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士来了,有一个道人来了,这个道士他这个足是白的,他没有穿鞋,他的足是白的。那么魏武帝就下令他的军队用刀子杀他砍他,但是这些军士不能令他使他受伤害。那么军士就报告魏武帝,魏武帝自己就拿他自己所佩戴的剑,来砍杀这位大德,也是没有办法杀,就砍他身上,你砍他一刀一剑,就看到有一道线就完了,还是不能砍。所以这时候,魏武帝就下令他的北部有个花园有只老虎,把他捉去喂老虎。喂老虎的时候,老虎看见他就离他远远的,不敢动。

  这个时候,报告魏武帝,魏武帝说这样子把寇谦之拿去,把他放在老虎边看怎么样。当然放在那边,老虎就吼起来了,要吃他。这个时候,他下令把他请到殿上,来磕头,魏武帝向他磕头,有点害怕,怕他。就感觉到佛教啊,不是黄老所能及,就向他磕头忏悔。

  这时候这位昙始法师,当时传上说也叫做白足和尚,白足和尚就对他开示善恶果报的道理,佛及佛法不可以破坏的。那么这个拓拔寿,就害怕了,向他磕头忏悔,便下令恢复佛教,不可以再破坏了。可是这个时候,崔皓和寇谦之这两个人也得了恶病,而这个魏武帝就下令,把这两个人都杀掉,把他们家里的人也都杀掉,因为这件罪过的事,是由他们两个发起的。可是拓拔寿,也是发了恶病就死掉了,有这种事情。

  由这件事情上,这上面说远离无缘显己胜行,就是要有因缘的时候,为了佛法的不灭亡,弘扬佛法,佛法有难,你能显现神通,那也是可以,那就是像白足和尚这种事情了。像那种人,你最初的时候讲道理还是不行,现神通有效。

  可是这个地方也看出一件事,这个魏武帝初开始破坏佛法的时候,这位昙始法师他不出来。就是到了后来,所以说这时间上也是有关系,所以他才出来现神通,如果不是那个时间,他还是不来的。所以远离无缘显己胜行,如果不是为了佛法,不是为了三宝的事情,自己不可以这样,不可以显己胜行,令他不正解故。

  五于四供养,知量知足,这四种供养,你要知量,要知足。知量,就是数量,不能够无限量的去贪求这四种供养。知足,就是内心里面要知道满足,不要无厌足的贪求。对治于受用众具中无限无厌足障碍,你要是对四种供养知量知足,就能对治这四种受用中,无限和无厌足障碍。因为这无限无厌足又是把我们精神,时间都放在那儿上去,又不能修学圣道了。那么假若财富太多了,也会引起很多人内心里面的问题,那么也就会妨碍圣道了。

  若入三昧分,则知量,若入道分,则知足故。若是自己能够修学正道,得到了禅定的话呢,得到禅定的人他自然是没有欲,没有欲的时候,他的身体存在,还是需要四事供养,但是他能知量,这个量已经足了,不要太过量。若入道分,若是你得无生法忍了,你就会知道足,不会无厌足的贪求,你不会的。四供养,谓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也。

  六趣得供事,不应畜积。趣得供事,这个趣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随你的因缘遇见了是什么,遇见了那个因缘,你得到了供事就好了。不应畜积,不应无厌足贪求,要把它保藏起来,继续地增多,不应该这样。远离贪覆心贮积众具故,远离这贪心,覆就是藏,其实也就是积聚,远离这贪覆的心,或者这个覆呢,自己有贪心还说自己没有贪心,隐藏起来,那么聪明的人就会这样子做,那么远离这贪心贮积众具,积聚了很多很多。

  以上方便远离凡夫及外道过失,则令戒身清净,使得我们所受的这个戒体就清净了。堪绍如来净法身也,就有能力继续弘扬,继续佛的清净法身,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都可以继续下去,那么圣道就会兴盛起来。那么我不做这些事情,你的精神,时间用在圣道上,那么你五分法身都可以成就。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都可以成就,就是堪绍如来净法身也。如果把自己的精神,时间放在尘劳的事情上呢,如来的净法身就很难继续下去了,就不容易了。

 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。

  这是第三段明戒能生诸功德。这前面这一段是略说持戒的相貌。

 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。故名波罗提木叉。因依此戒。得生诸禅定。及灭苦智慧。是故比丘。当持净戒勿令毁犯。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。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。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。

  这个戒是正顺解脱之本,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你若能够持戒,戒若清净了,依此戒就可以能生诸禅定,四禅八定都可以生出来,及能够成就消灭身诸苦的般若智慧,所以这是正顺解脱之本。得到禅定了,能解脱欲界的欲。欲界的欲,使令人苦恼,使令你的心老是不安,使令你的心老是要向外攀缘,这个欲界的欲是这个样子。若是得了色界定,无色界定的时候,这个欲没有了。欲没有了,人的心就安心了,他不向外去攀缘。但是得了禅定,还不能够究竟解脱,所以还要有般若智慧,才能解脱生死

