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忍者。乃可名爲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。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。瞋恚之害。則破諸善法。壞好名聞。
這個當然每一個用功修行的人,常能夠約束自己的身口意,很難說去故意的去觸惱哪一個人,不會這樣做。但是自己約定自己,不要說是盡形壽,不要那麼說,說我在我約定我在一百天以內我不動瞋心,就希望我不要說避免,我希望有人來毀辱我一下,我看看我的心能不能夠不動,心不憤怒。那麼如果自己有這樣的約期自己,欲這樣做的話,還真是有那麼機會看一看,也還是不錯的,應該生歡喜心才對。當然這是說日常生活上這一些小小的境界,倒不是說節節支解,那麼嚴重。
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。如飲甘露者。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。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。壞好名聞。
前面說是則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這底下說瞋恚的害處,就是破諸善法。就把這些功德善法破壞了。壞好名聞,好的名聞也破壞了。
今世後世。人不喜見。當知瞋心。甚于猛火。常當防護。無令得入。劫功德賊。無過瞋恚。白衣受欲。非行道人。無法自製。瞋猶可恕。出家行道。無欲之人。而懷瞋恚。甚不可也。譬如清冷雲中。霹雳起火。非所應也。
我聽人家說一件事,就是瞋恨心大的人,常常容易發脾氣的人,這種人,有些人的眼睛很特別,一般人是沒有這個事,有這特別眼睛的人,就看見那個人不是個人,就是毒蛇,就看見那個人是毒蛇。就是常常瞋恨,憤怒的人,現在阿賴耶識,它還能負責保持人的果報,但是因爲常常的瞋恨,就把將來的果報,在現在已經先現出來了,但是這要特別的眼睛能看見的。也不是固定的,如果能夠回心轉意,他還會變。那麼看蕅益大師的注解。
文有六節,初若有人來節節支解,是舉所忍之境。這是舉出來所容忍,所忍受的境界。以重況輕,這是很嚴重的節節支解,那麼來比況輕微不如意的事情,這種嚴重的事情,不會常常有,也可能一生之中也沒有,只是日常生活裏邊,就會有些輕微,不如意的事情,那麼更應該是容忍。支解尚在所忍,余諸逆境何足介懷。這個支解這麼嚴重的傷害,尚且佛告訴我們這也是我們所容忍的,也應該容忍,在這範圍內,其余的逆境這些境界何足介懷,那哪足以注意,在意。
次當自攝心等,第二段當自攝心,這以下,正示堪忍之相。當自攝心,無令瞋恨,這底下正式的開示我們能夠,堪者能也,能容忍的相貌。無令瞋恨,則身意清淨。勿出惡言,則口業清淨也。我們心裏面不瞋恨,這個身也清淨,意也清淨。勿出惡言的時候,這個口業也清淨。這個心爲主,說心若清淨,也就不會發惡言,也不會有什麼粗魯的行動,就叁業清淨了。
叁若縱恚心等,明不忍之失,則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這底下明不容忍的過失。自妨道者,不能自利。就是自己妨礙自己的戒定慧的聖道,雖然是來到佛教裏邊來,做了佛教徒,但是你沒能夠成就你本身上聖道的利益,你沒能成就。失功德利,這句話呢,是不能利他也。不能夠用佛法的功德利益衆生了。恚心一起,二利俱喪。這瞋恨心一生起來,自己和他人聖道的利益都失掉了。甚明其不可縱也,這是很明顯的說出來,是不可以放縱自己的瞋心。
四忍之爲德等,第四段忍之爲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這以下說的是什麼呢?深歎勝力,以勸修行。這深深的贊歎忍辱不瞋恨,它有殊勝的力量,來勸我們修行忍辱,不要發瞋心。這底下說,忍之爲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這是怎麼回事呢?底下說,蓋持戒者,未必能忍辱,能持戒未必能忍辱。忍辱者,決無不持戒。但是能忍辱的人,他也決定能持戒。所以六度之中,戒居第二,忍居第叁,戒波羅蜜在六波羅蜜的次第裏面是第二,忍波羅蜜是第叁,這表示什麼意思呢?以前不兼後,能學習布施的人未必能持戒,持戒的人未必能忍辱,就是前不兼後邊的。後必具前故也,能持戒的人他也能夠布施,能忍辱的人他也能持戒,後必具前故也。
以我心而持戒,則報僅在人天。如果這個人不能修無我觀,破除我執,他還有我的執著心的人,他能持戒,他的持戒功德果報到什麼程度呢?則報僅在人天,在人間,在天上得尊貴身就是。以無我而行忍,便成出世大道。他若能觀察無我無我所,能這樣修行,而又能夠修行忍辱,要修行忍辱一定要無我,無我的時候才能夠容易忍辱。因爲我們凡夫的習慣,這個我是最重要的,你傷害了我,這是不可以的,就很難忍。若是沒有傷害我沒事,那他是傷害別人,與我沒關系,我們的習慣是這樣子。現在能觀察無我的時候,所以毀辱我,傷害我,沒有我嘛,所以就是沒有傷害我,這樣子才能夠行忍,便成出世大道。這樣子你的持戒,修行種種功德,就超出世間的聖道了。世間是小道,出世間是大道了。
