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了心裏都不舒服,所以誰當喜見之者。所以修了善法,這個果報就莊嚴,果報莊嚴一定就是歡喜看了。

  所以欲護自利善法,當防瞋火。所以想要保護自己,不要動瞋心,這樣自利的善法,當防瞋火,應當防備這瞋心的火。這瞋心的火會燒掉,燃燒掉自己的自利善法。欲護利他功德,當防瞋賊也。這瞋就是個賊,就使令你的功德不成就。

  六白衣受欲等,當知瞋心,甚于猛心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,劫功德劫,無過瞋恚,白衣受欲,非行道人。這以下這怎麼講法呢?是結況不應,這是把最後一段結束

  這一段文。這是用白衣來比況修道的人,修道的人不應該有瞋心。從人至六欲天未入道者,皆名白衣。從人間到欲界的六欲天,實在是沒有來佛法裏面的人,都叫做白衣。

  彼有二過,一者受欲,白衣有兩種過失,一個是受欲。他們接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五欲,愛著這五欲,在欲裏面生活。欲與瞋相爲表裏,有欲的人,他愛著這個欲和這個瞋心是相爲表裏的,不是分離的。它這個欲,若是隨心的時候,這個瞋心就隱藏在裏邊。等到不如意,瞋心就跑出來了,所以有欲的人一定是有瞋。

  二不行道,他們有兩過。第一個是他有受欲,受欲就是有愛也有瞋。第二個過失,是他們不修學佛法出世間的聖道,他不這麼修行的。無善法以製心,他不行道又是怎麼情形呢?就是沒有戒定慧的善法,來調伏自己的心。他不用戒定慧來調心,他就是放縱這個心在欲裏面生活,就是這樣子。那麼來到佛法裏面的人,是以善法來調心的,常用經律論的戒定慧,來調自己的心,使令他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成就聖道。所以白衣受欲,他不行道,沒有善法來調心。

  故瞋猶可恕。所以他那個瞋心,沒有經過佛法的對治,調伏,所以它自然是要活動,有機會就出來活動。所以那個瞋心動了的時候,還是可以原諒的。所謂俗人造罪,是其分內。那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,是其分內,他的本分以內的事情。不足深責也。不值得深深地去責怪他,呵斥他。

  出家行道,出家人修學聖道,用聖道來調心是沒有欲的。如清冷雲,就像天空裏面那清冷的雲,雲是涼的,清涼的,裏面不熱,想要用聖道調心的時候沒有欲。豈容懷瞋恚心,如起霹雳火耶。這種修行人怎麼可以心裏面還有瞋恨,懷藏著瞋恨心,就像清泠雲裏面,發出來這霹雳火。霹雳就是打雷,很大很快的雷。在清泠雲裏面是不打雷的,那麼現在怎麼忽然間打雷了呢?這是很不合常理的。說是行道無欲之人,怎麼可以有瞋恨心呢?這個譬喻。

  瞋恨心的確是不容易調伏的。所以經上說就是修慈悲觀,修慈悲觀的時候,常常的修,它也有力量,它就會有力量。這樣說修無我觀也是有力量,修無我觀,修慈悲觀,或者是修一些法空觀,都是會有力量。

  汝等比丘,當自摩頭,已舍飾好,著壞色衣,執持應器。以乞自活。自見如是。若起憍慢當疾滅之。謂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。何況出家入道之人。爲解脫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。

  這底下第二貢高煩惱障對治,貢高就是高慢,這也是個煩惱,煩惱障。在遺教經上看呢,這都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現的事情,這上來講對治,不是高談玄妙,不是。高慢心也是障道的,那怎麼樣來對治它呢?就是說汝等比丘,當自摩頭。律上說比丘早晨起來,先摸摸頭,摸摸自己頭,摸摸頭啊,我是剃發出家的比丘。這個還有一件事,初小孩子出家,出家久了時候,做夢總是自己是出家人。那麼半路出家的人,我也沒問過誰,是不是做夢的時候,在夢裏面,我是個出家人,是不是。所以這摸頭,就是表示常不要忘記了我是出家人的意思,警誡自己。

  已舍飾好,著壞色衣,執持應器。應器就是缽,以乞自活的人,自見如是,自己看看自己是這樣子。若起憍慢,當疾滅之,增長憍慢,尚非世俗,白衣所宜,何況出家入道之人,爲解脫故,自降其身而行乞耶。那這是佛告訴我們不要生高慢心。

  看這底下的解釋,這段文有二節,初汝等比丘下,正設對治,先說出來對治高慢心的方法,第二段增長憍慢下,較量不應,就是和在家人來對比,世俗的人是白衣和佛弟子來對比,這樣子嘛,佛弟子是不應該高慢的。初中,有五句,頭一段就是正設對治,這裏面一共有五句對治。

  第一句是當自摩頭,無冠冕以嚴首。還是戴一個高貴的帽子,是古代的人,皇帝或者說大官的,有冠冕戴特別的禮帽,那麼表示是很高貴,有身份的人。我們一摩頭,我就是個比丘,我也不是皇帝,不是做大官,只是一個平常人,那麼當然不應該有高慢心。

  二已舍飾好,第二句已棄舍了飾好,則無劍佩以飾身。已舍掉了一切的飾好,所以也沒有劍可佩,也沒有黃金,白玉帶在身上,也不是個富貴的人,沒有這些來裝飾身體。

  叁著壞色衣,就是我們出家人叁衣,則無五彩以煥服,那麼這一看也不是世俗的人,富貴的人,冠冕堂皇,正好這樣意思,穿的很豐采,各式各樣的好衣服,光明照耀這樣子,也不是這樣子。

