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起的作用。五欲是什么呢?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,五欲谓色声

  香味触。就是眼根所缘的是色,耳根所缘的是声,乃至身根所缘的是触,就是冷暖涩滑这些。牛喻五根,持戒的人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那么怎么样来防护它呢?制服它呢?说一个譬喻。

  譬如牧牛之人,牛譬喻什么呢?就譬喻五根,用牛来譬喻五根。牧牛的人譬喻什么呢?比喻比丘。牧牛的人执杖来牧牛,比丘呢,他来控制自己的五根。用什么办法来控制呢?执杖。现在牧牛的人手里拿着杖,这个杖,是譬喻什么呢?譬喻戒和正念,就是所受的戒,用戒来保护五根,不要被五欲所染污。这个念就是正念,若是失掉正念就不行了,失掉正念也就是不能持戒了。那么正念常在的时候,五根就不会放逸,不会到五欲里去放逸了。这苗稼是什么呢?喻诸善功德。苗是种的谷,在田里面种的谷叫做稼,由种的种子生出苗来,那么就生出功德来了。苗稼,喻诸善功德,诸善功德是定慧等法也。戒、定、慧、解脱,解脱知见,这些无漏的功德。

  次,若纵五根下,是恶马喻。这样说,比丘常能够持戒,有正念现前,这个五根就不会放逸到五欲里面去了。犯人苗稼这个话,这上面说是喻诸善功德。那么这个牛啊,牧牛的人若不执杖视之的话,这个牛,就跑到苗稼那去吃新鲜的苗去了。那么呢这个意思说也有譬喻五欲的意思,就是要没有正念,不持戒的时候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就跑到色声香味触的五欲上去放逸了。所以这苗稼也可以譬喻五欲,但是譬喻苗稼也是可以,譬喻功德也可以,就是你在五欲里面放逸,就失去功德就没有定慧的功德了。

  次,若纵五根下,是恶马喻。若纵五根,非唯五欲将无涯畔,不可制也。这个是恶马的譬喻,亦先法,后喻。恶马譬喻什么呢?譬喻五根。辔制呢?譬喻戒念。这个辔,就是制服马或进或退的那条网绳,用它来制服这个马的。那么在这里就譬喻修行人的戒和念。坑埳,喻三恶道。就是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就是我们具足烦恼的这五根,你若是不用戒念来制服它,这烦恼的五根就将当牵人坠于坑埳,就堕入三恶道去了。盖纵五根,不惟妨善,又必坠恶,故云,非唯五欲,将无涯畔也。这得先一先解释这个话,这若是放纵我们眼耳鼻舌身,这个时候,不但是能妨碍善法的生起,因为若是放逸,就是造罪了,造罪又必坠堕到恶道去了,是故云,非唯五欲,将无涯畔,没有边际的,有更多的苦恼来了。

  三,如被劫贼下,是劫贼的譬喻,劫贼的譬喻是先喻后法,殃及累世,其祸甚于劫贼。这劫贼啊,把我们的财宝偷跑了,只现在这一世,生活受到影响,但是不会影响到来世。若是我们的五根造罪了话,其祸就甚于劫贼,比劫贼还要厉害。倘非制而不随,岂得名为智者。倘若不能够制而不随,若是能控制五根,不随烦恼活动,倘若你若不这样子呢,岂得名为智者,难道算是有智慧的人。

  又假令纵之,不久磨灭。假使一个人不修正念,不持净戒,放逸自己的五根到五欲里面去造罪的话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,造罪能造多久呢?那么也就几十年就完了。又假令纵之,不久磨灭。如刀刃上的蜜,不足一餐,很少的。小儿舐之,这小儿他不懂,他就用舌去舔它,徒遭到舌之患耳。

  但是在遗教经论上面,天亲菩萨在这个地方的解释不是这样意思。他前面是说我们的烦恼很重,就是作意生起来很多的烦恼,造罪,要用戒,要用正念去制服它。底下说,智者制而不随,持之如贼,不令纵逸,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其磨灭。这一段是表示轻微的烦恼就是经过了长时期的修行,这烦恼已经很轻微了。轻微的时候,你本身内心里面,这个正念的定慧的力量,有了定慧的力量了,但是有的时候,这个定慧不那么强,那么烦恼也会起来,虽然起来了,但是也不会很久。假令纵之,假令你的正念没有能够很努力的,力量不强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,那一点的放逸心也很快就熄灭了,天亲菩萨也这样解释。

  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,是故汝等当好制心。

  这底下第二段欲放逸苦对治。在前面说五根,五根是眼耳鼻舌身,都是物质,都是地水火风,它怎么能会放逸,没有,它不可能会放逸,放逸。也还是有欲,这个意思就是在我们初学用功的人,就是没有静坐,在色声香味触上办事,在散乱的时候,这个时候要用戒念来控制它、清净它,来调伏它。

  那么现在底下说,欲放逸苦对治,是指第六意根说。说你在静下来用功的时候,不管是什么时候,都是以心为导的。心,它要作善就是作善。它要作恶就是作恶,它要作善也好,作恶也好,都是用六根来协助它。但是前面把五根单独算一大段来说明这件事,这底下又单独说到这个欲,实在这件事是合,是不可以分开的。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。把这句话说出来,这五根它本身不能够决定什么事情的,是谁来决定呢?是你的第六意识,你的第六识是做主的。它若作恶就是做恶,若作善就是做善。是故汝等当好制心,所以佛告诉我们要好好地来制伏这第六意识,制伏它。

