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就是不退转了。

  三方便净涅槃,即是解脱。这个话怎么讲呢?方便示现起诸应化这个方便就是佛的大悲心、大智慧,随顺众生之所应,所相应的,或者是在剎帝利,或者在婆罗门的种姓里,又有父母又有生相又有出家种种的事情,这是八相成道了。方便示现起诸应化,此则数出数入,这有时候入无余涅槃,有时候也就不同了。也有行坐住卧,也有入定出定这些事情,这就是凡夫肉眼所见的境界,数出数入。

  若以三义对上四种者,性净即自性清净涅槃,亦即无住涅槃之体。圆净涅槃就是无住涅槃之形相。方便净涅槃即无住涅槃之用。也就是圆满报身所现出来之作用。化身是由圆满报身所现出来的,即无住涅槃之用。

  其有余依、无余依这二种涅槃,若在二乘分中,则摄属圆净,可以把它摄属在圆净涅槃里面。因为圆净之少分故,它没有能够究竟清净,因为只断掉爱烦恼、见烦恼。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还没有断,但显偏真,未显俗谛中谛。这是天台宗这么解释,他只是偏真,偏于诸法空这一面,不能从空出假广度众生,所以没有俗谛。那么他也没有觉悟到那个中道第一义谛,但净见思分段生死,未净尘沙无明及变易生死还没清净,若在如来分中,则摄属方便净,这就是方便净涅槃,这个应化一切众生,这是属于方便净涅槃。

  初成道时,示同二乘之有余依。初成道时这个话就是最初成道的时候,但是在阿含经小乘人的看法,从成道到入涅槃一直是这样子,一直是没有入涅槃之前都是有余依涅槃。今灭度的时候,示同二乘之无余涅槃也。

  略说者,是对平日广说,平常的时候,广为一切众生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,此为要略,现在说的遗教经,是一个简略说。

  又对大机所见大般涅槃经,此为简略故。这有两边讲法,大般涅槃经,那就是广说,法华经才七卷,大般涅槃经有四十卷本,也有三十六卷本,和遗教经对比起来,遗教经就是略,简略的了。那么这是这两个题目,大意就是这样解释。

  这底下第二出译人。翻译经的人,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,就是鸠摩罗什翻译,由梵语翻成汉文,姚兴是建国,亦称为秦,他的国号称之为秦,但是国王姓姚,把他的姓冠在国号前面,所以叫做姚秦。这个建国者是姚苌,姚苌是苻坚的部下,苻坚他组成一百万军队,要灭东晋,结果他失败了,他的部下就造反,很多人就分裂了,但是姚苌他的力量也是很大,就把苻坚杀死了,他就在长安建国就是姚,也叫做姚秦。但是在历史上来看,姚苌做梦,苻坚来了,把箭射出一下子,就把姚苌杀死了,姚苌果然就这样死了。所以世间上的有漏法做了很多功德,然后得大福报,福报大的就做国王。做国王的时候贪心很大,然后就造罪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用佛法的立场看,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苦,没有福报的人苦,有福报的人是更苦。姚兴是姚苌的儿子,鸠摩罗什法师是姚兴把他请来,最初发起呢,是苻坚他请鸠摩罗什法师来,但是没有成功,现在姚兴他成功了,当时也是发兵,也是要经过战争才请来的。

  三藏者,经律论也。经律论都名之为藏,经诠一心,律规三业,论开慧辩。这个经是显示一心,就是定。这个经是诠释,开示定学,戒定慧三学嘛,经是诠释定学。这是律是规三业,规范我们身口意。论开慧辩,这个戒定慧分为经律论,论,是属于慧,就是佛弟子从经里面关于生死之缘起,涅槃的缘起,就是深入的去说明,所以叫做慧辩。其中也有问答,所以叫做深入慧辩。

  经和论对比,这个经是佛的慈悲,随顺众生的根性,演说出来的法门,所以它的次第,经上的次第是随顺众生的根性来排列的次第,这大概这么说。这个论呢,不是,论是佛弟子的智慧约理论,来排列它的次第,一个随理,一个随机,这是大概的说,有这样的差别。其次呢,经都是佛说,但是六祖坛经呢,六祖坛经呢,六祖大师大概声望太高了,弟子好像不说它是经他心里不舒服,也用经来称呼,这是一种恭敬心,也是好,但是通常来说,佛说的称之为经,那么弟子所说的称之为论。经都是佛说的,经和经有的时候也有事情,那么佛自己会有所交待,这个经那么说,那个经那样说,中间会有问题,佛会把那个地方调解一下。也有弟子会去提出来这个问题,佛会把它融化,把它融解一下,那么它就没有矛盾了。

  但是论呢,这个佛弟子这样写,那个佛弟弟子那样写,前一百年的弟子,后一百年的弟子,这里面就有问题,就是彼此有意见,就是有学派了。这是天台宗,那是华严宗,这是法相宗,那是唯识宗,那是三论宗,这样子中间就是分了派了。所以出家人能够和,在思想上的和,只有佛在世的时候,正法住世的时候可以和,以后就是不能和,思想上很难和的。

  那么现在这里简单的说,经诠一心,律规三业,论开慧辩,这样子分。但是经实在里边也说第一义谛的,那么当然也有智慧,也有说随经戒。就是单独会说些比丘、比丘尼、四众弟子的戒也有说通于四众弟子,通于其中的菩萨戒,单独的有那样的一部分,但是在不是主要说戒的经里也有提到戒,那么是随经戒。所以经里面应该也是有戒定慧,但是这地方说,经诠一心就是用戒定慧来分配。一心里面也都有戒也有慧,应该是这么说。

