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快乐,愿意接受这件事。底下这个器,里面要装这个蜜,这样意思。譬如有人,人或者说就是一切众生,手执蜜器,这个手啊,那这上面没有说,没有说过个手是谁?譬喻谁,那么或者这样说,这个手就是第六意识。因为前五根也还是由第六意识来作主的。

  动转轻躁,这个譬喻什么呢?动转轻躁,就是喻转识,随逐诸根,念念不定。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。动转轻躁就喻转识,转识这个字,它这个转是这个名

  字,是唯识,这个经论上用这个名字,这里因为是动转轻躁也是个转动的意思。所以也就用识来转识,但是在这里应该说就是六识,眼识耳识乃至第六意识,这第八识在这里应该是不说,但是,当然还是有第八识的。这里说转识就是说前六识,前六识随逐诸根,念念不定。它随逐六根,念念不固定,忽此忽彼,忽然贪心来了,忽然瞋心来了,各式各样的变化,随逐诸根,念念不定,这地方叫作随顺诸根。

  但观于蜜这句话,动转轻躁,随顺诸根,动转不定。这个但观于蜜这句话怎么讲呢?喻六识唯缘现世六尘,这个譬喻我们六识,只是去攀缘现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。叫但观于蜜。只是观蜜。只是观现在的六尘。

  不见深坑,喻不知未来障碍。不知道未来有障碍,这也或者说放逸的人,他不管来世还受不受什么苦,受不受什么果报这些事,现在愿意怎么放逸就怎么放了。所以不见深坑,是譬喻不知道未来的障碍。

  但是未来的障碍有二种,一生处障,生处障这怎么讲呢?障就是障碍,要能自由自在的,就是快乐的境界,那么现在不能自由自在的有障碍,那就是苦恼的境界。所以生处障就是不见深坑,你还动转轻躁,当然就是堕落到深坑里面去了。就是堕落到不如意的地方去了,这个意思,生处障碍。二修一切行时困苦不能成就障碍,是说一般的非佛教徒这样子,说是佛教徒相信佛法他是用修行的,修行,但是因为心老不能安定下来,一直动转轻躁,所以修一切行时,困苦不能成就障碍,修什么法门,因为心里面老是动转,那就是徒劳辛苦了,都不能成就,都是被障碍住了,那么这也是一种障碍。

  狂象无钩,喻心无三昧法所制,猿猴得树,喻心缘六尘境生染,故当急挫。譬如狂象无钩,前面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,但观于蜜,不见深坑,这是一个譬喻。底下又说一个譬喻,譬喻这狂暴的象,没有铁钩来制伏它,驯象的师父用这铁钩来控制这个象,来训练这个象,现在没有钩,那么狂象可以自由地活动了。喻心无三昧法所制,比如我们散乱的心,这第六意识若是没有得到三昧的时候,这心也就是各式各样的烦恼随意的活动。若是三昧呢,三昧就能把这踰越心制伏住,是三昧所制。现在无三昧法所制的时候,就像狂象无钩。猿猴得树,这又说一个譬喻,这猿猴它得了树时候,它就腾跃踔踯,在树上从这里跳到那里,从那里跳到这里。但是那个踯,腾跃踔踯,这个踯,是停在那里不动。当然它也可能停一会儿,但是还是要跳。那么,这里面譬喻心缘六尘境生染污心了,生染污心的时候,一直的不能停下来。

  故当急挫,所以底下说难可禁制,这猿猴得树,不容易去禁止它,制伏它的。那么我们的心轻躁动转的时候,当急挫之,要急急地把它降伏住,勿令放逸,不让它放逸。那么这表示什么呢?令入调柔不动三昧也,这表示修禅定的时候,照着一念心能调柔不随烦恼活动,那么不要轻动的放逸,叫他心里面明净而住,是令入调柔不动三昧也,当然这都是需要长时期修行才有效的。

  次纵此心者丧人善事,明失诸功德障。功德都失掉了。

  次制之一处句,因为心常是妄想,不停下来,那么佛法里边,有很多很多功德不能成就,就是障碍你成就一切功德,叫失诸功德障。制之一处,这一句,示无二念三昧相。这表示你能制伏它了,心能静下来了,就表示你成就了,没有妄想杂念的禅定了的相貌,叫做制之一处。

  这无事不办,这一句话,没有事情办不成的,都能办成。示起多功德三昧相,就是得到了四禅八定了以后,你能够修学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这样子就可以得三明六通了,也成就种种殊胜的功德,所以叫做起多功德三昧相。

  精进折伏汝心句。是故比丘,当勤精进,折伏汝心。示调柔不动三昧相,就是心里面原本是刚强不调柔,现在你当勤精进,折伏汝心,那么就表示成就了调柔不动三昧的相貌了。这是欲放逸苦对治,这样对治,这一段文等于说在修禅定的意思。

  前面是说持戒,这底下两段文等于说是在修禅定。譬如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,犯人苗稼,这以下两段文等于是说修禅定。所以你在静坐的时候,用心观察自己的心,所观察的也是心,能观察的也是心,正好就是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,犯人苗稼的意思。前面说戒,这两段是说定。

  汝等比丘。受诸饮食。当如服药。于好于恶。勿主增减。趣得支身以除饥渴。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。比丘亦尔。受人供养取自除恼。无得多求坏其善心。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。不令过分以竭其力。