犯而不校,譬如海闊天空,一任鸢飛魚躍,故名有力大人。別人來觸犯你,你不計較,心裏面不介意,不在意,觀察都是不可得的,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。你心能夠注意無相的境界時候,那麼就犯而不校,不計較。不計較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呢?譬如海闊天空,譬如大海或者天,都非常廣大無邊的境界。那麼你能夠修無我,用無我的智慧修忍辱的時候,就像海那麼樣的廣大,像天空那麼樣的廣大。一任鸢飛魚躍,就是鸢,老鷹在天空怎麼樣的飛,魚在海裏面怎麼樣的躍,你心裏都沒有什麼事。就是無論怎樣毀辱我也好,贊歎我也好,心裏面不在意,就是無障礙的境界了。故名有力大人,所以,這個人,他是一個有聖道的力量的大人,不是小孩子了。能用無我觀這麼修行,就算是沒得無生法忍,但是他已經向于無生法忍了,所以算是有力大人。
五若其不能等,第五科,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若其不能等,重明不忍之過,再說明不忍辱的過失。以誡行人,以警誡修行人。甘露,是不死之藥。是天上的一種食品,吃了這種甘露,就能令他長生不死,這是甘露的意思。
因他惡罵,成我忍力。因爲別的人惡心,狠毒地來毀罵我,我遇見這個境界的時候,我能修忍辱,我的忍辱力,常常的在這惡罵的境界上來鍛練,我的忍辱力量就成就了。
如豬揩金山,金則愈光。就像豬,牠到了黃金的山那裏,去擦牠的身體,那麼這樣子做了以後,這金山被牠這麼一擦,金山愈發光明。石磨良劍,像劍鈍了在磨石上磨一磨,劍則愈利,愈發銳利。這樣說我們能夠修忍辱,假藉這些逆境,這些惡罵不如意的境界,來磨練自己忍辱的道力,愈磨練你的道力愈高,道力愈高深。
所以歌利,調達,皆是釋迦真善知識。所以被歌利王割截身體,這是金剛經上的故事。調達就是提婆達多,提婆達多世世的來傷害釋迦菩薩,所以他們兩個人都是釋迦牟尼佛的真知識。迦牟尼佛道力的成就,他們做了增上緣了,所以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善知識。所以世間上的事情,沒有定論,就在乎你怎麼樣去理會,你向道上理會,這都是善知識。如果你向惡的地方去分別,去虛妄分別,用取著心去分別,就不清淨了。所以歌利調達,皆是釋迦真善知識。設不于惡罵作甘露想,不能歡喜忍受。所以我們佛教徒,假設不能夠在這惡罵的境界上,作善知識想,作聖道的觀想,甘露是不死之藥,常是譬喻涅槃的道理,涅槃是不生不滅的,就是你不能夠用不生不滅的智慧,去觀察所遇見的惡罵境界,那你不能夠歡喜忍受,便是愚癡。設不于惡罵作甘露想,不能歡喜忍受,便是愚癡。這意思如果你能夠用佛法的無我,我空、法空的道理,去觀這些惡罵的境界,來訓練自己的道力,那麼應該是很歡喜的忍受才是對的,你自然是歡喜忍受,因爲這是我的善知識,使令我能成就道業,所以應該要歡喜忍受。但是你若是不能作甘露想,不能向道上會呢,那就不能歡喜忍受了。不能歡喜忍受,你就沒有佛法裏面的智慧了。那麼瞋心就起來了,這便是愚癡。
這樣的人,未聞道故,他沒有能夠聽聞佛法,等于說是雖然是佛教徒,嚴格的說,這個人未聞道,沒有聽聞過佛法的,所以這個聽了佛法呀,就像耳旁風似過去了,那麼遇見了這種境界出現的時候,當然不知道向道上會,那也就等于是沒有聽聞佛法了,說未聞道故。我剛才說過,現在再重說,如果你有意的修忍辱行,應該容易忍受,人家罵我,冤枉我,說我什麼什麼的壞話,你就有意的去忍辱。最初的時候,不要要求自己圓滿,怎麼高明的忍辱波羅蜜,不要,就是取著,用佛法的真理,用執著心,咦,就是這樣好了,去觀察件事是無所有的,那麼就有意的去修忍辱,應該是容易辦到的,不妨可以試一試。
況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,破諸善法,何能自利。壞好名聞,何能利他,這底下有舉出這個是一個承句,何況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,所以不應該動瞋心,瞋心是不可以動的。但是我昨天看這個文,百萬障門開,怎麼解釋呢,我就查了大辭典都沒有解釋,我現在姑且這樣解釋,看這樣對不對,百萬障門開,這個開,是開始的意思。門是通達無礙的,現在瞋心起來了,就是不通達了,就是障,門被障住了。原來這個門是百萬,百萬門,這表示處處是無障礙的。但是一念瞋心起,處處都是障礙,這個障礙的境界開始了。我這麼解釋看對不對。破諸善法,何能自利。你瞋心起來了,那麼自己的功德沒成,這就是哪裏還能自利呢。壞好名聞,何能利他,你自己瞋心一動起來,一發脾氣的時候,也可能有更嚴重的錯誤出來,于是乎大家就很快的傳說,妙境怎麼怎麼發脾氣,他打人了,這個名譽很快就傳出去了,那麼誰還能利他嗎,是不可能的,這不可能。
今世無二利之因,後世無二利之果。現在自己也不能利益,不能用佛法來利益自己,又不能利益他人,沒有這個因。後世也沒有二利之果了,得不到更好的果報。誰當喜見之者,這種人誰歡喜看見呢?因爲這瞋心太大了,將來一定是相貌醜陋,或者變成了毒蛇,誰看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