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牽,不知足的人,他就爲色聲香味觸的五種欲,牽著他活動去,這樣的人是一個苦惱的人,他得不到佛法的利益,他在佛法裏邊得不到利益。一則五欲不牽,他知足了,這個欲就不能牽著他動,那麼這樣的人,他就有時間修學戒定慧,是有自利,又能憐愍不知足者,是有利他也。

  汝等比丘。欲求寂靜無爲安樂。當離愦鬧。獨處閑居。靜處之人。帝釋諸天所共敬重。是故當舍己衆他衆。空閑獨處。思滅苦本。若樂衆者。則受衆惱。譬如大樹。衆鳥集之。則有枯折之患。世間縛著。沒于衆苦。譬如老象溺泥。不能自出。是名遠離。

  這是第叁個遠離的功德。前面有少欲,知足兩種功德,這底下說到遠離的功德。這一段文在佛遺教經論,天親菩薩解釋非常的好,解釋非常的妙。看底下解釋。

  文有叁門攝義,這一段文裏邊就是有叁個門,來包含它的道理。第一是自性遠離門,體出故。自性遠離門怎麼講呢?就是法的本身是遠離的。這遠離是什麼呢?就是遠離我們凡夫心的分別的境界,我們凡夫分別那個境界,如此如此,如彼如彼,各式各樣虛妄的境界。而在法的本身呢?沒有我們分別的那個境界的,這叫做自性遠離門。

  攝大乘論上有四句頌,所應知一切法,本性無分別,所分別無故,無分別智無。所應知一切法,它的本體是沒有分別的。譬如說我們分別他是好,分別他是壞,分別他什麼什麼的,這是我們的分別心這樣子分別,在一切法本身,是沒有這些事情的。所應知一切法,本性無分別,所以爲什麼這樣子呢?所分別無故,其實這一切在法上沒有這些事,所以所分別無故。無分別智無。若是所分別無故,那麼一切法都是佛境界,那麼是大解脫,大安樂的境界。我們怎麼老在這兒苦惱呢?爲什麼沒有得到大解脫呢?無分別智無,因爲就是我們沒有成就無分別的智慧,所以我們常是苦惱。

  唯識的法門,也是非常微妙,它告訴我們一切這些苦惱境界,就是由我們分別心來的,我們若不分別就沒有事,現在說自性遠離門就是這個味道。一切法本身沒有我們那些分別境界,體出故,一切法本身的清淨境界,很分分明明顯現在那裏,並不是隱藏的,所以叫做體出故,你們各位可以看看遺教經論,看看我這麼解釋可不可以。

  示現四種對治。一共有叁門,可以用叁門來概括這一段文的義。現在第一個門是自性遠離門,體出故。這一門裏面示現四種對治,謂寂靜無爲安樂,對治我相執著障。自性遠離是遠離什麼?就是我相執著障。就是我,我我所,這是一個執著的障。我相執著障,我們執著我,就是你執著我,這個我是什麼樣子,自己又會說出來我是什麼什麼樣子,執著障,你執著有我這就是個障。現在來對治我相執著障。

  謂寂靜無爲安樂。汝等比丘,欲求寂靜無爲安樂,這句話就是對治我相執著障。現在這裏解釋,什麼叫做寂靜,欲求寂靜無爲安樂,這寂靜是什麼,即法無我空,就是觀察色受想行識裏面,我是不可得的,我空。色受想行識也是不可得的,就是法無我空。這段文就是這樣解釋。你若是在大莊嚴經論上面,它說空就是我空,只是指我空,不指法我空,但這裏是這麼解釋。

  寂靜,即法無我空。前面這寂靜怎麼能算法無我空,我們若能夠修無我觀,不要說修法空觀,先不說,就修無我觀,你才能夠觀察色受想行識,剎那剎那生滅的變化,在生滅變化裏邊,沒有不變化的一個常住的我,你常能這麼觀察。觀常當然這個修無我觀的人,當然應該把四谛,苦集滅道四谛加上十二因緣,這些佛法都要學習,你修無我觀的時候,配合起來,你這個心就能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上面去。所以就是依據佛的智慧說的法門,你去修行,修行它就能這樣子,那麼你達到了我空的時候,雖然色受想行識不是我,另外也沒有我,那你是什麼樣呢,你就是猶如虛空那樣子,無有少法可得,那麼到那個時候不就是寂靜了嗎?

  你若有一件事,它就是有生滅變化,有生滅變化就不是寂靜的,而是流動的,就是有生死輪回的流動,那就不是寂靜。你要修無我觀或者修法空觀,能達到無有少法可得的境界時候,就沒有,無生亦無滅,無來亦無去,那就叫寂靜,寂靜是聖人的境界,是涅槃的境界。所以寂靜,即法無我空的意思。

  無爲,即無相空的意思。前面寂靜,底下說無爲。無爲是指什麼說的呢?無爲就是無生滅的境界,但是天親菩薩這解釋無相空,就是空也不可得,寂靜也不可得,寂靜相也不可得,沒有相了,那麼即無相空的意思。如果這個空只是指我空說,那麼這樣的無爲就指無相說,那麼觀察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,是我空,就是空。觀察色受想行識是也不可得,是無相,就是沒有色受想行識的相。

