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谄曲這個虛僞的事情,虛僞的語言,虛僞的行動都不要。

  那麼這個直心,怎麼樣才能做到呢?設非正念真如,豈得名端心哉。所以若是你不能夠正念法實相的話,你怎麼能夠端心,端正其心,怎麼能做到呢?做不到的,非要是念諸法實相才可以的。其實正念真如,就是照五蘊皆空了,照五蘊皆空,離一切分別相,離一切差別相,這心是安住在這裏面,就是真實的,就是直心了。從這個直心上發出來一切無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就成功了,所以直心是道場。是故汝等,宜當端心,以質直爲本。

  初明共世間法要竟,共世間的法要圓滿了。

  這以下是第二科明不共世間法要,這不共世間怎麼講法呢?謂成就出世間大人功德也,就是聖人了,這明白的說就是聖人了。文分爲八分八段,第一個是無求功德,第二是知足功德,第叁遠離功德,四不疲倦功德,第五不忘念功德,六禅定功德,七智慧功德,八畢竟功德,分成八科。現在第一科無求功德。

  汝等比丘。當知多欲之人。多求利故。苦惱亦多。

  無求就是少欲,但是現在先說多欲。多欲的人,他要多求利,老是嫌少,要多求利。多求利嘛,所以他的苦惱也是很多。

  少欲之人。無求無欲。則無此患。直爾少欲。尚宜修習。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。少欲之人。則無谄曲以求人意。亦複不爲諸根所牽。行少欲者。心則坦然。無所憂畏。觸事有余。常無不足。有少欲者。則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

  看底下的解釋。文有五種所知覺相,這一段文裏面一共有五種所知覺相,所知覺相這話就是天親菩薩遺教經論上的話,他最初翻譯就用知覺這個知,所知覺相,其實就是所覺知的境界,就是所覺悟的境界。一知覺障相,第一個他覺悟了障的相貌,什麼障呢?謂多欲是煩惱障。汝等比丘,當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。多欲是什麼障呢?是煩惱障。就是貪欲,貪心很大,多欲是煩惱障。多求是業障。因爲心裏面貪欲心多,他不能停留在那裏,他一定要向前進,貪心若向前進,就是有了行動了,所以多求求,了多少了,還不知足,還要再求,所以多求就業障。生死的業力很多很多了,苦惱亦多這句話是報障也,這就是報障。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這些有取著心,所發展出來的一切,都是障礙聖道,所以都叫做障。這是所知覺相,第一種知覺障相。

  二知覺治相,第二段五種所知覺相,第一種是知覺障相,第二是知覺治相,來對治這煩惱障的。知覺治相是什麼?謂無求無欲,則無此患,就是這句話,你無求無欲,則沒有苦惱亦多的事情。

  叁知覺因果集起相,謂少欲無患,已應修習,況能生諸功德。那麼這是知覺因果集起相,你有這樣的因,有這樣的果,就能集起這樣的功德。少欲無患,已應修習,少欲是怎麼講法呢?就是修行人你要在這世間生存,不能說一點欲沒有,因爲這身體的存在,就要有滋身之物,一定是需要的,但是少欲就是我向人有所求的時候,少少就夠了。對于別人的東西,我向他求的時候,少少的就好了,這叫少欲。這個少欲你就沒有患,沒有這些苦惱的事情。已應修習,少欲無患就應當修習少欲。況能生諸功德,況且少欲,不但無患,而還能生出來很多的功德,成就無量的聖善法。什麼功德什麼?就是無量無邊的聖道,能成就聖道呢,所以更應該修習了。這個還是佛法在世間的主要目的,也就是學習佛法的四衆弟子,心裏面應該念念的在這無量的聖善法這裏。若是少欲的時候,你的精神,時間就比較充裕,就能夠在佛法上的學習時間會多

  起來,你若是多欲多求,佛法的修習時間就少了,這就是這個問題。

  四知覺無諸障畢竟相,這是第四科知覺沒有障的時候,這個畢竟的相貌,是什麼呢?謂無谄曲,少欲之人,則無谄曲,是無惑障,是沒有迷惑,煩惱障。無求人意,是無業障,就也不需要去做這件事了。以求人意,谄曲是求人意,就是先要去揣摩那個人,他歡喜在什麼地方,求得了以後,然後說出那個話和他歡喜的相合,那麼就有可能會成功了,所以叫求人意,求人意這實在有這種事情,那就是業障。無求人意,是無業障。不爲諸根所牽,亦複不爲諸根所牽,這句話是無苦障。被諸根所牽,就是苦惱。這底下解釋,蓋眼根牽人受色,我們長了眼睛,這個眼睛它就是要看,所以就是牽動我們,去接觸各式各樣情況。乃至身根人受觸,你有了這身根的時候,你就是要和這些冷暖輕重澀骨要接受,令人不得自在,這個意思就是我們沒有成就聖道的時候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就是要受,沒有本事不受。所以眼根牽人受色,乃至身根牽人受觸,令人不得自在。不得自在就是苦,是大苦,是大苦故,少欲之人,則無谄曲以求人意,亦複不爲諸根所牽,那麼這就叫做知覺無諸障畢竟相。

