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才圓滿,究竟通達的。所以佛能斷除去迷事的無明,這樣講那就是又深了一層。可是蕅益大師偏要這麼講,蕅益大師的思想是中國傳統佛教思想,但是我姑望言之,蕅益大師沒有進一步想這件事,參禅的人容易誤會這件事,那麼這是不貪著第八識之見分以爲我法,這反倒是有一特別了。

  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。汝等比丘,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,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。從這字面上看,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不是短時間,要長時間不要忘了你的正念,要去觀察這一念心,要它一直的能與第一義谛相應,不能叫它違背第一義谛的。所以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。

  現在看蕅益大師怎麼講,蕅益大師說,是總勖增益聞思修慧。這句話是總說勉勵修行人,雖然有多少修行了,你不能得少爲足的,你還要增長你聞思修的智能,你還要增長。大智度論上說,彌勒菩薩還要聽佛說法,他都等覺的位了,爲什麼還要聽佛說法,龍樹菩薩說,等覺菩薩還有很多事情還不明白,所以還需要聽法,有這個話。增益你的聞慧,增益你的思慧,修慧的意思。這是總體來說。

  是則于我法中,能得解脫,謂繇叁慧,得證實智慧也。是則你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,那麼這句怎麼講呢?這句話就是說修行人,謂繇叁慧,聞思修的叁慧是有漏的智慧,由有漏慧努力修行,就得證了真實的無漏的聖慧了。

  增益叁慧以證實慧,乃名道人。底下是說若不爾者,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無所名也,就是這句,增益叁慧以證實慧。你不斷努力增長你聞思修的智能,才能夠證悟聖人的真實智慧,這樣才名爲道人,就是一個修道的聖人了。未曾出家,乃名白衣。當然淺白一點講,就是沒有出這個家,父母、妻子、兒女的家,那麼就叫做白衣。但是這裏邊看,似乎是要深一點。今既出家,又無四慧,進退鹹失,故無所名也,進也沒有真實慧,退又沒有四種聞修的智慧,進一步又不是道人,退一步又不是白衣,故無所名也,沒有辦法稱呼他了,那麼這是一個勉勵我們的話。

  次以四喻,喻實智慧,說是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無所名也。實智慧者,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。這以下是用四種譬喻,譬喻真實慧的功德。見苦谛智,如堅牢船。實智慧者,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。實智慧就是得了初果以後,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,這個智慧是超越老病死大海的堅牢船,不可破壞的船,坐這個船就可以度老病死的大海了,這是見苦谛的智慧。

  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,這句話是斷集谛的智慧,斷除煩惱,無明黑暗就是集谛,那麼這個智慧就像大明燈那麼樣的光明。

  證滅谛智,猶如良藥。就是一切病者之良藥也,有病的人的良藥,有色受想行識就是病,能夠滅除色受想行識,入于無色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滅谛是良藥,那麼這是滅谛的境界。

  修道谛智,猶如利斧。就是伐煩惱樹之利斧也,這利斧能伐煩惱樹,這譬喻什麼呢?譬喻道谛的智慧,戒定慧的智慧。

  然實智難證,故必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。這個見四谛的智慧這是真實的智慧,是不容易成就的,不容易證悟的,故必當以聞思修慧的這種智慧而自增益,常常的要向前進步。是故汝等,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。這種智慧是不容易得到的,很難的,所以要常常的要求進步,怎麼樣進步法呢?

  名字位中,聞慧增益。聽聞了佛法的名字,就是佛所覺悟的真理,用種種的名字把它表示出來,那麼我們就由佛說的種種語言名字,去覺悟這個真理,那麼這是屬于聞慧。是名字位中,聞慧增益,得入停心別總相念。

  觀行位中,思慧增益,那麼由語言文字上的佛法去學習,再進一步就要修行,修行就是先開始去修五停心觀。多貪衆生就不淨觀,多瞋衆生就慈悲觀,愚癡衆生就因緣觀,多障就是念佛觀,但是也有說是修緣起觀,修界方便觀,散亂衆生修數息觀,這是五停觀,五停心。別總相念,就是別相念、總相念,我們一般說四念處觀,觀身不淨觀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這是別相念。那麼總相念就是觀身不淨,受心法都是不淨。觀受是苦,其余的身心法也都是苦。觀心無常,其它的身受法也都是無常。觀法無我,身受心也都是無我。那麼那就是總相念處,這樣修行就是觀行位。從名字,文字上的佛法,進一步去開始修行的時候,叫做觀行位,觀行位的時候,思慧增益,就是思惟的智慧增長了,得入暖頂忍世第一法。

  相似位中,修慧增益,再進一步,從觀行位上進一步,就得了暖頂忍世第一了,這四種善根位,暖忍這二個位次還有可能會退,也可能不退,但就是沒決定。忍世第一是決定不退,它絕對是向前進,而不會向後退,所以它有這樣差別。在退的善根裏邊就是一個暖,一個頂。在不退的善根裏邊是,一個忍,一個世第一。相似位中,修慧增益。這四個位次,它們成就的智慧,與聖人的智慧是相似,有一點類似,但還不是,但是有點類似,這個時期叫做修慧。就是比前邊觀行位力量大了,它能夠改造自己,所以叫做修。修慧的力量增長了。得見四聖谛理,發無漏實慧,證四道果。這就入見道位。以後就是修道位,那是由相似位去修行,進一步一念相應斷了煩惱見到真理,見到四聖谛的真理了,就發出來無漏的真實智慧,就證四種道果,一果二果叁果四果。

