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士來了,有一個道人來了,這個道士他這個足是白的,他沒有穿鞋,他的足是白的。那麼魏武帝就下令他的軍隊用刀子殺他砍他,但是這些軍士不能令他使他受傷害。那麼軍士就報告魏武帝,魏武帝自己就拿他自己所佩戴的劍,來砍殺這位大德,也是沒有辦法殺,就砍他身上,你砍他一刀一劍,就看到有一道線就完了,還是不能砍。所以這時候,魏武帝就下令他的北部有個花園有只老虎,把他捉去喂老虎。喂老虎的時候,老虎看見他就離他遠遠的,不敢動。

  這個時候,報告魏武帝,魏武帝說這樣子把寇謙之拿去,把他放在老虎邊看怎麼樣。當然放在那邊,老虎就吼起來了,要吃他。這個時候,他下令把他請到殿上,來磕頭,魏武帝向他磕頭,有點害怕,怕他。就感覺到佛教啊,不是黃老所能及,就向他磕頭忏悔。

  這時候這位昙始法師,當時傳上說也叫做白足和尚,白足和尚就對他開示善惡果報的道理,佛及佛法不可以破壞的。那麼這個拓拔壽,就害怕了,向他磕頭忏悔,便下令恢複佛教,不可以再破壞了。可是這個時候,崔皓和寇謙之這兩個人也得了惡病,而這個魏武帝就下令,把這兩個人都殺掉,把他們家裏的人也都殺掉,因爲這件罪過的事,是由他們兩個發起的。可是拓拔壽,也是發了惡病就死掉了,有這種事情。

  由這件事情上,這上面說遠離無緣顯己勝行,就是要有因緣的時候,爲了佛法的不滅亡,弘揚佛法,佛法有難,你能顯現神通,那也是可以,那就是像白足和尚這種事情了。像那種人,你最初的時候講道理還是不行,現神通有效。

  可是這個地方也看出一件事,這個魏武帝初開始破壞佛法的時候,這位昙始法師他不出來。就是到了後來,所以說這時間上也是有關系,所以他才出來現神通,如果不是那個時間,他還是不來的。所以遠離無緣顯己勝行,如果不是爲了佛法,不是爲了叁寶的事情,自己不可以這樣,不可以顯己勝行,令他不正解故。

  五于四供養,知量知足,這四種供養,你要知量,要知足。知量,就是數量,不能夠無限量的去貪求這四種供養。知足,就是內心裏面要知道滿足,不要無厭足的貪求。對治于受用衆具中無限無厭足障礙,你要是對四種供養知量知足,就能對治這四種受用中,無限和無厭足障礙。因爲這無限無厭足又是把我們精神,時間都放在那兒上去,又不能修學聖道了。那麼假若財富太多了,也會引起很多人內心裏面的問題,那麼也就會妨礙聖道了。

  若入叁昧分,則知量,若入道分,則知足故。若是自己能夠修學正道,得到了禅定的話呢,得到禅定的人他自然是沒有欲,沒有欲的時候,他的身體存在,還是需要四事供養,但是他能知量,這個量已經足了,不要太過量。若入道分,若是你得無生法忍了,你就會知道足,不會無厭足的貪求,你不會的。四供養,謂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也。

  六趣得供事,不應畜積。趣得供事,這個趣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隨你的因緣遇見了是什麼,遇見了那個因緣,你得到了供事就好了。不應畜積,不應無厭足貪求,要把它保藏起來,繼續地增多,不應該這樣。遠離貪覆心貯積衆具故,遠離這貪心,覆就是藏,其實也就是積聚,遠離這貪覆的心,或者這個覆呢,自己有貪心還說自己沒有貪心,隱藏起來,那麼聰明的人就會這樣子做,那麼遠離這貪心貯積衆具,積聚了很多很多。

  以上方便遠離凡夫及外道過失,則令戒身清淨,使得我們所受的這個戒體就清淨了。堪紹如來淨法身也,就有能力繼續弘揚,繼續佛的清淨法身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都可以繼續下去,那麼聖道就會興盛起來。那麼我不做這些事情,你的精神,時間用在聖道上,那麼你五分法身都可以成就。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都可以成就,就是堪紹如來淨法身也。如果把自己的精神,時間放在塵勞的事情上呢,如來的淨法身就很難繼續下去了,就不容易了。

 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。

  這是第叁段明戒能生諸功德。這前面這一段是略說持戒的相貌。

 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。故名波羅提木叉。因依此戒。得生諸禅定。及滅苦智慧。是故比丘。當持淨戒勿令毀犯。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。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。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。

  這個戒是正順解脫之本,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你若能夠持戒,戒若清淨了,依此戒就可以能生諸禅定,四禅八定都可以生出來,及能夠成就消滅身諸苦的般若智慧,所以這是正順解脫之本。得到禅定了,能解脫欲界的欲。欲界的欲,使令人苦惱,使令你的心老是不安,使令你的心老是要向外攀緣,這個欲界的欲是這個樣子。若是得了色界定,無色界定的時候,這個欲沒有了。欲沒有了,人的心就安心了,他不向外去攀緣。但是得了禅定,還不能夠究竟解脫,所以還要有般若智慧,才能解脫生死

