会发恶言,也不会有什么粗鲁的行动,就三业清净了。

  三若纵恚心等,明不忍之失,则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这底下明不容忍的过失。自妨道者,不能自利。就是自己妨碍自己的戒定慧的圣道,虽然是来到佛教里边来,做了佛教徒,但是你没能够成就你本身上圣道的利益,你没能成就。失功德利,这句话呢,是不能利他也。不能够用佛法的功德利益众生了。恚心一起,二利俱丧。这瞋恨心一生起来,自己和他人圣道的利益都失掉了。甚明其不可纵也,这是很明显的说出来,是不可以放纵自己的瞋心。

  四忍之为德等,第四段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这以下说的是什么呢?深叹胜力,以劝修行。这深深的赞叹忍辱不瞋恨,它有殊胜的力量,来劝我们修行忍辱,不要发瞋心。这底下说,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这是怎么回事呢?底下说,盖持戒者,未必能忍辱,能持戒未必能忍辱。忍辱者,决无不持戒。但是能忍辱的人,他也决定能持戒。所以六度之中,戒居第二,忍居第三,戒波罗蜜在六波罗蜜的次第里面是第二,忍波罗蜜是第三,这表示什么意思呢?以前不兼后,能学习布施的人未必能持戒,持戒的人未必能忍辱,就是前不兼后边的。后必具前故也,能持戒的人他也能够布施,能忍辱的人他也能持戒,后必具前故也。

  以我心而持戒,则报仅在人天。如果这个人不能修无我观,破除我执,他还有我的执着心的人,他能持戒,他的持戒功德果报到什么程度呢?则报仅在人天,在人间,在天上得尊贵身就是。以无我而行忍,便成出世大道。他若能观察无我无我所,能这样修行,而又能够修行忍辱,要修行忍辱一定要无我,无我的时候才能够容易忍辱。因为我们凡夫的习惯,这个我是最重要的,你伤害了我,这是不可以的,就很难忍。若是没有伤害我没事,那他是伤害别人,与我没关系,我们的习惯是这样子。现在能观察无我的时候,所以毁辱我,伤害我,没有我嘛,所以就是没有伤害我,这样子才能够行忍,便成出世大道。这样子你的持戒,修行种种功德,就超出世间的圣道了。世间是小道,出世间是大道了。

  犯而不校,譬如海阔天空,一任鸢飞鱼跃,故名有力大人。别人来触犯你,你不计较,心里面不介意,不在意,观察都是不可得的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你心能够注意无相的境界时候,那么就犯而不校,不计较。不计较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呢?譬如海阔天空,譬如大海或者天,都非常广大无边的境界。那么你能够修无我,用无我的智慧修忍辱的时候,就像海那么样的广大,像天空那么样的广大。一任鸢飞鱼跃,就是鸢,老鹰在天空怎么样的飞,鱼在海里面怎么样的跃,你心里都没有什么事。就是无论怎样毁辱我也好,赞叹我也好,心里面不在意,就是无障碍的境界了。故名有力大人,所以,这个人,他是一个有圣道的力量的大人,不是小孩子了。能用无我观这么修行,就算是没得无生法忍,但是他已经向于无生法忍了,所以算是有力大人。

  五若其不能等,第五科,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若其不能等,重明不忍之过,再说明不忍辱的过失。以诫行人,以警诫修行人。甘露,是不死之药。是天上的一种食品,吃了这种甘露,就能令他长生不死,这是甘露的意思。

  因他恶骂,成我忍力。因为别的人恶心,狠毒地来毁骂我,我遇见这个境界的时候,我能修忍辱,我的忍辱力,常常的在这恶骂的境界上来锻练,我的忍辱力量就成就了。

  如猪揩金山,金则愈光。就像猪,牠到了黄金的山那里,去擦牠的身体,那么这样子做了以后,这金山被牠这么一擦,金山愈发光明。石磨良剑,像剑钝了在磨石上磨一磨,剑则愈利,愈发锐利。这样说我们能够修忍辱,假藉这些逆境,这些恶骂不如意的境界,来磨练自己忍辱的道力,愈磨练你的道力愈高,道力愈高深。

