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存在,所以叫做有余依。這就是謂叁乘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。
這個乘這個字就是運載的意思,就是從生死的這個地方,你若上來這個車的話,就能運你到涅槃那裏去,能動能出名之爲乘。譬如說我們做世間的善法,我們同情一個人的苦難,我們能夠救護他,做種種利益人的事情,但是這件事一個如果不是發菩提心的人來做這種事,這樣也算是功德,也應該是贊歎,但他不能從生死的地方,運你到涅槃那裏去,沒有這種能力,所以這就是世間善法。但是在佛法僧叁寶裏邊,你念一句經也好,你拜一拜佛也好,雖然說我們是沒有般若的智慧,我們心裏有這攀緣,是取相的煩惱還在,但是我們拜一拜佛也好,念一句經也好,你心裏面想一想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佛法的這些經律論,這樣清淨的這樣的佛法,在我們的分別心熏習,它就有力量把你送到無余涅槃那裏去,所以這就是出世間的善根,所以叫做乘,就是他有這種力量。
世間善法不行,但是你若是發了無上菩提心了,那又不同。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在世間上做一些功德的時候,他回向無上菩提,他熱愛此功德得無上菩提,他回向一下那就不同了。世間上的人沒有這種智慧,沒有佛教徒這種智慧,他不能回向,做了功德他也不回向,但在心裏邊念念地愛著世間的榮華富貴,那就是回向了,所以他們就會得果報。
這個得了阿羅漢的人,那又不同,阿羅漢沒有我,也沒有你,無我無我所,心裏面是寂滅的,所以他做一切事情的時候,也做了一般的善法,也會做一點利益的事情,他也能做。但做這個事情,因爲他這個心能入到寂滅去,都回向真如了,回事向理回自向他,所以他這些善法,不會牽動他在生死裏流轉,沒有這力量,不能動他的,不能動。
凡夫不是,凡夫就是歡喜有的,願意在人間享受富貴,願意到天上去享福,因爲有這歡喜心,所以你這一歡喜,歡喜實在就是愛,這個愛取的煩惱,能滋潤這個業,幫助這個業去得果報。所以在佛法上來說,就是自作自受,這是對的,的確是這麼回事。
現在這裏說這叁種聖人,他們斷除去見思的子縛,而所依的果縛,果縛就是身體。子就是因,種子就是因,就是愛煩惱、見煩惱,和愛煩惱、見煩惱所造的業,這都叫做子縛。這個子,它能系縛你,這個愛能系縛你,見也能系縛你。你造了這個惡業,惡業也系縛你。你造了福業,人天的福業,福業也系縛你,使得你跳不出去,就把你綁在那裏,你想跳出去還不行。現在這個聖人已斷見思子縛,而所依的果縛,果縛是什麼呢,就是色受想行識,就是身心還存在,就叫做有余依涅槃。
這個有余依涅槃,證果時入,就是你要得果的時候才能入,得果的時候,得初果的時候,得須陀洹果的時候,它那個無我無所的智慧成就了的時候他也是,如果是般若經,當然也一樣,也是照見五蘊皆空,那麼他就與不生不滅相應了,按天臺宗的話也就是分證涅槃,還沒有圓滿,二果叁果到四果才圓滿了,證果的時候入。前面的自性清淨涅槃,從無始劫來都是這個樣子,沒有出入的分別。
第叁是無余依涅槃,無余依涅槃就是阿羅漢有特別的因緣也是有,一般的說他不會自殺的的,無論怎樣他不自殺,他就隨著壽命自然的延續下去,能活多久他就活多久,他壽命到了,他就棄舍這個身體,把它棄舍了,他就入到不生不滅了,那麼叫做無余依涅槃。這是謂叁乘灰身泯智,複歸無名無物本體。
這叁種聖人這是小乘,這阿含經就是這樣說了,把身體火化變成灰了,這個智也熄滅了。我那一天說過大毘婆沙論,解釋這阿含經的意思,聖人入無余依涅槃就是什麼呢,無情物了,就成了無情物了,所以沒有感應了,你不能夠,你想求他做什麼事情,不行,不能,也有感而無應,所以就是這樣。
彌勒菩薩將來成佛,所有釋迦牟尼佛法中栽培善根的人,就要找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,叁會說法得阿羅漢果,要這樣的,釋迦牟尼佛不管這件事了。在阿含經小乘佛法就是這樣說。
那麼現在說一說叁乘灰身泯智了,阿羅漢、辟支佛灰身泯智了,那麼佛也是灰身泯智了,就歸無名無物的本體,就是入于不生不滅,離一切相的真如的境界了,從那以後,永久也不再有所作爲。用凡夫的話來說就是休息,所以複歸無名無物本體,那麼就叫做無余依涅槃。今正約此論垂入也,現在說佛垂涅槃,就是約這個說。那蕅益大師這樣講,這等于說這個遺教經是小乘經,就是小乘經的意思。
那麼第四無住涅槃,這無住涅槃是什麼呢?這唯獨是大乘佛法裏面所講的,也就是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的意思。謂諸佛菩薩,有智慧故,不住生死,有慈悲故,不住涅槃。
因爲佛菩薩有智慧,世間上的一切有爲法,雖然它是很染汙的,但是不能染汙佛菩薩,有智慧故,他不住,他不愛著,不愛著這生死的境界,這生死不能染汙他,所以不住生死。這樣講阿羅漢也是。阿羅漢愛煩惱,見煩惱斷掉了,他也不住生死,生死也不能夠染汙他。