  心之可畏,可恐怖,甚于毒蛇、恶兽、怨贼、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

  这底下就是用譬喻,来形容我们烦恼的恐怖。

  譬如有人。手执蜜器。动转轻躁。但观于蜜。不见深坑。譬如狂象无钩。猿猴得树。腾跃踔踯。难可禁制。当急挫之。无令放逸。纵此心者。丧人善事。制之一处。无事不办。是故比丘。当勤精进。折伏汝心。

  看蕅益大师解释。

  五根是色法,都是地水火风组成的,是顽钝无知,它是没有知,没有明了性的东西。它本身是不知道怎么活动的,它是依心而转,随顺我们的第六意识去活动的,故皆以心为主,为主导者。所以欲制五根,莫如制心,不如就是制伏,来清净自己的第六意识。

  言好制心者,应知此心有有三种三昧相,有三种不同的定,三昧三个等次三种障法,我们的心有三种三昧相,还有三种障法,三种障碍三昧的事情。那三种呢?

  一者,心性差别障,我们的心有各式各样不相同的形象,它障碍,它能障碍什么呢?能障无二念三昧。这是有三种三昧第一个,无二念实在就是无杂念,没有杂念的禅定。

  二者,轻动不调障,第一个障是心性差别障,第二轻动不调。我们的心没有定力,随时就动,有一小小的风,心就动。就像水似的,就是有小小风,不要说大风,小小的风,水就会有波浪。我们的心也是,有点境界,心就动起来,它不调伏,不清净,没有定力,那么这是轻动不调障。这轻动不调障,能障碍什么呢?能障调柔不动三昧,能够障碍我们内心的调柔。

  这调柔就是对刚强,刚强是什么东西呢?刚强就是烦恼,烦恼是刚强的相貌。调柔就是没有烦恼了,他的心里面很调柔,很温和。不动就是外边的一切,不管是什么境界,是顺心的境界,不顺心的境界,是清净的,是染污的,心都是不动的。

  那么这就是禅定的形相了。轻动不调障,能障碍调柔不动三昧。

  三者,失诸功德障,能障起多功德三昧。失诸功德障,就是我们心里面就失掉了很多的功德,就是无漏的戒定慧功德,我们都没有成就,那么这个呢,就能够障碍起多功德三昧。就是在三昧里面,能发起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,你的三明六通,就是从禅定里头发出来,乃至到佛菩萨无量无边大自在境界,都是从禅定里边发出来的。所以起多功德三昧,这样说就是有三种三昧,还有三种障。这三种障实在就只是一个三昧,一个三昧从三方面说呢,就列出了三名字。

  文中心之可畏等,文里面说,当好制心,为什么要制服它呢?因为心很可恐怖。先明心性差别障,这三障里面先说心性的差别障。心性有什么差别呢?贪分烦恼,瞋分烦恼,痴分烦恼,等分烦恼,就是有这么多的差别。

  现在先说贪分烦恼,这贪分烦恼,贪呢,就是外边可意的东西,他把它吸过来属于我的,这是贪。那么它能吸噬善根,这个善法就都被它吃掉了,就是毁灭了。过于毒蛇,比毒蛇还要厉害,这贪烦恼的毒害比毒蛇还要厉害。

  瞋分烦恼吞害善根,过于恶兽。恶兽,禽兽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境界。那么这瞋分烦恼用这恶兽来譬喻,它能吞害很多的善法。

  痴分烦恼损灭善根,过于怨贼,比怨贼还要厉害。这是痴分烦恼,这是用怨贼来譬喻这个痴,这样随顺贪瞋痴的次第用毒蛇,恶兽,怨贼来做譬喻。但是也有人解释这毒蛇譬喻瞋,瞋烦恼。这怨贼比喻贪,贼来偷我们的财富来比喻贪。那么恶兽譬喻愚痴,也有这么解释的。总而言之,是譬喻贪瞋痴。

  这大火越逸,这个譬喻什么呢?譬喻等分烦恼。什么叫做等分烦恼呢?前面这三种烦恼,是说我们不管是贪烦恼,不管是遇见特别可爱的境界也好,是不很可爱的境界也好,它这个贪烦恼生起来的,都是很猛烈的,这瞋烦恼,愚痴烦恼也都是这样子。

  现在这里说等分就不是那样意思。等分烦恼是怎么解释呢?是说他的烦恼本身不定,随着境界有变化,就是特别可爱的境界呢,他的贪心强一点。如果不是那么特别可爱,他的贪心就轻微一点,就是这样子说。境界的优劣和内心的烦恼强弱是相等的,所以是等分烦恼。

  或者说前面的贪瞋痴这三种烦恼,都是特别猛烈的,这等分烦恼就是说,它都不是强都是轻微的,这样讲也是可以。但是在这里说可不是,那么不是说轻微。等分烦恼焚烧善根,过于大火越逸。这大火一燃烧起来,很迅速的就烧了很多很多的地方,故云未足喻也。所以说还不能够譬喻那么样的,十足地,还是不能够形容烦恼的厉害。

  那么现在这段文就是譬喻心性差别障,原来就是烦恼的不同,各式各样的烦恼,伤害自己的善根不得成就,障碍自己的善根不得成就,障碍这无二念三昧。

  次譬如有人下,明轻动不调障,轻动不调障。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。轻动不调障,看怎么解释?这个蜜器怎么讲,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。蜜器,喻五根受五尘乐。譬如我们眼耳鼻舌身这五根,它就愿意接受合意的色声香味触的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