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起的作用。五欲是什麼呢?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,五欲謂色聲

  香味觸。就是眼根所緣的是色,耳根所緣的是聲,乃至身根所緣的是觸,就是冷暖澀滑這些。牛喻五根,持戒的人當製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那麼怎麼樣來防護它呢?製服它呢?說一個譬喻。

  譬如牧牛之人,牛譬喻什麼呢?就譬喻五根,用牛來譬喻五根。牧牛的人譬喻什麼呢?比喻比丘。牧牛的人執杖來牧牛,比丘呢,他來控製自己的五根。用什麼辦法來控製呢?執杖。現在牧牛的人手裏拿著杖,這個杖,是譬喻什麼呢?譬喻戒和正念,就是所受的戒,用戒來保護五根,不要被五欲所染汙。這個念就是正念,若是失掉正念就不行了,失掉正念也就是不能持戒了。那麼正念常在的時候,五根就不會放逸,不會到五欲裏去放逸了。這苗稼是什麼呢?喻諸善功德。苗是種的谷,在田裏面種的谷叫做稼,由種的種子生出苗來,那麼就生出功德來了。苗稼,喻諸善功德,諸善功德是定慧等法也。戒、定、慧、解脫,解脫知見,這些無漏的功德。

  次,若縱五根下,是惡馬喻。這樣說,比丘常能夠持戒,有正念現前,這個五根就不會放逸到五欲裏面去了。犯人苗稼這個話,這上面說是喻諸善功德。那麼這個牛啊,牧牛的人若不執杖視之的話,這個牛,就跑到苗稼那去吃新鮮的苗去了。那麼呢這個意思說也有譬喻五欲的意思,就是要沒有正念,不持戒的時候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就跑到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上去放逸了。所以這苗稼也可以譬喻五欲,但是譬喻苗稼也是可以,譬喻功德也可以,就是你在五欲裏面放逸,就失去功德就沒有定慧的功德了。

  次,若縱五根下,是惡馬喻。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將無涯畔,不可製也。這個是惡馬的譬喻,亦先法,後喻。惡馬譬喻什麼呢?譬喻五根。辔製呢?譬喻戒念。這個辔,就是製服馬或進或退的那條網繩,用它來製服這個馬的。那麼在這裏就譬喻修行人的戒和念。坑埳,喻叁惡道。就是亦如惡馬,不以辔製,就是我們具足煩惱的這五根,你若是不用戒念來製服它,這煩惱的五根就將當牽人墜于坑埳,就墮入叁惡道去了。蓋縱五根,不惟妨善,又必墜惡,故雲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也。這得先一先解釋這個話,這若是放縱我們眼耳鼻舌身,這個時候,不但是能妨礙善法的生起,因爲若是放逸,就是造罪了,造罪又必墜墮到惡道去了,是故雲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沒有邊際的,有更多的苦惱來了。

  叁,如被劫賊下,是劫賊的譬喻,劫賊的譬喻是先喻後法,殃及累世,其禍甚于劫賊。這劫賊啊,把我們的財寶偷跑了,只現在這一世,生活受到影響,但是不會影響到來世。若是我們的五根造罪了話,其禍就甚于劫賊,比劫賊還要厲害。倘非製而不隨,豈得名爲智者。倘若不能夠製而不隨,若是能控製五根,不隨煩惱活動,倘若你若不這樣子呢,豈得名爲智者,難道算是有智慧的人。

  又假令縱之,不久磨滅。假使一個人不修正念,不持淨戒,放逸自己的五根到五欲裏面去造罪的話,皆亦不久見其磨滅,造罪能造多久呢?那麼也就幾十年就完了。又假令縱之,不久磨滅。如刀刃上的蜜,不足一餐,很少的。小兒舐之,這小兒他不懂,他就用舌去舔它,徒遭到舌之患耳。

