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就是不退轉了。

  叁方便淨涅槃,即是解脫。這個話怎麼講呢?方便示現起諸應化這個方便就是佛的大悲心、大智慧,隨順衆生之所應,所相應的,或者是在剎帝利,或者在婆羅門的種姓裏,又有父母又有生相又有出家種種的事情,這是八相成道了。方便示現起諸應化,此則數出數入,這有時候入無余涅槃,有時候也就不同了。也有行坐住臥,也有入定出定這些事情,這就是凡夫肉眼所見的境界,數出數入。

  若以叁義對上四種者,性淨即自性清淨涅槃,亦即無住涅槃之體。圓淨涅槃就是無住涅槃之形相。方便淨涅槃即無住涅槃之用。也就是圓滿報身所現出來之作用。化身是由圓滿報身所現出來的,即無住涅槃之用。

  其有余依、無余依這二種涅槃,若在二乘分中,則攝屬圓淨,可以把它攝屬在圓淨涅槃裏面。因爲圓淨之少分故,它沒有能夠究竟清淨,因爲只斷掉愛煩惱、見煩惱。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還沒有斷,但顯偏真,未顯俗谛中谛。這是天臺宗這麼解釋,他只是偏真,偏于諸法空這一面,不能從空出假廣度衆生,所以沒有俗谛。那麼他也沒有覺悟到那個中道第一義谛,但淨見思分段生死,未淨塵沙無明及變易生死還沒清淨,若在如來分中,則攝屬方便淨,這就是方便淨涅槃,這個應化一切衆生,這是屬于方便淨涅槃。

  初成道時,示同二乘之有余依。初成道時這個話就是最初成道的時候,但是在阿含經小乘人的看法,從成道到入涅槃一直是這樣子,一直是沒有入涅槃之前都是有余依涅槃。今滅度的時候,示同二乘之無余涅槃也。

  略說者,是對平日廣說,平常的時候,廣爲一切衆生說了無量無邊的法門,此爲要略,現在說的遺教經,是一個簡略說。

  又對大機所見大般涅槃經,此爲簡略故。這有兩邊講法,大般涅槃經,那就是廣說,法華經才七卷,大般涅槃經有四十卷本,也有叁十六卷本,和遺教經對比起來,遺教經就是略,簡略的了。那麼這是這兩個題目,大意就是這樣解釋。

  這底下第二出譯人。翻譯經的人,是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,就是鸠摩羅什翻譯,由梵語翻成漢文,姚興是建國,亦稱爲秦,他的國號稱之爲秦,但是國王姓姚,把他的姓冠在國號前面,所以叫做姚秦。這個建國者是姚苌,姚苌是苻堅的部下,苻堅他組成一百萬軍隊,要滅東晉,結果他失敗了,他的部下就造反,很多人就分裂了,但是姚苌他的力量也是很大,就把苻堅殺死了,他就在長安建國就是姚,也叫做姚秦。但是在曆史上來看,姚苌做夢,苻堅來了,把箭射出一下子,就把姚苌殺死了,姚苌果然就這樣死了。所以世間上的有漏法做了很多功德,然後得大福報,福報大的就做國王。做國王的時候貪心很大,然後就造罪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用佛法的立場看,世間上的事情都是苦,沒有福報的人苦,有福報的人是更苦。姚興是姚苌的兒子,鸠摩羅什法師是姚興把他請來,最初發起呢,是苻堅他請鸠摩羅什法師來,但是沒有成功,現在姚興他成功了,當時也是發兵,也是要經過戰爭才請來的。

  叁藏者,經律論也。經律論都名之爲藏,經诠一心,律規叁業,論開慧辯。這個經是顯示一心,就是定。這個經是诠釋,開示定學,戒定慧叁學嘛,經是诠釋定學。這是律是規叁業,規範我們身口意。論開慧辯,這個戒定慧分爲經律論,論,是屬于慧,就是佛弟子從經裏面關于生死之緣起,涅槃的緣起,就是深入的去說明,所以叫做慧辯。其中也有問答,所以叫做深入慧辯。

  經和論對比,這個經是佛的慈悲,隨順衆生的根性,演說出來的法門,所以它的次第,經上的次第是隨順衆生的根性來排列的次第,這大概這麼說。這個論呢,不是,論是佛弟子的智慧約理論,來排列它的次第,一個隨理,一個隨機,這是大概的說,有這樣的差別。其次呢,經都是佛說,但是六祖壇經呢,六祖壇經呢,六祖大師大概聲望太高了,弟子好像不說它是經他心裏不舒服,也用經來稱呼,這是一種恭敬心,也是好,但是通常來說,佛說的稱之爲經,那麼弟子所說的稱之爲論。經都是佛說的,經和經有的時候也有事情,那麼佛自己會有所交待,這個經那麼說,那個經那樣說,中間會有問題,佛會把那個地方調解一下。也有弟子會去提出來這個問題,佛會把它融化,把它融解一下,那麼它就沒有矛盾了。

  但是論呢,這個佛弟子這樣寫,那個佛弟弟子那樣寫,前一百年的弟子,後一百年的弟子,這裏面就有問題,就是彼此有意見,就是有學派了。這是天臺宗,那是華嚴宗,這是法相宗,那是唯識宗,那是叁論宗,這樣子中間就是分了派了。所以出家人能夠和,在思想上的和,只有佛在世的時候,正法住世的時候可以和,以後就是不能和,思想上很難和的。

  那麼現在這裏簡單的說,經诠一心,律規叁業,論開慧辯,這樣子分。但是經實在裏邊也說第一義谛的,那麼當然也有智慧,也有說隨經戒。就是單獨會說些比丘、比丘尼、四衆弟子的戒也有說通于四衆弟子,通于其中的菩薩戒,單獨的有那樣的一部分,但是在不是主要說戒的經裏也有提到戒,那麼是隨經戒。所以經裏面應該也是有戒定慧,但是這地方說,經诠一心就是用戒定慧來分配。一心裏面也都有戒也有慧,應該是這麼說。

