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,所以叫做他求。這放逸是什麼呢?就是自己內心裏面沒有得聖道,沒有得聖道,心裏面也有貪心,有瞋心,有愚癡心,有各式各樣邪知邪見,這些事情,這些事情你不知道去對治它,而就放縱它,貪心來了就放縱這個貪心,瞋心來了就放縱這個瞋心,而不知道節製。現在你能夠節製自己的身體,節製色受想行識,就可以對治他求放逸障。不癡求,不奔住世間上的名利,這些事情都停下來了,所以叫做節身。
時食,怎麼講呢?時食就是從早晨到中午,叫做時食。過了中午以後那就是非時食了。現在時食,就是過午不食這條戒,對治內資無厭足障。前面是對治他求,其實就是外。現在是對內資,就是我們身體裏邊爲內,無厭足障就是早晨吃一餐,中午吃一餐,晚上還要吃,所以那叫做無厭足。現在對治,你要時食,現在就沒有這件事。人家有人一天只用一食,我們怎麼會爲什麼晚上還要吃呢?所以對治內資無厭足障就是時食,再說晚上不吃東西也有好處,就是欲心會輕一點。所以應該不吃是好,節身時食。
第叁句清淨自活,清淨自活是什麼呢?對治共相追求障。這對治共相追求障,這話都是天親菩薩遺教經論上說的。那麼共相怎麼講呢?共相就是大家都這樣子,你也有這種情形,我也有這種情形。那這情是什麼呢?共相追求障,前面已經說是對治他求放逸障,那麼這共相追求是什麼呢?這個???是他解釋,他說就是什麼呢?就是誰人有錢,那個人是有錢的人,那個人是高官,有權利,我想一想辦法見見他,拜訪他送給他一點禮物,就做這種事情,這叫共相。共相追求障,那麼這樣子呢,就不能夠清淨自活了。清淨自活的時候,就避免共相追求障。
四不得參預世事,是自性止多事。不參預世事,就是世間上的事情,世間上有什麼事呢?世間上就是名財色食睡。社會上的人還有什麼事呢?就是這個事。那麼我們出家人,佛教徒不參預世事。世間上的事不參與,這樣講呢?那麼我們出家人就參加政治活動是不是,是不是呢?所以自性止多事,這自性止多事怎麼解釋?那麼或者這樣解釋,就是我們出家人份內的情形,出家人,佛法,佛法上合法的。出家人的這種思想,就不應該有這些事情.不應該去參預世事。有人解釋,不是說遺教有人表示意見,比丘是很高貴的身份不參加政治活動,但是菩薩是可以,受菩薩戒的人是可以。
五不得通致使命,這通致使命是什麼呢?就是這些有權勢,社會上的這些富豪,他們有什麼特別秘密的事情要同你連絡,他托你,要你去給他通消息,給他去做這件事,那叫做通致使命。是自性尊重,不作輕賤事,這個是出家的比丘這個自性,是特別尊重,不給人家做這種事情,要做這種事情就是輕賤事。
次口處波羅提木叉,前面這是身的戒,咒術仙藥,結好貴人,親厚媟慢,皆不應作,這就是口業波羅提木叉。這地方有二種邪語不應作,這邪語就是說話說得不對,那就是以心爲本。語言是口業,還是以心爲本。就是內心裏面有不正當的動機,所以說出來的話,可能表面上是很好,但心術不正,那個語就是邪語了,不應作。
一者,依邪法語,依邪法發出來的語言,謂邪術惱衆生語,前面這咒術,咒術在這裏說就是邪術,這邪術明白點說就是巫術。我們講法華經的時候,提到這些起屍鬼這一類的事情,就是用咒術把這鬼招來,命令這鬼去害人,那麼這都叫做邪術,這邪術就是惱亂衆生的。你在這方面發出來的語言,念咒,念念有詞這些事,都叫做邪術惱衆生語。
及依邪藥作世辯不正語。就是哪個仙藥。那個仙藥的仙字呢,就是對于這個金、木、石、草,這世間上的藥物有研究,吃這些藥物,使令它有多少神通就是這些事情,所以叫做仙。那麼這些人就誇大其詞,可以長生不死,可以得到什麼神通這些,其實都是謊話,所以叫做世辯不正語,說這種話就是不正語,那麼這兩方面就叫做咒術仙藥,比丘不要去參加這種事,去搞這種事情。
二者依邪人語,前面是依咒術,依仙藥發出來那種邪語。現在第二種依邪人語,說這邪知邪見的人,思想不正確的人,謂與族姓同好,多作鄙媟語。及親近族姓,多作我慢語。即結好貴人,親厚媟慢是也。謂與族姓同好,這比丘和族姓,那麼也就是富豪有權利這個人,大家有相同的愛好,或者是會下棋,或者是畫畫,或者是有相同的愛好,那麼就是多作鄙媟語,就是說一些放逸的話。比丘和他們那些人在一起,就會有這種事情。及親近族姓,多作我慢語,你和這些有勢力富豪的人,同他常一起親近,而你自己當然聖道就不能修行了,這煩惱就起來了。我和這個人在一起,我了不起,什麼事情我都能辦,什麼地方我都能搞得通,那麼就多作我慢語,就會我慢,說大話了。即結好貴人,親厚媟慢的意思就是了。就是和貴人去拉攏關系這個意思,結好貴人,親厚媟慢,和這些人把關系建立的很好了就是同,就會有很多放逸的語言,也可能有放逸的事情了。
