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存在,所以叫做有余依。这就是谓三乘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。
这个乘这个字就是运载的意思,就是从生死的这个地方,你若上来这个车的话,就能运你到涅槃那里去,能动能出名之为乘。譬如说我们做世间的善法,我们同情一个人的苦难,我们能够救护他,做种种利益人的事情,但是这件事一个如果不是发菩提心的人来做这种事,这样也算是功德,也应该是赞叹,但他不能从生死的地方,运你到涅槃那里去,没有这种能力,所以这就是世间善法。但是在佛法僧三宝里边,你念一句经也好,你拜一拜佛也好,虽然说我们是没有般若的智慧,我们心里有这攀缘,是取相的烦恼还在,但是我们拜一拜佛也好,念一句经也好,你心里面想一想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,佛法的这些经律论,这样清净的这样的佛法,在我们的分别心熏习,它就有力量把你送到无余涅槃那里去,所以这就是出世间的善根,所以叫做乘,就是他有这种力量。
世间善法不行,但是你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了,那又不同。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在世间上做一些功德的时候,他回向无上菩提,他热爱此功德得无上菩提,他回向一下那就不同了。世间上的人没有这种智慧,没有佛教徒这种智慧,他不能回向,做了功德他也不回向,但在心里边念念地爱着世间的荣华富贵,那就是回向了,所以他们就会得果报。
这个得了阿罗汉的人,那又不同,阿罗汉没有我,也没有你,无我无我所,心里面是寂灭的,所以他做一切事情的时候,也做了一般的善法,也会做一点利益的事情,他也能做。但做这个事情,因为他这个心能入到寂灭去,都回向真如了,回事向理回自向他,所以他这些善法,不会牵动他在生死里流转,没有这力量,不能动他的,不能动。
凡夫不是,凡夫就是欢喜有的,愿意在人间享受富贵,愿意到天上去享福,因为有这欢喜心,所以你这一欢喜,欢喜实在就是爱,这个爱取的烦恼,能滋润这个业,帮助这个业去得果报。所以在佛法上来说,就是自作自受,这是对的,的确是这么回事。
现在这里说这三种圣人,他们断除去见思的子缚,而所依的果缚,果缚就是身体。子就是因,种子就是因,就是爱烦恼、见烦恼,和爱烦恼、见烦恼所造的业,这都叫做子缚。这个子,它能系缚你,这个爱能系缚你,见也能系缚你。你造了这个恶业,恶业也系缚你。你造了福业,人天的福业,福业也系缚你,使得你跳不出去,就把你绑在那里,你想跳出去还不行。现在这个圣人已断见思子缚,而所依的果缚,果缚是什么呢,就是色受想行识,就是身心还存在,就叫做有余依涅槃。
这个有余依涅槃,证果时入,就是你要得果的时候才能入,得果的时候,得初果的时候,得须陀洹果的时候,它那个无我无所的智慧成就了的时候他也是,如果是般若经,当然也一样,也是照见五蕴皆空,那么他就与不生不灭相应了,按天台宗的话也就是分证涅槃,还没有圆满,二果三果到四果才圆满了,证果的时候入。前面的自性清净涅槃,从无始劫来都是这个样子,没有出入的分别。
第三是无余依涅槃,无余依涅槃就是阿罗汉有特别的因缘也是有,一般的说他不会自杀的的,无论怎样他不自杀,他就随着寿命自然的延续下去,能活多久他就活多久,他寿命到了,他就弃舍这个身体,把它弃舍了,他就入到不生不灭了,那么叫做无余依涅槃。这是谓三乘灰身泯智,复归无名无物本体。
这三种圣人这是小乘,这阿含经就是这样说了,把身体火化变成灰了,这个智也熄灭了。我那一天说过大毘婆沙论,解释这阿含经的意思,圣人入无余依涅槃就是什么呢,无情物了,就成了无情物了,所以没有感应了,你不能够,你想求他做什么事情,不行,不能,也有感而无应,所以就是这样。
弥勒菩萨将来成佛,所有释迦牟尼佛法中栽培善根的人,就要找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,三会说法得阿罗汉果,要这样的,释迦牟尼佛不管这件事了。在阿含经小乘佛法就是这样说。
那么现在说一说三乘灰身泯智了,阿罗汉、辟支佛灰身泯智了,那么佛也是灰身泯智了,就归无名无物的本体,就是入于不生不灭,离一切相的真如的境界了,从那以后,永久也不再有所作为。用凡夫的话来说就是休息,所以复归无名无物本体,那么就叫做无余依涅槃。今正约此论垂入也,现在说佛垂涅槃,就是约这个说。那蕅益大师这样讲,这等于说这个遗教经是小乘经,就是小乘经的意思。
那么第四无住涅槃,这无住涅槃是什么呢?这唯独是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,也就是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的意思。谓诸佛菩萨,有智慧故,不住生死,有慈悲故,不住涅槃。
因为佛菩萨有智慧,世间上的一切有为法,虽然它是很染污的,但是不能染污佛菩萨,有智慧故,他不住,他不爱着,不爱着这生死的境界,这生死不能染污他,所以不住生死。这样讲阿罗汉也是。阿罗汉爱烦恼,见烦恼断掉了,他也不住生死,生死也不能够染污他。