  以茲叁學,自軌軌他,戒定慧叁學,自己來軌範自己,也軌範別人,那就叫做法師。那麼這樣說是約人說,其實那樣也是有法,沒有法怎麼能軌範呢。

  鸠摩羅什此雲童壽,童年時便有耆德故,這個解釋非常的好。童年的時候就有耆德,就有長老的那種聖德,他年輕,小孩子的時候有大智慧,所以叫做童壽。但是這樣解釋,的確是好也是贊歎。可是在他傳上看呢,就不是這樣意思,就是他的父親名字叫做童,他的母親名字叫做壽,父母的名字合起來給這個兒子做名字,所以叫做童壽。

  翻梵成華,名之曰譯。

  釋迦牟尼佛。初轉*輪。度阿若憍陳如。最後說法。度須跋陀羅。所應度者。皆已度訖。于娑羅雙樹間。將入涅槃。是時中夜。寂然無聲。爲諸弟子略說法要。

  這底下入正文,分叁科,第一科是序分,第二正宗分,第叁流通分。現在就是序,也是序分。

  釋迦牟尼佛,那麼這是說法主。這怎麼解釋呢?釋迦,此翻能仁,能仁是佛之姓。牟尼,此翻寂默,這是佛的名字。約姓,則事相有異。你姓釋,他姓迦葉,各式各樣的姓就有差別,故論中稱爲別相。佛遺教經論是別相。約名,則諸佛理同,故論中稱爲總相。就是那個寂默,寂默是約理說的,所以理性此佛覺悟的理性,和十方叁世一切佛覺悟的理性是無差別的,所以叫做論中稱爲總相。大家都一樣,所以叫做總相

  。

  又能仁則具大慈悲,大慈悲心就是慈悲衆生,那麼他就不住在無爲的涅槃裏面了,此相與二乘全別。他有大慈悲心不住涅槃,所以和阿羅漢、辟支佛入無余涅槃是不同的。寂默則具大智慧,大智慧呢就是他契證真如理的時候,是離言說相的。離言說相,所以叫做寂,離分別相,所以叫做默。

  這樣分開講,他已契證到真如理,真如理不是有爲的,所以不住有爲。此相與二乘略同,二乘也是住于無爲的境界,但是沒有佛那麼圓滿,所以叫做略同,不是完全同。具此總別二相,名之爲佛,就是這樣意思。那麼這個是解釋釋迦牟尼佛的名字。

  初轉*輪這句話呢,就是佛在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,他就從菩提樹下起來。起來有說叁七二十一天佛沒有說法的喔,然後到鹿野苑去。佛在定裏一看,想要度化這兩個仙人,仙人已死掉了,那麼他就去度化五比丘。到了鹿野苑去轉*輪,所以叫做初轉*輪。

  初就是成道以後,一開始爲衆生說法。蕅益大師在這地方說前面那句話,論判此句是法師成就畢竟功德也。釋迦牟尼佛是大法師,他是功德究竟圓滿了。佛成道已,說法四十九年,度人無量,如果是叁十五歲成道就不夠四十九年,應該說是四十五年度人是很多的。

  今舉初後,以括始終。

  初轉*輪,度阿若憍陳如,這是初。最後說法,度須跋陀羅,這是後。初後就是始終,包括始終兩個時間。

  初在鹿野苑中,叁轉四谛*輪,憍陳如最先得度。這叁轉四谛*輪,叁轉就是,第一個是示相轉,第二個是勸修轉,第叁個是作證轉。

  示相轉就是開示苦集滅道的相狀。什麼叫做苦?色受想行識是苦,生老病死是苦,叁苦八苦此是苦,叁界裏都是苦,不但是欲界,色界無色界也是苦。什麼是集谛?就是愛煩惱,見煩惱和一切的業力,它能夠集成這個苦。苦怎麼會有呢?是由自己的煩惱和業集成的,所以叫做集。集是苦的因。苦集滅,這個滅是什麼呢?就是涅槃。涅槃就是滅除了惑業苦,沒有惑業苦了,那麼無生無滅,寂靜的真理名之爲涅槃。那麼呢,這叫做滅,那是大安樂安隱的地方。道就是涅槃的道路,修學戒定慧能解脫苦集契入涅槃的境界去,那麼就叫做道,道路的意思。開示苦集滅道的相貌,這是示相轉,其實示相轉倒是很重要,你應該是很詳細的。

  第二是勸修轉,佛就是開示了苦集滅道的道理之後,又勸導衆生要修行。就是厭苦斷集也,慕滅修道。這個苦惱要生厭離心,厭離心是修道的開始,沒有厭離心是不能修行的,要有厭離心。所以我們平常凡夫的情形是愛。愛著這色受想行識,愛著這眼耳鼻舌身意,愛著這色聲香味觸。凡夫的情形是不想改造自己,是改造對方,對方不合我意,我改變他要合我意,凡夫是這樣意思。但是我們看經論上說,佛菩薩修行一開始不是,是開始改造自己,所以外邊人給我一搥,罵我一句,我們凡夫的情形我打他一拳。你打我,我打你,你罵我,我就罵你。但是佛告訴我們修行不受,你不受,告訴你不要接受,他罵你,你心裏不接受,他贊歎你,你也不接受,心裏不接受。這不接受不是一般人說的那種不接受,不是。就是觀察那是假的、空的,心裏面不分別,你照樣可以罵,你照樣可以贊歎,我心裏面不動,學習這不動。用戒定來幫助這一念心,不接受,佛菩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清涼寺禅七開示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