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

  《佛遺教經》

  上玅下境長老講述

  我們學習法華經剛剛的結束,現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議這件事,而海公老法師、了公老法師慈悲,所以我們今天又繼續的有機會學習這一部經。

  在佛法的立場來說,我們出家的人,比丘、比丘尼,在家的居士,優婆塞、優婆夷,我們能夠有因緣不斷的學習佛法,這倒是非常的重要,非常的吉祥。而佛遺教經,顧名思義,當然我們會感覺到,這是佛臨涅槃的時候,特別的或者說是顧命對我們特別慈悲教誡,當然我們會感覺到非常重要。所以若是對這部經,我們能夠拿出精神、時間去注意學習,倒是非常好的。

  大家都拿這個本子,這是佛遺教叁經解,我也是拿這個本子,這是蕅益大師解釋的。那麼蕅益大師,由他的注解上可以看出來,他是根據世親菩薩或者是天親菩薩的遺教經論,來寫的這部注解,其中也參考了我們中國古代的大德,但是主要是天親菩薩的遺教經論。

  那麼遺教經論,這天親菩薩的確是大智慧,我們從經文上去閱讀,好像也很容易明白似的。但是經過了天親菩薩的解釋呢,又感覺到非常的深,非常的妙,並不像表面上那樣地白。那麼呢,我們大家不妨也可以去讀一讀這佛遺教經論。

  佛遺教,這是這部經的別名,有的時候再多分別一點,這個佛遺教,佛,是能遺教的,教,是佛所遺留的。那麼佛這個字,我們講過好多遍了,但是在印度人的習慣,他們是重複的說話,寫文章也好,我們讀大般若經,可以讀的出來,他們就是不斷地重複。但是在我們中國人,漢人的習慣裏就是不願意重複,愈簡略愈好。那麼我們現在拿這個本子,就按照這個本子來說好了。

  佛是能說法的人。遺教呢?是佛所說的法。人法雙標,能所並舉,所以叫做佛遺教。佛翻成中國話是個覺,覺悟的意思。這個覺悟的這個覺,說是覺悟當然是非常的恰當,但是應該知道這個覺,是無漏的無分別智慧,不是一般的分別心,不是這種事情。

  那麼我們平凡的人,凡夫久遠以來在生死大夢裏流轉生死。而佛不是,佛是遇見善知識了,所以他能夠覺悟,他能夠斷除去這無明的煩惱,從生死的大夢裏邊覺悟了。那麼這可見,在做夢的時候是一種迷惑,在做夢的時候也有分別心,但是都是顛倒執著的。

  如果說是想一想夢這個字,應該怎麼解釋呢?夢這個字,應該這樣說,執虛爲實,執妄爲真,是名爲夢。做夢的時候,所有夢裏的境界都是假的不是真的,但是夢裏的人的心,不知道是假的以爲是真的,所以那叫做夢,執妄爲真就是夢。

  那麼若是覺悟了,這都是虛妄分別,沒有那麼回事。你能真實的那樣覺悟,那就是從大夢裏醒過來了。那麼這表示我們日常生活的這些事情,都是虛妄的,眼耳鼻舌身意也好,色聲香味觸法也好,都是虛妄,但是我們認爲是真的,真實的。看見一些有形象的東西,聽見一點聲音,都認爲是真的,不知道是假的,那麼這就是作夢。

  幾時能夠不受一切法了,其心不動了,不爲這些虛妄境界所動,那就是覺悟了。但是這裏所謂覺悟,剛才說是無漏的智慧,其中最主要的一個,就是在我們凡夫的地位來說,最主要覺悟的智慧是見真理的智慧,主要是這個智慧。這個智慧才是覺悟了。從大夢裏面醒過來,要有這個智慧。那麼第二個智慧是後得智。後得智就是分別這一切緣起的虛妄法,雖然是虛妄,但它還是有因果的。如是因,如是果,是虛妄,但是它會有果報,果報也是虛妄,也不真實。那麼呢,它還是有條理的,善得善報,惡得惡報,這個無漏的戒定慧,它就是趣向涅槃,得出世間的果報,它還是不亂的,雖然都是虛妄,可是不混亂,那麼這樣一個後得智慧也是一種覺悟,那究竟圓滿就是一切種智。所以這根本智,後得智圓滿了,名之爲佛。

  自己覺悟究竟圓滿,又能夠圓滿覺悟一切衆生。蕅益大師加上一句話,覺悟一切法無不究竟覺悟了諸法實相,所以名之爲佛。那麼這是講佛智,就這樣說好了。不過,其中有一樣事情可以再多一點分別,就是覺悟一切法如,如來者,諸法如義,覺悟一切法如,名之爲佛。但是阿羅漢如果是聽聞般若經,聽聞阿含經得阿羅漢,又和聽聞般若波羅蜜經得阿羅漢還有一點不同,所以也有利鈍之差別。什麼不同呢?就是用阿含經、四念處成阿羅漢,以覺悟一切法無常爲主。聽聞般若經得阿羅漢,覺悟一切法如爲主。同樣是得阿羅漢,但是有一點不同。

  那麼佛也是覺悟一切法如,爲什麼阿羅漢不名之爲佛呢?爲什麼佛才名爲佛?這裏邊就是有一點差別。差別的問題就是阿羅漢覺悟一切法如以後,他入無余涅槃了,或者發大悲心,或者沒有發大悲,入無余涅槃了,那麼就是到此爲止就不再說了。在大乘經裏不是這樣說,阿羅漢入涅槃後,還要發大乘心,他還要到十方世界去親近佛,向佛學習。也來到衆生的世界,學習無量無邊的世間法,世間上的一切法。發了無上菩提心的阿羅漢,一切的菩薩,他完全都要學習。世間上一切的事情,菩薩也完全通達無礙,通達無礙這個時候,又是觀于一切法如,他到十方世界親近佛也好,他到衆生世界去學習世間法也好,也還是一切法如。這樣子說呢,就是在阿羅漢的境界上

