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義,去修行自己。能改造自己,就能夠斷煩惱,能夠開智慧了,那就叫做如法修行。即求善助,就是那個助字,求善護助這個助字,這個助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得利益的意思。這樣子就是你由聞思了以後,你能如法修行的話,你就能夠在佛法裏邊,得到出世間的功德利益了,這叫做求善助。一切行,現在略說就是聞思修叁種行。汝等比丘,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這叁種行。
此叁行亦名叁慧,叁種智慧。慧以照了爲義,這智慧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對于世間上,當前的色受想行識,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的一切事情,原來沒有聽聞佛法的時候,那就是貪瞋癡在這上活動,不明白諸法的真實義。現在從佛法的聞思修上,有這個智慧,你就能照了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了,有這種智慧,和以前不一樣了。行以進趣爲義,行,這個叁行,叁行亦名叁慧,亦名叁行,這個行是什麼意思呢?以進趣爲義,就是向前進。這個趣者,向也,有個目標,對准那目標向前進,那叫行。
照了進趣,悉繇不忘念也。所以你看的明明白白,然後向菩提道那裏去前進,這是一切佛教徒的一種軌範,功德是悉繇不忘念也,完全要由不忘念來成就的。這樣說呢,即是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,無如不忘念,你若沒有這個念呀,那聞思修還不成就,所這不忘念是很重要的。
無聞行,如覆器不能受水。如果你不能夠去求善知識,聽聞佛法的話,就像一個器把它倒過來,比如說一個盆,把它倒過來放著,不能受水,你向裏面倒水,它不能接受,都流跑了。所以無聞行,我們若不聽聞佛法,心裏面就沒有解脫的希望了。
無思行,沒有思惟的這種修行,如漏器雖受而失。這個器雖然沒有倒過來,但是它漏,它有洞,那麼你往裏面放水,它也流跑了,不能夠承受。雖受而失掉了,說是我們如果聽聞佛法不思惟呢,也失掉了,就是忘記了。
無修行,如穢器,雖不漏失,穢不可用。如果我們不能如法修行,如穢器,就像一個器裏邊有汙穢的東西,你往裏面放水,雖然它沒有漏失,但是被這汙垢的東西汙染了,這水就汙濁不能用了。就是雖然你學習了很多佛法,但是你沒有修習斷煩惱,沒有斷煩惱這種法也不能用,沒有作用。所以臨濟禅師說有人問他,禅宗說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在教下也是樣說嗎,有什麼不同呢?臨濟禅師說,荒草未曾除,我這麼想他的意思,就是這個意思。就是你這個虛妄分別,貪瞋癡沒有除掉,那不行,不如禅中有修行,能斷煩惱,大概他是這樣意思。
所以這裏說你只有聞思,你沒能斷煩惱,你心裏面不清淨,那就有問題。所以按佛的意思,在凡夫的時候有神通也好,沒有神通也是好,如果你有神通,因爲你內心有煩惱,你這神通爲煩惱所用,也可能會有罪過。所以如穢器雖不漏失,穢不可用,所以非要有修不可,聞思修都是需要。
前過這一大段文,這八種法,是大人用于警覺自己的。所謂大人就是聖人,就是得了初果以後的人,他要用少欲,知足,要修學叁叁昧,要不疲倦乃至不忘念的功德。但這裏邊說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這表示聖人還需要這樣子,他還是要聞思修的,也要聞,也要思,也要修才可以。
今有不忘念,則有叁行。你若能不忘念,你就知道去由聞思修去修學佛法。有叁行者,能破無始煩惱怨賊,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,若失念者,則失諸功德。前面若有不忘念,諸煩惱賊不能入,是故汝等,常當攝念在心,若失念者,則失諸功德,底下這一段文,有叁行者,能破無始煩惱怨賊。無始劫來的煩惱怨賊,主要就是貪瞋癡這叁種煩惱賊,就能破除去。用聞思修,用念把聞思修的修行集聚起來,能破無始煩惱怨賊,是故常當攝念在心,常當攝念在心才可以,把這個念常常放在心裏面。
即著堅铠入陣,則不被賊害,而能殺賊矣。這底下一個譬喻,譬如著铠入陣,則無所畏,是名不忘念。這是古代作戰的時候,將軍都是著堅固的盔甲,那麼入了戰陣裏邊的時候,能保護自己的安全,不被賊所傷害。那麼你若能夠有念呢,就是內心裏邊都是清淨的善法,就沒有這些煩惱,入不進來了,就不會爲煩惱所害,而能殺賊。那麼這是說不忘念的功德。
汝等比丘。若攝心者。心則在定。心在定故。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。是故汝等。常當精勤修習諸定。若得定者。心則不散。譬如惜水之家。善治堤塘。行者亦爾。爲智慧水故。善修禅定令不漏失。是名爲定。
不忘念是一切佛法裏面的法門的上首,這是佛開示我們要常常保持正念,所有的功德就容易成就了,這是通說。這底下就是別說禅定的功德,但是修禅定的人,也一定要有這個念,這個念是什麼呢?就是念這所緣境,你常憶念這所緣境,他就沒有其它的雜念,入到心裏面來了,數數地憶念所緣境,就沒有妄想。