  之苦。而這兩件事都是以戒爲正順之本,要有戒的基礎,才能隨順禅定的生起,才能隨順般若的生起。若是沒有戒,就不行,就困難。你想要得禅定也不行,得般若也不行。

  所以戒體惟一,所謂無作。無作的戒體,就是因作而成,就是白四羯磨,你能心裏清淨,不要打妄想,那麼這個戒體就生出來了。生出來以後就不要再作,它自然地相續下去,相續的存在你的心裏面,所以叫做無作。所以受戒的人,心裏面有個無作戒體,而那沒有受戒的人他沒有那個戒體。所以戒相是很多的,所謂五篇七聚,今舉恒情最易犯言之。一般人的常情容易犯的,歡喜錢,要做生意發財。故名略說。

  繇此戒故,能度身口意惡彼岸。這個身口意的惡,身惡、口惡、意惡,這是生死的此岸。你能持戒,就能超越身口意的此岸,達到彼岸去。到彼岸是什麼呢?成就叁業解脫,成就你的身口意在這惑業苦上都能得解脫。是故行人若欲正順解脫,必以此戒爲本,因戒會生定,因定會發慧,他容易有成就。如果不持戒,這叁業都汙染了,被煩惱汙染了,在汙染的基礎上,定慧生不出來的。所以諸善功德,皆不得生。你若按平常的生活,就應該感覺出來,若是自己和人家沖突了,有什麼問題,心裏面會和人家吵上一架或者是怎麼樣,而這問題還沒解決,這個時候,你想靜坐就有困難,所以這是很明顯的事情。

  所以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以當知,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。戒是最殊勝的,一切功德的住處,戒爲最殊勝。

  是中凡有五勸,一當持淨戒,是勸不失自體。就是勸我們不要生煩惱,就不會失掉了戒,戒的這個體會清淨的保護,保護得很清淨。二勿令毀缺,是勸不舍方便。就是不要棄舍持戒清淨的努力。叁能有善法,是勸常集功德。那麼常常的努力,去栽培自己,常常的積集功德或者是拜佛,或者是誦經,或者是靜坐,或者是念陀羅尼。四若無淨戒等,是勸知多過惡。你若不持戒的話,就會有很多很多的過失,就會有很多很多的罪惡。五安隱功德住處,安隱功德住處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是勸住安隱處,勿住不安隱處也。因爲破了戒就有罪過,這罪過將來要受惡報的,那麼就是不安隱處。雖然惡報還沒出現,但是得惡報的力量已經在那裏了,那就是不安隱。所以若持淨戒呢,就是住安隱處。若是破了戒,就是住不安隱處。

  初對治邪業法要竟。

  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,當製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。不令縱逸犯人苗稼。若縱五根。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製也。亦如惡馬不以辔製。將當牽人墜于坑陷。如被劫害苦止一世。五根賊禍殃及累世。爲害甚重。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製而不隨。持之如賊不令縱逸。假令縱之。皆亦不久見其磨滅。

  這底下是第二科,對治止苦法要。前面是對治邪業法要,就是要持清淨戒,不要犯戒。這底下說是我們有很多苦惱,有什麼辦法能破除去呢?所以這裏說這個意思。對治就是破的意思,破除去苦惱的方法。分叁科。

  一根欲放逸苦對治。根就是六根,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前五根是地水火風組織成的,那麼第六意根,在這裏面看完全是屬于心法。天親菩薩的解釋也是這樣意思,同這南傳的上座部有一點不同。那麼初根欲,就是放逸。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?就是從欲來的,但是沒有根也不行。所以根和欲它們合作,于是乎就放逸了,放逸就是苦,現在來對治這個苦。二多食苦對治,叁懈怠睡眠苦對治。

  初中二,初根放逸苦對治,二欲放逸苦對治,那麼分成二科,現在第一科,根放逸苦對治。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。這是前面那一科說,你能夠發清淨心,發出離心,發菩提心安住在淨戒上面,那麼應該製五根,製服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五根,勿令放逸,入于五欲。我們簡單的說,到底下注解再稍微說詳細一點。

  譬如牧牛的人,他執杖,這牧牛的人手裏拿著杖看這個牛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。這個犯,就是咬爛。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不可製也。亦如惡馬,不以辔製,將當牽人墜于坑埳。你不用辔來製服它,那還是危險的。如被劫賊,這底下說是賊,賊來劫財,苦止是一世,這五根的賊啊,來擾亂我們,它的禍殃及累世,不只這一世,多少生以後都受到禍害,爲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製而不隨,持之如賊。不令縱逸這個持之的持啊,或者當控製講,或者當防護,防護自己的眼耳鼻舌身,就像防護那個賊似的。不令縱逸,賊若是來了的時候,你不能放縱他,隨便他偷你的財富跑了。若是放縱自己眼耳鼻舌身五根,那也就是一樣,不能放縱它。假令縱之,皆亦不久見其磨滅。

  看蕅益大師的解釋。

  已能住戒,指前面根本,方便二種說的,方便清靜戒,根本清淨戒。以下正明護根法要。前面那句話是結束前文,這底下生起後文。這護根法要,這一大段裏有叁個譬喻。

  初,當製五根下,是牧牛的譬喻。這一個譬喻裏邊,先法,後喻。先正面說佛法上的事,然後再說譬喻。製五根,當製五根。五根是什麼呢?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,它有幫助這五個識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