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快樂,願意接受這件事。底下這個器,裏面要裝這個蜜,這樣意思。譬如有人,人或者說就是一切衆生,手執蜜器,這個手啊,那這上面沒有說,沒有說過個手是誰?譬喻誰,那麼或者這樣說,這個手就是第六意識。因爲前五根也還是由第六意識來作主的。

  動轉輕躁,這個譬喻什麼呢?動轉輕躁,就是喻轉識,隨逐諸根,念念不定。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,動轉輕躁。動轉輕躁就喻轉識,轉識這個字,它這個轉是這個名

  字,是唯識,這個經論上用這個名字,這裏因爲是動轉輕躁也是個轉動的意思。所以也就用識來轉識,但是在這裏應該說就是六識,眼識耳識乃至第六意識,這第八識在這裏應該是不說,但是,當然還是有第八識的。這裏說轉識就是說前六識,前六識隨逐諸根,念念不定。它隨逐六根,念念不固定,忽此忽彼,忽然貪心來了,忽然瞋心來了,各式各樣的變化,隨逐諸根,念念不定,這地方叫作隨順諸根。

  但觀于蜜這句話,動轉輕躁,隨順諸根,動轉不定。這個但觀于蜜這句話怎麼講呢?喻六識唯緣現世六塵,這個譬喻我們六識,只是去攀緣現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。叫但觀于蜜。只是觀蜜。只是觀現在的六塵。

  不見深坑,喻不知未來障礙。不知道未來有障礙,這也或者說放逸的人,他不管來世還受不受什麼苦,受不受什麼果報這些事,現在願意怎麼放逸就怎麼放了。所以不見深坑,是譬喻不知道未來的障礙。

  但是未來的障礙有二種,一生處障,生處障這怎麼講呢?障就是障礙,要能自由自在的,就是快樂的境界,那麼現在不能自由自在的有障礙,那就是苦惱的境界。所以生處障就是不見深坑,你還動轉輕躁,當然就是墮落到深坑裏面去了。就是墮落到不如意的地方去了,這個意思,生處障礙。二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,是說一般的非佛教徒這樣子,說是佛教徒相信佛法他是用修行的,修行,但是因爲心老不能安定下來,一直動轉輕躁,所以修一切行時,困苦不能成就障礙,修什麼法門,因爲心裏面老是動轉,那就是徒勞辛苦了,都不能成就,都是被障礙住了,那麼這也是一種障礙。

  狂象無鈎,喻心無叁昧法所製,猿猴得樹,喻心緣六塵境生染,故當急挫。譬如狂象無鈎,前面手執蜜器,動轉輕躁,但觀于蜜,不見深坑,這是一個譬喻。底下又說一個譬喻,譬喻這狂暴的象,沒有鐵鈎來製伏它,馴象的師父用這鐵鈎來控製這個象,來訓練這個象,現在沒有鈎,那麼狂象可以自由地活動了。喻心無叁昧法所製,比如我們散亂的心,這第六意識若是沒有得到叁昧的時候,這心也就是各式各樣的煩惱隨意的活動。若是叁昧呢,叁昧就能把這踰越心製伏住,是叁昧所製。現在無叁昧法所製的時候,就像狂象無鈎。猿猴得樹,這又說一個譬喻,這猿猴它得了樹時候,它就騰躍踔踯,在樹上從這裏跳到那裏,從那裏跳到這裏。但是那個踯,騰躍踔踯,這個踯,是停在那裏不動。當然它也可能停一會兒,但是還是要跳。那麼,這裏面譬喻心緣六塵境生染汙心了,生染汙心的時候,一直的不能停下來。

  故當急挫,所以底下說難可禁製,這猿猴得樹,不容易去禁止它,製伏它的。那麼我們的心輕躁動轉的時候,當急挫之,要急急地把它降伏住,勿令放逸,不讓它放逸。那麼這表示什麼呢?令入調柔不動叁昧也,這表示修禅定的時候,照著一念心能調柔不隨煩惱活動,那麼不要輕動的放逸,叫他心裏面明淨而住,是令入調柔不動叁昧也,當然這都是需要長時期修行才有效的。

  次縱此心者喪人善事,明失諸功德障。功德都失掉了。

  次製之一處句,因爲心常是妄想,不停下來,那麼佛法裏邊,有很多很多功德不能成就,就是障礙你成就一切功德,叫失諸功德障。製之一處,這一句,示無二念叁昧相。這表示你能製伏它了,心能靜下來了,就表示你成就了,沒有妄想雜念的禅定了的相貌,叫做製之一處。

  這無事不辦,這一句話,沒有事情辦不成的,都能辦成。示起多功德叁昧相,就是得到了四禅八定了以後,你能夠修學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,這樣子就可以得叁明六通了,也成就種種殊勝的功德,所以叫做起多功德叁昧相。

  精進折伏汝心句。是故比丘,當勤精進,折伏汝心。示調柔不動叁昧相,就是心裏面原本是剛強不調柔,現在你當勤精進,折伏汝心,那麼就表示成就了調柔不動叁昧的相貌了。這是欲放逸苦對治,這樣對治,這一段文等于說在修禅定的意思。

  前面是說持戒,這底下兩段文等于說是在修禅定。譬如牧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,這以下兩段文等于是說修禅定。所以你在靜坐的時候,用心觀察自己的心,所觀察的也是心,能觀察的也是心,正好就是牧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的意思。前面說戒,這兩段是說定。

  汝等比丘。受諸飲食。當如服藥。于好于惡。勿主增減。趣得支身以除饑渴。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。比丘亦爾。受人供養取自除惱。無得多求壞其善心。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。不令過分以竭其力。