  這底下第五段知覺果成就相,知覺果成就相這是好相。謂心則坦然,故法身成就。無所憂畏,是般若成就。觸事有余常無不足,是解脫成就。就是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。這以下這一段,這裏面說就是??也,心則坦然,故法身成就,那就是這個少欲之人,他修學聖道,他見到法性理了,他心能夠安住在法性理的時候,心就坦然,自在了,就沒有苦惱的事情了。故法身成就,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,我們這一念的修學聖道的清淨心,遠離一切相了,同無相的境界相應了,那無相的境界,就是無相的法身,那麼與那個境界相應的時候,心就平靜,平凡。我們的心若在色聲香味觸的這些相上活動呢,心就不安,所以叫做心則坦然。

  無所憂畏,是般若成就。就是你這個心成就了無所得智慧,同那個離一切相涅槃境界相應的時候,就無有無所憂畏。這無所憂畏這句話,如果初成聖道的人,他還有這臭皮囊的存在,他也有種種的問題,但是他與聖道相應的時候,心裏面不憂也不畏,所以是般若成就。若是他般若波羅蜜成就以後,就去從空出假廣度衆生,那就又不同了,那麼肉眼看上去,那當然他是無所憂畏的。

  觸事有余常無不足,是解脫成就。這個聖人他遇見觸事,觸就是遇,他遭遇到的事情,他都是很充裕,都是有余的。你給他一缽飯,他就感覺很多了。或者完全沒有,就是空缽的時候,他心情也是很自在的,並不是凡夫肉眼所能知道的,所以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。他沒有感覺不足的時候,因爲他一念心,一入到聖道裏面去,就是涅槃的境界了,世間上還有什麼事情能幹擾他呢?所以是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,是解脫

  成就。就是沒有苦惱的境界,一切苦惱都解脫了。

  叁德具足,名大涅槃。法身般若解脫這叁種功德都圓滿了,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。說是有少欲之人,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,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。這樣子說呢,是知少欲爲因,涅槃爲果也。所以知道少欲是個因,涅槃是個果。由少欲而得涅槃。這是說到少欲的功德能這麼樣的殊勝,佛遺教經就是遺教,告訴我們少欲,少欲就是不要多求,多求則是有苦惱。

  汝等比丘。若欲脫諸苦惱。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

  前邊就是無求,少欲則無求。現在是第二科知足的功德。汝等比丘,若想解脫一切苦惱,你應該去觀察知足的功德。知足這樣的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,知足就是富樂,就是安隱的處所。

  知足之人。雖臥地上。猶爲安樂。不知足者。雖處天堂。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。雖富而貧。知足之人。雖貧而富。不知足者。常爲五欲所牽。爲知足者之所憐愍。是名知足。

  看這個解釋的文,前無求功德,是遠離他境界事。就是辨別少欲和知足的差別,少欲和知足有什麼不同?這樣解釋,前邊說無求就是少欲的功德,是指約什麼意思說的呢,是遠離他境界事。這他境界就是別人所有的資身之具,別人所有的財物,或者這麼說這些別人所有的財物,你不要生貪心就是這個意思。是遠離他境界事,他境界這還是他人所有權,不是你的,你還沒得到手裏,沒有得到手裏的時候,你不要生貪欲心,那就叫做無求,那就叫做少欲。

  今知足功德,是于自事中遠離也。現在這知足是他的功德,約什麼意思說的呢?是于自事中,是在你已經屬于你的了,屬于你自己的事,遠離也,不要生不知足的心情,要遠離這不知足。就是已經得到手了的時候,你生知足心,這就叫做知足功德。這樣子說來分別少欲和知足的不同,這樣講。

  文中欲脫苦惱,前面說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,是對治苦因果。若欲脫諸苦惱,是對治這個苦的因果。富樂安隱,是複說清淨因果。對治苦因果這個話怎麼講呢?就是若欲脫諸苦惱,若是你想解脫不知足的苦惱,你不知足,感覺就是不夠,還是不足,你這個心生起來,苦惱就來了。你若想解脫這不知足的苦惱,苦惱是果。不知足就是因,是苦因。不知足會生出來苦惱,所以苦惱就是不知足的果。現在是說若欲脫諸苦惱,是對法治苦因果的意思。富樂安隱,是複說清淨因果。就是知足是富樂安隱

  之處,這是一佛教徒清淨因果的境界,這就是知足,知足是清淨的因果。

  次地上與天堂對辨,其次這段文是,知足者雖臥地上,猶爲安樂。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這一段是地上和天堂對辨,對辨知足不知足的苦樂。是約二處示現差別,是約地上和天堂這兩個地點,來示現它的少欲,知足不知足的差別。這知足不知足的差別,是隱藏在裏邊,現在把它現出來,把它顯現出來,把它開示出來,顯現,表示出來,是叫示現差別。用這兩個地點來表示差別。所以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爲安樂,這是知足的一個現象。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,那就是現出來不知足的現象。

  又富與貧對辨,這底下,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知足之人,雖貧而富。這是富與貧來對辨,是約二事示現差別。前面是二處,這底下是約這兩件事來表示它們的差別。

  又欲牽與憐愍對辨,這下面這個,不知足者,常爲五欲所牽,爲知足者之所憐愍。這是用欲牽和憐愍來對辨。是約二法無自利有自他利示現差別。一則常爲五欲所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