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,所以叫做他求。这放逸是什么呢?就是自己内心里面没有得圣道,没有得圣道,心里面也有贪心,有瞋心,有愚痴心,有各式各样邪知邪见,这些事情,这些事情你不知道去对治它,而就放纵它,贪心来了就放纵这个贪心,瞋心来了就放纵这个瞋心,而不知道节制。现在你能够节制自己的身体,节制色受想行识,就可以对治他求放逸障。不痴求,不奔住世间上的名利,这些事情都停下来了,所以叫做节身。

  时食,怎么讲呢?时食就是从早晨到中午,叫做时食。过了中午以后那就是非时食了。现在时食,就是过午不食这条戒,对治内资无厌足障。前面是对治他求,其实就是外。现在是对内资,就是我们身体里边为内,无厌足障就是早晨吃一餐,中午吃一餐,晚上还要吃,所以那叫做无厌足。现在对治,你要时食,现在就没有这件事。人家有人一天只用一食,我们怎么会为什么晚上还要吃呢?所以对治内资无厌足障就是时食,再说晚上不吃东西也有好处,就是欲心会轻一点。所以应该不吃是好,节身时食。

  第三句清净自活,清净自活是什么呢?对治共相追求障。这对治共相追求障,这话都是天亲菩萨遗教经论上说的。那么共相怎么讲呢?共相就是大家都这样子,你也有这种情形,我也有这种情形。那这情是什么呢?共相追求障,前面已经说是对治他求放逸障,那么这共相追求是什么呢?这个???是他解释,他说就是什么呢?就是谁人有钱,那个人是有钱的人,那个人是高官,有权利,我想一想办法见见他,拜访他送给他一点礼物,就做这种事情,这叫共相。共相追求障,那么这样子呢,就不能够清净自活了。清净自活的时候,就避免共相追求障。

  四不得参预世事,是自性止多事。不参预世事,就是世间上的事情,世间上有什么事呢?世间上就是名财色食睡。社会上的人还有什么事呢?就是这个事。那么我们出家人,佛教徒不参预世事。世间上的事不参与,这样讲呢?那么我们出家人就参加政治活动是不是,是不是呢?所以自性止多事,这自性止多事怎么解释?那么或者这样解释,就是我们出家人份内的情形,出家人,佛法,佛法上合法的。出家人的这种思想,就不应该有这些事情.不应该去参预世事。有人解释,不是说遗教有人表示意见,比丘是很高贵的身份不参加政治活动,但是菩萨是可以,受菩萨戒的人是可以。

  五不得通致使命,这通致使命是什么呢?就是这些有权势,社会上的这些富豪,他们有什么特别秘密的事情要同你连络,他托你,要你去给他通消息,给他去做这件事,那叫做通致使命。是自性尊重,不作轻贱事,这个是出家的比丘这个自性,是特别尊重,不给人家做这种事情,要做这种事情就是轻贱事。

  次口处波罗提木叉,前面这是身的戒,咒术仙药,结好贵人,亲厚媟慢,皆不应作,这就是口业波罗提木叉。这地方有二种邪语不应作,这邪语就是说话说得不对,那就是以心为本。语言是口业,还是以心为本。就是内心里面有不正当的动机,所以说出来的话,可能表面上是很好,但心术不正,那个语就是邪语了,不应作。

  一者,依邪法语,依邪法发出来的语言,谓邪术恼众生语,前面这咒术,咒术在这里说就是邪术,这邪术明白点说就是巫术。我们讲法华经的时候,提到这些起尸鬼这一类的事情,就是用咒术把这鬼招来,命令这鬼去害人,那么这都叫做邪术,这邪术就是恼乱众生的。你在这方面发出来的语言,念咒,念念有词这些事,都叫做邪术恼众生语。

  及依邪药作世辩不正语。就是哪个仙药。那个仙药的仙字呢,就是对于这个金、木、石、草,这世间上的药物有研究,吃这些药物,使令它有多少神通就是这些事情,所以叫做仙。那么这些人就夸大其词,可以长生不死,可以得到什么神通这些,其实都是谎话,所以叫做世辩不正语,说这种话就是不正语,那么这两方面就叫做咒术仙药,比丘不要去参加这种事,去搞这种事情。

  二者依邪人语,前面是依咒术,依仙药发出来那种邪语。现在第二种依邪人语,说这邪知邪见的人,思想不正确的人,谓与族姓同好,多作鄙媟语。及亲近族姓,多作我慢语。即结好贵人,亲厚媟慢是也。谓与族姓同好,这比丘和族姓,那么也就是富豪有权利这个人,大家有相同的爱好,或者是会下棋,或者是画画,或者是有相同的爱好,那么就是多作鄙媟语,就是说一些放逸的话。比丘和他们那些人在一起,就会有这种事情。及亲近族姓,多作我慢语,你和这些有势力富豪的人,同他常一起亲近,而你自己当然圣道就不能修行了,这烦恼就起来了。我和这个人在一起,我了不起,什么事情我都能办,什么地方我都能搞得通,那么就多作我慢语,就会我慢,说大话了。即结好贵人,亲厚媟慢的意思就是了。就是和贵人去拉拢关系这个意思,结好贵人,亲厚媟慢,和这些人把关系建立的很好了就是同,就会有很多放逸的语言,也可能有放逸的事情了。