  但是在遺教經論上面,天親菩薩在這個地方的解釋不是這樣意思。他前面是說我們的煩惱很重,就是作意生起來很多的煩惱,造罪,要用戒,要用正念去製服它。底下說,智者製而不隨,持之如賊,不令縱逸,假令縱之,皆亦不久其磨滅。這一段是表示輕微的煩惱就是經過了長時期的修行,這煩惱已經很輕微了。輕微的時候,你本身內心裏面,這個正念的定慧的力量,有了定慧的力量了,但是有的時候,這個定慧不那麼強,那麼煩惱也會起來,雖然起來了,但是也不會很久。假令縱之,假令你的正念沒有能夠很努力的,力量不強,皆亦不久見其磨滅,那一點的放逸心也很快就熄滅了,天親菩薩也這樣解釋。

  此五根者,心爲其主,是故汝等當好製心。

  這底下第二段欲放逸苦對治。在前面說五根,五根是眼耳鼻舌身,都是物質,都是地水火風,它怎麼能會放逸,沒有,它不可能會放逸,放逸。也還是有欲,這個意思就是在我們初學用功的人,就是沒有靜坐,在色聲香味觸上辦事,在散亂的時候,這個時候要用戒念來控製它、清淨它,來調伏它。

  那麼現在底下說,欲放逸苦對治,是指第六意根說。說你在靜下來用功的時候,不管是什麼時候,都是以心爲導的。心,它要作善就是作善。它要作惡就是作惡,它要作善也好,作惡也好,都是用六根來協助它。但是前面把五根單獨算一大段來說明這件事,這底下又單獨說到這個欲,實在這件事是合,是不可以分開的。此五根者,心爲其主。把這句話說出來,這五根它本身不能夠決定什麼事情的,是誰來決定呢?是你的第六意識,你的第六識是做主的。它若作惡就是做惡,若作善就是做善。是故汝等當好製心,所以佛告訴我們要好好地來製伏這第六意識,製伏它。

  心之可畏,可恐怖,甚于毒蛇、惡獸、怨賊、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

  這底下就是用譬喻,來形容我們煩惱的恐怖。

  譬如有人。手執蜜器。動轉輕躁。但觀于蜜。不見深坑。譬如狂象無鈎。猿猴得樹。騰躍踔踯。難可禁製。當急挫之。無令放逸。縱此心者。喪人善事。製之一處。無事不辦。是故比丘。當勤精進。折伏汝心。

  看蕅益大師解釋。

  五根是色法,都是地水火風組成的,是頑鈍無知,它是沒有知,沒有明了性的東西。它本身是不知道怎麼活動的,它是依心而轉,隨順我們的第六意識去活動的,故皆以心爲主,爲主導者。所以欲製五根,莫如製心,不如就是製伏,來清淨自己的第六意識。

  言好製心者,應知此心有有叁種叁昧相,有叁種不同的定,叁昧叁個等次叁種障法,我們的心有叁種叁昧相,還有叁種障法,叁種障礙叁昧的事情。那叁種呢?

  一者,心性差別障,我們的心有各式各樣不相同的形象,它障礙,它能障礙什麼呢?能障無二念叁昧。這是有叁種叁昧第一個,無二念實在就是無雜念,沒有雜念的禅定。

  二者,輕動不調障,第一個障是心性差別障,第二輕動不調。我們的心沒有定力,隨時就動,有一小小的風,心就動。就像水似的,就是有小小風,不要說大風,小小的風,水就會有波浪。我們的心也是,有點境界,心就動起來,它不調伏,不清淨,沒有定力,那麼這是輕動不調障。這輕動不調障,能障礙什麼呢?能障調柔不動叁昧,能夠障礙我們內心的調柔。

  這調柔就是對剛強,剛強是什麼東西呢?剛強就是煩惱,煩惱是剛強的相貌。調柔就是沒有煩惱了,他的心裏面很調柔,很溫和。不動就是外邊的一切,不管是什麼境界,是順心的境界,不順心的境界,是清淨的,是染汙的,心都是不動的。

