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萨告诉我们用这样办法。
我们出了家以后学习佛法真是不容易啊,很久很久也不知道什么是修行,出了家很久了,还是这样子,你不对还是这样想。但是经论上的意思,劝我们修行不这样,就是我的心若动了就是我不对,你对不对我不管,我自己要对,怎样才可以使心不要动,不要分别。不要分别不只是止,一定要用慧,用智慧,用四念处观察。
第一办法是观法无我,其次观心无常。就是修无我观,没有我,他在骂我的时候,他在毁辱我,他在赞叹我,在利益我,向我叩头,向我供养,谁是受供养者,谁受礼拜者不可得,而礼拜者也是不可得,心常是从世俗谛,走向第一义谛去,是这样子,不过是我是这样子分别,你们各位可以重新的想一下,去读一读般若经,你要是读阿含经也是好,它就是告诉这样意思,不受,不接受。
我们若是用凡夫的情形,去衡量圣道的话,也就是用圣道的立场,来看凡夫的境界,就是人家送你一个黄金你接受了,送你一大粪也是接受,他就是不能不接受,一切都要接受,所以我们不欢喜,一定是大粪我们不接受,其实就是受了,所以佛菩萨的办法,的确是很妙,就是不受,这是内心里边的事情,不是表面上的事情。
那么这是讲苦集灭道的示相转劝修转,劝我们厌苦断集,证灭修道。慕灭修道,仰慕这当然也不是容易体会的。好像我们在这世界上,这色声香味触叫它如意,当然,有福报的人有多少如意,没有福报的人就是很难如意。或者今天不如意,明天如意,或者今天如意,明天不如意,这总是变化的。变化这个事情,现在说是叫我们爱着色声香味触的人,去体会这不生不灭的是大安乐地方,是个大安隐的地方,还是不容易的。不过是吃了苦头多的人,假设能够退一步,假设能够多静坐,也可能体会多少,这不生不灭的地方是安隐处,这生灭流动的地方,实在是陷阱,很多的陷阱。自己不知道,就往陷阱里边跳,凡夫就是这样子,所以叫我们慕灭修道,的确还不容易。
不过话说回来,我们凡夫的智慧不够,佛法学习了很久,也还不容易说出来这慕灭修道的意思。如果你见到佛了,佛若是告诉你慕灭修道,我们可能会容易明白,但文字上是这样意思,厌苦断集,慕灭修道,所以佛为五比丘说法,他就能够厌苦断集慕灭修道,三个月内得阿罗汉果,那么憍陈如是先得初果,所以这是劝修转。
第三是作证转,就是证明这件事,此是苦,我已知。释迦牟尼佛告诉五比丘,这色受想行识乃至到非非想天也在内,都是苦,我是知道的。所以这件事要佛才能知道,佛才能认识这是苦。此是苦,我已知,不复更知。
此是集,我已断,所以我们凡夫说是我有爱烦恼,我有见烦恼,我有贪瞋痴慢疑、身见、边见,五种见烦恼,这烦恼能断吗?
哎呀!很不容易。佛说是能断,佛告诉你是能断的。此是集我已断。大智度论上说佛能够无量劫来的修行,得到那殊胜的果报,殊胜的威德,他说出来的话就是不合理,你也很容易相信,所以佛菩萨非要无量劫的修,栽培功德,栽培善根,得到那殊胜果报,才能够没有佛法的地方能建立佛法。这阿罗汉,辟支佛就不行。所以他说出来,此是集我已断,我们能相信。
此是灭,我已证,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,大安乐的境界,我已经成就了。此是道,我已修圆满了,这样子来发起听众的信心,所以作证。
三转*轮,三转四谛*轮,这四谛*轮,这样转了,而憍陈如最初得度。他是在佛的这一次成佛,无量无边的弟子里面,最初入圣道的憍陈如尊者,是这位大阿罗汉。憍陈如最先得度,乃至涅槃会上,须跋陀罗最后得度。
须跋陀罗,这个人是个外道。佛临入涅槃的时候,他已经一百二十岁了。这时候他听人说释迦佛要入涅槃了,他心里惊了,这时候来见佛,阿难尊者还拒绝他,不准他来见佛。阿难说佛现在就是身体有点不舒服,不能再去打扰他,佛当时天耳遥闻,说请他进来。佛为他说八正道,他得初果后,再为他说四圣谛,就得阿罗汉果。得阿罗汉果他先入涅槃,他在佛入涅槃之前先入涅槃。所以须跋陀罗是最后得度,在一切弟子里面,他最后得解脱。
在大智度论里还说一个故事,说是无量劫前,在一个森林里面起火了,三面都有火,有一面没有火,但是那边有一道河。树林里面有很多禽兽,都怕火烧,就要跑,三面都有火,跑不出去,于是向河这边跑。有的兽能跑,有的兽不能跑,很多都不能跑,怎么办呢?这时有一个身体很长大的鹿,它就是此岸彼岸立在那里,这些兽就从它的身体这样过去了,就把它身上的皮肉都破坏了,那么它就是忍耐的把这些兽渡过去。最后来个兔子,这个时候,这个鹿已经是不能支持了,还强忍耐把这个兔子渡过去,这个时候,这个鹿它的腰就断了,它就掉到水里面死掉了。
这个时候,释迦佛说,那个大身的鹿是谁,就是释迦佛。那么多的兽就是佛成道所度化这些众生,最初成道就是最先爬它身体过去,就是憍陈如,这五比丘。那么最后这兔子是谁呢?就是须跋罗,就是他,度化这个人过去。那么从这故事来看,释迦佛的度化众生,真是不惜自己的生命来度化众生,这是不住涅槃的大慈悲的境界。