  因中叁慧,未具天眼,慧解脫人,亦無天眼。說因中叁慧,或者說是沒有入聖道之前,在名字位,觀行位,相似位,在因中叁慧的時候,他還沒得到天眼,就是或者有了禅定,沒有修天眼通,還是沒有天眼通的。慧解脫人,得了阿羅漢果,已經不是因而是果,他因爲沒有高深的禅定,他也不能夠得天眼通。要有禅定以後,修天眼通才能得天眼。那麼這是說因中也沒有高深的禅定,果上也沒有高深的禅定,這樣的修行人都是沒有天眼通的。

  然皆四谛分明,不墮邪見,但是他們對于苦集滅道的道理,在他們的修奢麼他毗婆舍那,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境界裏邊,還是很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。是不墮邪見,他們的心能保持正見,而不會墮落到邪知見裏邊,違背了佛法,自己說自己是佛教徒,實在自己是非佛徒還不知道,所以他們皆四谛分明,不墮邪見,則是明見人矣。

  且約藏教義解如此,蕅益大師他是天臺宗的,所以說姑且約天臺宗的藏教,去解釋這個道理。不過,我要挑毛病也不好,實在這裏邊,你說第八識見分爲我,這不是藏教上的意思,但是事實上的確有這種問題,我認爲好多修行人有這問題,且約藏教義解如此。通教例知,天臺宗的通教以此爲例也可以明白了。以是叁乘共方便故,因爲佛遺教經,蕅益大師的意思,因爲這是屬藏教和通教,那麼大家共同的以此爲方便入于無上菩提,他的意思是這樣解釋。

  汝等比丘,種種戲論,其心則亂,雖複出家,猶未得脫,是故比丘,當急舍離亂心戲論,若汝欲得寂滅樂者,唯當善滅戲論之患,是名不戲論。

  這是第八畢竟功德,畢竟是什麼意思呢?畢竟就是究竟的意思,功德到了究竟圓滿的時候。這是八種大人,用這種法來警覺自己的,這是聖人修學的法門,就是八大人覺的意思。但是八大人覺經那八個方法,和這裏又完全不一樣。前面的七種,你看這個文。

  上來七種功德,皆是長養方便功德。就是前面那七種功德,都是聖人來長養自己的道心的權方便的功德,就是因了,畢竟功德就是果,是這樣意思。由前七種因,得最後第八畢竟功德的果,就是這樣意思。長養,這個養其實即是長或者是培養,把這個道心漸漸的培養使令它更強大,壯大起來,更圓滿,所以那也是增長的意思。方便功德,不是真實的,是真實功德的權方便,以前面七種功德爲權方便,那麼成就了最後的畢竟功德,這樣意思。

  此示自性遠離,非對治法。這一段文的畢竟功德是什麼?就是寂滅樂。若汝欲得寂滅樂者,唯當善滅戲論之患,是名不戲論。寂滅樂,這是聖人所成就的涅槃境界,所以這個功德是本來如是,所以叫自性。本來是這樣子,遠離一切戲論,是聖人所成就的。非對治法,這個不是可以用什麼方法可以破壞的,所以非對治法。故名畢竟功德也,所以這叫做究竟的功德。

  真如涅槃,本性清淨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

  這個真如,也就是一切法如,就是不生不滅的理性。這種理性,也就是聖人所得的涅槃,所以叫做真如涅槃。

  本性清淨,這真如涅槃的本來體性,就是遠離一切汙染的戲論,就是清淨的。你修行也好,不修行也好,一切衆生和一切佛,本性都是平等清淨。但是凡夫說不清淨,那就是他自己虛妄分別。

  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個本性清淨的真如涅槃,語言道是沒有的,不能用語言去形容它的,你形容不到那裏。

  心行處滅,用你的心裏,在那上活動,也是不可以,也不能在那上活動。心行的處也是沒有的,就是我曾經解釋過言語道是名相,心行處也是名相,就是在真如涅槃本性清淨上,是離一切名相的,所以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本非戲論所行境界,這個真如涅槃,本性清淨,寂滅樂的境界,本來就不是戲論所活動的地方。這戲論是什麼呢?就是沒有真實道理的言論,這種言論沒有真實義,所以就叫做戲論。也就是說這樣的言論,你對真如涅槃來說是不合適的,你可以種種的分別,可以說出來種種的言論去形容,但實在真如心,真如涅槃那裏沒有這回事,所以本非戲論所行境界。

  繇戲論故,違寂滅樂。如果我們凡夫,因爲沒有那無分別的智慧,就虛妄分別心,用種種名相去分別,與寂滅樂,與真如涅槃是相違的,所以繇戲論故,違寂滅樂,已經相違反,所以一直的就是有障礙了。

  初果得實智慧,見四聖谛,分別煩惱雖已永斷,而叁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,皆是無始名言戲論熏習所成,令心擾亂,不契真常。這裏解釋什麼呢?就解釋種種戲論,其心則亂這句話。汝等比丘,種種戲論,其心則亂。這個意思,我們凡夫,固然有這個問題,就是沒有圓滿的聖人,也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