  四執持應器,則無僮仆以供役。這應器是自己吃飯的這個缽,要自己拿著的。除了佛有侍者,其它的人都是自己拿著缽的,那麼這樣子也沒有僮仆,來供自己的役事,那麼我就是這麼樣一個人。

  五以乞自活,則無帑藏以積財。以乞自活,表示我是要飯的人,自己不生産,靠人家施舍維持生活,我也沒有一個保障,庫藏,裏面積聚了很多的財寶,那麼這也就是很窮苦的人。

  故應用智慧常自觀察,就是自見如是,這一句,我自己用智慧來觀察,我就是這麼樣一個窮苦的人,很平常的人,社會上一點地位也沒有的人。設起憍慢,便應疾疾滅除之也。若起憍慢,當疾滅之,說我若是憍慢的話呢,我趕快的要滅掉這憍慢心,不要有憍慢心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舍利弗尊者向佛告假,要到人間去遊行,已經告假了,舍利弗剛告假走了,另外來了一個某某比丘,某某比丘就向佛告狀,說舍利佛尊者,他這個人驕慢,瞧不起我,佛說好好,你這麼說。佛就派阿難尊者,你去通知請舍利弗來,也通知大衆僧都集會到這兒來。那麼就是大家都來了,佛就問舍利弗說,剛才某某比丘到我這兒來,說你瞧不起他,你高慢,瞧不起他,是不是。舍利弗尊者說,不是,我沒有高慢心。爲什麼我沒有高慢心呢?譬如說一個裝油的瓦器,這瓦器都爆失,它的各方面都爆裂了,這油就往外漏。我觀察我的眼耳鼻舌身意,這裏面都是不淨,都往外漏這臭氣啊,我有什麼值得驕慢的呢?阿羅漢就是這樣說話,觀身不淨,我這身體都是臭味的,我自己感覺自己很不值得高慢的,怎麼能生高慢心呢,看那一段話,就是觀身不淨,用觀身不淨來說明沒有高慢心。

  這底下說,當自摩頭,已舍飾好,著壞色衣,執持應器,以乞自活,是不應該高慢。壞色衣,即叁種袈裟,就是我們著這叁衣,及一切下裙坐具等,這都是壞色衣,皆用青、黑、木蘭叁種壞色。應器,即缽多羅,缽是體、色、量,皆悉應法,這叁種都是合法的。體是什麼呢?體惟瓦鐵二物,或者是瓦做的,或者是鐵做的,瓦缽,鐵缽,這兩種物。色則熏如鸠鴿,這個缽的顔色要熏成鸠色,鸠鳥或鴿鳥的顔色。量乃隨腹大小也,體色量,所以你啊,這個腹,你吃飯你能吃多少飯菜,你那個缽的大小,就應該那樣規定。

  次文舉白衣較量,這底下這一段,增長驕慢,尚非世俗白衣所宜,何況出家入道之人。白衣尚不宜驕慢,況求解脫者耶,況且入到佛法裏面,來修學戒定慧聖道的人。爲解脫故,自降其身而行乞耶。爲了希求得涅槃,得無余涅槃,自降其身,自己把自己的身份降低了,降低了是什麼呢?就是以乞自活,以乞自活這身份是很低劣了呀,本來一人雖然說不能百分之百,但是有百分之九十九,我們在社會上也都能生活,現在以乞自活,就是爲了求解脫,把精神,時間就完全放在求解脫上面,所以沒有去自己生産。說爲解脫故,自降其身而行乞耶,更不應該去生高慢心了。

  汝等比丘。谄曲之心。與道相違。是故宜應質直其心。當知谄曲但爲欺诳。入道之人。則無是處。是故汝等宜當端心。以質直爲本。

  這是第叁谄曲煩惱障的對治。前面是對治高慢心,這一段看底下解釋。逢迎希合之言,名谄。就是用言語取悅于人,就是已知那個人歡喜什麼,那麼是就是迎合他的心意,去說一些他歡喜的話,討好那個人,就是所謂巧言令色,名之爲谄。隨境逶迤之念,名曲。就是谄曲這個人,他也有一種聰明,他能夠善觀那個境界的差別相,他隨順,那個情況去運心,去動心,那就叫做曲。這樣說呢,這個曲是在心裏面,那麼谄是表現于外,表現于外的語言叫谄,深藏內心的,那叫做曲,一內一外這樣解釋。

  谄則不質。這個谄呢,這就是不真實,它就是虛僞的,因爲討好他,他別有所圖。曲則不直。就是不正直,你若向哪邊有所求的時候,你若是太正直了,那就不一定,若是令人歡喜呢,就有可能會滿意,滿願但都不決定,就是遇見什麼樣的人,所以用這種討好的語言去向對方說,實在來說也有一個愚弄人的意思,但是人的習慣,就是歡喜聽悅耳之言,但是做這種歡喜行爲的人,也應該想一想就是這個???只能做一次,第二次就不靈了,所以這個歡喜谄曲應該想一想。

  祗爲自欺诳,亦欺诳他人。做種事情,說這種谄曲,只能自己欺诳自己,也是欺诳對方,但是常欺诳還是不靈的,決非入道者所有也。這種行爲不是入于佛法的人所應該有的,入于佛法的人不應該這樣子。

  直心是道場,心言直故,永無諸委曲相。直心就是真實的心,很坦白,真實的心,真實的心是道場,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真實的心,它能夠增長聖道,直心就是真實的心,就是誠實的心,能生出聖道來。你修戒也好,修定也好,修慧也好,都是要直,要實在,虛僞就不行了,虛僞就很難生出聖道來。直心是道場,心言直故,是永無諸委曲相。你心裏面很誠實,說的話也是誠實,這樣子你常常這樣做,永久也不要再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