  之苦。而这两件事都是以戒为正顺之本,要有戒的基础,才能随顺禅定的生起,才能随顺般若的生起。若是没有戒,就不行,就困难。你想要得禅定也不行,得般若也不行。

  所以戒体惟一,所谓无作。无作的戒体,就是因作而成,就是白四羯磨,你能心里清净,不要打妄想,那么这个戒体就生出来了。生出来以后就不要再作,它自然地相续下去,相续的存在你的心里面,所以叫做无作。所以受戒的人,心里面有个无作戒体,而那没有受戒的人他没有那个戒体。所以戒相是很多的,所谓五篇七聚,今举恒情最易犯言之。一般人的常情容易犯的,欢喜钱,要做生意发财。故名略说。

  繇此戒故,能度身口意恶彼岸。这个身口意的恶,身恶、口恶、意恶,这是生死的此岸。你能持戒,就能超越身口意的此岸,达到彼岸去。到彼岸是什么呢?成就三业解脱,成就你的身口意在这惑业苦上都能得解脱。是故行人若欲正顺解脱,必以此戒为本,因戒会生定,因定会发慧,他容易有成就。如果不持戒,这三业都污染了,被烦恼污染了,在污染的基础上,定慧生不出来的。所以诸善功德,皆不得生。你若按平常的生活,就应该感觉出来,若是自己和人家冲突了,有什么问题,心里面会和人家吵上一架或者是怎么样,而这问题还没解决,这个时候,你想静坐就有困难,所以这是很明显的事情。

  所以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以当知,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。戒是最殊胜的,一切功德的住处,戒为最殊胜。

  是中凡有五劝,一当持净戒,是劝不失自体。就是劝我们不要生烦恼,就不会失掉了戒,戒的这个体会清净的保护,保护得很清净。二勿令毁缺,是劝不舍方便。就是不要弃舍持戒清净的努力。三能有善法,是劝常集功德。那么常常的努力,去栽培自己,常常的积集功德或者是拜佛,或者是诵经,或者是静坐,或者是念陀罗尼。四若无净戒等,是劝知多过恶。你若不持戒的话,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过失,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罪恶。五安隐功德住处,安隐功德住处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是劝住安隐处,勿住不安隐处也。因为破了戒就有罪过,这罪过将来要受恶报的,那么就是不安隐处。虽然恶报还没出现,但是得恶报的力量已经在那里了,那就是不安隐。所以若持净戒呢,就是住安隐处。若是破了戒,就是住不安隐处。

  初对治邪业法要竟。

  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,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。不令纵逸犯人苗稼。若纵五根。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。亦如恶马不以辔制。将当牵人坠于坑陷。如被劫害苦止一世。五根贼祸殃及累世。为害甚重。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制而不随。持之如贼不令纵逸。假令纵之。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

  这底下是第二科,对治止苦法要。前面是对治邪业法要,就是要持清净戒,不要犯戒。这底下说是我们有很多苦恼,有什么办法能破除去呢?所以这里说这个意思。对治就是破的意思,破除去苦恼的方法。分三科。

  一根欲放逸苦对治。根就是六根,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前五根是地水火风组织成的,那么第六意根,在这里面看完全是属于心法。天亲菩萨的解释也是这样意思,同这南传的上座部有一点不同。那么初根欲,就是放逸。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就是从欲来的,但是没有根也不行。所以根和欲它们合作,于是乎就放逸了,放逸就是苦,现在来对治这个苦。二多食苦对治,三懈怠睡眠苦对治。

  初中二,初根放逸苦对治,二欲放逸苦对治,那么分成二科,现在第一科,根放逸苦对治。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。这是前面那一科说,你能够发清净心,发出离心,发菩提心安住在净戒上面,那么应该制五根,制服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我们简单的说,到底下注解再稍微说详细一点。

  譬如牧牛的人,他执杖,这牧牛的人手里拿着杖看这个牛,不令纵逸,犯人苗稼。这个犯,就是咬烂。若纵五根,非唯五欲,将无涯畔,不可制也。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将当牵人坠于坑埳。你不用辔来制服它,那还是危险的。如被劫贼,这底下说是贼,贼来劫财,苦止是一世,这五根的贼啊,来扰乱我们,它的祸殃及累世,不只这一世,多少生以后都受到祸害,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制而不随,持之如贼。不令纵逸这个持之的持啊,或者当控制讲,或者当防护,防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,就像防护那个贼似的。不令纵逸,贼若是来了的时候,你不能放纵他,随便他偷你的财富跑了。若是放纵自己眼耳鼻舌身五根,那也就是一样,不能放纵它。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

  看蕅益大师的解释。

  已能住戒,指前面根本,方便二种说的,方便清静戒,根本清净戒。以下正明护根法要。前面那句话是结束前文,这底下生起后文。这护根法要,这一大段里有三个譬喻。

  初,当制五根下,是牧牛的譬喻。这一个譬喻里边,先法,后喻。先正面说佛法上的事,然后再说譬喻。制五根,当制五根。五根是什么呢?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,它有帮助这五个识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