修禅定的人,初開始的時候,有兩件事,一個是昏沈,一個是散亂,或者說是掉舉。掉舉是單獨從染汙心說的。那麼這兩個毛病,這掉舉,妄想好像很難排除出去,不知不覺就來了妄想。但是佛告訴我們,排除妄想的方法,很明白告訴我們,就是你數數地憶念所緣境,這妄想就不來。一次又一次憶念所緣境,這妄想就不來,他心就繼續地安住于所緣境,而不散亂也不掉舉了,所以這個念,是得禅定一個重要的方法之一。所以前面說到不忘念,所以這底下就說第六禅定的功德。
攝心,謂善巧方便,诃棄下地心行,便能次第證入諸禅。攝心就是沒得禅定的人的心,就是東想西想,是散亂的。現在不要叫它散,把它攝,把收回來,叫它不要散亂。不過這裏邊有一個問題,就是這八種法是聖人用于自己常警覺的法門,就是已經得入聖道的人,所以這後邊是出世間的功德。初成的聖人,他沒有禅定,聖人應該是有多少的,就算是沒有得深定,沒有得色界的四禅,無色界的四空,沒有得到,他也一定要有未到地定,不然的話,散亂心裏面,很難見到真理的,是不容易的。這樣說他沒有得到色界的四禅,他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的修行,這是一個說法。其次也有說他要有欲界定,沒有得到未到地定,也一定要有欲界定,欲定也是定,當然比未到地定淺一點。這樣說他還沒得到未定,那當然還是要繼續努力修定,一直進步到四禅四空才可以。得定,第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攝心,說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,你要能夠攝受這個心,使令它不散亂,那麼心就定來了嘛。所以這個攝心是善巧方便,謂善巧方便。
诃棄下地心行,這诃斥也是個方法,就是自己內心裏面,若是起了在欲界雜亂的妄想時候,自己诃斥自己,也是有力量的。那麼棄舍下地心,就是欲界這個欲的心行。攀緣就是欲的一種特征,棄舍這下欲界的分別心,诃斥它,棄舍它,然後攝心安住于所緣境,便能次第證入諸禅,你長時期這樣努力修行,你就能夠由淺而深的次第,由欲界定,就會得到未到地定,由未到地定,就會得到色界四禅和無色界四空,便能次第證入諸禅。乃至出生種種叁昧也,這就是得到禅定了以後,在禅定裏面修學佛法裏邊無漏的禅定,那就無量無邊的叁昧都可以成就了,所以乃至出生種種叁昧也。
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生滅法相,爲什麼定就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呢?心既在定,則如杲日當空。心在定的時候,這裏面有個什麼意思呢?我們心散亂了,心的能力就不明顯了。如果心能夠定下來以後,心的力量非常大,就像光明的太陽在虛空裏面,明照萬象似的都現出來了。心若在定的時候,心的能力強了,故即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。所以它就能夠知道,世間上的因緣和合就生了,因緣離散就滅了,這一切無常變化的法相,在心裏面就現出來了。就是得到色界四禅的時候,就算是沒有神通,心裏面的力是很強的,它那個知覺,那個覺知性非常的敏,就能容易知道世間生滅法相。你能修四念處觀,那也就是能通達世間不生不滅的法相了,那就是得聖道了。或者是以前已經得初果,若得到色界四禅,那就進步到叁果以上去了。所以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生滅法相。是故汝等,常當精勤習諸定,這時候能力加強了,所以應該修定。
言精勤者,這精勤怎麼講呢?對治叁種懈怠,這叁種懈怠障礙我們得禅定,若能精勤,就能破除這叁種懈怠。哪叁種呢?一精勤修習節量食臥,調出入息,對治不安隱懈怠。第一樣就是精勤修習,修習禅定,你要節量食,吃東西啊,飲食不能吃太多,吃太多不行要節量,太少也不行。第二臥,睡眠也要節製,不能睡太多,愈睡愈多愈胡塗,修定就越困難。如果自己若是常常靜坐,你就會感覺到睡眠多了的問題,自己會感覺到,這是睡眠多了的問題,自己會感覺到,這是一個精進。精進的節製飲食,和節製睡眠,你若能調和,合適了,這身體的不安隱就沒有了。
這底下第二調出入息,把這個出入息要調的適中,出息入息,這是佛說的二甘露門之一,出息和入息是愈慢愈好,就是愈微細愈好,那麼這樣能夠調的好呢,你就你的心能得安隱,心的不安隱就是妄想多,坐那裏感覺到煩燥,不要說腿還沒有疼,沒有痛,這心就煩燥,坐不下去,心就是不安隱。若能把息調好了,他感覺到很快樂,雖然沒有輕安樂,但感覺到很舒服,那麼就是心也安隱了,所以精勤修習節量食臥,調出入息,來對治我們身心的不安隱。身心若不安隱,就不能修禅定,就懈怠了。現在對治調好了,他就會精進。那麼這是身心的不安隱,是精進的一個障礙,現在用這樣的方法來調它,就沒有這懈怠了。
二精勤修習覺知諸定,有通慧功德,能盡苦源,及能成就大希有事。這二個懈怠怎麼辦法來對治呢?就是精勤地修習禅定,但是你要知道這諸定,四禅八定是通慧功德。得到禅定的時候,在修神通就能有神通,在禅定裏面修智慧,智慧很快就來了,禅定有這種功能。
能盡苦源,其實這些話,都是遺教經論上的話,但是看這遺經論上呢,能盡苦源這個能,是個及,能盡苦源。就是諸定有通慧的功德,還有及盡苦源的功德。就是能夠斷除一切煩惱,煩惱是苦的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