  安樂這句話什麼意思呢?即無取舍願空也。遺教經論天親菩薩的文上說,即無取願空也,沒有舍字。那麼這個地方可能蕅益大師有意加個舍,無取願空也,就是空無相無願,這無願的意思,就是修行人他沒有願生叁界的意願,不願生叁界,不願意在叁界裏流轉生死了,就是厭離叁界的意思,即無願。那麼現在說我也空,法也空了,法無我空,又是無相了,這個時候,無有法可取,也沒有法可舍。有取有舍就是願,現在沒有取沒有舍,那就叫願空,蕅益大師這麼解釋。那麼這樣說,寂靜無爲安樂,就是空無相無願叁叁昧,叁解脫法門。

  當離愦鬧,對治我所障。前面說是示現四種對治,現在是寂靜無爲安樂是第一種對治,對治我相執著障,就是用寂靜無爲安樂,來對治我相執著障,我執法執都稱之爲我相執著障,人我跟法我都是我相執著障。現在底下當離愦鬧,這一句是對治我所障。前面說自性遠離門,就是遠離我我所的意思。現在說當離愦鬧這句話,我們從字面上解釋,當然這個地方很吵鬧,很多人在這裏住,有很多雜亂的境界,這是愦鬧,我們要遠離這個地方去。可是這個地方解釋,當離愦鬧,對治我所障,來去掉來熄滅我所有的這個障礙。

  我所有的是什麼東西呢?五陰亂起,無有次第,名愦鬧也。五陰是舊的翻譯,新的翻譯翻成五蘊,就是色受想行識。我們有了這色受想行識的時候,所有的時候有問題,四大有的時候有問題,受也隨時會有問題,想也是隨時有問題,行也會有問題,色受想行識隨時都會有問題。你受苦受餓會引起很多煩惱,四大有的時候,地水火風它調和不調和也會有很多問題,色受想行識都會有問題,所以這是亂起,就是令我們苦惱就是了。那麼這些東西沒有一定的次第,所以叫做愦鬧。這樣講的愦鬧,不是外面的境界,外面的境界固然也是愦鬧,但是現在主要是說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愦鬧。我們有了這個身體,隨時是有很多問題,那叫做愦鬧。當離愦鬧,就是可以知道是離色受想行識,要舍棄色受想行識的意思。這叫做愦鬧,色受想行識是愦鬧的意思。

  獨處閑居這句話,對治彼二無相障,現在是第叁個,有四個對治,示現四種對治,獨處閑居這句話,是對治什麼呢?對治彼二無相障,彼我我所,我也不可得,我所也不可得,這就是總起來說,謂我及我所也。本自無相,本來我也就是沒有我的,本

  來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了,本來一切法是這樣子的,我們有我我所是自己的虛妄分別。本自無相,正好就是自性遠離,那個遠離的意思。

  今修叁叁昧,顯無相理,彼障隨滅也。現在佛教徒,他修空無相無願叁種叁昧,也是叁種定,實在在叁昧裏面也是有慧的,你修成功了的時候,這我是無相的,我所也是無相的,無相的真理就顯現出來了,就是沒有虛妄分別的障礙了,彼障隨滅也。我相執著障、我所障,這兩種障礙都沒有了。獨處閑居,若是獨處,就是沒有我所,你一人在那裏住,沒有人陪伴你,沒有我所。閑居就是無我,獨處是無我所,閑居是無我可以表示這個意思。

  靜處之人,帝釋諸天所共敬重,這底下是什麼意思呢?對治無爲首功德障,什麼叫做對治無爲首功德障。靜處是可重法,寂靜無爲安樂離開了愦鬧,獨處閑居,這是可尊重的一種敬意,一種法。于諸善法最爲首故也,這樣的善法,這可尊重的空相無願,在一切善法裏面是最殊勝的,最殊勝的佛法了,所以是無爲首功。帝釋諸天所共敬重,那麼就是對治障礙我們成就無爲首功德,這種障礙就取消了,那麼也就等于是諸天都敬重這件事,那麼我們應該去修學叁叁昧,也就是說當離愦鬧,獨處閑居。

  二修習遠離門,方便出故,己衆,謂五陰心心所法。是故當舍己衆他衆,空閑獨處,思滅苦本,這句話是什麼呢?修習遠離門,前面是自性遠離門,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清淨的,但在我們分別心還在活動的人,他就不是那樣子。所以現在第二科要修習遠離,要方便的修行,修行這叁叁昧,遠離我我所。方便出故,你若能夠發起這樣的行動叫做方便,才能夠從生死,從我我所解脫出來。

  己衆是什麼呢?謂五陰心心所法,就是自己的色受想行識,這五蘊加上很多的心心所法,這個識,六個識,識還有心所法,善心所,還有惡心所,很多的心所法,這是己衆。他衆,謂師徒同學。有做師的,有做徒的,還有同學這些人,他衆謂師徒同學,這是在識上說的,那麼現在是故當舍己衆他衆,這句話這麼講。

  空閑獨處,如法而住,空閑獨處就是寂靜無爲安樂了,如法而住就是安住在第一義谛上了,安住在諸法空相上面了。是方便慧成就,你能夠空閑獨處的話,就表示你精進修行叫做方便,由精進修行,你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,那根本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成就了,這樣說就是得初果以後,得無生法忍以後就是這樣了。

  思滅苦本,空閑獨處,已經得無生法忍了,但是並沒有所作已辦,還有很多煩惱在,還有很多功德沒有成就,所以要繼續的思滅苦本,你繼續的要思惟聖道,要熄滅這苦的根本,熄滅苦的根本,初入聖道的時候滅除分別法執,還有俱生來的我我所執,我執,法執。那麼那就是苦惱的根本,我我所執是苦惱的根本。思滅苦本就是還是從聞思修,滅除去這一切我我所的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