次意處波羅提木叉。前面這個是咒術仙藥,結好貴人,親厚媟慢,這是口處波羅提木叉。以下還有六句,就是次意處波羅提木叉。有六句,一是當自端心,二是正念求度,叁是不得包藏瑕疵,四是不得顯異惑衆,五是于四供養知量知足,六是趣得供事不應畜積。這一段一共是六句。
第一是當自端心,端正自己的思想,對治多見他過障。這也是我們容易犯的過失,就是看不見自己,總是看見他不對。他有什麼不對了,去議論別人的事,這就是說你不要去。對治多見他過障。不要這樣子,就看自己的思想對不對。當自端心,對治多見他過障,不犯自淨心故。那麼你能對治了,你就不會違犯了,那麼常常能夠自己清淨自己的思想,就是常使自己修學四念處,應該這樣子。
第二正念求度,這正念求度,這句話是什麼呢?就是對治邪思惟障。邪思惟,怎麼講呢?就是和正思惟相對的。正思惟是什麼呢?就是四念處,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這是正思惟。如果你不修四念處的時候,那麼心就是邪思惟了。聖人他能夠入定,也是無漏定,能離一切分別相。他若分別呢,也是清淨的。我們沒有得聖道的人,自己不用四念處來清淨自心,那當然就是邪思惟了。
所以現在這段文,佛說正念求度,也就是修學四念處,來希望能得解脫生死了,正念求度,對治邪思惟障。能自度下地故。你若能夠這樣子,你就能夠超過了這個下地。下地是什麼呢?就是凡夫地。就能夠從凡一般的凡夫地,到佛法裏面的外凡,由外凡到內凡,由內凡就跑到聖,就到了聖位了。就是能超越凡夫的境界了。如果不這樣不修學四念處的話,不行,那沒有辦法得解脫。
叁不得包藏瑕疵,不汙淨戒,不受持心垢故。不得包藏瑕疵,顯異惑衆,這包藏瑕疵,瑕疵就是玉裏面邊的毛病。或者人身上有病,叫做疵。玉裏面的毛病叫做瑕,不得包藏瑕疵,就是我們心裏面,我們的身口意裏面有錯誤,把它隱藏起來,不要叫別人知道,你要知道但是就是算了,只是隱藏而已,現在說不得已藏瑕疵,就是不汙淨戒,不受持心垢的意思。就是佛所製的戒,我受了,我要清淨的保護。第二呢,心裏面有垢,有汙染的時候,我不受持,我不包藏,趕快用四念處的法水把它洗淨,把它沖出去,這是這樣意思,這樣叫做不得包藏瑕疵。
的確是我們出家人一天說是,當然這事情,我們現在是大家共同的學習佛法,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,不是說哪個人啊,不要誤會。就是自己有的時候起了煩惱的時候,過去就算了,照樣還是很自在的這樣生活,那些事就忘了,自己心裏面有土匪好像沒有一樣,的確是有這個問題。現在佛告訴我們不得包藏瑕疵,就要趕快的把它去掉,那樣還是要努力的修四念處了,或者我們歡喜念佛也是好,也是一樣。
四不得顯異惑衆,遠離無緣顯己勝行,令他不正解故。不得顯異惑衆,不可以表示自己,我和別人不同,我有修行,我高過你們一切,那叫做顯異。這樣子,事實上自己也並不是那樣子,就是來迷惑人,欺騙人叫做惑衆。不應該這樣子,所以遠離無緣顯己勝行,這句話是要遠離無因緣的顯己勝行。這個話就是要有因緣也可以,要有因緣的時候,什麼因緣呢?就是爲了佛法的因緣,爲了佛法的因緣,你現在有現神通都可以。或者是有其它的勝德,殊勝的道德,你可以顯示一下也是可以。若是沒有因緣的時候,你要是這樣做,你的目的何在呢?這就是名聞利養了,這樣子就是無因緣,無因緣就不得顯己勝行。你若是自己有希圖名利的心情,那也表示自己的修行不是很高,也還是可能有一點修行,但那修行就是很有限度。你要顯異惑衆的時候,就叫別人不正解,別人認爲你很有道德,不過也有可能大智慧的人,如見其肺肝然,那也反倒不妙。
那麼這個遠離無緣顯己勝行這個地方,我講一個故事,就是我們中國佛教那個叁武一宗滅佛的這件事,毀滅佛法這件事。就是在第一個魏武帝,這魏武帝拓拔壽,他本身也並沒有心要毀滅佛法,就是他的部下有個叫崔皓這個人,這個人在他的部下裏面,是個很重要的人,另外還有個寇謙之,是張天師他們的後代。崔皓好像是做過道士什麼的,他對于佛教記恨,所以在魏武帝這裏說佛法的壞話,認爲佛法對人民沒有利益,只有傷害,在那裏不生産,消耗國家的財富,可以毀滅它。那麼今天說,明天說,這魏武帝他是在太平七年那一年,開始毀滅佛法,就是佛教的廟,金粟塔,下令都燒掉它,所有出家人都要還俗,這種作法。
當時有一個比丘昙始法師,昙花的昙,開始的始,他這個時候就是隱居在深裏面,很遠很遠的地方。但是到了拓拔壽,這魏武帝這個太平的末年,太平一共是十二年,太平七年開始毀滅佛法到十二年,這應該是前後五年的時間,到十二年末年的這個時候,他就來了。昙始法師就來了,就是自己直接到魏武帝這個殿上過來。
當然他們是有把門的人,攔不住,就是向魏武帝報告說是有一道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