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竟功德也,這就是總相的來說,一切很多很多的衆生,得到佛的教化利益。

  于娑羅雙樹間,這娑羅雙樹這句話呢?娑羅,此翻堅固。這樹啊,好像鐵似的。雙樹者,此樹四方各二。東西南北各有兩棵樹。各各一榮一枯,一棵是很榮茂的,一棵是枯萎的。上面的枝啊,是四方的各兩棵樹,都是聯合起來。下面的根,也是相連

  的。以表四德,破于八倒。表示佛的涅槃是常樂我淨的四德。破除去凡夫的四種顛倒,和聖人的四種顛倒,就是八倒。凡夫的四種顛倒,就是常樂我淨。這色受想行識是無常,是無我,是苦,是不淨,但是我們認爲是常樂我淨,所以是顛倒。其次,阿羅漢修無常、無我、不淨這四種觀行。到佛的境界,他也認爲是這樣子,所以那也是顛倒了,破除這四種八種顛倒。

  或惟見一雙,即表破于斷常。前面說四方各有雙樹,這是一個大乘的看法。或者是就是小乘佛教徒,他惟見一雙,不是四雙,只有一雙樹,只有兩個樹,這樣子呢,即表破于斷常二見的意思。這個大概的說,就是人執著有我,執著色受想行識裏邊,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的體性,就是色受想行識我,另外還有個我,知道有我的人,多數知道這我是常住不壞的,那麼身體色受想行識,雖然是有老病死,但是我是沒有老病死的,它是常住的。是到天上去,或者到地獄去,這我是常住的,那麼這就是常見。

  有的人執著人死了就斷滅了,那就是斷見。那麼現在是說,佛惟見一雙樹,就表示破除斷常二見,就是也不常也不斷。這就是色受想行識裏面,沒有個常恒不變的我,沒有。但是衆生惑業苦,它還是相續不斷的。你若不遇見叁寶,他就繼續流轉生死,它還是不斷,相續的,那麼相續的原因就是業力和煩惱。人死亡了,爲什麼還會有新的生命呢?就是因爲你有這個煩惱和業力,所以它有集成,招集生死的力量,使令你再得果報有這個力量。如果你斷除去煩惱,它就沒有了,他就不生不滅了,所以是不斷亦不常的。

  繇大小機異,故異見耳。爲什麼有見四方各二各有雙樹,有見只有一雙樹呢?因爲大乘的根性,小乘的根性不同,所以所見的也不同。

  中夜,即表中道。將入涅槃,是時中夜。這中夜,表示什麼意思呢?這個表示是中道,不斷不常就是中道。那麼大乘說中道,譬如說,一切法空,空就是中道,那麼這樣一個解釋。其次呢,空是一邊,有是一邊,非空非有,沒有二邊,那就是又一個中道,這解釋說法不一樣。現在說中夜,即表中道。大乘以非榮非枯爲中道。這個枯就表示一切法空的意思,榮就是表示一切緣起法,就是有,現在非有非空就是中道。小乘以離斷離常爲中道也。

  寂然者,心行處滅。這個寂然,中夜寂然,就是中道的真理,是心所不能行的地方。我們的心能在色身香味觸法上活動,在人我是非上活動,這一切有爲法上,有名有相的地方,心都能在那個地方活動。但是中道的真理是無名無相的,所以心在那裏不能活動了,所以心行處滅。心行于名相的處所,無名無相了,所以心行處就是滅了,那麼那就是中道。

  無聲者,言語道斷。無聲這個話怎麼講呢?言語道斷。言語以什麼爲道路呢?就是以名相爲道路,要有名字的時候才會說話,如果沒有名,你不能說話的。所以中道這個地方,沒有名相,所以言語道也斷了。所以叫做無聲。這樣講呢,就是在中道的理性上說無聲。要是從表面上看呢?就是沒有,寂靜,這裏邊沒有聲音。是那樣意思。

  無聲者,言語道斷,論名此四句,爲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。遺教經論上說這四句,前面說這四句,這四句,娑羅雙樹間,將入涅槃,是時中夜,寂然無聲,這四句。這幾句,論上說是什麼呢?說是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。這裏說這個功德,元照律師,他有遺教經論的注解,他解釋呢,在入涅槃了,這叫做果,將入涅槃還沒有入涅槃,這時候叫做因,是這樣的意思。

  這個自相成就,因的自相成就,果的自相成就圓滿了,那麼就叫做因果自相成就畢竟功德。他這樣解釋。謂雙樹間,是因自相,就是沒有入涅槃。將入涅槃,是因共果自相,將入涅槃呢,是因和果聯合起來了。是時中夜,是總自相。中夜就是中道,中道呢,因也好,果也好,都在中道這裏,是總自相,是總的體相就是了。寂然無聲,是果自相。這果自相,就是你已修行成就了果的自相。

  諸弟子者,上首眷屬人位差別。爲諸弟子,略說法要,這諸弟子是誰呢?是上首眷屬,就是佛弟子裏邊最上首的弟子。這個時候,阿難尊者也是上首,摩诃迦葉尊者、阿那律尊者、須菩提尊者、羅侯羅尊者也應該算十大弟子之一。這些上首弟子的弟子,就是這樣這麼說了,但上首和上首這些弟子,這些人有點不同,因爲差別不同,有的是阿羅漢,也有不是阿羅漢。

  法要者,世出世間法位差別,有世間的法,有出世間的法。這裏就是佛所演說的一切的世出世間的因果緣起,遠緣起近緣起,那麼這也是法,在法的位上,也是有差別。世間有惡法,有善法,還有不動法。出世間有叁乘聖法,那麼也是有次第不同。論名此此句,爲分別總相成就畢竟功德也。遺教經論上說這是分別總相成就,就是佛爲衆生說法的總相,總相來說不去詳細說了。