  那麼這就是禅定的形相了。輕動不調障,能障礙調柔不動叁昧。

  叁者,失諸功德障,能障起多功德叁昧。失諸功德障,就是我們心裏面就失掉了很多的功德,就是無漏的戒定慧功德,我們都沒有成就,那麼這個呢,就能夠障礙起多功德叁昧。就是在叁昧裏面,能發起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,你的叁明六通,就是從禅定裏頭發出來,乃至到佛菩薩無量無邊大自在境界,都是從禅定裏邊發出來的。所以起多功德叁昧,這樣說就是有叁種叁昧,還有叁種障。這叁種障實在就只是一個叁昧,一個叁昧從叁方面說呢,就列出了叁名字。

  文中心之可畏等,文裏面說,當好製心,爲什麼要製服它呢?因爲心很可恐怖。先明心性差別障,這叁障裏面先說心性的差別障。心性有什麼差別呢?貪分煩惱,瞋分煩惱,癡分煩惱,等分煩惱,就是有這麼多的差別。

  現在先說貪分煩惱,這貪分煩惱,貪呢,就是外邊可意的東西,他把它吸過來屬于我的,這是貪。那麼它能吸噬善根,這個善法就都被它吃掉了,就是毀滅了。過于毒蛇,比毒蛇還要厲害,這貪煩惱的毒害比毒蛇還要厲害。

  瞋分煩惱吞害善根,過于惡獸。惡獸,禽獸的世界是弱肉強食的境界。那麼這瞋分煩惱用這惡獸來譬喻,它能吞害很多的善法。

  癡分煩惱損滅善根,過于怨賊,比怨賊還要厲害。這是癡分煩惱,這是用怨賊來譬喻這個癡,這樣隨順貪瞋癡的次第用毒蛇,惡獸,怨賊來做譬喻。但是也有人解釋這毒蛇譬喻瞋,瞋煩惱。這怨賊比喻貪,賊來偷我們的財富來比喻貪。那麼惡獸譬喻愚癡,也有這麼解釋的。總而言之,是譬喻貪瞋癡。

  這大火越逸,這個譬喻什麼呢?譬喻等分煩惱。什麼叫做等分煩惱呢?前面這叁種煩惱,是說我們不管是貪煩惱,不管是遇見特別可愛的境界也好,是不很可愛的境界也好,它這個貪煩惱生起來的,都是很猛烈的,這瞋煩惱,愚癡煩惱也都是這樣子。

  現在這裏說等分就不是那樣意思。等分煩惱是怎麼解釋呢?是說他的煩惱本身不定,隨著境界有變化,就是特別可愛的境界呢,他的貪心強一點。如果不是那麼特別可愛,他的貪心就輕微一點,就是這樣子說。境界的優劣和內心的煩惱強弱是相等的,所以是等分煩惱。

  或者說前面的貪瞋癡這叁種煩惱,都是特別猛烈的,這等分煩惱就是說,它都不是強都是輕微的,這樣講也是可以。但是在這裏說可不是,那麼不是說輕微。等分煩惱焚燒善根,過于大火越逸。這大火一燃燒起來,很迅速的就燒了很多很多的地方,故雲未足喻也。所以說還不能夠譬喻那麼樣的,十足地,還是不能夠形容煩惱的厲害。

  那麼現在這段文就是譬喻心性差別障,原來就是煩惱的不同,各式各樣的煩惱,傷害自己的善根不得成就,障礙自己的善根不得成就,障礙這無二念叁昧。

  次譬如有人下,明輕動不調障,輕動不調障。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,動轉輕躁。輕動不調障,看怎麼解釋?這個蜜器怎麼講,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。蜜器,喻五根受五塵樂。譬如我們眼耳鼻舌身這五根,它就願意接受合意的色聲香味觸的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