有慈悲故,不住涅槃,謂佛菩薩有大悲心,他不住涅槃,他不能夠入于不生不滅的地方去,永久也不再有所作爲,這件事是不忍的,心裏不安,我不想這麼做。這麼做的時候感覺不對,所以因爲什麼呢,有慈悲心。衆生還沒有得解脫,他們還在流轉生死,很苦啊,我的父親在那裏,我的母親也在那裏,我的哥哥,我的弟弟,我的姐姐,我的妹妹也都在那裏,我怎麼可以都不管了,我就到不生不滅的地方休息了呢,所以不可以。所以有慈悲心不住涅槃,不安住在涅槃那裏。不,我不去,不到那裏,這是這麼意思。所以不住涅槃,所以他還是來到衆生的世界,來到這裏。
當然你若是入于不生不滅,那就是超越了一切緣起法。如果你不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地方去,那就是在緣起這個地方。這是兩件事,一個是世俗谛,一個是第一義谛。你不在第一義谛,那就是在世俗谛。你不在世俗谛,就到第一義谛去。所以他若不入無余涅槃,他就是要到這世俗谛緣起的世間來,到這兒來就他就要有生命,要有生命這件事是緣起的。
緣起的就是怎麼樣呢,就是他佛菩薩久遠劫來,他自己修行的六波羅蜜的功德,廣度一切衆生的功德,由這樣的業力來緣起他的身體。那麼就是衆生有衆生的緣起,佛菩薩有菩薩的緣起。那麼就出來一個實報莊嚴土、自受用土、他受用土,或者方便有余土,就出來這個世界了。出來這個呢,佛就是有身相,有身相,寂而常照照而常寂。前面說日旋叁昧,常是在那裏注意,怎麼樣的教導一切的衆生,那就叫做無住涅槃。
在這有生滅變化的境界裏,他心裏面可以不執著,所以他也隨時,他一樣的入第一義谛,但是這個果報的緣起還保留,所以這叫做無住涅槃。
底下說不住生死,故能非滅示滅。因爲他不愛著這生死的境界,我們平常的人,比如說,自己有很多可愛的境界,或者身體怎樣的特別的殊勝,心裏面也愛著,或者因此而有高慢心,或者有多少的財富啊,特別榮華的境界,要死的時候就苦,就舍不得,愛著。但是佛菩薩,我有看到經文上也說到,叁十二相八十種好,不愛著,隨時可以棄舍。有這種話,這就是他沒有煩惱的關系。他所以還保留這個身體,就是慈悲的關系,這完全是慈悲,完全是慈悲心。
因爲以前在香港我也是擔任過寺廟的負責人,這個我們呢,我等于多說了幾句話喔,因這件事我就明白一件事,在大衆僧裏做一個領導人,你的動機是什麼?你爲什麼做這件事,其實還是一樣,就是爲大衆僧做事,這不是在思想上說,不是表面上,表面不算數,你是爲誰做這件事,是爲自己的名利呢?是爲大衆僧。凡夫就是有這種差別,或者這樣子或者那樣子。而佛菩薩因爲執著心沒有了,他不受一切法,一點也沒有這種執著,所以他純是慈悲,慈悲心,所以無住涅槃,就是慈悲心的關系,所以他還能夠到人世間度化衆生的,他完全是無條件的。
所以不住生死,故能非滅示滅,就是他那個圓滿報身,那他是無量壽,只是示現個化身,他非滅。那個圓滿報身是不滅,在凡夫肉眼當然看不見,只是看見個化身,這化身滅了,他也有老,有病,也就走了。
不住涅槃,故能非生示生。在佛菩薩清淨心裏,他沒有這種分別,沒有什麼是生,什麼是滅的這種分別。但是爲了度化衆生,他會現出這件事,非生示生。佛久證此無住涅槃,今爲有緣度盡,故示垂入無余涅槃,佛早已經是功德圓滿了,就是爲了有緣的衆生。這個有緣的衆生這句話,就是在一個時期內的有緣的衆生度盡了,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有緣的衆生在,還要繼續度,但是現在這個時候不能度,他不受度,所以佛就示現滅度了,故示垂入無余涅槃,實不同二乘之一滅永滅也,和二乘一滅永滅是不一樣的。
所以二乘阿羅漢、辟支佛入無余涅槃就是慈悲心,他也不要,慈悲心不要的關系。
但是在法華經上曾經說過,他就是到了,也並不真實的無色受想行識,無眼耳鼻舌身意,不是真實的。還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去了,他還是有眼耳鼻舌意,不過就是入到叁昧,入到滅盡定去了。他終究有一天或者他自己出定了,或者佛菩薩覺悟他出定了,他還是要聽法華經的。但是在阿含經的態度來說,那就是永滅,一滅永滅了。那麼這是佛垂涅槃。
此涅槃有叁義,一是性淨涅槃,性淨涅槃即法身理體,也就是前面的自性清淨涅槃。法身理體,此則無出無入,沒得分別。
二圓淨涅槃,即是般若,就是你在凡夫的時候努力的修行,成就了圓明清淨的智慧,這個智慧一成就了斷惑,就能夠斷除愛煩惱,見煩惱,塵沙無明的煩惱都斷了,斷的究竟了,完全斷除去了,冥合性真。那麼你那智慧,無分別的智慧和諸法寂滅相的體性冥合了,契合了,如水入水,像水入到水裏頭。這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,他也用這句話來形容,那麼此則一入永入。你成就了圓明的般若智慧,同不生不滅的理性相應以後,就永久的相應了,不會再退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