释迦牟尼佛。初转*轮。度阿若憍陈如。最后说法。度须跋陀罗。所能度者。皆已度讫。于娑罗双树间。将入涅槃。是时中夜。寂然无声。为诸弟子。略说法要。
蕅益大师的分科,这一段文是序分,那么昨天是讲到初转*轮,讲到这里,在这注解的里边,倒数第六行。是言转*轮者,佛以自心中所悟四谛之法,度入一切众生之心,名之为转。这解释这个转字,佛以他自己的清净心里面,所觉悟的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理。这个谛这个字,是不颠倒的意思,就是真实不虚,没有错误,是很正确的真理,那么就叫做谛。苦集灭道这四种都是谛,但是说这四种都是谛,这是圣人的智慧境界,凡夫还不能知道是谛。
所以佛所觉悟的苦集灭道这真理之法,度入一切众生之心,就是传到众生的心里面去,叫做转。就是佛讲解苦集灭道的法,众生由他的耳根听闻佛的法音,由第六意识领解了,就是度入一切众生之心,那么这就叫做转。此法能摧众生烦恼业苦三障,名之为轮。这四谛的妙法,这样子转入众生心中有什么好处呢?能够灭除众生的烦恼障、业障、苦障。这苦障就是色受想行识。能灭除这三种障碍,就叫做轮。这个轮,有一个破坏的意思。
但是这样子的解释,是众生听闻了苦集灭道的法门以后,还要在他的心里面修这四念处。修这四念处,就是修止观。这样的修,今天也修,明天也修,到有一天成功了,太阳出来了,就是无漏的、清净的、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出现了,这个见烦恼先断出去,这个我见的烦恼先断出去,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见到真理了。
这样说这个转这个字,有两个意思。一个是佛说法,转入众生的心,叫做转。众生闻法以后,自己不断的修习四念处,常常的修这个止观,这就叫做转。转几时灭除烦恼了,名之为轮。所以这个转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弟子自己在那修行也叫做转*轮。但是自己转*轮,没有佛的引导,自己不会转,所以还是说佛转*轮,没有说众生自己转*轮。
陈如闻此法故,见四谛理,出生死海,名之为度。憍陈如他听了这样的佛法,他见四谛理得初果的时候就是见道。他真实的证悟了是苦,这色受想行识,真实是苦。这爱见的烦恼它是集,它能够集成生死苦。灭真是灭,道真是道。那么呢这不是听人说,那不算数,是他自己证悟了,所以叫见四谛理。见四谛理就超出生死的苦恼了,这个时候得初果,无量无边的生死,只剩下七番生死了,所以七番生死过去了,就得涅槃了。所以也就可以说,出生死海,名之为度,就是得解脱了。
梵语叫阿若,此翻为解,解翻成中国话是个解,这个解这个怎么讲呢?也翻为无知,这么两个翻译。这个解,明见四真谛理,就叫做解。这个解是证悟的意思,证悟了这四真谛理,先得初果了以后,继续修行得阿罗汉果。无知怎么讲呢?无知,其实就是知无。在别的经论上翻个解,其实还有两个字叫本际,叫解本际。根本的本,边际的际,叫解本际。那么这里,本际没有说只说解,明见四真谛理就是本际。这个无知即叫做知无,这个无,就是本际,一切法的根本境界。无知者,根本智证见谛理,不存能所故也。但是这样解释又不同,根本智就是无分别的智慧,这个无分别的智慧,证悟了四谛理的时候,它并没有能知所的分别,能证所证分别都没有,没有能所的这件事,所以叫做无知。就是没有能知也没有所知,但是也是明明了瞭的,所以叫做无知。那么这样子也就是知无了,也就是知道本际了。
憍陈如,前面阿若是他的名字。憍陈如,此翻火器,这是尊者的姓。这位阿罗汉,他俗家的姓,姓叫做火器。
须跋陀罗,此翻好贤或翻善贤。本是外道,住鸠尸那城。鸠尸那翻成中国话,翻个角,牛角的角。年一百二十,闻佛将涅槃,方往佛所,闻八圣道,遂得初果。那么因即出家,嗣闻四谛,就成阿罗汉了。
是中初转*轮及最后说法二句,论名为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。这是说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,开演觉悟一切众生的无量无边的法门。最初开演的是四谛法门,乃至到无量无边的法门,成就毕竟功德,功德是究竟圆满了,到了涅槃的时候,佛所作为众生说法始愿,这功德是圆满了。
度阿若憍陈如及度须跋陀罗二句,论名为弟子成就毕竟功德也。这个遗教经上说,这是弟子成就毕竟功德,那么在小乘佛法上,得阿罗汉果功德就是究竟了。
所应度者,皆已度讫。这句话怎么讲呢?明佛智鉴机,恒无忘失,得益之众,算数莫穷。所应度者,皆已度讫,这是说佛的智慧照见众生的出世解脱的善根,恒无忘失,不会忘掉的。你在这一个时期应该得到解脱,佛就会应时的去度化你。这个得到佛的教化利益的众啊,算数莫穷,究竟有多少算不来的。论名为大总相成就毕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