  以兹三学,自轨轨他,戒定慧三学,自己来轨范自己,也轨范别人,那就叫做法师。那么这样说是约人说,其实那样也是有法,没有法怎么能轨范呢。

 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,童年时便有耆德故,这个解释非常的好。童年的时候就有耆德,就有长老的那种圣德,他年轻,小孩子的时候有大智慧,所以叫做童寿。但是这样解释,的确是好也是赞叹。可是在他传上看呢,就不是这样意思,就是他的父亲名字叫做童,他的母亲名字叫做寿,父母的名字合起来给这个儿子做名字,所以叫做童寿。

  翻梵成华,名之曰译。

  释迦牟尼佛。初转*轮。度阿若憍陈如。最后说法。度须跋陀罗。所应度者。皆已度讫。于娑罗双树间。将入涅槃。是时中夜。寂然无声。为诸弟子略说法要。

  这底下入正文,分三科,第一科是序分,第二正宗分,第三流通分。现在就是序,也是序分。

  释迦牟尼佛,那么这是说法主。这怎么解释呢?释迦,此翻能仁,能仁是佛之姓。牟尼,此翻寂默,这是佛的名字。约姓,则事相有异。你姓释,他姓迦叶,各式各样的姓就有差别,故论中称为别相。佛遗教经论是别相。约名,则诸佛理同,故论中称为总相。就是那个寂默,寂默是约理说的,所以理性此佛觉悟的理性,和十方三世一切佛觉悟的理性是无差别的,所以叫做论中称为总相。大家都一样,所以叫做总相

  。

  又能仁则具大慈悲,大慈悲心就是慈悲众生,那么他就不住在无为的涅槃里面了,此相与二乘全别。他有大慈悲心不住涅槃,所以和阿罗汉、辟支佛入无余涅槃是不同的。寂默则具大智慧,大智慧呢就是他契证真如理的时候,是离言说相的。离言说相,所以叫做寂,离分别相,所以叫做默。

  这样分开讲,他已契证到真如理,真如理不是有为的,所以不住有为。此相与二乘略同,二乘也是住于无为的境界,但是没有佛那么圆满,所以叫做略同,不是完全同。具此总别二相,名之为佛,就是这样意思。那么这个是解释释迦牟尼佛的名字。

  初转*轮这句话呢,就是佛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,他就从菩提树下起来。起来有说三七二十一天佛没有说法的喔,然后到鹿野苑去。佛在定里一看,想要度化这两个仙人,仙人已死掉了,那么他就去度化五比丘。到了鹿野苑去转*轮,所以叫做初转*轮。

  初就是成道以后,一开始为众生说法。蕅益大师在这地方说前面那句话,论判此句是法师成就毕竟功德也。释迦牟尼佛是大法师,他是功德究竟圆满了。佛成道已,说法四十九年,度人无量,如果是三十五岁成道就不够四十九年,应该说是四十五年度人是很多的。

  今举初后,以括始终。

  初转*轮,度阿若憍陈如,这是初。最后说法,度须跋陀罗,这是后。初后就是始终,包括始终两个时间。

  初在鹿野苑中,三转四谛*轮,憍陈如最先得度。这三转四谛*轮,三转就是,第一个是示相转,第二个是劝修转,第三个是作证转。

  示相转就是开示苦集灭道的相状。什么叫做苦?色受想行识是苦,生老病死是苦,三苦八苦此是苦,三界里都是苦,不但是欲界,色界无色界也是苦。什么是集谛?就是爱烦恼,见烦恼和一切的业力,它能够集成这个苦。苦怎么会有呢?是由自己的烦恼和业集成的,所以叫做集。集是苦的因。苦集灭,这个灭是什么呢?就是涅槃。涅槃就是灭除了惑业苦,没有惑业苦了,那么无生无灭,寂静的真理名之为涅槃。那么呢,这叫做灭,那是大安乐安隐的地方。道就是涅槃的道路,修学戒定慧能解脱苦集契入涅槃的境界去,那么就叫做道,道路的意思。开示苦集灭道的相貌,这是示相转,其实示相转倒是很重要,你应该是很详细的。

  第二是劝修转,佛就是开示了苦集灭道的道理之后,又劝导众生要修行。就是厌苦断集也,慕灭修道。这个苦恼要生厌离心,厌离心是修道的开始,没有厌离心是不能修行的,要有厌离心。所以我们平常凡夫的情形是爱。爱着这色受想行识,爱着这眼耳鼻舌身意,爱着这色声香味触。凡夫的情形是不想改造自己,是改造对方,对方不合我意,我改变他要合我意,凡夫是这样意思。但是我们看经论上说,佛菩萨修行一开始不是,是开始改造自己,所以外边人给我一搥,骂我一句,我们凡夫的情形我打他一拳。你打我,我打你,你骂我,我就骂你。但是佛告诉我们修行不受,你不受,告诉你不要接受,他骂你,你心里不接受,他赞叹你,你也不接受,心里不接受。这不接受不是一般人说的那种不接受,不是。就是观察那是假的、空的,心里面不分别,你照样可以骂,你照样可以赞叹,我心里面不动,学习这不动。用戒定来帮助这一念心,不接受,佛菩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