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遗教经》
上玅下境长老讲述
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,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,而海公老法师、了公老法师慈悲,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。
在佛法的立场来说,我们出家的人,比丘、比丘尼,在家的居士,优婆塞、优婆夷,我们能够有因缘不断的学习佛法,这倒是非常的重要,非常的吉祥。而佛遗教经,顾名思义,当然我们会感觉到,这是佛临涅槃的时候,特别的或者说是顾命对我们特别慈悲教诫,当然我们会感觉到非常重要。所以若是对这部经,我们能够拿出精神、时间去注意学习,倒是非常好的。
大家都拿这个本子,这是佛遗教三经解,我也是拿这个本子,这是蕅益大师解释的。那么蕅益大师,由他的注解上可以看出来,他是根据世亲菩萨或者是天亲菩萨的遗教经论,来写的这部注解,其中也参考了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德,但是主要是天亲菩萨的遗教经论。
那么遗教经论,这天亲菩萨的确是大智慧,我们从经文上去阅读,好像也很容易明白似的。但是经过了天亲菩萨的解释呢,又感觉到非常的深,非常的妙,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地白。那么呢,我们大家不妨也可以去读一读这佛遗教经论。
佛遗教,这是这部经的别名,有的时候再多分别一点,这个佛遗教,佛,是能遗教的,教,是佛所遗留的。那么佛这个字,我们讲过好多遍了,但是在印度人的习惯,他们是重复的说话,写文章也好,我们读大般若经,可以读的出来,他们就是不断地重复。但是在我们中国人,汉人的习惯里就是不愿意重复,愈简略愈好。那么我们现在拿这个本子,就按照这个本子来说好了。
佛是能说法的人。遗教呢?是佛所说的法。人法双标,能所并举,所以叫做佛遗教。佛翻成中国话是个觉,觉悟的意思。这个觉悟的这个觉,说是觉悟当然是非常的恰当,但是应该知道这个觉,是无漏的无分别智慧,不是一般的分别心,不是这种事情。
那么我们平凡的人,凡夫久远以来在生死大梦里流转生死。而佛不是,佛是遇见善知识了,所以他能够觉悟,他能够断除去这无明的烦恼,从生死的大梦里边觉悟了。那么这可见,在做梦的时候是一种迷惑,在做梦的时候也有分别心,但是都是颠倒执着的。
如果说是想一想梦这个字,应该怎么解释呢?梦这个字,应该这样说,执虚为实,执妄为真,是名为梦。做梦的时候,所有梦里的境界都是假的不是真的,但是梦里的人的心,不知道是假的以为是真的,所以那叫做梦,执妄为真就是梦。
那么若是觉悟了,这都是虚妄分别,没有那么回事。你能真实的那样觉悟,那就是从大梦里醒过来了。那么这表示我们日常生活的这些事情,都是虚妄的,眼耳鼻舌身意也好,色声香味触法也好,都是虚妄,但是我们认为是真的,真实的。看见一些有形象的东西,听见一点声音,都认为是真的,不知道是假的,那么这就是作梦。
几时能够不受一切法了,其心不动了,不为这些虚妄境界所动,那就是觉悟了。但是这里所谓觉悟,刚才说是无漏的智慧,其中最主要的一个,就是在我们凡夫的地位来说,最主要觉悟的智慧是见真理的智慧,主要是这个智慧。这个智慧才是觉悟了。从大梦里面醒过来,要有这个智慧。那么第二个智慧是后得智。后得智就是分别这一切缘起的虚妄法,虽然是虚妄,但它还是有因果的。如是因,如是果,是虚妄,但是它会有果报,果报也是虚妄,也不真实。那么呢,它还是有条理的,善得善报,恶得恶报,这个无漏的戒定慧,它就是趣向涅槃,得出世间的果报,它还是不乱的,虽然都是虚妄,可是不混乱,那么这样一个后得智慧也是一种觉悟,那究竟圆满就是一切种智。所以这根本智,后得智圆满了,名之为佛。
自己觉悟究竟圆满,又能够圆满觉悟一切众生。蕅益大师加上一句话,觉悟一切法无不究竟觉悟了诸法实相,所以名之为佛。那么这是讲佛智,就这样说好了。不过,其中有一样事情可以再多一点分别,就是觉悟一切法如,如来者,诸法如义,觉悟一切法如,名之为佛。但是阿罗汉如果是听闻般若经,听闻阿含经得阿罗汉,又和听闻般若波罗蜜经得阿罗汉还有一点不同,所以也有利钝之差别。什么不同呢?就是用阿含经、四念处成阿罗汉,以觉悟一切法无常为主。听闻般若经得阿罗汉,觉悟一切法如为主。同样是得阿罗汉,但是有一点不同。
那么佛也是觉悟一切法如,为什么阿罗汉不名之为佛呢?为什么佛才名为佛?这里边就是有一点差别。差别的问题就是阿罗汉觉悟一切法如以后,他入无余涅槃了,或者发大悲心,或者没有发大悲,入无余涅槃了,那么就是到此为止就不再说了。在大乘经里不是这样说,阿罗汉入涅槃后,还要发大乘心,他还要到十方世界去亲近佛,向佛学习。也来到众生的世界,学习无量无边的世间法,世间上的一切法。发了无上菩提心的阿罗汉,一切的菩萨,他完全都要学习。世间上一切的事情,菩萨也完全通达无碍,通达无碍这个时候,又是观于一切法如,他到十方世界亲近佛也好,他到众生世界去学习世间法也好,也还是一切法如。这样子说呢,就是在阿罗汉的境界上