  夫垂入涅槃,則無複再會。臨入涅槃的時候,這是最後的機會,從那以後,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。已在中夜,則爲時不多,故取要略說,所以釋迦牟尼佛,爲弟子取其精要,簡略的說法,以作最後警策。真不過啻一字一血矣,讀者可弗思乎。

  那麼這序分講完了,這底下是第二正宗分,分兩科,第一科是明共世間法要,第二是明不共世間法要。

  初中叁,初對治邪業法要,第二對治止苦法要,第叁對治滅煩惱法要。

  對治邪業法要又分四科,初明根本清淨戒,其次明方便遠離清淨戒,叁明戒能生諸功德,四明勸修戒利益。

  現在第一科初明根本清淨戒。

  汝等比丘。于我滅後。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。如闇遇明。貧人得寶。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。若我住世無異此也。

  這是說到根本清淨戒,贊歎戒的重要。我們就按照蕅益大師這麼解釋好了。比丘,此翻除馑。能夠除馑,這個馑就是饑馑,生活困難。若是你供養比丘,將來會得到人天的福報,那是世出世間的功德,所以就不饑馑了。能夠除馑,即福田之稱也,它是一個福田,你在福田裏面栽培善根,就能得到很多很多功德。

  又含叁義,一怖魔,能讓天魔恐怖。二乞士,就是自己不生産,要去乞求生活。這能表示他能舍掉了驕慢心。叁破惡,能破除去煩惱的惡。

  然佛之遺教,通誡一切四衆弟子。這遺教經是通誡,不是別別的誡告比丘,是誡告一切的四衆弟子,出家的二衆,在家的二衆都在內。而經中處處獨舉比丘者。這遺教經內獨舉比丘,亦有叁義。

  一者,示遠離相故。比丘表示他能遠離塵俗的事情,因爲塵俗的事情能讓人生煩惱,所以遠離煩惱的因緣。其次呢,能棄舍內心的煩惱,就是內心裏面有貪瞋癡的煩惱,要棄舍它,要舍掉它,不保留它,就像屋子裏有個賊,要把這個賊驅逐出去。這心裏面有煩惱賊啊,要把它驅逐出去,所以叫做遠離相。

  二者,示摩诃衍方便道。比丘這是小乘佛教學者,但是他是大乘佛教的權方便,是這樣意思。與二乘共故。他所修學的佛法,這是大乘佛法的權方便。就是和二乘的意思是一樣的,是共有的,就是二乘聲聞、緣覺所修學的戒定慧,就是大乘佛法的權方便。

  叁者,比丘爲四衆之首,舉其首以該四衆。包括四衆弟子都在內了。亦皆同遠離行故。都要修學遠離行,這個相信了佛法以後,當然是應該先要斷煩惱,煩惱的因緣皆應遠離,所以同遠離行故。

  言滅後者,即示現遺教義。于我滅後,滅後這句話什麼意思?這就表示佛現在是遺留的教誡。

  波羅提木叉,此翻保解脫,亦翻別別解脫。你能夠守戒,當然你就會得解脫,得入心解脫、慧解脫、俱解脫,得到涅槃的解脫。亦翻別別解脫,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。亦雲處處解脫,我們能持戒,處處都可以解脫。所以色聲香味觸,眼耳鼻舌身意各地方,乃至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處處都可以得解脫。

  此即不盡滅法。這個戒啊,就是不盡滅法,不盡不滅的意思。這個話就是說,佛這個肉身,就是父母所生的身體是火化了,但是佛這個戒是不滅的,那麼這就是我們講法華經提到的,就是雜阿含經裏面說到,舍利弗入涅槃的時候,佛告訴阿難尊者說他入涅槃了,他的戒身、定身、慧身、解脫身、解脫知見身滅了嗎?阿難說,弗也,說是沒有滅。現在說佛的生身是滅了,但是佛的法身常在,所以不盡不滅。

  這個還可以分兩部分說。就是佛本身無漏清淨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知見,是常住不滅,但是留在世間上的佛法,戒也是在內的,也是不滅,留存在世間也是常住不滅。但是佛法終究是要滅的,有的時候不能永久存在的。那麼呢,但是是不能滅,它繼續留存在世間,那麼就指這個佛法說。

  依此法身,度二種障。依靠依據戒法身,我們初學習佛法的人,初開始修行的時候,就是戒,先要學這個戒,依這個戒法身去修行的時候,能解脫二種障礙。得度煩惱暗障,故雲如闇遇明。這個于我滅後,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,要尊重,要珍敬。尊重珍敬這四個字,這個尊怎麼講呢?是這個戒的功德高勝,所以叫做尊,功德高勝叫做尊。能夠保持不失叫做重。我們能持這個戒,不要失掉這個戒這叫做重,利益弘生叫做重。保持不失叫做珍。謹慎不慢叫做敬。謹慎來受持這清淨的戒體,不要輕慢這個戒法,對于戒要尊重恭敬,不要輕慢它,對于戒要尊重恭敬,不要輕慢它。

  我們看禅師的語錄,就公然的輕視戒了,我也不明白怎麼是那樣的態度,而實在這遺教經說,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。那麼爲什麼要那麼樣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呢?說是依此法身,度二種障,得度煩惱暗障,故雲如闇遇明。所以它是有特別重要,能解脫煩惱暗的障礙,貪瞋癡的煩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