有慈悲故,不住涅槃,谓佛菩萨有大悲心,他不住涅槃,他不能够入于不生不灭的地方去,永久也不再有所作为,这件事是不忍的,心里不安,我不想这么做。这么做的时候感觉不对,所以因为什么呢,有慈悲心。众生还没有得解脱,他们还在流转生死,很苦啊,我的父亲在那里,我的母亲也在那里,我的哥哥,我的弟弟,我的姐姐,我的妹妹也都在那里,我怎么可以都不管了,我就到不生不灭的地方休息了呢,所以不可以。所以有慈悲心不住涅槃,不安住在涅槃那里。不,我不去,不到那里,这是这么意思。所以不住涅槃,所以他还是来到众生的世界,来到这里。
当然你若是入于不生不灭,那就是超越了一切缘起法。如果你不到那个不生不灭的地方去,那就是在缘起这个地方。这是两件事,一个是世俗谛,一个是第一义谛。你不在第一义谛,那就是在世俗谛。你不在世俗谛,就到第一义谛去。所以他若不入无余涅槃,他就是要到这世俗谛缘起的世间来,到这儿来就他就要有生命,要有生命这件事是缘起的。
缘起的就是怎么样呢,就是他佛菩萨久远劫来,他自己修行的六波罗蜜的功德,广度一切众生的功德,由这样的业力来缘起他的身体。那么就是众生有众生的缘起,佛菩萨有菩萨的缘起。那么就出来一个实报庄严土、自受用土、他受用土,或者方便有余土,就出来这个世界了。出来这个呢,佛就是有身相,有身相,寂而常照照而常寂。前面说日旋三昧,常是在那里注意,怎么样的教导一切的众生,那就叫做无住涅槃。
在这有生灭变化的境界里,他心里面可以不执着,所以他也随时,他一样的入第一义谛,但是这个果报的缘起还保留,所以这叫做无住涅槃。
底下说不住生死,故能非灭示灭。因为他不爱着这生死的境界,我们平常的人,比如说,自己有很多可爱的境界,或者身体怎样的特别的殊胜,心里面也爱着,或者因此而有高慢心,或者有多少的财富啊,特别荣华的境界,要死的时候就苦,就舍不得,爱着。但是佛菩萨,我有看到经文上也说到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不爱着,随时可以弃舍。有这种话,这就是他没有烦恼的关系。他所以还保留这个身体,就是慈悲的关系,这完全是慈悲,完全是慈悲心。
因为以前在香港我也是担任过寺庙的负责人,这个我们呢,我等于多说了几句话喔,因这件事我就明白一件事,在大众僧里做一个领导人,你的动机是什么?你为什么做这件事,其实还是一样,就是为大众僧做事,这不是在思想上说,不是表面上,表面不算数,你是为谁做这件事,是为自己的名利呢?是为大众僧。凡夫就是有这种差别,或者这样子或者那样子。而佛菩萨因为执着心没有了,他不受一切法,一点也没有这种执着,所以他纯是慈悲,慈悲心,所以无住涅槃,就是慈悲心的关系,所以他还能够到人世间度化众生的,他完全是无条件的。
所以不住生死,故能非灭示灭,就是他那个圆满报身,那他是无量寿,只是示现个化身,他非灭。那个圆满报身是不灭,在凡夫肉眼当然看不见,只是看见个化身,这化身灭了,他也有老,有病,也就走了。
不住涅槃,故能非生示生。在佛菩萨清净心里,他没有这种分别,没有什么是生,什么是灭的这种分别。但是为了度化众生,他会现出这件事,非生示生。佛久证此无住涅槃,今为有缘度尽,故示垂入无余涅槃,佛早已经是功德圆满了,就是为了有缘的众生。这个有缘的众生这句话,就是在一个时期内的有缘的众生度尽了,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有缘的众生在,还要继续度,但是现在这个时候不能度,他不受度,所以佛就示现灭度了,故示垂入无余涅槃,实不同二乘之一灭永灭也,和二乘一灭永灭是不一样的。
所以二乘阿罗汉、辟支佛入无余涅槃就是慈悲心,他也不要,慈悲心不要的关系。
但是在法华经上曾经说过,他就是到了,也并不真实的无色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不是真实的。还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去了,他还是有眼耳鼻舌意,不过就是入到三昧,入到灭尽定去了。他终究有一天或者他自己出定了,或者佛菩萨觉悟他出定了,他还是要听法华经的。但是在阿含经的态度来说,那就是永灭,一灭永灭了。那么这是佛垂涅槃。
此涅槃有三义,一是性净涅槃,性净涅槃即法身理体,也就是前面的自性清净涅槃。法身理体,此则无出无入,没得分别。
二圆净涅槃,即是般若,就是你在凡夫的时候努力的修行,成就了圆明清净的智慧,这个智慧一成就了断惑,就能够断除爱烦恼,见烦恼,尘沙无明的烦恼都断了,断的究竟了,完全断除去了,冥合性真。那么你那智慧,无分别的智慧和诸法寂灭相的体性冥合了,契合了,如水入水,像水入到水里头。这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,他也用这句话来形容,那么此则一入永入。你成就了圆明的般若智慧,同不生不灭的理性相应以后,就永久的相应了,不会再退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