  又進了一步,觀一切法如,這樣子自己修行圓滿,行菩薩道,這一切種智圓滿名之爲佛,就和阿羅漢通達一切法如有差別,有這麼一點不同。阿羅漢雖然覺悟一切法如,而一切種智不圓滿,所以不名爲佛。這樣的意思。

  這個佛遺教,遺教就是他遺留的教誡,就是佛臨終的時候教誡這些弟子,佛入涅槃了走了,那麼這些弟子失掉了依止,沒有依止了,他們大羅漢的心情是不同一般叁果或叁果以下的,尤其是凡位的人。凡位的佛教徒,佛入涅槃了,心情是非常的痛苦,這個仰慕佛的心情非常的悲痛,所以佛不能不留遺教,也等于是個安慰他,那麼所以有這經的出現。

  這個教在這裏說就是佛的教誡,佛的教應該就是經和律這兩種,這兩種教,佛的弟子對于經和律有所弘揚,所寫出來的東西,那麼叫做論。大體上是這樣說,但是十二部經裏邊也有個論議的,也還是有個論,那麼呢,但是佛遺教,臨命終的時候的遺教,也只是取要言之,也不是說的那麼廣,所以叫做遺教。

  這個經這個字,通常解釋很多,那麼呢,其中解釋很多,其中一個解釋就是能貫能說攝。這個解釋我感覺到好,就是他能夠,佛能夠,也就是佛一切種智從他的大智慧海裏,無量無邊的法門的海裏邊,隨衆生根機所相應的,所適合的,他說出一個法門來,這個法門就是佛的智慧的安排,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,那麼就是佛智慧的安排,那麼叫做貫,能貫。能攝呢,這個法門施設出來以後呢,能攝化衆生,能對衆生有所利益,使令他能從苦海裏面得大解脫,到涅槃岸去了,那麼能貫能攝名之爲經。

  亦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,這第二個名字,也叫這個名字。佛垂涅槃,這個垂這個字,蕅益大師解釋爲將入未入之時,將入涅槃還沒有入涅槃的時候叫做垂。佛要入涅槃的這個時候略說教誡,約略的取平常佛在世的時候,所說的法的精要就是這樣教誡弟子。

  這裏要說涅槃這個字,翻成中國話是不生不滅,或者翻成解脫,這樣的意思。翻成不生不滅這個話,這個意思倒是很容易解釋。那麼就是阿羅漢若在小乘經上說呢,說佛也好,說阿羅漢也好,入無余涅槃的時候,就是前一剎那滅了,後一剎那不生,這就叫做涅槃。就是不滅不生,猶如虛空的境界,其實就是真如的境界,那麼就叫做涅槃。那麼這樣解釋涅槃。就是滅了又生,生了又滅,這不是涅槃。

  其實滅了以後不生,不生以後也就不滅,這個生滅流動的境界是世俗谛。這不滅不生,不生也不滅寂靜的境界是勝義谛。那麼這就是一切聖人所居住的地方,那麼這叫做涅槃。這樣解釋本來也應該說是就明白了,但是從經論裏上的發揮又有四種的解釋。

  一種是自性清淨涅槃,蕅益大師文上說,即一切諸法本來常寂滅相,佛與衆生平等無二,不增不減,此則不論出入,這就是自性清淨涅槃,這樣說就是在理性本身說的,不是說在修爲上修證上說的。不論修證就是一切法本來如是,本來是清淨,不生不滅。我們凡夫惑業苦是個汙染的境界,迷惑顛倒的心理向前進一步就有了行動,就是所謂造業了,造業以後就有果報,就有惑業苦這樣流轉。得到了果報以後,又繼續的迷惑顛倒,又繼續地去造業,繼續的受苦,久遠以來就是惑業苦在流轉。那麼現在有佛的大智慧境界,也就是一切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他觀察這惑業苦的因緣生,本性就是不生不滅的,本性就是常寂滅相的,就是沒有惑業苦,沒有色受想行識,沒有眼耳鼻舌身意,沒有色聲香味觸法,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,都是畢竟寂滅的,那麼,這樣的寂滅相就叫做自性清淨涅槃。這個自性就它是本身,清淨就是沒有惑苦。沒有惑業苦當體就是寂滅的,那就叫做自性清淨涅槃。這樣講的涅槃,凡夫也是這樣,諸佛也是這樣,無差別相,無高無低,無增無減,無彼無此。

  第二就是有余依涅槃,謂叁乘已斷見思子縛,而所依果縛,身心尚在。有余依這個依字是什麼東西呢,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叫做依。我們迷惑顛倒,也是要依這個色受想行識,你有所作爲,或者做善業,或者做惡業,或者做清淨業都是要依這個色受想行識,所以它是個依。那麼現在得了阿羅漢果的人,他把愛煩惱、見煩惱都熄滅了,可是愛煩惱、見煩惱和這個業合和起得的果報,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了。這色受想行識他還繼續存在,還有余,還剩下來一個色受想行識,所以叫做有余依。但是也是涅槃,就是他熄滅了愛煩惱,見煩惱的人,他隨時他能入不生不滅的境界裏頭。他隨時能夠有這種能力,他那個畢竟空我無我所的智慧一動,就入到不生不滅去了。他隨時能有這種能力,這是聖人的一種,他修行的一種殊勝的功德,殊勝的功德就是在這裏頭,所以叫做有余依。雖然是隨時他的心能契入不生不滅的真理,但是這個身體還是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