又进了一步,观一切法如,这样子自己修行圆满,行菩萨道,这一切种智圆满名之为佛,就和阿罗汉通达一切法如有差别,有这么一点不同。阿罗汉虽然觉悟一切法如,而一切种智不圆满,所以不名为佛。这样的意思。
这个佛遗教,遗教就是他遗留的教诫,就是佛临终的时候教诫这些弟子,佛入涅槃了走了,那么这些弟子失掉了依止,没有依止了,他们大罗汉的心情是不同一般三果或三果以下的,尤其是凡位的人。凡位的佛教徒,佛入涅槃了,心情是非常的痛苦,这个仰慕佛的心情非常的悲痛,所以佛不能不留遗教,也等于是个安慰他,那么所以有这经的出现。
这个教在这里说就是佛的教诫,佛的教应该就是经和律这两种,这两种教,佛的弟子对于经和律有所弘扬,所写出来的东西,那么叫做论。大体上是这样说,但是十二部经里边也有个论议的,也还是有个论,那么呢,但是佛遗教,临命终的时候的遗教,也只是取要言之,也不是说的那么广,所以叫做遗教。
这个经这个字,通常解释很多,那么呢,其中解释很多,其中一个解释就是能贯能说摄。这个解释我感觉到好,就是他能够,佛能够,也就是佛一切种智从他的大智慧海里,无量无边的法门的海里边,随众生根机所相应的,所适合的,他说出一个法门来,这个法门就是佛的智慧的安排,用我们凡夫的话来说,那么就是佛智慧的安排,那么叫做贯,能贯。能摄呢,这个法门施设出来以后呢,能摄化众生,能对众生有所利益,使令他能从苦海里面得大解脱,到涅槃岸去了,那么能贯能摄名之为经。
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,这第二个名字,也叫这个名字。佛垂涅槃,这个垂这个字,蕅益大师解释为将入未入之时,将入涅槃还没有入涅槃的时候叫做垂。佛要入涅槃的这个时候略说教诫,约略的取平常佛在世的时候,所说的法的精要就是这样教诫弟子。
这里要说涅槃这个字,翻成中国话是不生不灭,或者翻成解脱,这样的意思。翻成不生不灭这个话,这个意思倒是很容易解释。那么就是阿罗汉若在小乘经上说呢,说佛也好,说阿罗汉也好,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就是前一剎那灭了,后一剎那不生,这就叫做涅槃。就是不灭不生,犹如虚空的境界,其实就是真如的境界,那么就叫做涅槃。那么这样解释涅槃。就是灭了又生,生了又灭,这不是涅槃。
其实灭了以后不生,不生以后也就不灭,这个生灭流动的境界是世俗谛。这不灭不生,不生也不灭寂静的境界是胜义谛。那么这就是一切圣人所居住的地方,那么这叫做涅槃。这样解释本来也应该说是就明白了,但是从经论里上的发挥又有四种的解释。
一种是自性清净涅槃,蕅益大师文上说,即一切诸法本来常寂灭相,佛与众生平等无二,不增不减,此则不论出入,这就是自性清净涅槃,这样说就是在理性本身说的,不是说在修为上修证上说的。不论修证就是一切法本来如是,本来是清净,不生不灭。我们凡夫惑业苦是个污染的境界,迷惑颠倒的心理向前进一步就有了行动,就是所谓造业了,造业以后就有果报,就有惑业苦这样流转。得到了果报以后,又继续的迷惑颠倒,又继续地去造业,继续的受苦,久远以来就是惑业苦在流转。那么现在有佛的大智慧境界,也就是一切得无生法忍的圣人,他观察这惑业苦的因缘生,本性就是不生不灭的,本性就是常寂灭相的,就是没有惑业苦,没有色受想行识,没有眼耳鼻舌身意,没有色声香味触法,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,都是毕竟寂灭的,那么,这样的寂灭相就叫做自性清净涅槃。这个自性就它是本身,清净就是没有惑苦。没有惑业苦当体就是寂灭的,那就叫做自性清净涅槃。这样讲的涅槃,凡夫也是这样,诸佛也是这样,无差别相,无高无低,无增无减,无彼无此。
第二就是有余依涅槃,谓三乘已断见思子缚,而所依果缚,身心尚在。有余依这个依字是什么东西呢,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叫做依。我们迷惑颠倒,也是要依这个色受想行识,你有所作为,或者做善业,或者做恶业,或者做清净业都是要依这个色受想行识,所以它是个依。那么现在得了阿罗汉果的人,他把爱烦恼、见烦恼都熄灭了,可是爱烦恼、见烦恼和这个业合和起得的果报,这个色受想行识就是了。这色受想行识他还继续存在,还有余,还剩下来一个色受想行识,所以叫做有余依。但是也是涅槃,就是他熄灭了爱烦恼,见烦恼的人,他随时他能入不生不灭的境界里头。他随时能够有这种能力,他那个毕竟空我无我所的智慧一动,就入到不生不灭去了。他随时能有这种能力,这是圣人的一种,他修行的一种殊胜的功德,殊胜的功德就是在这里头,所以叫做有余依。虽然是随时他的心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理,但是这个身体还是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