  这底下是说多食苦对治。前面是根欲放逸苦对治,那么这是修禅定。这底下第二段多食苦对治。汝等比丘受诸饮食的时候,当如服药那样子,于好于恶,不要生增减之心。

  趣得支身,以除饥渴就好了。如蜂采华。但取其味。不损色香。比丘亦尔。受人供养。趣自除恼。无得多求。坏其善心。譬如智者。筹量牛力所堪多少。不令过分以竭其力。

  多食能障三昧,吃太多了能障碍你的禅定。这话的意思,得禅定的人,这吃饭的确是与禅定有直接关系,不吃饭还是不行,吃太多了容易有病,一有病就不能修禅定了,这也是障碍,故以五观治之。

  一当如服药,是受用对治观。受诸饮食,当如服药那样子。当如服药,就是有病我要吃药。用药来治病。现在我有饥渴的毛病,所以要吃饭。受诸饮食,这是受用对治观。我受诸饮,食用它来对治我的饥渴的毛病。

  二勿生增减,第二个观察,不生增减之心,是好恶平等观。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,这回吃这一餐,再预备的非常好,不要生心我要多吃一点,不要这样。说这位斋饭做得不好,你心里不要说我少吃一点,不要有这种想法,所以叫做好恶平等观。但是看底下这个文。

  三支身除饥渴,是究竟对治观。这个话呢,又不像是表面上的意思,也就是观察所吃的饮食,都是毕竟空的,这好的饭也是因缘所生,不好的斋饭也是因缘所生,都是毕竟空的,这是平等观,有这个味道,终日吃饭,没有嚼到一粒米,也就是这样意思。勿生增减,不要用好恶的分别心去吃饭。

  第三支身除饥渴,是究竟对治观。就是趣得支身,以除饥渴。这趣这个字,下面有解释。趣得就是不管是好的斋饭,不好的斋饭,我们用它的时候,只是说它有营养,能支持我们生命的存在,能除饥渴就好了,不要去分别好吃,不好吃,那么这句话是支身除饥渴这句话的意思,是究竟对治的观察。这个意思呢,我们凡夫的这种身体,有这样的身体不吃饭还不行。但是观察这身体是毕竟空,就变成法身了,法身上面没有饥渴的问题,也没有饮食的问题,就是从有饮食除饥渴的境界,转变到不需要有饮食无食三昧,没有饥渴的问题了,那么就是到了究竟对治观。到了究竟对治的境界也就是到了法身,圣人离一切相的境界上去了,所以是究竟对治观。

  四如蜂采华等,这什么意思呢?先喻后法,先说譬喻后说法。是不损自他观,也不损害自己,也不损害他人。

  五譬如智者筹量牛力等,下边譬如智者,筹量牛力,所堪多少,这是知量知时观。要知道时间要这样观察。

  药以疗病,食以疗饥。这底下蕅益大师从前面开始解释,这药是治病的,我们受诸饮食是来治疗饥渴的病。苟可疗饥则已,能够充饥就好了。奈何于好便贪心增噉,生了贪心了,要多吃一点。于恶便瞋心减受耶,怎么可以这样呢?

  趣者,裁取。趣得支身,以除饥渴,这趣这个字怎么讲,蕅益大师说是裁取的意思,就是取的意思,就是取其能滋养我们的生命,继续存在,可以修行就好了。别的好不好那个不要注意,就是这样意思。裁就是从中取出一部分来,就是只取这一部分,它能够有营养,支持我的生命,可以修行就好了,支者,是支持,我这四大身体没有营养的支持是不行的,所以这叫做趣得支身,以除饥渴就好了。

  蜂喻比丘,如蜂采华,这蜂,譬喻比丘,修行人。华喻供养,供养你的饮食。味喻借此修道除恼,但取其味。如蜂采华的时候,但取华的味,不损色香,这表示说比丘受诸受人供养饮食的时候,只是得到一点味,譬喻借此来修道除去饥渴的恼而已。色香喻自他善心,自己的善心和斋主的善心。

  贪食多求,既损自三昧善亦损檀越善心也。如果是好东西,或者不好的,又生了贪心,生了瞋心,那就是损了自己的三昧善,也损害檀越的善心。檀越的信心,这里说贪食好的多吃,这样子你这贪心一起来呢,这三昧善就没有了,因为这还是属于欲,欲就是破坏了自己的禅定了。既损自三昧善,亦损檀越的信心,他越看你这个人好东西吃那么多,他对你的信心也受到影响了。

  牛能负重,然所负过分,其力则竭。前面如蜂采华,但取其味,不损色香,这个解释完了。比丘亦尔,受人供养趣自除恼,无得多求,坏其善心,譬如智者,筹量牛力。这个牛,牠是能负重,能荷负重量,荷负物品,然所负过分,其力则竭,你太重了超过牠的能力之外了,牛的力量就穷尽了,这样子也不好。喻比丘既为人世福田,比丘能够修学戒定慧的圣道,能断烦恼,所以世间人供养比丘,也就能够得到福德,所以为人世间的福田。然贪受多供,你贪心一起来了就不算福田,这福田有点缺了,有所损了。则其道自败矣,自己的戒定慧道,就被破坏了。所以牛力所堪多少也,譬喻自己的这种道力,那么你贪心来了,那就破坏你自己的道力。那么你负的太多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