  這底下是說多食苦對治。前面是根欲放逸苦對治,那麼這是修禅定。這底下第二段多食苦對治。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的時候,當如服藥那樣子,于好于惡,不要生增減之心。

  趣得支身,以除饑渴就好了。如蜂采華。但取其味。不損色香。比丘亦爾。受人供養。趣自除惱。無得多求。壞其善心。譬如智者。籌量牛力所堪多少。不令過分以竭其力。

  多食能障叁昧,吃太多了能障礙你的禅定。這話的意思,得禅定的人,這吃飯的確是與禅定有直接關系,不吃飯還是不行,吃太多了容易有病,一有病就不能修禅定了,這也是障礙,故以五觀治之。

  一當如服藥,是受用對治觀。受諸飲食,當如服藥那樣子。當如服藥,就是有病我要吃藥。用藥來治病。現在我有饑渴的毛病,所以要吃飯。受諸飲食,這是受用對治觀。我受諸飲,食用它來對治我的饑渴的毛病。

  二勿生增減,第二個觀察,不生增減之心,是好惡平等觀。是于好于惡勿生增減,這回吃這一餐,再預備的非常好,不要生心我要多吃一點,不要這樣。說這位齋飯做得不好,你心裏不要說我少吃一點,不要有這種想法,所以叫做好惡平等觀。但是看底下這個文。

  叁支身除饑渴,是究竟對治觀。這個話呢,又不像是表面上的意思,也就是觀察所吃的飲食,都是畢竟空的,這好的飯也是因緣所生,不好的齋飯也是因緣所生,都是畢竟空的,這是平等觀,有這個味道,終日吃飯,沒有嚼到一粒米,也就是這樣意思。勿生增減,不要用好惡的分別心去吃飯。

  第叁支身除饑渴,是究竟對治觀。就是趣得支身,以除饑渴。這趣這個字,下面有解釋。趣得就是不管是好的齋飯,不好的齋飯,我們用它的時候,只是說它有營養,能支持我們生命的存在,能除饑渴就好了,不要去分別好吃,不好吃,那麼這句話是支身除饑渴這句話的意思,是究竟對治的觀察。這個意思呢,我們凡夫的這種身體,有這樣的身體不吃飯還不行。但是觀察這身體是畢竟空,就變成法身了,法身上面沒有饑渴的問題,也沒有飲食的問題,就是從有飲食除饑渴的境界,轉變到不需要有飲食無食叁昧,沒有饑渴的問題了,那麼就是到了究竟對治觀。到了究竟對治的境界也就是到了法身,聖人離一切相的境界上去了,所以是究竟對治觀。

  四如蜂采華等,這什麼意思呢?先喻後法,先說譬喻後說法。是不損自他觀,也不損害自己,也不損害他人。

  五譬如智者籌量牛力等,下邊譬如智者,籌量牛力,所堪多少,這是知量知時觀。要知道時間要這樣觀察。

  藥以療病,食以療饑。這底下蕅益大師從前面開始解釋,這藥是治病的,我們受諸飲食是來治療饑渴的病。苟可療饑則已,能夠充饑就好了。奈何于好便貪心增噉,生了貪心了,要多吃一點。于惡便瞋心減受耶,怎麼可以這樣呢?

  趣者,裁取。趣得支身,以除饑渴,這趣這個字怎麼講,蕅益大師說是裁取的意思,就是取的意思,就是取其能滋養我們的生命,繼續存在,可以修行就好了。別的好不好那個不要注意,就是這樣意思。裁就是從中取出一部分來,就是只取這一部分,它能夠有營養,支持我的生命,可以修行就好了,支者,是支持,我這四大身體沒有營養的支持是不行的,所以這叫做趣得支身,以除饑渴就好了。

  蜂喻比丘,如蜂采華,這蜂,譬喻比丘,修行人。華喻供養,供養你的飲食。味喻借此修道除惱,但取其味。如蜂采華的時候,但取華的味,不損色香,這表示說比丘受諸受人供養飲食的時候,只是得到一點味,譬喻借此來修道除去饑渴的惱而已。色香喻自他善心,自己的善心和齋主的善心。

  貪食多求,既損自叁昧善亦損檀越善心也。如果是好東西,或者不好的,又生了貪心,生了瞋心,那就是損了自己的叁昧善,也損害檀越的善心。檀越的信心,這裏說貪食好的多吃,這樣子你這貪心一起來呢,這叁昧善就沒有了,因爲這還是屬于欲,欲就是破壞了自己的禅定了。既損自叁昧善,亦損檀越的信心,他越看你這個人好東西吃那麼多,他對你的信心也受到影響了。

  牛能負重,然所負過分,其力則竭。前面如蜂采華,但取其味,不損色香,這個解釋完了。比丘亦爾,受人供養趣自除惱,無得多求,壞其善心,譬如智者,籌量牛力。這個牛,牠是能負重,能荷負重量,荷負物品,然所負過分,其力則竭,你太重了超過牠的能力之外了,牛的力量就窮盡了,這樣子也不好。喻比丘既爲人世福田,比丘能夠修學戒定慧的聖道,能斷煩惱,所以世間人供養比丘,也就能夠得到福德,所以爲人世間的福田。然貪受多供,你貪心一起來了就不算福田,這福田有點缺了,有所損了。則其道自敗矣,自己的戒定慧道,就被破壞了。所以牛力所堪多少也,譬喻自己的這種道力,那麼你貪心來了,那就破壞你自己的道力。那麼你負的太多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