  次意处波罗提木叉。前面这个是咒术仙药,结好贵人,亲厚媟慢,这是口处波罗提木叉。以下还有六句,就是次意处波罗提木叉。有六句,一是当自端心,二是正念求度,三是不得包藏瑕疵,四是不得显异惑众,五是于四供养知量知足,六是趣得供事不应畜积。这一段一共是六句。

  第一是当自端心,端正自己的思想,对治多见他过障。这也是我们容易犯的过失,就是看不见自己,总是看见他不对。他有什么不对了,去议论别人的事,这就是说你不要去。对治多见他过障。不要这样子,就看自己的思想对不对。当自端心,对治多见他过障,不犯自净心故。那么你能对治了,你就不会违犯了,那么常常能够自己清净自己的思想,就是常使自己修学四念处,应该这样子。

  第二正念求度,这正念求度,这句话是什么呢?就是对治邪思惟障。邪思惟,怎么讲呢?就是和正思惟相对的。正思惟是什么呢?就是四念处,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,这是正思惟。如果你不修四念处的时候,那么心就是邪思惟了。圣人他能够入定,也是无漏定,能离一切分别相。他若分别呢,也是清净的。我们没有得圣道的人,自己不用四念处来清净自心,那当然就是邪思惟了。

  所以现在这段文,佛说正念求度,也就是修学四念处,来希望能得解脱生死了,正念求度,对治邪思惟障。能自度下地故。你若能够这样子,你就能够超过了这个下地。下地是什么呢?就是凡夫地。就能够从凡一般的凡夫地,到佛法里面的外凡,由外凡到内凡,由内凡就跑到圣,就到了圣位了。就是能超越凡夫的境界了。如果不这样不修学四念处的话,不行,那没有办法得解脱。

  三不得包藏瑕疵,不污净戒,不受持心垢故。不得包藏瑕疵,显异惑众,这包藏瑕疵,瑕疵就是玉里面边的毛病。或者人身上有病,叫做疵。玉里面的毛病叫做瑕,不得包藏瑕疵,就是我们心里面,我们的身口意里面有错误,把它隐藏起来,不要叫别人知道,你要知道但是就是算了,只是隐藏而已,现在说不得已藏瑕疵,就是不污净戒,不受持心垢的意思。就是佛所制的戒,我受了,我要清净的保护。第二呢,心里面有垢,有污染的时候,我不受持,我不包藏,赶快用四念处的法水把它洗净,把它冲出去,这是这样意思,这样叫做不得包藏瑕疵。

  的确是我们出家人一天说是,当然这事情,我们现在是大家共同的学习佛法,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不是说哪个人啊,不要误会。就是自己有的时候起了烦恼的时候,过去就算了,照样还是很自在的这样生活,那些事就忘了,自己心里面有土匪好像没有一样,的确是有这个问题。现在佛告诉我们不得包藏瑕疵,就要赶快的把它去掉,那样还是要努力的修四念处了,或者我们欢喜念佛也是好,也是一样。

  四不得显异惑众,远离无缘显己胜行,令他不正解故。不得显异惑众,不可以表示自己,我和别人不同,我有修行,我高过你们一切,那叫做显异。这样子,事实上自己也并不是那样子,就是来迷惑人,欺骗人叫做惑众。不应该这样子,所以远离无缘显己胜行,这句话是要远离无因缘的显己胜行。这个话就是要有因缘也可以,要有因缘的时候,什么因缘呢?就是为了佛法的因缘,为了佛法的因缘,你现在有现神通都可以。或者是有其它的胜德,殊胜的道德,你可以显示一下也是可以。若是没有因缘的时候,你要是这样做,你的目的何在呢?这就是名闻利养了,这样子就是无因缘,无因缘就不得显己胜行。你若是自己有希图名利的心情,那也表示自己的修行不是很高,也还是可能有一点修行,但那修行就是很有限度。你要显异惑众的时候,就叫别人不正解,别人认为你很有道德,不过也有可能大智慧的人,如见其肺肝然,那也反倒不妙。

  那么这个远离无缘显己胜行这个地方,我讲一个故事,就是我们中国佛教那个三武一宗灭佛的这件事,毁灭佛法这件事。就是在第一个魏武帝,这魏武帝拓拔寿,他本身也并没有心要毁灭佛法,就是他的部下有个叫崔皓这个人,这个人在他的部下里面,是个很重要的人,另外还有个寇谦之,是张天师他们的后代。崔皓好像是做过道士什么的,他对于佛教记恨,所以在魏武帝这里说佛法的坏话,认为佛法对人民没有利益,只有伤害,在那里不生产,消耗国家的财富,可以毁灭它。那么今天说,明天说,这魏武帝他是在太平七年那一年,开始毁灭佛法,就是佛教的庙,金粟塔,下令都烧掉它,所有出家人都要还俗,这种作法。

  当时有一个比丘昙始法师,昙花的昙,开始的始,他这个时候就是隐居在深里面,很远很远的地方。但是到了拓拔寿,这魏武帝这个太平的末年,太平一共是十二年,太平七年开始毁灭佛法到十二年,这应该是前后五年的时间,到十二年末年的这个时候,他就来了。昙始法师就来了,就是自己直接到魏武帝这个殿上过来。

  当然他们是有把门的人,拦不住,就是向魏武帝报告说是有一道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凉寺禅七开示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