  所以歌利,调达,皆是释迦真善知识。所以被歌利王割截身体,这是金刚经上的故事。调达就是提婆达多,提婆达多世世的来伤害释迦菩萨,所以他们两个人都是释迦牟尼佛的真知识。迦牟尼佛道力的成就,他们做了增上缘了,所以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善知识。所以世间上的事情,没有定论,就在乎你怎么样去理会,你向道上理会,这都是善知识。如果你向恶的地方去分别,去虚妄分别,用取着心去分别,就不清净了。所以歌利调达,皆是释迦真善知识。设不于恶骂作甘露想,不能欢喜忍受。所以我们佛教徒,假设不能够在这恶骂的境界上,作善知识想,作圣道的观想,甘露是不死之药,常是譬喻涅槃的道理,涅槃是不生不灭的,就是你不能够用不生不灭的智慧,去观察所遇见的恶骂境界,那你不能够欢喜忍受,便是愚痴。设不于恶骂作甘露想,不能欢喜忍受,便是愚痴。这意思如果你能够用佛法的无我,我空、法空的道理,去观这些恶骂的境界,来训练自己的道力,那么应该是很欢喜的忍受才是对的,你自然是欢喜忍受,因为这是我的善知识,使令我能成就道业,所以应该要欢喜忍受。但是你若是不能作甘露想,不能向道上会呢,那就不能欢喜忍受了。不能欢喜忍受,你就没有佛法里面的智慧了。那么瞋心就起来了,这便是愚痴。

  这样的人,未闻道故,他没有能够听闻佛法,等于说是虽然是佛教徒,严格的说,这个人未闻道,没有听闻过佛法的,所以这个听了佛法呀,就像耳旁风似过去了,那么遇见了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候,当然不知道向道上会,那也就等于是没有听闻佛法了,说未闻道故。我刚才说过,现在再重说,如果你有意的修忍辱行,应该容易忍受,人家骂我,冤枉我,说我什么什么的坏话,你就有意的去忍辱。最初的时候,不要要求自己圆满,怎么高明的忍辱波罗蜜,不要,就是取着,用佛法的真理,用执着心,咦,就是这样好了,去观察件事是无所有的,那么就有意的去修忍辱,应该是容易办到的,不妨可以试一试。

  况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,破诸善法,何能自利。坏好名闻,何能利他,这底下有举出这个是一个承句,何况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,所以不应该动瞋心,瞋心是不可以动的。但是我昨天看这个文,百万障门开,怎么解释呢,我就查了大辞典都没有解释,我现在姑且这样解释,看这样对不对,百万障门开,这个开,是开始的意思。门是通达无碍的,现在瞋心起来了,就是不通达了,就是障,门被障住了。原来这个门是百万,百万门,这表示处处是无障碍的。但是一念瞋心起,处处都是障碍,这个障碍的境界开始了。我这么解释看对不对。破诸善法,何能自利。你瞋心起来了,那么自己的功德没成,这就是哪里还能自利呢。坏好名闻,何能利他,你自己瞋心一动起来,一发脾气的时候,也可能有更严重的错误出来,于是乎大家就很快的传说,妙境怎么怎么发脾气,他打人了,这个名誉很快就传出去了,那么谁还能利他吗,是不可能的,这不可能。

  今世无二利之因,后世无二利之果。现在自己也不能利益,不能用佛法来利益自己,又不能利益他人,没有这个因。后世也没有二利之果了,得不到更好的果报。谁当喜见之者,这种人谁欢喜看见呢?因为这瞋心太大了,将来一定是相貌丑陋,或者变成了毒蛇,谁看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